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秦始皇 >

第51章

秦始皇-第51章

小说: 秦始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人!”吕不韦向堂下高喊一声,“带朱将军到后宫驯兽圈中。”尽管朱亥坚决不从,也由不得他,七八个武士连拉带推把朱亥投进驯兽圈中。


第六章 初谙政务第66节 修建水渠(3)

    饿了多时的老虎看见投进一个人来,以为是给自己送的食物,从地上跃起直扑向朱亥。朱亥又气又急,大喝一声:“畜生何敢无礼!”    
    这一声暴呼,如雷响地,站在圈外的人都觉得耳鼓直鸣,头脑发胀。再看朱亥,两眼充血,目眦迸裂。    
    朱亥猛地向前跨出一步,伸手揪住虎脖子,用力一按,白额大虎扑通一声跪趴在他面前。朱亥抡起斗大的拳头狠命砸下。一拳下去,啪喳一声,虎头虎眼虎嘴就溅出血来。这更激起老虎的抗击,嚎叫着用头向前顶,用爪子向下挖。朱亥哪容它反抗,死死按住虎颈,又是几拳砸下,老虎终于七窍流血趴在地下不动了,可地上也留下一个小小的土坑。    
    众人见朱亥虽满头大汗,却看不出气喘的迹象。嬴政第一次观看这样的场面,高兴地拍手叫道:    
    “朱将军真是神人也,可惜我大秦没有这样的猛士!”吕不韦见朱亥并不屈服,阴损地对嬴政说:    
    “大王还没看够朱将军打虎的场面吧,何不再让他打几只给大王看看?”“好呀!”嬴政高兴地答应道。    
    几个武士又想把朱亥投进另一个养虎圈,朱亥知道自己难以走脱,心里想,与其死于猛虎之口受辱,不如一死了之。朱亥挥手推倒几个靠近自己的武士,大骂一声:“秦人禽兽不如!”    
    纵身一跃,一头撞在大殿前面的石柱上,顿时脑浆迸裂,气绝身亡。围观的众人叹息不已。    
    吕不韦上前拍拍吓得目瞪口呆的嬴政说:“大王,那边还有事同大王商量呢。”    
    嬴政随吕不韦来到一个偏殿,正有一人等候在那里,吕不韦介绍说:    
    “这人是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他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想为我国修建一条水渠,就是引泾入洛,把关中地区的渭北平原变成我秦国的第二个天府之国。”    
    嬴政似懂非懂地问:“修建水渠对于扩大军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帮助吗?”    
    郑国一听,吓得哆嗦一下,手中的图纸掉在地上,郑国慌忙俯身拾起,忙掩饰说:“天好热!”    
    郑国轻轻擦擦额头上的汗,心中暗想:秦国尽出雄主,如此小小年纪就有兼并天下的野心,真是上天偏佑西秦,只可惜我韩王竟然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    
    郑国正在胡思乱想,只听吕不韦说道:    
    “你曾祖父昭襄王就十分重视水利设施,曾派遣驻守在蜀郡的李冰父子修建一个十分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根治了泯江的泛滥,还借泯江水浇灌了蜀郡所辖的万亩良田,使蜀郡年年获得好的收成,为国家的粮米供给提供保障。都江堰工程虽然耗费十多年的心血,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无法估量的。如今郑国建议开凿一个引泾入洛水渠,耗费之大不在都江堰之下,但其作用将胜过都江堰,因为这一工程近在咸阳西北,能够改善咸阳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咸阳提供丰饶的粮棉,保障大军征伐供给。”    
    “既然仲父都认为修建这么一个水渠有如此好处,那就修建吧,所需人力物力由仲父负责调派。”    
    吕不韦知道这一工程浩大,不是一年二年能够完成,如今嬴政年幼无知,自己说鸡蛋是方的他也会相信,而一旦嬴政年长,见工程耗费太大追究起责任来他也有个退路。于是对郑国说:    
    “你展开图纸,把整个水渠的工程情况向大王简要介绍一下,让大王对调派人马钱粮也了解个大概。”    
    郑国急忙展开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纸,指点着说:    
    “小民经过实地勘察,设计出一个引泾水入洛水的开渠方案,整个工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开渠口,小民发现泾水冲出群山进入平原地带时有一个巨大的峡口,这就是泾阳县的瓠口地区,峡谷东西两面都是高山环抱,泾水从这里由北向东南奔腾而下,形成巨大的落差,约莫有数百尺。只要在这里修筑一个拦河大坝,就可抬高水位,把泾水引入渭北平原灌溉区,这里主要是利用渭北平原在地势上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形成自流灌溉,大坝一旦建成,灌溉起来省人省力,水源丰富,水流快,浇灌面积广。其次是修筑引水渠,这是从渠口到浇灌区之间的引水总干渠,长约二十余里。第三部分是灌溉支渠,即把引水总干渠里面的水通过各个支渠,把水引向浇灌区,最后再使剩余的渠水流入洛水。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展灌溉面积,也为了确保干渠的水源充足,能够在干旱季节满足浇灌农田的需求,小民一反往常沿水顺流修渠的惯例,采用横截的方式筑渠,水渠拦腰截断治峪、清峪、浊峪、漆水、沮水、石泉、温泉等水系,使这些河流的水量汇集到干渠中来,从而加大干渠供水。”    
    郑国讲到这里,望着面色茫然的嬴政,故意略带笑意地说:“大王,只要这条水渠建成,一定可以和蜀郡的都江堰相媲美,渭北平原沃野一片,秦国百姓丰衣足食,大王凭借富足的蜀郡和丰饶的汉中就可——”    
    “你说了这么多,还没告诉本王建成后的水渠总长是多少呢?”嬴政突然插话问道。    
    郑国一愣,略微顿了顿,满脸堆笑地答道:“大约三百里。”    
    “什么,三百里?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嬴政惊问道。    
    郑国皱皱眉,“至于完成的时间,要看大王愿意投入多少人力了,少则三年,多则么,也许要五年,甚至十年。”    
    嬴政看看吕不韦,“仲父,这么大的工程好是好,但收效太慢,会不会影响大军东征呢?”    
    郑国大吃一惊,真小瞧这么一个少年君王了,倘若他不同意修渠,自己多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不说,韩王交给他的任务也将成为泡影,他的全家性命呢,郑国又是一身冷汗,后悔刚才把工程说得太详细太浩大。又听吕不韦说道:    
    “大王尽管放心,这一工程还是先王未崩驾时定下的呢,那时我就和先王合计好了,修渠所需人马可从当地百姓中征派一部分,另一部分从征战掠夺的俘虏中选送,至于所需钱财除了国库拨给外,也由当地百姓负担,倘若还缺乏,就从其他国家掠夺,决不会因为修渠动摇国家的储备而影响征战的。”    
    嬴政这才点点头,“既然是仲父和先生早有计划,那就按仲父所说的去做,修渠的事由仲父总管,具体事宜交给郑国去办就是,仲父斟情封郑国一个合适的官职。”    
    郑国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好歹自己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可是,韩王的计谋呢,郑国有一种说不出的哀伤。


第六章 初谙政务第67节 廉颇老矣(1)

    二    
    大梁城外,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除了大梁周围的村民外,还有许多闻讯赶来的各国使臣、使节,魏国的所有王公大臣更是不约而同前往吊唁。人们对信陵君英年而逝悲哀,他不是死在腥风血雨的沙场上,也不是死在鞠躬尽瘁的相位上,而是死在苦闷无聊的酒色上,死在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绝望中。    
    身穿孝服的冯谖早已哭干了眼泪,他站在信陵君墓旁,任寒风吹乱长长的白发,任刮起的黄土布满苍老的容颜,当工匠轻轻合上墓门,冯谖沙哑地干号一声:    
    “侯爷,老夫无能,不能为你计谋权变,排忧解难,反而使你失去权柄,郁郁寡欢,生前没有服侍好侯爷,死后让老夫再来为你谋划!”    
    说完,一头撞死在墓墙上。    
    其他门客也都纷纷效法,霎时间,或刎颈或碰死在信陵君墓旁的门客就有一百多人。围观的人无不扼腕垂泪,称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高义之士,从中也可看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为人风范。赵国使臣郭开回到邯郸,把信陵君之死的前后经过报告给赵成王,赵成王听后十分感慨:    
    “寡人最敬重的人就是信陵君,他为了我赵国的安危舍弃家小,冒着骂名窃符夺兵权拯救邯郸于危难之中。不是信陵君仗义相救,只怕邯郸已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县,赵氏的宗庙祭祀已早为秦人荡为平地。为此,信陵君与兄长决裂,有家而不能回,在赵国为相十年之间,把赵国治理得井然有序,秦国虽有吞并之心,却慑于信陵君的威名,不能轻举妄动。如今信陵君去世了,他是被魏王气死的,是被魏王逼死的。”    
    赵成王恼怒地把茶杯摔在地上,骂道:    
    “王真是小人,对信陵君这样的有德有才有功之人不加官封爵予以重用,反而嫉贤妒能将其免职在家,我看魏国气数尽了。既然信陵君一死,我赵国与魏国的结盟也到此为止,安王有违天理,寡人将代天伐之,为信陵君讨还公道!”赵成王说完,猛烈地咳嗽起来,太子偃忙上前给父亲捶捶背,心疼地说:    
    “父王何必为一个素不相干的人动那么大的肝火呢?尽管信陵君有功于赵,但我赵国也对他不薄呀,他曾率军解救邯郸之围,我赵国不也派大将庞火爰率二十万大军协助魏国击退秦军吗?一来一往算是扯平了。再说,信陵君之死与我赵国无关,他是被安王解除兵权后纵情酒色郁闷而死,也怪不得他人呀!”“混帐!”赵成王暴喝一声,指着儿子的鼻子骂道,“年纪轻轻就老于世故,处处从利益出发,权衡良知美德,这是对亲情、道义、友情、仁伦的践踏。做人,要有权术,但不可奸诈圆滑,为君,要行王道,以德服人,推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见利忘义,明哲保身,如何能赢得天下人敬仰呢?万民不能同归,如何称霸诸侯!”    
    太子偃对父亲的话狠不赞成,本想直言顶撞,又怕父亲生气,加重病情,便委婉地反驳道:    
    “当今世道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人人趋利忘义,为一己私利可以屠父,可以弑君,可以卖友,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认为是大逆不道。六国之人看着秦兵掠走周天子,却没有一国出兵相救,在众人眼中这是很平常的事,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秦国历朝国君都不讲王政,更不讲仁义,虎狼之师打败的都是所谓的仁义之军,威服之下何人不从?兵车刀剑的威力胜过德行仁义的威力十倍。”    
    赵成王瞪一眼儿子,“依你之见,国家就不要崇高礼义了,社会也不要讲究善恶美德了,人人我行我素,恣意妄为,国家岂不乱了套!”    
    “治国可以不讲礼仪,但不能不讲法度,用法令规范人们的行为,用法令保证国家运行。”    
    赵成王嘿嘿冷笑道:“法令也是人制定的,倘若制定法令的人缺乏仁爱之心,就会把民众推向法度的深渊,物极必反,民众又会群起而毁去定立法度的人,归根结底,法令还是受礼义仁爱的制约。”赵成王又干咳两声,耐心地说道:    
    “儿啊,父王已经年迈,如一盏快要燃尽的油灯,不知哪一天就熄灭了,赵国的未来就由你操纵了,希望你发扬先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精神,推行改制,富国强兵,振兴家邦,把祖宗留下的江山发扬光大。无论是王制还是法制,都必须有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