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24章

大明官商-第24章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早,几个人用过早饭,沐着晨曦动身启程。顺官道往西南方向行了十多里,便进入兴化府莆田县江口镇地界。这里已是出了山区进入沿海平原地带,眼界骤然开阔,沿路农田民舍渐渐多了起来。

 第三十一章 传说中的兴化粉

    闻着青草、泥土、作物混杂而来的那种特殊的味道,冯虞一下子振作了许多。这便是所谓的乡土气息吧,与前几日山林中那种一尘不染的清新比起来,另有一番情调。前生冯虞也是没少自驾车出游过,这种乡间的感觉就很是令他沉醉。

    这时候,孙展催马上前与冯虞并辔,右手执鞭比划着跟冯虞介绍沿途状物。

    “少爷,从方才那五棵松界树一路下来,都是莆田县江口镇辖区。这一块平原,称为北洋,往南过了木兰溪,则称作南洋。咱们兴化府虽说地贫,出产却也不少。山里的荔枝、龙眼、枇杷、柿子,还有桂圆干,可是全福建出了名的。可惜这回来得早,若是入夏,可就饱了口福了。还有仙游金沙村的金沙薏米,那可是贡品。诶,这金沙薏米可是好东西,能清热、解毒、利水、去湿。当地妇人坐月子,最喜欢吃的便是金沙薏米饨猪脚。”

    说着,这孙展还很夸张地咽了口唾沫,又说道:“到了兴化府,还有个好吃的——兴化粉,用上等精白米,经过十来道工序做成。呵呵,到底怎么弄小的也搞不清。反正弄得又白又细又好嚼,我们那儿乡里人叫它‘猴子毛’,可见有多细了。炒的时候要热油,放盐巴、胡椒、葱段、大蒜、蛏酱,出锅时候那叫一个香……”

    看他一脸陶醉的模样,冯虞不禁好笑,看样子这家伙就好着吃了。忍不住调笑一句:“我说孙展哪,除了吃,这会儿你还知道些什么嗫?”

    “啊,那个什么,噢,还有仙游皮蛋。”

    “哗”的一下,大家伙儿是哄堂大笑,绕了半天还是吃啊。孙展开头还不知道大家笑的什么,傻愣愣看着众人,半晌才回过味来,自己“嘿嘿”干笑几声,不敢多言语了。倒是冯虞看他窘得不行,主动帮他解套。

    “孙展说的倒也不是虚话。我们此行就是要了解当地吃食,才好规划吃食店如何经营。大家不要再笑话了,听孙展再多说些才是正经。”

    听了这话,孙展感激地看了冯虞一眼,脸色总算回复了些,又开腔了。“刚才说到哪儿了?哦那个兴化粉。其中还有个故事。你们知道柯潜吗?”

    大家伙很整齐地摇了摇头。

    “啊!好吧,那说起他学生你们肯定是如雷贯耳。李东阳!”

    所有人又齐齐点了点头。李东阳谁不知道,弘治朝就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朝首辅!

    “对了,他就是柯潜的得意弟子!柯潜是咱们兴化府灵川镇柯朱村人,景泰二年中状元,曾被皇上亲擢为翰林院学士。家乡人称‘柯学士’。”

    说到这儿,孙展脸色放光,仿佛便是他自个儿中了状元一般。

    “话说远了。且说景泰年间,兴化府阔口有个艳丽的才女,家里专做米粉。她很是仰慕柯潜的才学。有一天,得知柯潜要到阔口买米粉,她便在阔口桥头出对,并说柯潜要是能对得出来,她就愿意嫁给柯潜。她的第一上对是:‘地名阔口何无舌’。柯潜应了下联:‘山号胡公岂有须’。第二个上联是‘八刀分米粉’。柯潜见到这个拆字对,想了半天也对不出来,只好先买了米粉回去。他走过阔口桥时,隐隐听到莆田梅峰寺的钟声,突然灵机一动。”

    说到这儿,孙展恨不得变出个醒木来,拍上一记桌案,那味道才足呢。可惜没这条件,只好咳嗽一声接茬说。

    “柯学士想出了一个‘千里重金锺’的下对,急忙返身去找那女子。谁知已经来不及了,那才女见大才子柯潜也对不上,自己此生再也找不到意中人了,绝望之下纵身跃入水中中自尽了。柯潜后来中了状元,官至少卿,仍忘不了那个做米粉的才女,后头是终身不娶。”

    这段故事让一干人唏嘘不已,半天提不起劲来。冯虞也觉着憋曲,逼着孙展说些别个,要不心里老这么沉甸甸的,太过难受。

    “要不我再说说兴化小吃好了。我们兴化有山有海,山珍海味都不缺,小吃自然花样也多。海味就有土笋冻、蛏熘、海蛎饼、鱼炝、红毛藻、蚮猴汤、黑白蚬。肉食有荔枝肉、西天尾扁食、温庄羊肉、炝肉、套小肠、大肠炝、五香卷。主食有江口卤面、兴化米粉、海鲜扦粉、油拌索面、焖豆腐、炒白粿、红菇纯油豆腐、春卷、煎包、煎粿、麦煎、包菜饭、咸饭、妈祖平安面、千层糕、妈祖糕、金钱粿、小唛、仙草蜜等等。对了,中午我们就能走到江口镇,江口卤面是一定要尝上一尝的。”

    听孙展说得如此热闹,众人的胃口倒真给吊起来了,纷纷打马扬鞭加快脚程,只想早点奔到江口镇大快朵颐。

    大雪颇通人性,看主人兴起,撒开四蹄一马当先,转眼就将其他五骑甩开老远。这几日山路走得难受,冯虞也想放开来奔上一程。反正往江口镇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也不怕失散、迷途什么的。

    一气往前奔了二十多里地,驰到一个村子跟前,看远处人来人往,怕误伤了人,冯虞方才勒住缰绳,让大雪缓缓前行,这村子就修在官道两边,冯虞信马由缰,自己东张西望的,看哪儿哪儿新鲜。

    村民见过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少年,衣冠楚楚,还挎了口腰刀(那日遭劫之后,冯虞觉着把刀挂马鞍上取用不便,改挂腰上了),不知是哪路神圣,反正不是常人家子弟,也都站在不远处朝他打量,不时的还交头接耳几句。还有些大姑娘小媳妇的,见来了个生人,纷纷回避。胆大的躲在犄角门后偷眼观看这挺精神的陌生少年。

    正走着,突然边上有个人冲了过来,大叫一声“恩公”,一把就将缰绳给拽住了。突如其来的这一出,差点没把冯虞吓得从马鞍桥上掉下去,右手闪电般攥住肋下刀柄就要抽刀砍人。幸好那一声“恩公”在他脑子里转了三个圈,总算是回过味来,方才收住动作,定睛观看。

    这一看,这位还真面熟,在哪儿见过。看冯虞皱着眉头苦琢磨,那人知道这位小爷必是贵人多忘事,赶忙提醒一句:“恩公,不记得小的了?我是郑三哪!”

    冯虞一拍脑门,想起来了。就是大年初一打劫给杨云一个扫堂腿绊了个狗吃屎那位。“哈哈,是你呀!几个月不见,白了许多,胖了许多,冷一觑还真是认不得了,想来是混出些模样了。”

    那郑三见冯虞还认得他,一时大喜,竟不知从何说起,浑然不觉方才那一扑,几乎是在鬼门关前兜了一圈。倒是冯虞有些尴尬。今日若是个老江湖,这点意外自然惊不到他。若是个什么不会的,电光火石间也生不出拔刀的年头,只有自己这种半吊子才会险险闹出乌龙。方才若真是亮出刀子,这会儿两人面上必定都不好过。

    看那郑三正在心潮澎湃中,似乎没发觉方才有什么不对,冯虞稍稍定了定心,甩镫下马,上下打量了郑三一番。这家伙面色比上回见时好了许多,也换了套齐整衣服。裤腿挽着,脚下一双麻鞋,不远处地上还撇着扁担、竹篮,想来是方才郑三随手抛下的。

    “郑三,你怎么到了这里,看这样子是在这儿落脚了?”

 第三十二章 我来撑场面

    “好叫恩公得知,我……”

    “呵呵,别恩公恩公的了,叫着拗口,听着也别扭。/ ”

    “啊……噢,那个,那个什么……”

    冯虞看郑三张口结舌,实在不知该如何称呼才是,“扑哧”一下乐了。“我姓冯,便称我公子好了。”

    “那哪儿成,‘公子’叫得轻了!那个,冯爷,恩,小的自那日受您恩惠,便不敢再做亏心之事,又担心案子发落到福建,不敢在省城多呆,便离了福州府一路南下。多亏了冯爷周济的银钱,一路上再没吃苦。到了这石塘村,巧遇了一位姓石的老伯,家中有个烧瓷的私窑。知道我会这手艺,便收留了小人,平日便在窑上做活。这三个月下来,石老伯看我顺眼、手艺也好,加着膝下无子,要招我入赘,明日便要办喜事了。这不,今日正打算去镇上采买些所需物事,迎头便遇着冯爷了。”

    冯虞一听还有这事,心中暗叹这郑三真是一个狗屎跤摔出狗屎运了。“如此便好,总算是有个着落,今后能过上个正经日子了。既然是撞上了,你这新郎倌的酒我可是吃定了。”

    郑三一定更是喜欢得不行。“那可是太好了!您这贵客可是请都请不来的。小的方才本也有这心思,只怕这乡下穷迫地方污了您的体面,没敢开口呢!要不您这便上我家小坐,小的头前带路?”

    “不忙。我还有几个伴当没跟上来,便在这厢稍等等。”

    正说话间,只见来路上马蹄声碎,五骑飞驰而来,正是周百胜等五个。看冯虞立在道边,几个人待到近前纷纷勒住缰绳翻身下马。

    “少爷在这儿可是等久了?”周百胜当先过来见礼,开口问道。

    “无妨,也只是到了一会儿。”

    后头李明第看着一边悠哉游哉的大雪,很是羡慕。“哎,少爷的坐骑果然比咱们这洲屿马强了不只一星半点。转眼就没影了,我在后头抻着脖子都望不着。”

    杨文理点了点头,说道:“北马擅驰,南马擅驮,名不虚传啊。”

    他转眼看冯虞身边还站了个村民,不禁有些奇怪。“少爷,这人是……”

    “噢,这是我几年前的旧识,在此地做窑烧瓷。”冯虞没敢说实话,一个锦衣卫跟个逃户勾搭一块儿,传出去肯定有麻烦。不过看那几位的神色,显然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想想也是,你冯虞今年贵庚?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几年前的旧识”,而且还是个百里之外的窑工。不过冯虞也不在乎,一脸爱信不信的表情,反正就这么一说吧。

    “我说几位,这几日晓行夜宿,清苦了些。眼前有一场酒筵,大家一道沾沾喜气,乐呵乐呵,如何?”说着冯虞一指郑三。“我这朋友明日便要成亲,大家一块儿凑热闹,吃点农家菜食。”

    这几个也都是年轻人,原本就是好折腾的,听说有这等事,一个个喜上眉梢,纷纷上前道喜,这顿酒那自然是断断不肯缺席的。事情议定,冯虞便让郑三头前带路,一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开拔了。

    那石老伯的家在村东头。冯虞一行人离了官道,顺着村中小路走出没多远,郑三指着前头晒谷场对面老樟树下一座篱笆围成的院落,“冯爷,这就是我那老丈人的家了。小的先走一步过去招呼一声。”说完,郑三撒腿奔了过去。

    待到冯虞几个来到院门前,只见郑三在前引路,从屋中出来一男一女两位老者,想来就是郑三的岳父岳母。至于那待嫁新娘,想来是就要成亲脸皮子薄,不肯出来了。这户人家看来家境尚可。一排三间夯土房,房顶上是与福州民居相似的燕尾脊,瓦片看着还挺新的。

    郑三的岳父岳母看着还挺硬朗,三步两步便来到远门处。看冯虞几个鲜衣怒马,挎着腰刀,显然不是寻常人等。居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头戴墨色唐巾,一身银红缎面的盘领窄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