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大唐-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翻腾了起来,数千人马从四面八方冲将出来,向着不知所措的薛延陀运粮队扑了过去,战斗顷刻间便白热化了起来,措手不及的薛延陀运粮队瞬间被冲杀而来的葛逻禄族士兵砍翻了大半,余者仓促应战之下,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哪能抵挡得住有备而来的葛逻禄族之攻击,前后不到半个时辰的激战,除少部分腿快的逃了之外,全都变成了一地的尸体,所押运的牛羊全部落到了葛逻禄族的手中。
“大哥,真他娘的痛快,干掉了九百多人,只折了三百不到的弟兄,哈哈,爽气!”一身是血的阿旺达兴冲冲地跑到了在山顶上观战的阿莫提与陈栋梁的身边,伸手抹去脸上的血珠,哈哈大笑着禀报道。
”嗯,好,让兄弟们赶紧打扫战场,将牛羊都赶回老营,去罢。”阿莫提本就是沙盗出身,早就习惯了打闷棍的勾当,此时见大事已定,倒也满心欢喜,笑着说了一番,将阿旺达打发了下去,这才转过了身来,看着微笑不语的陈栋梁道:“陈兄,某已按殿下之命断绝了拔灼的粮道,您看……”
陈栋梁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口,而是侧了下身子,打了个手势,一名紧跟在其身后的卫士便架着一只飞鹰走了过来,陈栋梁从怀中取出一枚小铜管,小心地系在了鹰足上,又轻轻地拽了拽,确定万无一失之后,对那名亲卫点了点头。那名亲卫一扬手,将飞鹰抛了起来,但见飞鹰一个展翅飞了起来,发出一阵清脆的鹰鸣声,在山林上空盘旋了一阵之后,展翅向西南方向飞去……
第三百四十九章京师之倒刘行动(一)
贞观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戌时正牌,大雨初停,京师里一片潮湿,大街小巷上积水颇深,接连数日的大雨险些将京师变成了座水中之城,因着行走不便之故,天才刚黑,街上的行人便已稀少,似这等潮湿的天气,大富人家也实起不了玩耍的心思,是故,街上往来的马车也就寥寥无几了,原本繁华的京师竟显得有些子萧瑟起来。就在这等昏暗的夜色中,一辆四轮马车不紧不慢地走在东大街上,晃晃悠悠地走过了胭脂巷口,绕过了越王府门前的照壁,悄然停在了王府的倒夏门前,随着帘子的卷起,吏部左侍郎李千赫面色沉稳地走下了马车。
“李侍郎,您里面请。”还没等李千赫站稳脚跟,早已在门前等候多时的王府总管李德全便已急步迎了过来,笑容可掬地招呼道。
“哦,有劳李公公了。”李千赫与李德全是老熟人了,知道这老宦官乃是燕德妃的心腹,轻易得罪不得,忙笑着回了个礼。
“岂敢,岂敢,您快请,纳先生在内书房候着呢。”李德全岁数大了些,嘴也碎了不老少,此时见李千赫对自己如此客气,自是高兴得很,边陪着李千赫往里走,边笑咪咪地道:“某家可是好久不见李侍郎了,呵呵,怪想念的,先前小林子说李侍郎要来,某家可是紧赶着出来候着,就等着跟李侍郎招呼一声,您呢,是大忙人,不似某家如今就一坐吃等死的份,呵呵,李侍郎将来可是鹏程万里的喽,别忘了某家才好。”
李千赫心中有事,实不想跟这个嘴碎的老宦官多瞎扯的,可又不好得罪这个王府老人,也只好笑呵呵地回道:“哪里,哪里,李总管乃是殿下身边听用之人,某只是个跑腿的罢,实不敢当李总管如此夸奖。”
“李侍郎过谦了不是,呵呵,要某家说啊,咱这越王府走出去的,也就属您李侍郎位份尊贵了,似某家这等人,呵呵,啊不说了,不说了。”李德全说是不说了,可偷眼看了看李千赫的脸色,却又压低了声音低低地问了一句:“李侍郎,某家有个侄儿,年已十八,一手文章很是看得过去,您看能不能……”
李千赫这才明白身边这个老宦官紧赶着来套近乎的用意所在,心中猛地一沉,有心喝斥一番,却又碍着其王府总管的身份,飞快地皱了下眉头,不动声色地随口应道:“本官找个时间见上一面再定可成?”
“成,成,成,如此就多谢李侍郎了,某家这个侄儿啊,那可是一表人才……”李德全一听这话,顿时高兴得面色通红,笑呵呵地跟在李千赫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一直走到了内书房的门口还不停步,却不曾想暗处突地闪出了两名面无表情的黑衣人,一左一右地伸手挡住了李德全的身子。
“啊。”李德全这才惊醒过来,忙不迭地向后退了几步,脸上好一阵子难堪,对着李千赫拱了拱手道:“李侍郎您请,某家这就不奉陪了,改日某家再设宴请李侍郎以表谢意。”话音一落,匆匆地转身便隐入了黑暗之中。
李千赫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拱手还了个礼,淡淡地笑了笑,大步走进了书房之中,一入眼便见纳隆正端坐在书桌之后,忙抢上前去,很是客气地招呼道:“纳先生。”
“延廷,何须如此客气,来,坐罢。”纳隆起了身,还了一礼,笑着将李千赫让到了书房靠墙一角的两张太师椅边,各自分宾主坐定,两名书童奉上了新沏好的香茶之后,悄然退了出去,只留下李千赫与纳隆二人独坐。
“延廷,李总管寻你何事?”纳隆端起茶碗,浅饮了一口,貌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哦,是这样的:李总管有个侄儿要来京,请某为其谋一个出身。”李千赫自是不敢隐瞒,紧赶着回答道。
“有这事?”纳隆眉头皱了皱,沉吟了一下道:“延廷不必放在心上,能办就办,不能办就别管了。”
李千赫久在官场,自然听得出纳隆对李德全此举颇为不满,这话的意思就是此事不必去办,左右李千赫本就不想搞那些个徇私的事儿,自是顺水推舟地道:“某心中有数了,不知纳先生今日相召是……”
纳隆没有接口,而是放下了茶碗,轻轻地鼓了下手掌,但见人影一闪,雁大已然出现在了书房之中,手中还捧着份文档。
“见过纳先生,李侍郎。”雁大恭敬地对二人行了个礼,也不待二人回礼,直截了当地打开手中的文档,低声念了起来:“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生于开皇八年,大业十年仕萧铣,先为谏议大夫,后为黄门侍郎,武德三年归降大唐,是年九月,授南康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县)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十月入朝为谏议大夫;贞观七年八月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贞观十年七月升治书侍御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贞观十三年六月升黄门侍郎;贞观十七年十月升门下省侍中、加太子中庶子,贞观十八年四月帝征高句丽,其为三辅政之一;现年五十有一,有子二人:长子刘铖,二十一岁,现为四门博士,正七品上;次子刘敏,十八岁,现为宣德郎,散官无职,正七品下;长女刘婵嫁与吏部右侍郎崔仁师次子崔琦为妻,生有二子一女;次女刘娟,嫁与祈州刺史李万胜之长子李弼为妻,刘洎其人小有才学,通诗文,擅书法,为人狂悖,疏于礼节,与魏王相善……”
李千赫越听脸色越是阴沉,倒不是他不清楚刘洎的这些情况,实际上李千赫官居吏部左侍郎,对于官员的档案自是了如指掌,原也无需雁大提醒,此时之所以色变,只因李千赫已然听懂了雁大念出这份档案的意思,直到雁大念完了档案,李千赫的脸全都白了,长出了口气,颤着声道:“纳先生,殿下之意已定乎?”
“嗯。”纳隆并没有多做解释,只是重重地点了下头。
“也罢,要某行何事,还请先生吩咐便是。”李千赫自然清楚李贞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不是他一个吏部侍郎所能否决的,也就不再多言,只是深吸了口气,挺直了身子,慎重地表了态。
“延廷不必如此紧张。”纳隆笑了笑道:“刘侍中之长子刘铖既为正七品上之四门博士,提升为户部仓部员外郎也不是不可能之事么,你说呢?”
“哦?”李千赫愣了一下,这才回过神来道:“此事倒是易办,不知先生欲何时调整?”
“越快越好罢,不过此事尔不可出面,就让崔仁师去签署好了,该如何做,延廷自行把握便可。”纳隆笑着接口道。
“某明白了。”李千赫飞快地盘算了一下,点了点头道:“事不宜迟,某这就尽快找人安排下去,告辞了。”
“嗯,此事须小心,切莫留下手尾,延廷慎之。”见李千赫要走,纳隆也没多留,笑着起了身,将李千赫送到了二门,这才转回到内书房中。
“纳先生。”纳隆刚转回书房,雁大便从暗处转了出来,脸上满是慎重之色地道:“属下还是不解殿下为何要参与此事,须知刘侍中一倒台,诸遂良那厮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万一……,那岂不是为人白白作了嫁衣裳?”
这已经是雁大第三次提出这个疑问了,先前在诸般事宜没有安排停当之前,纳隆始终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雁大听令行事,此时各项准备工作既然已经就绪,纳隆自是不会让雁大再带着情绪去执行任务,笑着看了眼满脸忧色的雁大,走到书桌后坐了下来,好整以暇地拍了怕宽大的衣袖,慢条斯理地开口道:“陛下设了个大局,无外乎是要换掉那个无用的废物罢了,然则陛下心目中的人选是谁呢?怕是除了陛下自己外,谁也无法猜透,依某看来,殿下的希望最大,可吴、魏双王也不是没有机会,到了头来,不也一样是要争么?既如此,借着东宫那位的手去除了魏王一大臂助又有何不可?至于太子那头么,未必就看不出陛下此番设局之用心,即便他本人看不出,其边上自有人能看得破,故此,稳对于太子来说只是死路一条罢了,他要的是乱,唯有乱了,他才能趁势抓权,一来立威,二来证明给陛下看,他也是有能力能力挽狂澜的,那就给他这么一个表演的机会好了。”
“可吴、魏那两方岂能坐以待毙,如今东宫势弱,我方又不便明着插手,若是全盘乱了起来,陛下那头怕是不好交待罢。”雁大皱着眉头想了想,有些子不确定地说道。
“这一条尔不必担心,太子既然敢闹,他自然有办法压下刘侍中,至于吴、魏双王么,呵呵,或许会给我等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说不定。”纳隆自信地笑了一下道。
雁大突地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眼睛突然一亮,紧赶着道:“哦?您是说那……”
“不必多说!”纳隆一摇手打断了雁大的话头,顿了一下,这才接着道:“雁大,李德全那头盯着点,别让此人瞎胡闹。”
“是。”雁大应承了一声,一闪身,隐入了黑暗之中。
纳隆起了身,走到窗前,看着黑漆漆的黑空,长出了口气,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呢喃道:“要下雨了。”
又下雨了,端午前后的雨总是下个没完,空气都变得湿漉漉地,哪怕是坐在吏部那尚算宽敞的厅堂里,一样令人觉得不舒服,更别说还有一大堆的公务要处理了,吏部司主事文选清一大早走进自己办公的厢房,入眼便见着文案上那厚厚的一叠文档,顿时就有些子来气,恨恨地摔了下湿漉漉的雨伞,随手拽下身上的雨披,连同雨伞一道往墙角一丢,阴着脸走到文案前坐了下来,抖了抖袖子,将桌角的文档挪到了面前,伸了个懒腰,百无聊赖地磨起了墨来。
也怨不得文选清懒散,任是谁似他这般都已是快知天命的人了,还只是个从八品下的小主事,在吏部这圪塔磨蹭了二十多年也没能得到过哪怕一次的晋升,只怕比文选清还不如,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