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471章

借天改明-第471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奋之余,印度尼西亚的几个土著女仆都享受了这个土皇帝的雨露,大大地尽兴了一把。
    可是,昆高兴不了多少时间,竟然传来了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当时的情况,他还记得清清楚楚。这噩耗,真是宛如晴天霹雳,震得自己茶饭不思,还把没有眼力的几个土著女丢进了兵营,发泄自己的怒火。
    等他搞清楚普特曼斯的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后,直骂其蠢猪,竟然还上岸去和明军决战!
    他浑然就忘记了之前收到消息,说明军无战力,击败了很多军队,抢了很多明国城镇时的高兴。
    昆随后又为大员基地的人马是否撤回来而掉了不少头发,一直到今天,他收到确切消息,说明国只是口头说说要报复,但在海上却没有一点动静。
    这才让昆把心放了下来,看来明国也就是陆上强大一点,这海上还是自己的天下。
    虽然损失了不少战船,但刚好荷兰本部又来了一批战舰,补充了之前的损失。
    昆决定再为大员派出足够的力量,至少要做到之前走私明国货物的规模。在这次的事件中,他也看到了明国海盗的力量。决定好好利用他们,加大走私力度。
    首先保证了交给荷兰本部的利润不受损,才好向荷兰本部解释打了如此大的败仗。当然,这责任和他无关,都是那个死鬼普特曼斯的责任。他要不上岸,就根本不会有此败仗。
    至于明国所说要打大员,甚至说要打巴达维亚,昆只是当笑话听听而已。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这只是痴人做梦而已。
    昆决定接下来把英国人彻底赶出东南亚,自己垄断香料,保住利润之后,再重新考虑对付明国之事。
    他相信,以荷兰舰队的强大,吸取这次的教训,不再登陆,就不会有败仗。
    昆想到这里,走到左边墙上,看着东南亚的势力图,一下又把算盘打到了西班牙头上去了。
    在本土,荷兰正在和西班牙打仗,反抗西班牙的统治。现在的荷兰人,没有谁会对未来的胜利感到不可捉摸。打赢西班牙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又使得荷兰人在对上西班牙之时,心理上有很强的优势。昆早就垂涎菲律宾,之前是惦记着明国的垄断。现在受挫,就打算拿菲律宾的西班牙出出气。
    随即,昆又把目光聚到了交趾。要是在这个地方划为荷兰的势力范围,还可以通过陆路加大明国的走私,显然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因为蝴蝶效应,荷兰人比原本的历史要早了几年,把主意打到了交趾的身上。

第七百三十四章 健美俊俏小郎君
    “今年的天气貌似不妙啊!”钟进卫骑在马上,往紫禁城去的路上,抬头看着天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李老四也跟着看看天,没发现什么,挠了挠头没说话。
    倒是顾百川发现了一点不同,问钟进卫道:“侯爷可是指这气温,好像比往年是要冷不少。”
    钟进卫收回目光,转头看向身侧的顾百川道:“对,天气更冷了。但我主要是叹今年还没下雪,去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下了。”
    顾百川一听,稍微有点尴尬。不过随即一想,中兴侯身居高位,考虑得更多,自己只是一个番役,主要职责是护卫中兴侯,想不到也是正常。
    于是,他顺着钟进卫的思路,坦然地道:“瑞雪兆丰年,不过好像今年的收成也不是很好。要是这个冬天又不下雪的话,明年的收成就更悬了啊!”
    钟进卫点点头,脸上露有忧色,语气低沉地道:“小冰河时期果然名不虚传,大明还得艰苦奋战才行!”
    原本想着等把建虏干掉了,会轻松一点。可看这天气,好像越来越和大明过不去,明年的灾情很可能会更严重。
    钟进卫不由得考虑起以后大明工作重心,恐怕不是开疆扩土,而是开荒种田找粮食。
    顾百川等人已经几次从钟进卫的口中听到小冰河这个名词了,已经见怪不怪,也没有人问他。
    钟进卫自己在一路上想着事情,很快就到了紫禁城。
    还是在老地方,钟进卫在文华殿觐见崇祯皇帝,并向一边的温体仁也打了一个招呼。
    或者是心有灵犀,今天的开会主题竟然也是和灾情有关。
    只见崇祯皇帝拿起御桌上的一大堆奏章,向钟进卫晃动了一下,又丢在御桌上道:“广东、海南两省,不少官员上书弹劾张同敞冷血无情,不适合巡视救灾。”
    这些奏章都是先到内阁,然后由温体仁送达御前的。因此温体仁都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表情。
    但钟进卫并不知道,他对张同敞的印象还可以。现在听到不少官员上书弹劾,可能是以前的电视剧看多了的缘故,脑中马上反应出张同敞在灾区表现得不错,得罪了人,一起上书来搞他了。
    不过现在他身居高位,说话的份量很足,影响很大。因此他并不敢还像以前的**丝一样,不管真相,只管自己的理解,随便喷几句。
    钟进卫认真想了一下,忽然记起一事,就问道:“陛下,东厂那边对此有什么消息么?”
    钟进卫一听,笑着点点头道:“朕已核实过了,这些官员的奏章多为夸大其词,或者避重就轻,企图让朝廷产生误会,把张同敞给撤了。”
    科举出身的进士老爷们,玩玩笔杆子,那是他们的专长。不一定要搞什么诬告、陷害之类的,只需要在用词的时候,笔锋稍微转一下,理解起来的意思就可以偏得十万八千里。但往往这种情况,却又无法定他们的诬告罪。
    钟进卫听崇祯皇帝已有定论,却还跟他说这事,不由得心中无语。不过他也有点好奇,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那这事如何处置?”
    崇祯皇帝听了,先是看了温体仁一眼,然后笑着回答道:“朕就准了温卿的意思,打算把奏章都转给张同敞,同时升他为左佥督御史。”
    钟进卫一听,连声道:“妙,这么一来,地方官员就知道朝廷的意思,想再搞小动作就得好好掂量掂量。”
    刚说完,钟进卫忽然想起一个主意,就补充道:“这么多上奏章的官员里,不如挑选几个出来,再来个杀鸡骇猴,效果就更不错了。”
    温体仁听了,不由嘴角的胡子一翘,无声地笑了起来。
    而崇祯皇帝则看着钟进卫,也是笑着道:“钟师傅,你和温卿的想法一样。朕刚没说完,就是再准备说这点的,被你给说了。”
    钟进卫一听,稍微有点尴尬,好像自己有点卖弄了。他看向温体仁,心中也是佩服,有关这类的事情,其实以温体仁的从政经验和对人心的掌握,当是炉火纯青。
    温体仁把钟进卫的表情看在眼里,他却丝毫没有嘲笑钟进卫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反而表扬道:“中兴侯是越来越有进步了,和初见之时已判若两人。臣恭喜陛下!”
    崇祯皇帝一听,也是笑着道:“钟师傅来大明已有两年多了,确实改变了好多。不过钟师傅一心中兴大明的心思却是没变。”
    钟进卫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却换来了这么多夸奖,颇有点不好意思。他也不好接这个话题,就打哈哈道:“臣也觉得有进步了,原本是个小胖子,现在却是健美俊俏小郎君,作梦都能笑出声来!”
    他这话一出口,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笑了起来,中兴侯有的时候还挺幽默的。
    一边站立得像个木头人的几个宫女,耳中听到钟进卫的话,不由得拿眼珠子偷偷去瞄。
    文华殿内的气氛一下显得轻松愉快,让宫女内侍心中很是欢喜。因为这样,他们的日子才是最好过的。
    过了一会,崇祯皇帝才拿起御桌上的另外一份奏章,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这份是张同敞上的奏章,说大明沿海每次台风之后,道路泥泞,河堤容易决口,建议加大水泥的产出,最好是每个县都有水泥厂。”
    “这个很好啊,南方多雨水,也确实需要普及水泥才行。”钟进卫听了点点头道。
    崇祯皇帝马上接口说出了招钟进卫前来的真正原因道:“但朕已问过国企,没法一下铺开那么大,产量无法达到南方受灾省份的要求。钟师傅,你可有什么办法?”
    崇祯皇帝这么问,肯定不是说增加国企人手,多去开厂的这种解决手段,否则就不用招钟进卫前来了。
    钟进卫听了一想,马上在脑海中出现了三个字,但仔细地想了下,却又觉得好像有问题。一时之间,钟进卫沉默了。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看到钟进卫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思考,便也不打扰他。等着钟进卫想好了,自己开口,免得打断了他的思路。

第七百三十五章 专利法
    过了好一会,钟进卫才抬头看向崇祯皇帝,稍微有点犹豫地奏道:“陛下,不若放开水泥的生产技术,让民间都能生产水泥。这样一来,水泥产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成本应该也会降低不少,让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
    温体仁一听,这眉头就皱了起来,没想中兴侯只是这么一个主意。水泥发明出来也才一年多点,朝廷从中赚了不少钱,但如果一下没有了水泥的红利,朝廷财政的收入就会少一大块的。
    “中兴侯,这怕不妥吧,朝廷还指望着这水泥的钱呢!”温体仁提醒道。
    虽然水泥是中兴侯搞出来的,可已经献给朝廷,并且产生了极大的收益。到现在为止,都是供不应求,并且主要供于朝廷修建水泥路之用,有时还会被当作宝贝赏赐给各国来使或者王公大臣之用。
    这么高大上档次的一个东西如果一下放开,免费给民间生产,方方面面的问题会有不少。
    崇祯皇帝也不是很同意,紧皱着眉头没说话。不过他了解钟进卫,既然他这么说了,就有他的道理。因此,崇祯皇帝就等着钟进卫的解释。
    钟进卫听温体仁问话,知道这也是常理之中,他能理解。
    于是,他转向温体仁,给他细心解释道:“温大人,我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你且听我分析。”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钟进卫。
    “第一,水泥生产,其实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修建水泥厂,用于当地修建水泥路。这生产规模扩大,虽然有保密措施,但时间久了就难免会泄露出去怎么生产这个水泥。”
    崇祯皇帝一听,马上想起除了京师的水泥厂之外,还有张家口、山海关、锦州、陕西、西川、南京等地也已经建有水泥厂了。
    未来还会有更多水泥厂会建立,不说张同敞的奏章,光之前要求修水泥路的奏章,就已经压了一堆,自己都没有批。
    参与生产水泥的匠人越多,存在泄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确实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颇有点无奈地看着钟进卫,听他继续往下说。
    “第二,水泥的好处自然无须多说,就只讲水泥路吧。如果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所有道路一下都修成了水泥路,不但交通方便很多,对于促进大明的经济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幼学也能马上就在全国开展起来,为大明早一日提供人才。”
    普及全民的教育,这点在之前就已经达成共识,并得到相当大的重视。如果能早日在大明境内实现全体百姓的识字,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特别是温体仁,他年纪大了,如果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个盛况,那就少了一份遗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