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士子风流 >

第392章

士子风流-第392章

小说: 士子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知府满意的看了王同知一眼,道:“王同知,你负责这府中的诸多工程,却也要加紧,听说宁波那边,工程进行的很快,杭州府既是省治,就不能落于人后,不能让人笑话,人手不够,就督办下头各县多拉一些壮丁,反正这些壮丁,钱粮局也会付点工钱,总而言之,杭州府的工程,绝不能落在宁波府之后,还有嘉兴府那边,现在不是在办什么两头并进法吗?要挖运河,单靠一头是不成的,得两头并进,到时会合在一起,这工程的进展,就等于快了一倍,你要派人去嘉兴府看看,学学人家如何勘测。”

王知府道:“据说他们请了堪舆的地师,却不知到底准不准,就怕有了偏差,两头合不拢,那就遭了。河工的事倒是不缺人力,倒是缺工匠,民夫毕竟是取之不竭,可是懂行和不懂行的,差别却是不小。”

堪舆之术,在场的官员或许都能扯上一通,无非就是看风水,扯淡而已。不过利用堪舆去勘测土地,采取两头挖掘的办法,最后将这两段合二为一,却很是高深了,一般人办不下来。

王知府道:“这也是嘉兴知府冒险,别看这样的搞法进度是快了一倍,可要是出了差错,就不晓得要浪费多少人力和银子了,所以下官不建议效仿,大人不是说了吗,杭州乃是省治,全浙江都在看着,工程自然是越快越好,可也千万不能出差错,出了错,要贻笑大方的。”

汪知府莞尔一笑:“倒是本官贪功急进了,你倒是想的周全,好吧,暂时不去效仿嘉兴,总而言之,我等按部就班,尽量加快便是,你若是有什么难处,尽管报上来,至于那工匠的事,本官尽力去招募。”

知府和同知大人一唱一和,下头的官员自然不敢插嘴,可是这谈话的内容,却无一不是围绕着工程和新税制,大家便晓得,从此之后,摊牌和收粮多少,修了多少县学再不是杭州府甚至是整个浙江省的重中之重,如今若是再不改换思维,怕是以后跟不上抚台和知府大人的步伐,就唯有被淘汰的命运。

一场临时的会议,在一片颂扬声中结束,可是留下来的许多东西,却不由让人深思。

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徐抚台既然要搞工程和新税,那么知府大人必定要加紧跟上步伐,绝不能失了觉悟,知府大人是跟上了,如今满口都是新税和工程,俨然成了一个大包工头和税制研究人员,那么下头这些人,你们是跟还是不跟呢?很庆幸的是,王同知跟上来了,他已经有了做好二号包工头的觉悟,甚至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全省独一号的二号包工头。至于其他人,也顾忌不了这么多,跟得上形势的,自然会成为心腹,往后少不了要抬举,跟不上形势的,自然是一脚踹开,从哪里来,滚到哪里去,看的不顺眼,随便找个岔子,让你收拾包袱滚蛋也不是不可能。

这即是官场,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有的是的人在这功名利禄之中挣扎,也有的是的人将上头的意思一根筋的推到极端,至于会不会矫枉过正,已经不是大家所考虑的事了,至少至此之后,整个杭州府,怕是寻常的差役出门在外,所说的口头禅多半也是税制和河工、学堂之类。

偌大的官僚机器,嘎吱嘎吱的转动起来,由于太久没有动过,因此起先只是缓缓的转动,可是随着许多事情变得明朗,于是乎,磨掉了锈迹的庞大机器开始有了惯性,呼啦啦的旋转起来。

第五百三十七章:不败之地

杭州府开始卖力了,上下的官吏已经甩开了膀子,大有一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其他各府一看,琢磨了一下,觉得不对劲,亦是快步跟上。

身居官场的人,哪个不是嗅觉灵敏,稍有风吹草动,立即便能嗅出不同寻常的意味,只看这汪知府如此卖命,再稍一打听,再加上布政使司、提刑司。学政衙门纷纷跟进,就是傻子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若是不赶紧紧跟步伐,难道等着别人收拾吗?

不少官员不得不坐着轿子下乡,督察河工,督察土地的清丈,宁波府更加离谱,居然去关心起纺织局的事了。

以往的时候,官员不免要避避嫌,毕竟工坊这东西,还是少碍着为妙,省的被人指斥为追腥逐臭,可现在,风向已经变了,不去露个面是不成。

宁波的织造局位于宁波以东三十里的海晏乡,这海晏乡大大有名,是个半岛,与舟山岛和双屿港遥遥相望,这儿,港口已在兴建了,无数的巨木和石料通过海路运到这里,数以万计的人在这里动工。

不只是这里,还有离这里不远的舟山岛,亦是开始破土动工,那舟山岛面积可是不小,相当于一个县的规模,紧挨着双屿港,双屿港的面积毕竟有限,现在海路安抚使司,便打算在这舟山岛上,设立行署,并且兴建港口,将来大量的贸易,名义上是在双屿港进行,不过将来,舟山岛才是真正的中心。

这座岛屿大明并没有太多关注,甚至在历史上,这里曾为昌国县,可是到了明初,虽然这里依旧设县,却一直鲜有人活动,而现在,这里更多像是一块处女地,因为靠着大陆近,所以从前的倭寇还不敢猖獗到这里活动,而又因为禁海,这个岛屿几乎没什么人烟,这面积方圆近四百里的大岛,如今这儿已在大兴土木。

织造局就在这座岛屿的对面,而宁波的港口抵达舟山岛港口,水路只需一个时辰,若是去双屿港,则需要三个时辰的路程。

这里的土地,事先早已被如意坊购买干净,如今大批的商贾入主,则是向如意坊大量购买土地,围绕着织造局,也都开始破土动工,纷纷建立工坊,毕竟单靠一个织造局,生意是不可能做完的,它就算再如何规模宏大,也不可能包揽所有的海路安抚使司的需求,大家现在看中的,就是出口,再加上一旦织造局在这里,那么将来许多求购丝绸的商贾,都会在这里挑拣货物,将工坊设在这里有着极好的预期。

现如今,不少商贾已经开始招募伙计了,几乎哪里都需要人,无论是土木的工匠、壮丁,还有未来能染布、织造的工匠亦是紧俏无比。

港口那边,则是大量的招募脚力,如今不少人闻风而来,人口暴增,短短数月之间,竟是高达十万之多。

宁波府的官员看了很久,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只是觉得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人流竟是不下府城,不由有些暗暗咋舌,只是他们自身的思维,很难理解眼前的事务,也只有慢慢的消化接受。

与此同时,两封奏书一起抵达了京师,一封,乃是杭州知府所奏,而另一封,则是密旨,由徐谦所书,直接入宫。

这两封奏书几乎同时抵达,目的却是不同,此时杨一清已经正式入阁,这自然是妥协的结果,不过眼下嘉靖天子越来越气盛,已经渐渐有了几分天子气象,便是杨廷和,有时也需退避三舍,因此,杨一清入阁不入阁,似乎对嘉靖并没有什么影响。

此时一份奏书摆放在了杨廷和的案头上,杨廷和目光幽幽,捋须不言,随即道:“邃庵,你来看看这份奏书。”

杨一清颌首点头,接过奏书一看,随即怒道:“巡按竟是死了,这是什么道理,巡按可是钦差,这个徐谦,当真大胆。”

杨廷和慢悠悠的道:“这里头的关节就在这周昌是否罪无可赦上头,若是当真罪无可赦,那么事情就不好说。”

杨一清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杨廷和摇头:“话是这么说,可是依老夫看,这罪还是有的,人嘛,谁经受的住查?若是查有实据,这徐谦就等于站住了脚,再者,人也不是他打死的,乃是义愤填膺的百姓,这百姓具体是谁,已是无从分晓了,法不责众,难道把江南抄个底朝天的寻人?”

杨一清眯着眼:“这个徐谦,倒是精明的很,如此说来,等于是他把人打死了,自己却一点责任都没有?”

杨廷和淡淡道:“按理呢,责任是不小的,毕竟是巡按,怎么可能拿人呢,可问题是,别的巡抚这样做,其责不小,可是到了他身上,现在上有宫中庇护,下有士民拥护,正要以这个罪名办他,到时必定江南震荡,你看了前些日子江西巡抚的奏书吧,江西那边,也是闹得沸沸扬扬,都在称颂新政,何止江西,不少行省都想效仿呢,现在在这风口上,若是以这种小小罪名动手,不但动不了他徐谦,甚至可能宫里据理力争,江南又是满城风雨,这样做,不值,别最后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杨一清听了,心里明白,杨廷和这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徐谦动静实在太大,也确实有不少人称颂,莫说是江南,就算是江北,现在不知多少言论希望采取新税制,可问题在于,浙江能施行新税制,别的地方成吗?许多地方连桑田都没有呢,粮田都免税了,朝廷靠什么养兵,靠什么赈济?

可问题就在于,正因为其他各省不能效仿,所以呼声才如此之高,徐谦借此,将声望一下子攀升到了顶点,可谓一时无两,在这种情况之下,内阁任何针对徐谦的举动,都可能遭来流言蜚语,甚至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浙江巡抚正因为施行了这个利民的新税制,所以才遭了内阁仇视,这就等于,将内阁推到了百姓福祉的对立面,这简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MT,给全天下的士绅百姓放嘲讽,找骂。

内阁现在是有苦难言,这徐谦,做什么事都是满城风雨,偏偏越是满城风雨,就越是不怕你收拾。就如那历史上的海瑞一样,今天打这个脸明天又寻某个权贵打几巴掌,闹得天下皆知,结果大家都傻眼了,谁也不能拿他怎么着,若不是把修仙的嘉靖得罪到了死,只怕还风风光光呢,可即便如此,新皇登基,还得乖乖的请他出来,徐以高官厚禄,无它,无非是这个人名气太大,无论是天子还是阁臣,虽然嫌他恼他恨他,却不得不把他的牌坊立起来。

徐谦的处境显然比海瑞好很多,他不但名气大,还得到了宫中的支持,皇帝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海瑞这样的人动手,可要是这大土豪是海瑞的朋友呢?

因此,徐谦现在的地位可谓固若金汤,想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拿这巡按开刀,恨不得对着内阁放话:我就敢如此,你能奈何?

杨一清现在是一肚子的火气,巡按名义上是钦差,同时也是都察院的官员,连都察院的官员都敢动,摆明着是没有把内阁放在眼里,当年正德朝的时候,这么多扯蛋的事,也没见过这样的,他沉默片刻,道:“其实此事,也未必没有办法,你看,徐谦在浙江任巡抚,士民如此拥戴,而天子生性多疑,若要对症下药,不妨就以此为突破点,借此攻讦!”

杨廷和脸色一愣,其实这个法子,他不是没有想到,天子多疑,这是天下皆知的事,而徐谦在浙江的声望太高了,所以连巡按都敢去惩治,这巡按骂徐谦几句,竟被百姓打死,假若上言奏事,以此为题,嘉靖就算无动于衷,难道这心里,就不会有其他的想法?

这绝对算是绝户之计,只要用的好,可谓杀人于无形。

只是,杨廷和苦笑:“且不说陛下对徐谦一向信重,单说徐谦此子,如此狡诈,难道就不会提防这个?你看,这份奏书是杭州知府上奏的,为何徐谦没有上奏?徐谦一定有奏书来京,只是没有经过内阁而已,所以,依着老夫看,现在在宫里,还有一份徐谦的奏书,他早就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杨一清却是露出不信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