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14章

汉明大黄袍-第14章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杨帆一众回到凌河城,发现城墙最底层的框架差不多构建好了,城基也浇筑地差不多了。比想象中的要快上不少,祖大寿看见杨帆回来了,连忙过来,询问进展如何。杨帆点了点头,道:“恩。”

“恩是什么意思?”祖大寿眼睛一瞪,“你说得倒是清楚一点哈。”

杨帆将小黑交给祖大寿道:“把小黑喂了。他这一整天跑得也累了。”杨帆往城中走去,祖大寿看了一眼手中的缰绳,又狐疑地回头看了一眼杨帆的背影,“要我堂堂一个总兵给你喂马?见了鬼了!”

“吓!畜生,吓死老子了。”祖大寿一个回头,便是一张流着哈喇子的马脸,那喷着粗气的鼻孔指在祖大寿的脸上……

第二十三章山下的钉子户

十几日来,凌河城渐渐有了模样。城墙也筑得一半高了,杨帆则是整天带着原先的那一千人马,整日混迹在十三峰。

在齐大白这个窑匠的带领下,第三梯队终于将杨帆要求的那种土高炉建了起来。就是那种在大越进中,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干的炼土钢那样子的高炉。杨帆吩咐齐大白把那磨好的石灰矿,掺上粘土,像烧窑一样给我烧,然后就拿着这几人来做好的山形图,继续前行。

“杨大人,这十三峰一共八十四户,这几天已经迁离了八十户,还有四户始终不肯搬离。”

杨帆眉头一皱,这钉子户还真的从古至今都有吗,便道:“怎么回事,你们没和他们说清楚情况吗?”

一位百户道:“说了呀,可是那天罗井山下有个望海寺,里边的庙祝还有和尚都不肯搬,顺带着旁边四户信徒也不肯走。大人您又说不能强来,小的们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就是说不听劝。”

杨帆脸一黑,真是有不要命的。“你们先按照原先计划的,去原先那些做好标记的地方布置,那边我来解决。”

“是!”五百骑兵四散开来,往十三峰四处奔去。

——天罗井山——

“你们先呆在这里。老洪、胖子和我进去。”钉子户拆迁这事,杨帆没干过,但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啊。若是这一帮子兵冲进去,反倒是适得其反。

杨帆刚走到庙门前,眼尖的庙祝便看见了稍远处的那堆官兵,连忙跑进去,“主持,那帮官兵又来拆庙了。”

“什么?又来了?赶紧把庙门关上!”

庙祝喊道:“来……来不及了,他们进来了。”庙祝太过紧张,连一只鞋都嗑在了门槛上,尴尬地看着杨帆三人,笑了笑。

“谁是主持?”

“阿弥陀佛。老衲正是,几位官爷,小庙不容易,还望海涵。”老和尚走出庙门,双手合十乞求道。

杨帆道:“你这厮这么不知晓孰轻孰重?那建奴即将东进,我等好心劝说,竟然如此冥顽不灵?”

“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官爷是为了劝说我等离寺,大可不必。庙在人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相信那些远客会被我佛感化,不会伤害这些无辜百姓的。”

杨帆直接打断老和尚的碎碎念,“我不跟你扯有的没的。你要死别拖着大伙一块儿死。这周围的三户人家,你去做做工作,让他们尽快搬离。”杨帆听说过,那个和尚庙,就连鬼子来了都不带跑的,也放弃了劝说的打算。

“施主这是强人所难了。那些百姓受到我佛感化,愿意常伴青灯,为何施主还要咄咄相逼呢?”

“我哪门子咄咄相逼了?”杨帆最讨厌那种喜欢直接扣帽子、不分青红皂白的二货。

“施主无非想拆庙,何苦找这种建奴东进这种理由?”

“谁说我要拆庙了?”杨帆眼睛一瞪,回过头看向胖子。

胖子搓搓手,有些扭捏道:“前两天,百户大人费了好大一通嘴皮子,这帮秃驴就是不肯走,百户大人当时就急了,就说要拆了望海寺,看他们搬不搬。”

“行了,我说了,不拆庙。你们现在赶紧搬走。”

“施主您还是要拆庙?”

“我不拆庙,只是这里危险,你们先离开。等……”

“阿弥陀佛,施主。出家人不打诳语,老衲确实看出了您要拆庙的决心。若是施主此意已决,就从老衲的尸体上走过去吧。”

“……”

杨帆算是服了,转身看向胖子和老洪,道:“我像是要拆庙的那种人吗?”

两人点点头,又看出了杨帆脸上的怒色,急忙摇摇头,道:“不像!”受到了一旁庙祝还有几个小沙弥鄙夷的目光。

“不走拉倒。”杨帆负手离去。这人不走,他难不成还扛着他们走吗?对不起,没这个义务和工夫。

如今时间紧迫,杨帆也要顾全大局,这钉子户就让他这么钉着吧,到时候吃苦头的还不是他们自个儿。等杨帆回到平顶山的时候,发现齐大白几个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

“齐大白,怎么回事?”

一看杨帆回来了,齐大白赶紧诉苦道:“杨大人,小的对不起您呐。您交给小的的任务,小的给您丢脸了。”

杨帆一愣,道:“怎么回事,带我去看看。”

杨帆翻下马,准备去看看这他要的东西到底怎么了。高炉中的火已经熄了,还稍稍有那么一丝余热。杨帆看向那一筐筐刚从炉子里拉出来的灰色块状物体。齐大白叹气道:“虽然不知道杨大人哪来的配方,可是小的没烧好,烧成这样。”

“干得漂亮,齐大白。以后就这么烧!”杨帆将那块状东西拿起来,“把这些东西都用稻草盖起来,用马运到那几个稍近的空置屋内。”

齐大白一怔,这都烧成这样了,还干得漂亮?他摸着后脑勺,不知道杨帆要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他寻摸着难不成杨帆是要炼仙丹?他赶紧跟上去,将那箩筐跟着搬过去。

祖大寿这十几日不断催促粮饷,在城中也屯了两个月的粮饷,只要那个计划可以成,两个月的粮饷绝对够了。他走到一旁正在擦着脸的杨帆边,道:“杨子,你怎么就这么确定这皇太极会围城打援,万一他直接杀进来怎么办?”

“杀进来?前几次的教训他还吃得不够?就算他选择攻城,那对我们更加有利。这火炮一架,他们那些骑兵没什么脾气了。更何况等我将水泥往城墙一抹,他皇太极看不出虚实来,想必也不敢贸然攻城。”

“水泥?什么玩意儿?”

杨帆将毛巾一甩,道:“这十几天在十三峰,我就捣鼓这种东西。若不是时间紧迫,用钢筋混凝土筑好的城墙,炮都轰不开。”

祖大寿脑子有点混乱,这水泥到底是什么玩意,比石头还硬吗?炮都轰不开。他的手摸向杨帆的脑瓜。

“干嘛?”

祖大寿呆呆地道:“我就是想摸摸,这脑瓜子是咋长的。和我这实心脑子有什么区别。”

第二十四章水泥、玉米、土豆

四月天草长莺飞,杨帆坐在平顶山的阴影处,他的右手便是刚刚出炉的两筐,一筐生石灰,一筐灰色的粉末。他拿了个小桶,放上点水,舀了一瓢生石灰,往水里一搅,立刻感觉小桶开始热起来。

“齐大白,搞好了没?”

齐大白端着个大罗面,像个卖包子的喊着:“出炉了,出炉了。”赶紧跑到杨帆面前,将那罗面放下。

杨帆拿了木勺一块块地敲过来。

“大人,如何?”齐大白兴奋地问道。两只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似乎很紧张的样子。

敲了好几块,都是碎成粉末的。“这成色不对啊。”杨帆丢了那柄木勺,托着下巴思索了很久。连蒙带猜地搞出了水泥的配方,也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好用,这让他有些头疼。

“大人,这些都不行吗?”齐大白脸上带了些尴尬,这窑口是他负责的,烧不好他自然心里不好受。

“大白,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杨帆看了眼齐大白那副样子,以为是自己的话影响到他了,便安慰道。

“大人,您究竟要烧成什么样的?”

杨帆起身道:“烧出来的和瓷器一样坚硬的,磨碎了之后,用水搅一搅,干了之后,还能够重新变硬的样子。行了,一定是这粘土、石灰的配比出了问题,今天就到这里吧,通知大伙儿,收工!”

回去的路上,杨帆有些闷闷不乐,骑着小黑,想着当初自己学历史干什么,学一些建筑、化工什么的,估计现在也不会这么犯愁了。水泥具体要用的几样原料,还是小时候在乡下,一个水泥厂的老师傅告诉他的。

现在的几百民工,根本不需要杨帆看着,都是热情洋溢地跟着他。当然,杨帆也没亏待他们一分一毫,就连吃的,都和普通官兵一样,这让那些民工除了饱腹之外,还对杨帆充满了感激。他们能够感受到杨帆对他们那种平等的目光,已经那些脱口而出的外号。

齐大白便是其中之一,从来都是在那些小官吏手底下抬不起头来的他,终于,也有一日,可以如此热情地从事着自己的行业,那便是知足。大伙儿都聊着今日干出的成绩,以至于没有看到,有个人悄悄地脱离了队伍……

如今的凌河城,已经稍稍有了模样了。城墙灌了也有两人多高了,杨帆进了城,便找到祖大寿,和他说了下接下来的安排。现在最重要的便是粮草了,所以除了后方物资之外,必须得有自己屯田的打算,毕竟大凌河城若是守得下来,还得从长远的目光去看。

祖大寿听了杨帆的想法之后,觉得很不错,便问道屯田何处比较合适。杨帆道:“这几天我一直在十三峰,也开辟了几处较为合适的山田,到时候城墙修好了,就以十三峰为补给点,可以保持凌河城的物资不断。”

祖大寿道:“山田虽然隐蔽,但是水稻、小麦都不适合总在那样的地方,若是种一些细菜,更加不合适。”

“如今正值饥荒,难道朝廷还主要以水稻、小麦作为主要作物?”杨帆吃惊道,在他看来,这种大饥荒的年代,种玉米、土豆才是王道。亩产量又高,还耐旱。

“不然呢?稻子、麦子不种,吃什么?”祖大寿更惊奇了,这稻子、麦子已经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了。

“你没听说过玉米、土豆?”杨帆问道,“在他影响中,这两样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传入了中国,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

祖大寿摇摇头,道:“玉米棒子倒是吃过,你说的土豆没吃过。”

杨帆道:“这小麦、稻子亩产不过几百来斤,这土豆可是到了几千斤,如今粮饷难筹,竟然不知道有这种东西?”

“几千斤?”祖大寿吓了一跳,这玉米虽然亩产比水稻、麦子高了几百斤,但架不住口感,几千年来都吃米、面的,吃那玩意儿也没个味道。但是如今不同了,陕地、关中到处大旱、绝收,连玉米都没个收成,粮饷更是难筹。

杨帆想到一个人,赶紧道:“我写一封信给徐光启大人,老祖你赶紧送回去。这可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问题。”

祖大寿点点头,也知道此事不容疏忽,道:“等等我叫祖泽润这小子亲自送回去。”杨帆点点头,回到营帐中赶紧写信。为了防止这土豆真的还没传入中国,杨帆在信的最后加上了个英文“potato”,确保利玛窦那些人可以看懂。

不过转念一想,利玛窦几个传教士大多都来自荷兰、意大利,也不知道那时候英语流通开没,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写完信便交给一直在营帐外等候的祖润泽。

“杨子,土豆那玩意好吃吗?”祖润泽和杨帆差不多大,自从那晚听了杨帆那个计划后,便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杨帆,副将也不当了,跑到杨帆那个小分队中当了个百户,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