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浮生偷欢-长生传(虐心+经典+让人郁闷的结局~ ) >

第107章

浮生偷欢-长生传(虐心+经典+让人郁闷的结局~ )-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倒也是。”那酒客点点头,随即兴奋道,“百年前倭奴鬼子们趁咱们‘五王之乱’时勾结北海侵我华夏,屠我子民,如今李大将军总算给我们报了仇了!不但宰了小鬼子,还带回这么多战利品――真他妈带劲!” 

  “活了大半辈子,我倒是第一次听到仗还有这种打法啊!”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感慨的叹了口气,“自古以来我华夏与四夷为敌,哪一次不是弄得劳民伤财的?小老儿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越打国库越充实的事情啊!” 

  “得了吧,李老。”旁边有人笑嘻嘻的说道,“上回亮王爷助巴斯平乱之时,不就已经让您看到了国库越打越充实的事了吗?” 

  “对对对,小老儿糊涂了!”那老者也不由莞尔,他站起身,举起酒杯道,“来,各位,为我们的皇上和亮王爷干一杯!愿亮王爷的身体能早日康复!更祝‘二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能够白头偕老。” 

  众人忙跟着站起身,轰然响应道,“对!愿亮王爷的身体能早日康复!更祝‘二圣’能白头偕老!” 

   

  后世史学家能够理解顾长生逝后为什么会以本纪体裁记录其一生荣辱,也能够理解后世人对亮王顾长生和光明皇帝的好评如潮,因为他们毕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分析这两人对华夏大陆做出的贡献。但往往有历史爱好者不明白:为什么顾长生和夏侯日月两人间的情事会是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非议最少好评最多的一对?他们感到奇怪:同性恋情一直是主流社会的禁忌,古代华夏虽不禁男男情事,但毕竟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而光明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不但不注重子嗣传承,反而诏告天下,为了顾长生他甘愿“此生无侍寝,此生无子嗣”,更和顾长生公然成双入对,活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之至。而除了最初那段时间有朝臣反对外,后来却是人人都接受了,尤其是民间,二人的口碑出奇的好,不但没有人痛骂“昏君”、“妖孽”、“佞幸祸国”,反倒人人发自内心的尊称他们为“二圣”?――如此幸运的爱情不但在华夏历史上独一无二,就连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兵权牢牢的掌握在光明皇帝和顾长生手中,顾长生更在军方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望,尤其是在战胜印河、夏侯子文自尽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顾长生得到了整个军方的效忠。――手握军权的当权者是不会被非议牵制和淹没的。军刀在手,他们完全不需要理会任何非议,也不会让任何非议出现。 

  第二,没有任何人会忘记光明皇帝在登基后即刻兴起的那场大屠杀。明眼人都知道那是新帝在清理政敌,但看在老百姓眼里,则是皇帝在捍护他的爱情,那些被杀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非议了皇帝的爱情。在亲眼目睹无数人因大不敬之罪而被处决,在皇太后下诏证明了这段爱情的合法与正义后,没有谁再会去与自己的身家性命过不去。 

  第三,在光明登基,和顾长生共同执政的那些岁月里,他们的政策令军人、商人、农民都大大受益――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光明年间,军人获得了从古到今做梦也不敢想像的优厚待遇;商人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有利环境与国家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二者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在光明四年时开始颁行的新税法大大的减轻了地租和赋税,让地主对佃户的剥削大大减轻,因而他们赢得了农民们的广泛拥护。而后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则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在以帝国强大武力为后盾的保护下,天朝人在大发横财的同时民族自尊心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一个国家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因他们得到提高,更亲眼目睹帝国的雄师征伐异族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其私情如何自然也就不能动摇他们在国人心中的威望。 

  所以,征服四夷扬华夏天威的顾长生和励精图治改税减租杀贪官污吏的光明皇帝自然会广受世人的爱戴与拥护。 

   

  众人将酒一饮而尽后,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朝局来: 

  “今上和亮王爷雄才大略,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圣贤啊!”一名酒客激动得口沫横飞,“自光明爷登基后,咱们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我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我天朝人走到外边去会有现在的地位啊!光明爷登基后,咱可是彻底的扬眉吐气了一把。” 

  周围人听他这么一说,不由都来了兴趣,纷纷道,“李哥儿,你是怎么个扬眉吐气法?快说来听听啊!” 

  那姓李的说道,“诸位都知道,我李全茂是做珠宝生意的,印河那边珠宝挺多,所以常往印河跑。在亮王爷没打败印河蛮子的时候,我到那边去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生怕出了什么差错。说得难听点,那时候兄弟我是夹起了尾巴做人。《永河条约》签订后,兄弟我在那边的日子可好了,别说在我们的占领区里,就是在印河国内,只要知道我是天朝人,做什么事都是一帆风顺,更别说来刁难了!各位是不知道,因为语言不通,以前我到那边是必须得请通译,现在可好,很多时候都可以和那边的人直接交流了!” 

  “李哥儿你听得懂叽里瓜拉的印河话了啊?”有人插嘴道。 

  “怎么可能?”那李全茂摇摇头,得意洋洋的说道,“现在那边都以会说咱们华夏语为荣,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天朝词典》,他们可都是卯足了劲在学咱们的话!那边的百姓更是绞尽了脑汁想往咱们天朝跑!有能力的是直接向移民局申请,没钱的家庭多是在学堂里用功,希望学业优秀能够被保送到天朝来读书,然后能在咱们这边扎根再把家人都接过来定居!――我现在真以我是一个天朝人为荣啊!” 

  “这情况我听我家小六子也说过了。”一酒客接口道。众人都知道这人说的小六子是他兄弟,上回跟印河打仗时也去了,回来时战利品可多了。 

  李全茂看着那酒客笑道,“张大哥你不就是被你家小六子说得心痒痒的,然后跑到那边去做生意发了财的吗?” 

  “发什么财啊?不过是做点小生意罢了。”那酒客不好意思的一笑,“说到底还不是朝廷的政策好,让我们可以在那边的占领区免税做生意。”说到这里他不由兴奋起来,“上回印河战败后,我朝子民可以在那边的占领区免税经商开矿,我估计这回对倭国应该也是如法炮制!倭国盛产白银,如果这回朝廷又是免税的话,啧啧啧,那收益会是什么概念??” 

  一旁有人道,“兄弟我倒是有心到倭国那边去做点生意,但语言不通啊。以各位之见,我是该过段日子等那边都大力学咱们华夏语的时候去,还是现在就去啊?” 

  “发财哪能等啊?不如现在就去!请通译要得了多少钱?” 

  “就是就是!陈兄你要去的时候给兄弟我说一声,咱们一起去!听说倭国那边的女人性情温顺,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兄弟我准备在那边找几个婆娘……” 

  …… 

   

  讨倭胜利,民间讨论得如火如荼,但朝廷里却是骂声一片。 

  “李信这个败家子!!好好的他去屠什么城?被他杀的那些倭寇如果全拉回来做苦力,可以派多大的用途啊!开矿、修路、采石……这些苦力多好啊,不用给工钱,不用给他们上等的食物、舒适的住宿,死了随便一埋就可以了,还不用给家属抚恤,更不会影响年终时的政绩审核――这么多人,可以修多少路,开多少矿,促进多少建设啊!――李信这厮倒是杀得痛快,怎么就完全不长脑子啊??”工部尚书杜子昂捶胸顿足的如是说。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户部尚书宫存德也是义愤填膺,“李信就只知道弄点金银回来,他怎么就不知道留点战俘啊?午门献俘过后把老弱病残留下来展览,不但可以让普通百姓们知道鬼子们的劣绩弘扬我天朝的战无不胜,还可以收取参观的费用啊!而那些体壮的倭寇就用来做苦工,这可以给朝廷省下多少银子,节约多少资源啊!――不行!我一定得向皇上上折:一定要这厮回朝后到户部来历练历练!” 

  除开现实的各部官员不说,就连医药研究院署长任吉林也在痛心疾首的声讨李信诸将,“平时我们只能用猫啊狗啊猴子啊什么的来做试验,虽然也有效,但这些怎么及得上在人身上做来得有效啊!倭寇虽然是人,但他们从本质上来说根本就不是人!用它们来试药、试毒,我们不知道可以了解多少种新药、得到多少种新配方――李信,霍凡,你们阻碍了医学的进步啊!” 

  …… 

   

  相对于各处的热闹与喜气洋洋,景德殿里顾长生和夏侯日月却已经开始冷静的考虑着下一步行动。 

  “这样做,会不会太冒险了些?”夏侯日月沉吟着道,“咱们当初的计划是先吞并南海诸国后再对付南越。若照你这个安排,我们就得两线交战……” 

  按照顾长生现在的计划,就是在水师初定南洋后,由滇州驻军向南越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以牵制驻扎在南越北方的南越主力军,然后再由水师自海上配合,由西堤登陆,在最短时间内歼灭在南越南方的战斗力不强的驻军以便快速占领南越南方。 

  “也不算两线交战。”指着沙盘,顾长生淡淡道,“咱们现在不过是未雨绸缪,做好打算而已。具体的一切,还不是得等南洋稍定后才能进行。” 

  “这倒也是。”夏侯日月盯着沙盘看了半晌,才说道,“南越一直实行‘南军驻北’的国策,滇州驻军牵制了南越的主力,但我们的真正目标却是在南边,――这招声东击西还是可行的。”他沉思着道,“在占领南方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南北双方的固有矛盾,使以南方人为主的南越北方驻军丧失斗志,从而被我军迅速击溃。在全面占领南越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在暗中扶植的阮东谨登基为王做为傀儡,在最短的时间稳定当地民心……” 

   

  八年夏四月丙辰,帝遣大军入海南征。 

  五月甲辰,以归德大将军李信为怀化大将军,城阳县侯,驻浙、福二州,除节,总督军事…… 

  六月甲子,李信、霍凡、张大福留像凌烟阁;讨倭将士死王事者,皆入英烈碑。癸丑,北海遣使来聘。 

   

  ――《天朝史。高宗本纪》 

   

  附注: 

   

  张大福,天朝大将,虬髯黑面,威猛无比。东征平倭时,杀敌无数,令倭人闻之丧胆。 

  霍凡对倭人一贯主张“绝其根本,使其不殖”,是个坚定的种族灭绝论者。东征伐倭时,其军队所过之处,再也找不到一个活的倭人。 

  而作为整支征倭大军统帅的李信,更是被倭人恐惧的称为“血将军”。 

   

  光明十七年,皇帝下诏:但凡属国之王继位,必须亲赴天朝请大皇帝允许。 

  光明十八年,倭王恒诚卒,倭国王子裕慈继承王位,赴天朝请上国皇帝恩准。裕慈在长安参拜凌烟阁时,见张大福的石像而大惊失色,火速下跪,虔诚拜之。继而见到霍凡石像时,魂不守舍、胆战心惊。及至见到李信石像时,竟因畏惧太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