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怎样提高智力 >

第15章

怎样提高智力-第15章

小说: 怎样提高智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要培养孩子遇事多分析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14)抽象概括法
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的思维叫抽象,将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叫概括。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培养孩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训练。例如孩子看到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家长要帮助他们从众多的具体的人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属性:会说话、会思考、会劳动,从而让孩子概括出人的本质特征。
再如孩子接触过水、油、奶、醋等,家长要让孩子抽象出液体的一些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液体的特点。
孩子学习数学,从众多的例题中抽出公式,摸出规律;学习语文从文章中抽出中心思想;学习物理、化学,从现象中抽出本质特征,都是抽象和概括的训练,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训练。
比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家长应鼓励孩子遇事经常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类似型提问……这像什么?
相关型提问……这和什么有关?
比较型提问……这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要学会在比较中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并且要将此作为思维的一种习惯。例如,通过比较,哪些是现存的结论,哪些是他人没有发现的。经常这样做的结果是:愈比较,愈能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新因素,就感到愈有意思,也就愈想比较。
进行分类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各种概念的本质的属性,使我们在了解和掌握某概念时,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并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5)理解法
要提高思维力,必须训练孩子的理解力。理解就是能够清楚地指出自己所观察或认识的事物中的本质的东西,并能够清楚地阐明其因果联系。理解的标志有:
第一,会提问。
一般来说,在没有理解时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乱提问题。
第二,能解释。
能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或说出它的依据。
第三,知含义。
不仅懂得事物的表面意义,而且也能知道其中的含义。
第四,能运用。
有些孩子对书本上的或老师讲的,似乎是懂了,但是,一让他具体地运用,就糊涂了,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理解。
怎样加深理解?
一、善于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联系。家长要帮助孩子经常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31节:连锁联想法
二、善于将概念与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三、善于用例子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问题。
最后,能在实践中应用。真正的理解就在于能解决问题。运用学到的概念、定理、公式去解决问题。
(16)连锁联想法
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人,他在20世纪初与人合伙在国内首创味精厂,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味精大王”。他曾在产品的名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出售。吴蕴初想,没有必要去跟在日本人后面也叫“味之素”,那又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他想:人们把最香的东西称为香精,最甜的东西称为糖精,那么味道最鲜的东西该叫做味精才好。商品都有商品的名称。接下来他又想,他的味精该叫什么“牌”呢?他由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联想到了吃素的人,又由吃素的人联想到他们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为佛制作珍奇美味的厨师自然是好的,于是,他决定将他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后来,他的“天厨味精”果然大受欢迎。
“天厨味精”名称的产生过程就是典型的连锁联想法。
(17)结果颠倒法
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作为亚洲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众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商品滞销的现象。一般的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忍痛将商品降价销售,当时的香港市场掀起了一阵猛烈的降价风。这时好不容易打开局面的名牌高档产品……金利来领带,销路自然受到沉重的打击。面对这种形势,“金利来”的生产者曾宪梓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提价销售!以此措施来加强“金利来”的名牌地位,更加显示和突出“金利来”唯我独尊的世界名牌领带的形象。这一逆潮流而动的不同凡响的举措,大大出乎广大业内人士的意料,令香港市场为之震惊。
事实证明,曾宪梓的逆向思维是完全正确的。而他的这种思维方法,我们叫它结果颠倒法。
(18)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来,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回去了。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盗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了。”
“不,”邵康节说,“那人是找牛的,不是盗贼。”儿子不信,跑出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啊!”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试问,邵康节是如何知道这个人是来找牛的呢?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来的人若是个盗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在寻找东西,而且寻找的还是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法。
(19)假设排除法
一天,三位好朋友小白、小蓝、小黄在路上相遇了。其中背黄书包的一个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想了一下也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
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
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表示的颜色相同,这可以引出两种假设: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假设两种情况,排除一种情况,则肯定另一种情况,这就是排除法。
(20)要素变换法
古代陵州这个地方有一口盐井,可以取水晒盐。这口井深50丈,要用很长的井绳才能把水取出来。井底是用石头砌的,井壁是用柏木做的。时间长了,井壁的柏木朽坏了,需要更换。但是施工有困难,因为井里有一股气不断向上冒,下井的人闻到这股气就会立即死去。
后来人们发现,下雨的时候,井里的这股气会随着上面落下的雨水沉入井底,这时下井去更换朽木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在陵州做官的杨佐,针对这一情况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叫木工做了一个大木盘,在木盘上凿了很多孔。然后他叫人把木盘架在井口上,不断向木盘内倒水。水从孔内下流,就像下起雨来一样,通过木盘上的孔流入井里的水柱,同样能使井里的气体向下坠。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下井更换井壁的朽木了。
杨佐的这种改变事物的某一部分的思维就叫做要素变换法。
(21)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充满信心地说: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吗?”爱迪生听完以后,笑了一笑,就向那个年轻人提了一个问题,爱迪生问的是:“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青年被问得哑口无言。

第32节:仔细观察法
试问,为什么他会被问得哑口无言呢?
这个年轻人所以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器皿盛放,那至少有一种器皿不能被万能溶液所溶解,从而自相矛盾。
抓住题中的矛盾给以回答,这就是找出矛盾法。
(22)仔细观察法
某地公安局从公安干警中招考侦破人员,应考人跟在主考人后面进了办公室。这时主考人在抽屉里翻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说:“你们的名单被我夹在一本书里,在267和268页之间,你们到外间的书桌上把它拿来。”应考者一窝蜂似地跑了出去,只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不动。主考人问他为什么不动,他作了回答,主考人立即给这个聪明的人打了满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267和268是在同一页上,是一页的两面,中间是不能夹东西的。
怎么会知道267页和268页是在同一页呢?只有依靠平时仔细的观察。像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仔细观察法。
(23)根据搞错法
13世纪时,北威尔士王子列维伦有条忠实而凶猛的狗……盖勒特。一天,王子出猎,留狗在家看护婴儿。王子回来后,看见血染被毯,却不见婴儿。而狗呢?一边舔着嘴边的鲜血,一边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惨叫了一声,惊醒了睡熟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原来盖勒特为保护小主人,咬死了恶狼。王子悲痛万分,把狗葬在自己的公馆里。
你知道王子怎么会误杀义犬的吗?
王子的思想过程是这样的:伤害婴儿的恶兽嘴边会留下鲜血,而盖勒特嘴边留有鲜血,所以,盖勒特伤害了婴儿。
可是伤害婴儿的嘴边会留有鲜血,不伤害婴儿的嘴边也可能会留有鲜血。而王子认为凡嘴边有鲜血的就是伤害婴儿的,所以,他必然犯错误。
王子错在根据搞错上,所以叫做根据搞错法。
(24)概念歧义法
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惩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了一个光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眉毛要不要?”
“当然要,这还要问?”阿訇说。
阿凡提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给刮了下来,送到了他手里,并高声地说:“要就给你!”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
“阿訇,胡子要不要?”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不要就给你刮掉!”阿凡提又飕飕几刀,把大阿訇胡子刮了下来,甩在地上。
大阿訇对着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都被刮得精光,简直像个光溜溜的鸡蛋,气得骂起来。
阿凡提解释说:“阿訇,我事先问过你,遵照你的吩咐我才剃的呀!”
阿凡提根据什么制服了大阿訇呢?阿凡提是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惩治大阿訇的。“眉毛要不要”中的“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拿去的意思,一是留着的意思。阿訇说“要”,是留着的意思,而阿凡提却故意把“要”解释成阿訇要眉毛的意思,于是把阿訇的眉毛给剃了下来。下面的“胡子要不要”也是这种情况。阿凡提就是这样惩治了大阿訇,而大阿訇对阿凡提无可奈何。
阿凡提使用的就是概念歧义法。
(25)将错就错法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朝都城……大都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工匠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