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称职的兽医 >

第106章

不称职的兽医-第106章

小说: 不称职的兽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了这一顿饭,我才知道什么是有钱人的生活,我从前顶多也就算是一个土财主罢了,邓家的这顿饭绝对的算是美食,难就难在你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真是恨不得把舌头也一起吃到肚子里。
    饭后我还在回味无穷,下人端上来茶水,清新宜人,端是好茶,别看这邓家不显山不漏水,可实际上过的日子不比皇宫里的那个天启皇帝差,这个短命的皇帝估计活不到一个月了,天下就要大变,可是我的布局还没有完成呢。
    “贤侄真没想到你小小年纪有这般才智,身居如此高位难能可贵啊!”邓老头饭后话多了起来,饭桌上我自然不好说什么,邓希晨可是把我在朝鲜的事迹说了一字不落,这小子是成心的捧我,简直把我吹上了天。从前怎么没见他这么卖力呢!
    “哪里,哪里,伯父折杀小侄了,倒是伯父能创下这样大的一片家业才是难能可贵,当年伯父也一定吃了不少苦吧。”一说到这个话题,邓老头打开了话匣子。
    “贤侄你是有所不知啊,当年祖父在朝鲜战死,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真是无依无靠,朝廷给的抚恤银子少的可怜。这些人连死人的钱都盘剥,没有办法全是靠祖父留下的那些人脉才开始这贩运私盐的买卖,不瞒贤侄你说,我那时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做买卖,现在他们这些人如何能体会我当年的艰辛啊。就知道在外面给我闯祸。”说这邓老头看了邓希晨一眼,邓希晨这时可不想得罪他爹,乖乖的低下了头。
    “这事要是放在从前那是杀头的大罪,现在也一样,只是朝廷在关外吃紧,对银子需求极大,所以对这盐引也就放松了很多,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袁世振袁大人创立了“纲法”,改用钱买盐引,并以世袭制度吸引盐商。我邓家才有出头之日,可是盐商也被规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卖盐,若是越区贩盐也是大罪,每年的盐也要定量,这不是坑人么,给官员的贿赂越来越多,可每年拿到的盐引还是那么多,市场又这么小。幸亏希贤灵活想出了从京城的权贵手中购买盐引的办法,否则这一大家子人还不是饿死!”邓老头简单的介绍了他的发迹史,我知道虽是说起来简单,但是里面有多少辛酸就不知道了,不过邓老头未免夸张,什么是一大家子人都得饿死啊,我看这老头挣的钱够他们活几辈子了,还和我苦穷。
    “那老伯难道就没有想到从别处弄到盐么,这个盐的销量能控制的了么?”我问道:
    “贤侄问到点子上了,若说这盐是长芦的最好,但是沿海各地也都有盐场,可是这些盐场都被官家控制,你若是想得到盐就得有盐引,销量倒不是问题,朝廷是通过盐引来控制盐的产量的,控制了产量他就不再管盐商的销量了,反正就那么多盐,多有的多卖,少有的少卖。”哦,原来是这样啊,这就是一种国家垄断,就像计划经济时代的钢材一样,没有批条你就是弄不到,总不能建个钢厂自己生产吧,技术水平哪够啊,可是盐场应该可以吧!于是我问道:
    “那我们不能自己开一个盐场么,偷偷的干,朝廷不知道,不就是不用买那么的多盐引了么。”我话音一落邓家全家人都笑了,把我弄得尴尬在那里,极不好意思,难道我说错什么了么。
    “贤弟,你有所不知,这个盐场倒是好开,也不费力,煮盐也很简单,可是晒盐就麻烦了,若想成气候那需要很大的地盘,贤弟你试想啊,这么大的地盘都用来晒盐官府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啊,还不早就来抄家了,所以就海边的百姓自己偷偷的煮一些够自家用,其他的人只能买盐了。”邓希贤给我解释道,原来是这样,那更方便我的计划了。
    “伯父若是我们不需要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晒盐,而又有自己的盐场,你说能行么。”我问道。
    “这个,怎么可能……”话说到一半邓老头惊骇的看着我,
    “难道贤侄你要……”邓老头说不下去了,不过我替他说了下去。
    “不错,伯父,我就是要在朝鲜开办盐场,把晒好的盐用船运来中原,伯父认为这样可行么?”
    “这个”邓老头思索了一会,众人都屏息凝视,无疑我这是个十分诱人的计划,邓老头想了一会才慢慢说道:
    “销路不是问题,我认识很多盐商,各地都有,他们都感觉到盐不够卖,盐引太贵,若是有盐自然会趋之若鹜,可是这盐又如何从朝鲜运到中原呢,要知道各处关卡码头可都是有人把守,朝鲜的货船根本就进不了码头,就是进了码头也要再被检查,这如何能行呢?”他这话一说完轮到我和邓希晨笑了,邓希晨自然不是傻子他和我想到一起去了。
    “父亲,孩儿还没有禀告父亲,大哥任命我为驻登州办事,拨给了我一百条战船,登州的巡抚孙元化孙大人已经和大哥商定在登州开阜通商。”
    “什么!”这回可把邓老头和邓希贤吓坏了,登州他们如何不知,可是没有听起过邓希晨讲起登州的事啊,这个李开阳真是不简单,居然把登州的豁口打开了,自己的儿子如今手里有了一百条的战船,虽然邓家这代已经没有人从军了,可是邓老头是靠漕运起家的,自然知道一百条战船是什么意义,从前这种力量还不算是很大,可是现在明朝的水军几乎荒废,这一百条战船就意味着可以在整个东南沿海横行无忌,谁敢来挡呢,若是这一百条战船都装上盐,那意味着什么啊!是银子,白花花的银子。邓家父子眼里现在估计都是银子了,就连我也变成银子了。
    “二郎,你怎么不早说呢!”邓老头抱怨道,显然他对儿子的这个职位十分满意,我在一旁开口道:
    “这又不是什么大官,我是想让希晨借着这些船练历一下,将来我还会造更多更好的船给希晨,倒时我要把朝鲜的海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近海海军,主要负责防守,另外一部分是远洋海军,就像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一样,征服各夷,把我中华文化远布天下,这个任务我准备交给希晨作。”
    这刻邓家父子包括邓希晨都惊异的看着我,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和重用啊,别人不知道海军的重要,可是邓家哪能不知道呢?邓子龙以前邓家几乎是世代在水师中任职的,可以说是个海洋世家,若不是邓子龙战死,明朝水师没落,那么邓家也决不会沦为贩卖私盐。邓希晨则是没有想到我还有这样庞大的计划,并且要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他,心中激荡不已。
    “贤侄,让我说什么好呢,从此我邓家就跟着你干了,大不了我们举家迁到朝鲜。”邓家一直为家族的没落而耿耿于怀,任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重振海洋世家的大好机会,这样的一支海军绝对会是天下无敌的。
    “伯父这话说得外了,我和希晨是兄弟不信任他又信任谁,希晨有这个能力,我看得出来,只是年轻缺乏经验,所以我才准备让他在登州练历一阵子,再担当大任。再说这个战船的建造也需要时间,耗费金钱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建成的。
    “是是是,贤侄说得是,为了表示对贤侄感谢和支持我有一件家传的宝物送给贤侄。”说着邓老头回身走进书房,过了好一会才捧着一个锦盒走了进来,见他小心翼翼的捧在怀里就知道价值不菲,不知道是什么宝物。
    “贤侄请看!”邓老头打开了锦盒对我说道,不光是我邓家的其他人也都不知道这个宝物的存在,一起转过头来观看。
    注:不好意思,两日来皆在沉醉,所以耽误更新,过两日还要去外地参加一个小小的学术会,所以可能会耽误更新,请大家原谅,回来一并补上。谢谢大家支持!
    
   
第二十六章 郑和宝船


    锦盒内是一张已经旧的发黄的卷布,邓老头小心翼翼的将卷布打开,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张草图,上面清晰的绘制着一艘大船,在旁边的空白处则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标记着各种数据,这是什么,我用疑惧的目光看着邓老头。
    “贤侄,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是一张造船图,可是这不是一张普通的造船图,这是当年三宝太监郑和的旗舰,郑和宝船的造船图。”邓老头给我解释道。
    “父亲,我们怎么从来没有见到这张图纸呢?”邓希晨问道,不光是他邓希贤也同样的看着邓老头。
    “那是因为还没有到时候,我们邓家的先人当年曾经参与建造郑和宝船,并且详细的记录了整个造船过程,他还随三保太监七次下西洋,这张图就是他保留下来的。传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每代只传一房,长房要是没有子嗣就交给偏支,都是确定邓家香火能够延续后才交给下一代保管的,总之就是让这张图世世代代的传下去,直到有一天能得到大用的时候才拿出来。今次我见贤侄有如此雄心壮志所以就依祖宗家训将这幅造船图交给贤侄,希望你能完成三宝太监的宏愿。”说着邓老头郑重地将卷布交给我,我连忙推辞。
    “这怎么能行呢,这是您邓家的传家之宝,小子如何敢收,你老还是收回去吧。”
    邓老头脸一板道:“贤侄这你就错了,这造船图是死物只有到了能将它复原的人手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当年成祖皇帝殡天后,新登基的仁宗马上宣布“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属海船,悉皆停止”。直到宣德八年,在宣宗的支持下,郑和才第七下西洋。
    可是不想此次之后竟成绝响,宪宗也曾动议过下西洋,但受到朝政的反对,兵部刘大夏复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弊政。”从此,下西洋不复再举,国内海上漕也大半由内河漕运替代,造船业逐步萎缩,导致海上力量锐减。
    嘉靖年间,世宗下令:“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各沿海地也纷纷下令:“私造双桅大船下海者,务必要一切捕获治之,”“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要知道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载重也决定于它。宋朝时海船就已使用双桅,元朝就有了4桅12帆,而郑和宝船则有9桅12帆之多,足见其大,可惜啊,皇帝的这个命令一下,各地的大船尽皆被毁,靠造船营生的人也都失去生计。
    我家祖上就此息隐,不再问造船之事,后来到了第四代我的祖父邓子龙自小就抱有雄心壮志,倭寇侵袭沿海他毅然不顾家里反对从军跟了戚继光将军,后来转战南北,终于在朝鲜轰轰烈烈的战死了。自他死后朝廷上已经没有人能再动议建造战船恢复水师的雄风,水师的战船也大多破败,而且制式越来越小,只能就地巡查,不能放洋远出。
    要知道郑和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即使中者也长三十七丈,船上光帆就有十二面,加上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试想这样的大船没有大量的钱财和皇命谁人敢造,那就是造反,望眼当今之势只有贤侄你能在朝鲜建造这样巨大的帆船了,这图交给你才是真正发挥了他的价值。”
    听完这番话我才恍然大悟,不是邓家人完全大方实在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没有这种能力来复制这种大船,看来是真的有这样大的郑和宝船,记得当初柳德恭跟我说起的时候我还不信呢,这时明朝的度量约三尺为一米,四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