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李治-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恩格斯曾经曰过,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谎言。
那么这看上去就很粗糙的察举制,就更谈不上绝对的公平了,其中存在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让“察举制”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那就是,大多数人他喵的,根本就读不起书。
两汉时期的书籍,那都是写在竹或帛上,虽然蔡伦造纸,但造出来的,大便当手纸都不舒服,虽然原料可以很便宜,但其中的工艺流程,换算下来,比帛还要昂贵,实在不值得。
所以竹简汗青的,依然是主流,只有某些发了疯的人,才喜欢弄张蔡伦纸,玩玩非主流。
而一片竹简悲剧的只能写二十来字,传抄既费时又费力,更不便于携带和流通。
帛虽然是没有这些问题,可它是昂贵的丝织品,用它来书写,成本还是太过高昂。
所以书在当时是老珍贵的东西了,相传文姬归汉后,曾默写已流失于战火中的四百篇书简文章,让喜怒不行于色的曹阿瞒大惊之后大喜,要知道即使在数百年后,李治依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垄断,普通人想要学习,是真他妈不容易。
当然,如果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家中藏书丰富,要做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可要是出生在没有藏书的普通人家,为了读几本书,往往就要跋涉千里、寻师访友,其读书求学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记得初中学过一篇文章叫《送东阳马生序》,那是明朝宋濂宋大学士鼓舞后生之作,人家为了学习,做的事,可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来的容易,这还是明朝,更何况之前数百年,上千年的时代。
知识代表力量,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诗书传家,至今还是大唐山东世族的祖训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以后的官职虽然是不可世袭的,但是“书籍”却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诗书传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种“垄断性优势”。
即使是在如今的盛世大唐,只要占有“知识和学问”这种稀缺资源,就能比较轻易地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像薛仁贵这种虽然穷困潦倒,但你还别瞧不起人家,那也是属于没落贵族行列,没落贵族,他也是贵族不是?
最关键的是,薛仁贵家里有藏书,他可以读书,否则成就将来也就止步于五品左右的猛将而已,不值一提。
换言之,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变成一个做官的家庭,变成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谓“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老祖宗的话可是很有道理的,知识不仅是力量,还代表更多,古今皆然。
此外,家族中只要有人当过郡太守,拥有过察举之权,那么经他察举进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门生故吏。
甚至后来都发展成为一中潜规则了,哪怕是清末也没改变,例如有“东方卑斯麦”之称的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学生,就是基于这种传承千年的潜规则。
规则在仙侠小说中可是至高无上的,在现实中,那也是逆之者死啊,没见到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真正改革成功,而又没有悲剧的,也就只有邓爷爷啦,其它每一个好下场。
吴起被愤怒的楚人一箭归西,商鞅更是被车裂了,一贯仁和的宋朝对待臣子还不错,但王安石最后还不是被贬了。
至于谭嗣同,唉,勇气可嘉,也有血性,比那个恬不知耻叫嚣着‘中国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用?’的保皇党康有要好多了,但政治觉悟还是不够高啊,干嘛不篡清呢。
而这些郡太守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会回过头来报恩,也就是察举他“恩师”的后人,明朝的东林党是怎么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恩师弟子关系在维系着。
因此在一个家族中,只要先辈曾察举过别人,他的子孙被察举的可能性自然就远远大于普通人。
久而久之,每个郡中就会有那么一两个家族,几乎永远占有“孝廉”的名额。
这样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后世所谓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拥有特权的“士族门第”。
本意上是在消灭特权、破除世袭,不料到头来又造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和另一种变相的世袭,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犹太人的口袋,中国人的脑袋,咱中国可是历来都不缺政治达人,一个县级干部,做美国总统还不是绰绰有余?
奥巴马发达之前,还不就是一个州参议员,连一个市都没有治理过,照样成为政治选秀明星,成为美国选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任黑人总统,凭这个,人就能留名青史,这叫什么?
人品大爆发!!!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其实已经流弊丛生、不堪一问了。
选举出来的都是名不符实的人,既无才又无德,像曹操,孝廉,却是个人妻控,而且还敢吃人肉,由此可见一斑。
就像桓、灵之际民间歌谣所唱的那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莫大的讽刺,天大的笑话!
可爱的分界线
求推荐和收藏、打赏,支持小妖。
大唐皇帝李治。。。第十四章考题泄露,想和朕扳手腕?
:2011…10…132:31:40本章字数:5321
后来进入曹魏时期,两汉察举制度既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这叫新朝新气象。
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当然发起人却是曹操的好儿子,真正意义上篡汉的魏文帝曹丕。
当然作为一世枭雄,曹阿瞒心狠手辣之余,他的工作作风还是值得肯定表扬的。
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那张辽、典韦,可都是寒门出生,不照样成为手下大将,除了暴发户,否则成功往往都是有可贵品质的。
而曹阿瞒时期,此项制度只是临时性的行政措施而已,及至曹丕篡汉登基,才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也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而所谓九品中正,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人才评选的标准也因此分出三:一、家世出身;二、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人品优劣。
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滚滚而动,人曹魏推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杜绝朋党”、“破除门阀”。
可还是那句老话,中国人从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施行不过数十年,流弊比之两汉察举有过之而无不及。
察举制最致命的是,平民无钱读书,随后被世家豪门长期占据孝廉之位。
而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是,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九品中正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把”我爸是李刚“这种影响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上品寒士?
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蚂蚁和蜻蜓交配生出大象还小。
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万端,官场**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要不是冉闵、谢安、谢玄几个大神撑着,北方游牧民族在灭了汉人几百年了。
《狼图腾》上说,胡人对汉人的杀戮,是民族大融合,为汉民族换上新鲜的血液,对于这种说法,李治实在不想给与评论。
但儒家畸形的文化,却是不管你换了多少血液,都是无用的。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可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而九品中正制,却实在能够当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就是这样的制度却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开皇中期才被罢废。
这就和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一般,轻易是不想挪窝的。
而大业年间,一代雄皇的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创设了“进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进”,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
这就是伟大的科举制的开端,不过也正因此,很悲剧的,杨广站在了天下门阀的对立面。
但不久的天下大乱,却让科举制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但还是令杨广欣慰的是,科举制发明者的名头还是注上了他的大名。
直到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而所谓科举,即“开科举士”之意。
唐代先后所开的科举名目甚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八科,除“明经科”与“进士科”外,其他均为专科,不为世人所重。
而大唐一代,独为世人所重者,唯有“进士”一科了,这也是薛元超人生三大恨之一的由来。
而施行科举制后,所有人只要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就可以“怀牒自投”,向所在地的州县报考,既不需要像两汉那样经过地方官察举,也不需要像魏晋以来那样等待九品中正评定。
虽然唐代的入仕之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却非常严格。
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礼部的大考。
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而吏部考试却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
“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宏词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大理寺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也就是说,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府、礼部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选。
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
这就叫人才!
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后世的精英们,在他们面前都是浮云,当然前提是,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否则不仅是浮云,恐怕像九品中正制成为火烧云了。
由于吏部考试的门槛相当高,所以科举及第之后,屡试不中的人比比皆是。
而这样的人绝非少数。
有唐一代,进士及第后整整二十年都未能通过吏部考试、长期不能入仕为官的,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李白的诗,谁能比得上,谪仙人不是吹出来的,但做官的时候,都人至中年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兴中,又隐隐的透出一丝悲哀啊。
终于论着到我了,那轮不到的人怎么办?
譬如“文起八代之衰”著称的北宋大文豪韩愈,科举及第后,三试吏部不中,十年犹然布衣。
唐宋科考之严,于此,可见一斑。
但也正因为如此严格,它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