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唐-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踪。
“大郎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明明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却经常给我以经历沧桑的感觉,小小的年龄竟有大人不及的才学。”她玉手轻抚着我的脸颊,表情带着异奇,她温柔地说道:“不过,我心里十分繁乱哀怆,我特别想静一静,我已经打算进入道门,既能平静心绪,又可为你祈福。”
望着她那难得一见的清丽绝俗的容颜,感受着这少有的温柔, 我心中起了丝丝涟漪。突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对杨玉环一直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只不过碍于父亲和年龄,我在潜意识里把这个念头压制住了。此刻在去留未定的关头,它猛地跑了出来。而且,我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负罪感。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只把她当作父亲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对于杨玉环真没有一丝亲情的感觉。并且,在这个时代,吐蕃、突厥、回纥等国家,弟纳兄妻、子娶后母是寻常的事,即便是大唐的外嫁公主,也未得例外。这也是玄宗皇帝敢于纳杨玉环入宫的原因之一(当然,容貌的艳丽是最大的原因)。更何况,我还具有前世的思维方式,怎么能想不开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便说道:“你一人在长安也是孤单的,还是陪大郎去剑南吧!剑南气候温暖,风景宜人,你可以在那里安心静养,也省得我在外面了无依靠。”我试图改写她的命运,并为接近她而找了个不甚牵强的理由。
杨玉环听我如是说,便蹲下身来,轻轻地抚着我的头(我感觉着有些郁闷),默思了一下,不觉微微笑道:“大郎天生聪慧,平时从来不用人操心,如今倒说要依靠于我?你是不是怕我一个人孤单冷清?”说着,她眼里带了些哀戚,稍一停顿,她又继续说道:“不用担心我了,我会回到以前的寿王府内,潜心修道,为你祈福。道名我也已经取好,叫做‘太真’,你就放心吧!”说完她转过身去,望着天空中的浮云,动也不动,也不再言语一声,仿是一尊没有生命的石像一般。
我心中却涌起滔天巨澜。要知道在风气开放的唐朝,大部分女道士几可与倚门卖笑的娼妓相比,只是在最初接触的方式上,略微显得高雅一些罢了。著名的文人白居易就曾经说过:“男道士是越老越好,女道士则是越年轻貌美越妙”。想想看,我怎么能放心她独自入道?况且,前世的历史上显示,杨玉环正式接受册封前,进入道门与玄宗私通四年,起的道名就是“太真”!
“你应该听过张果的名头吧?”无奈之下,我只能改变一下策略。自从父亲遇刺身亡后,她就独处东楼伤情,没有再过问过东宫的任何事务。所以,她不知道张果是我的师父,更不知道师父已来到了东宫太子府。
“你说什么?是恒山的张老神仙吗?”杨玉环果然有了反应。师父的名头果然响亮,无怪玄宗皇帝曾再三下旨请邀。
“是啊,他老人家现在正在剑南,你若有心向道,可以尊他老人家为师啊!何必自己在家中闭门造车,曲解道家精义呢?”我看着她略显犹豫的样子,打铁趁热地说:“府中典军封常清性爱游历,曾与张果老神仙在恒山相遇,言谈之间,颇为投机。不如让封常清做个引见,他老人家绝对会收你为徒!”为了把她带离长安,我可真是胡侃乱扯。
杨玉环神情游移了一下,复又转为黯然,她轻叹了一声道:“我现在实在是没有情绪,也没有心思气力面对外面的一切。我只想静一静,让我稳一稳心神好吗?”语中蕴着惶茫。
我无语,做为四岁的我,又能怎么样做呢?总不能制造浪漫说I IOVE YOU来抚慰她吧?现在的境地状况,再说什么都是无趣的很,我只有默默地走开了。我想,她或许是一切皆有命,半点不由人,要不她怎么还叫“太真”!我对自己也有些灰心,做为自诩学识无双的我,竟连个有用的办法都没有!
既然杨玉环不愿一同前往剑南,我也无法可想了,我暗暗令宫中的心腹密探们多加看顾,其它的,只有让她自求多福了。
第二十二章 弹指十年(上)
清雨晨降,清凉的细风微荡着雨丝,传送着清新的气息。树木又绿新枝,花草初绽着嫩蕊,天地万物都约好似的,都展露着新欣的容颜。恍然间,又是一个春季到来了,时光真如白驹过隙,弹指已是十年飞逝而去。
我已经逐渐成长为英俊的少年了(呵呵,大实话啊)。而且,也许是“万应灵丹”的缘故,十四岁的我竟似十七、八岁青年的模样。现今俊朗的容貌、英挺的身材、尊贵的身世、强势的权柄,世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我几乎都已具备,而更让人为之叹慕的是,我所独具的那份气度,既显露出挥洒自如的儒雅,又散发着沉稳恢宏的威势,愈加衬托出我的卓而不凡,使得寻常人从内心滋生出自惭形秽的感觉。并且,我的逍遥神通也已臻大成了,满头发丝已经恢复了乌黑油光。
本来,做为坐镇一方的节度使,兼管一方的军事、行政、经济大权,而我为了方便自己实力的快速提升,当初动身来剑南之前,趁着玄宗皇帝对我疼惜不已的时机,奏准玄宗皇帝,特许我在剑南地面,可以自行任免正四品以下的官员。并钦任了跟从我赴蜀的诸人:封常清为剑南节度副使,由正五品迁升为从三品;吴东生、朱信东、王林均为防御使,成为正四品上阶的武官。按照大唐官制,上州刺史为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位列从四品下,长史和司马,位列从五品下;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品级稍低一阶。剑南节度使掌执十三州中,只有益州是上州。也就是说,除了益州刺史,我可以任免任何剑南官员。而益州刺史是由宗室宁王遥领,如此一来,可以说,整个剑南已是我囊中之物!
(注:唐朝制度,刺史品高俸厚,为了优待宗室人员,凡兼职刺史者,可以不赴任所、不理政务,由其“上佐”代行职责。“上佐”就是州里的别驾、长史和司马。)
来到剑南节度使的驻地成都以后,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我制订了一个基础计划,交由封常清他们实施。同时,为了巩固玄宗皇帝对我的信任,争取始终把我安在剑南节度使的职位上,有更长的时间铸建自己的势力,我以遣哀释怀为由,避居节度使衙门,从不出门半步,专心学习政务和武功。加强对唐朝政务的了解,有利于针对利弊实行切实的运行方略;而修习武功,既可强健身体,又能自卫防身,有张果这种几近绝迹的“仙师”在侧,我又岂能放过如此大好时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不过,我的计划中增强实力的意图,可以说是难逃有心人的眼睛。但是,他们绝不会想到,我的目标绝不是一城一地,割据地方,而是一统大唐、纵横天下!
而我之所以这么不甚隐晦地做,因为这个计划,是我构建和扩大自己实力的基础。并且我想,既然要发展,就一定会引起忠、永二王更重的嫉恨,那何必再过多地顾忌他们?有我慎谨地应对,师父又在身侧,岂怕他们那些所谓的明枪暗箭?在整个大唐朝内部,我心中真正的劲敌,只是朝中的李林甫、军中的安史而已。
在我前世的历史上,忠王之所以成为一代帝王,几乎完全是因人成事,他的才略尚不及其子李豫一半,最后的命运,竟是被家奴惊吓而死,简直是土狗一条;而永王夸夸其谈志大才疏且自不量力,在民心尽失威信全无的情况下,竟然妄想割据称尊,结果他自己的军队却临阵降敌,可见他也只是瓦鸡一只。如果没有李林甫对他的大力扶持,他只是泛不起半点浪花的庸王!而李林甫扶持他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他易于掌握的浮夸品性!如此土狗瓦鸡我是从心里鄙视他们。当然,也不能因而掉以轻心,任何疏忽都是致命的,伟大的毛主席曾经做过精辟的总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
基础计划的纲概是这样的:首先,成立骑、刀、拱三卫,共三千人的亲卫队,分由朱信东、王林、吴东生统领,责成他们把三卫人员训练成坚忍死忠的精锐之士,并达到精通多种兵种作战方略的中阶军官水平;其次,努力保持边区稳定,大力发展所辖地区的经济发展,聚敛财力。就整个时代来说,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经济在战争中所起到的攸关作用;再有,留心人才,我现在最紧缺的就是人才。“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人才”,这句我前世并不引以为意的口号,如今终于得到充分的体会;最后,通过酒楼茶社、秦楼楚馆等多种渠道,大肆流传关于我的事迹,务必使人们对我有个奇才天纵、仁孝谦德的正面印象。这归功于前世的记忆,宣传媒体的威力,不是寻常人所能了解的。我希望通过宣传,既可收拢民心,又能使怀才有心之士前来相投。
然后,我放心地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由封常清打理,自己沉浸在政务体制和武学之中。不光是因为我记忆的历史中,封常清曾担任过多任节度使,并对他的理事能力评价很高。更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深入接触,我相信,封常清一定会非常胜任的。
在我刚刚把事务交付封常清不久,宫中密探首领牛贵儿传来消息:有新进美女江采苹获得玄宗皇帝的宠爱,被封为梅妃。
我心中暗暗高兴,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玉环只要真如其言地静修潜居,应该可以避免入宫的命运。等过了一、二年,她的心境平复之后,我就立即派人接她前来剑南!那时候,就可以朝夕相处了。嘿嘿,古往今来的四美之一、若泓水样勾魂摄魄的明眸、如花蕊般丽艳嫩娇的容貌、丰腴却又轻盈灵活的身段,待十多年后,我—嘿嘿——不能再浮想下去了,满脸禁不住的贱笑、满嘴擦不迭的口水,太败坏我的形象了(还有形象可言吗?)!
第二十三章 弹指十年(下)
朝野方面,因为始终没有确立皇储的归属,忠、永二王两大势力集团忙于勾心斗角,争夺太子的宝座,基本上无人用心关注我这失父丧母的小孩。只有李林甫对我独怀戒心,紧密加派暗探监侦剑南。
到剑南未及二个月,在我的计划刚刚要步入正轨时,时局却又发生了变化。
杨玉环的堂兄雷州参军杨钊回京述职,补为礼部从事。杨钊善于察言观色性喜钻营,他察觉出玄宗皇帝壮志消磨,耽于享乐。于是,他费尽心机大胆布局,终于让玄宗皇帝在勤政务本楼的楼上,看到由宫墙外经过,风姿绝世动人心神的杨玉环。玄宗皇帝惊为天人,杨钊乘机媚上,俱道杨玉环的出身来历。玄宗皇帝下旨强召杨玉环入宫论道,当晚却于勤政务本楼幸之。次日,为了堵住悠悠众人之口,取其道号,即封杨玉环为太真妃而不名,收居宫中。又感念其堂兄杨钊“忠心为国”(献妹?!),赐名“国忠”,官职上迁四品,任为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深受宠信。从此,玄宗皇帝肆意享乐,将朝政交于李林甫打理,更不提立储之事。
李林甫乐得独揽朝政,便授意永王回河东任上,培植发展军队势力,以为不时之需,并派自己的女婿杨齐宣前往协助。忠王见到如此情形,深感不安,便亲往兴庆宫,由高力士在一旁助言,向玄宗皇帝请缨出镇朔方。于是,面对皇子中自己最喜爱欣赏的三儿,安于享乐、急欲纵情的玄宗皇帝下旨,实授李光弼为陇右节度使,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