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26章

借天改明-第326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下的人一听徐光启的回答,没想有这么一个结果,对出资修路赚钱的信心一时大增。
    另外一人有了刚才这人的问话为基础,担心提问时间要到了,就一口气提了一堆问题道:“请问徐大人,这修路成本是如何估算的?车辆费用收取的多少,是怎么个定法?为何不收取路人的费用?我等收回本金利润后,这收费情况又将是如何?”
    如果成本太高,那么这回钱的速度必然会变长。对于有能力的商人来说,资金快速回笼也是他们所期盼的。
    如果车辆费用收取过多,那么他们自己前往张家口互市的话,成本就高,无形中就会减少他们在修路上所获得的利润。
    如果收取路人的费用,那么对他们来说,必然能减少部分支出,也可以缩短点收回钱的时间成本,这是他们所期待的。
    如果车辆费用一直保持不变,那么他们在修路上所获得的利润最终又将吐回去。
    台下这些世家商户都是有身价的人,对赚钱的门道都比较清楚,因此这人问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很重要,也格外关注。
    徐光启不慌不忙地饮了口茶,眼角飞快地瞥了下二楼钟进卫所在的那处窗户。
    他不知道为何钟进卫肯定台下这些人会问出这些问题,在事先的讨论中已经一一有了答案。
    “修水泥路的成本,大致在水泥和人力两个方面。今时不同往日,京畿之地的百姓也和你们一样在建虏入侵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皇上在本次修路中,除了让修路百姓能吃饱饭之外,还给予一点点银钱补助。另外,由军队中改编出来的建筑军,其士卒的收入会高一点。最后一部分因罪劳役的则无银钱补助。”
    徐光启放下茶杯后,从容不迫得解释了起来。但他看到台下有人听自己说到这里,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心知他们想说什么,就继续道:“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你们世家商户,都是皇上的臣民,皇上自然要一体视之。你们有了补助,当然也得给普通百姓一点补助。不过你们放心,皇上考虑到修路成本可能会过高,因此下了圣旨,让国企以及其低廉的价格提供修路所用的水泥。”
    台下的世家商户一听,这其实就等于是拿水泥的钱去给那些修路的人做补助,这倒差不多。不少人略微点头,表示同意,而后听着徐光启继续下一个问题的解答。
    徐光启把他们的神态转变都看在眼里,不置可否,继续解答下一个问题道:“水泥路收费的考虑,主要是对水泥路的损害程度而言。路人行走,对于水泥路基本无甚影响。但车辆不同,特别是运货的车辆,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路人的重量,水泥路就是再坚固,天长日久之后总归还是会被压坏。因此才有了对车辆收费,路人免费的收取方式。”
    徐光启的这个解释,台下人倒是理解,关键是这个收费价钱如何,他们都很关心。
    “至于收取车辆价钱几何,朝廷已做过事先估算。以一辆车走以前的泥路所花的费用,对比在水泥路上所花的费用后,收取其中差价的百分之五十作为每辆车的费用。如此一来,商户走水泥路其实还是赚钱的。”
    人人都有本帐,徐光启都说这么清楚了,这些世家商户自然也清楚走水泥路的好处。除了便捷之外,甚至他们更知道一点,车辆比起以往,还能多拉一些货物。而且这水泥路的作用,在雨天将会体现得更是明显。
    徐光启瞧了一眼在给自己的茶杯里添茶倒水的吏员,然后继续说道:“朝廷所收取的费用将会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维护水泥路所需,由道路衙门掌管。”
    台下的人对这点毫无疑义,纷纷点头。
    “第二,是偿还各位出资人的本金利润。”
    这个也没有疑问,台下的人接连不停地点头。
    “第三,所修之路所在地方办官学所需。”
    当徐光启这第三点一说出口时,底下顿时响起了“什么”、“啊”、“这”之类的不少声音,他们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事。
    徐光启瞥了一边的司仪一眼,司仪连忙大声道:“肃静,肃静!”
    毕竟台上的是朝廷的工部尚书,大明最高级别官员之一。因此对于底下这些人来说,官威还是很强,让他们纷纷闭嘴看着台上。
    徐光启略带严肃地道:“当今皇上,乃是不世出的仁主。真正地想把大明百姓都教化为知书达礼之人,懂得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这也是我们天朝和蛮夷的区别所在。不过你们放心,所办官学将只免费给**儿童学基础的知识之用,花不了多少钱。”
    徐光启说到这里时,心中已带了一丝向往,自己写得数学基础教程终于快要用上了。
    这个消息实在太震撼了,又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让那些泥腿子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这多少让在场的人感觉有点不快,感觉有损读书人这名号。
    但这又是儒家所倡导的目标,一直想实现却又未实现,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件事。
    他们本身多为商人身份,现在虽然地位不同了,但严格说起来的话,也还没资格去说三道四。
    不过眼下他们关注的是赚钱的事儿,又听徐光启解释说只是基础教育,花不了多少钱,心中就又接受了一点。
    一些心思敏捷的世家商户从徐光启的这段话中,飞快地联想到了朝廷怕是会在全国推行此法。
    因为朝廷这政策显然是要覆盖全国的,而且单独成立了道路衙门,显然也不会只修一条路而已,估计以后修路都会参考这第一条水泥路的模式。
    这么一想,还真有可能实现这一旷世大业。不过那些偏僻的地方,路不好修,修了又没几辆车,这种地方就不好说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钟进卫也早提供给朝廷一个解决方法,来解决修路所覆盖不到的地方。就是由国企来作为这个方案的补充,出钱给那些偏僻地方做基础教育。
    不过这基础教育在推行下去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连钟进卫都没有估计到的阻力。不过可以理解,因为这阻力来源于钟进卫所在时代已经消亡的地方。

第四百七十二章 修路基金
    徐光启不管台下各种表情,继续说道:“这费用中的第二部分,即偿还出资人的本金利润完了之后,将在车辆费用中减去这部分。也就是说,车辆费用将会降低不少。”
    说到这里,才总算答完了刚才那人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不过从时间上算,也已超出了徐光启之前所说的一刻钟时间。
    徐光启觉得差不多了,就站了起来,对台下人说道:“朝廷是考虑到各位的情况,因此才召集你们前来,事先给你们说明这水泥路之事,给予你们优先出资权。明日一早就将贴出告示,把这情况通告京畿之地。如果出资不足的话,国企将会出面赚取这三倍利润。”
    说完之后,徐光启不再管他们,拍拍屁股走人。
    徐光启最后这话其实是将他们军的,由国企来做这个事情,虽然说也可以,但目前国企规模还不大,且正铺开了好多事情在做,一下拿不出那么多本钱,势必会拖慢修路的进度。
    另外还有一个不愿国企出面的原因是,钟进卫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民间的资金,把市场搞活起来,就能带动大明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光靠朝廷的话,力量还是有所不足。
    钟进卫一直观察着台下的那些人,在徐光启走入后台后,他们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互相交谈,还有不少人则去和一边侍立的道路衙门吏员问情况。
    “中兴侯,诸事都顺吧!”徐光启回来,看到钟进卫在看着楼下,就笑着说道。
    钟进卫一听,转头看向徐光启,也跟着笑笑。
    待他坐下后,钟进卫才说道:“还行,今天的事情突然公布,对他们的冲击比较大。又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有部分人已经在和吏员沟通了。其他看到这情况的人。。。”
    钟进卫说到这里,又指向楼下一些原本自己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现在也已跑去和吏员沟通的人,继续说道:“这些人看到大势已去,也想着能赚点就赚点了,估摸着修路的大部分钱将很快到位。等布告贴出去后,另外一些得到消息的豪商也会参与进来。”
    徐光启将身子往椅子后背上一靠,抬头看着天花板,感叹道:“老夫就等着全民教育的那一天到来,可惜那将成立的教育部,被首辅给抢了去。”
    儒家育人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尊师重教也一直是儒家的传统。不能当这千万人的师长,对于一个儒家熏陶出来的人来说,也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徐大人,数学教材可是你出的,所有大明百姓不也要尊你为师么?”钟进卫笑着安慰道。
    徐光启一听,把头平视,看向钟进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权威可谓无人能和自己争,心中便有了一份满意。
    两人又说了一阵闲话后,被上来禀告的吏员给打断了。
    这个吏员是送统计结果上来的,钟进卫先接过看了下,发现果然和自己预计得差不多,就递给了徐光启道:“徐大人看看,我们可以进宫去给皇上交差了。”
    随着世家商户的离去,会议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先于朝廷的布告而传了开来。
    等到次日朝廷的布告一张贴,在得到权威证实后,京师的舆论又沸腾了,话题从最近的死营身上,转移到了两件事情上面,即水泥修路方案和全民教育。
    有的人眼红水泥路的稳定利润,想着要分一份。可那一份股份的本钱很高,又买不起,纷纷发牢骚抱怨,要求降低每份股份的价钱。
    其中有几个聪明说说各家凑钱出来买一份股份,可这主意是好,但问题也有不少,归根结底是个信任问题。
    有的人则是想到自家孩子能免费上学,这可是节省了一大笔钱,甚至有的原本上不起学的人,以后也能读书识字,对朝廷、对皇上的感恩戴德之话不绝于民间。
    当然,也有一部分生意人,还是不满以后会被收取过往车辆的钱,发着牢骚。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又被上述两类人围攻,终究成不了舆论的主力。
    这些民间的舆论被探子汇报到了钟进卫手里,当他听到有不少百姓也想着投资水泥路,却苦于各种限制,甚至对朝廷这政策而有所抱怨时,钟进卫当即一拍大腿,成,再搞个新鲜事物出来给古人看看。
    在一家酒楼大堂,一人掀开帘子一进入,就转动脑袋环视了大堂一圈。
    “二弟,三弟,快走,别吃了。掌柜的,结账!”商贾一看到两义弟所在,就有点急切地说道。
    壮汉看看桌上并没有吃多少的菜,再抬头看向已靠近的商贾,稍微有点心疼,就说道:“大哥,有急事么,这好几个菜都还没动筷子的呢!先不忙着吃完再说吧。”
    他的声音有点大,吸引了隔壁几座的人,都好奇地看向他们。
    商贾没理他,又喊掌柜过来结账,然后低声向两个义弟耳语了几句。
    壮汉一听,马上喊道:“掌柜没吃饱饭么,快来结账。”
    然后觉得掌柜动作太慢,就又说道:“算了算了,掌柜的先记账吧,我回头就过来结账。老主顾了,你说多少就多少。”
    “我和二哥马上回家拿钱去,大哥在路口那边等我们一下可好?”壮汉的脸色有点急迫,对商贾说道。
    “不用多说了,快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