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清弊主 >

第395章

大清弊主-第395章

小说: 大清弊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地的大小官吏都清楚此次赈灾意义重大,谁也不敢有丝毫的轻忽懈怠之心,再加上京师往各地派了不少监督的官员和监生。更令他们如履薄冰,官员尚且好说。最难防的是那些个年纪轻轻的监生。

监生虽然有做官的资格,可毕竟还未做官,对官场的规矩可说是一窍不通,赈灾的事宜他们虽然从未经历过,但下地方来之前都专门做过了解,一些常识却是基本都懂,凡事都喜欢加以印证比较,更是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一众地方官员皆是烦不胜烦,偏生又得罪不得,这些个监生每日都要写监督日记,并随京报直接送回京师,可说是直达天听,他们如何敢轻易得罪?

喜欢与地方官员交流的监生倒还好应对,最令他们惧怕的是喜欢微服私访的监生,那才叫是防不胜防,这年头做官的有几个屁股下面是干净的?若是道听途说一些贪贿、冤屈之类的事记入日记,那可真就叫要命了。

对这些要命的监生,地方官们可说是头大无比,一边忙着赈灾事宜一边还要分心招架他们,可谓是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的不仅是地方官员,朝中的一众大臣亦是因为监生的日记痛苦不堪,一众监生皆知日记有可能直达天听,因此也是格外认真,不仅是勤于观察,而且多附有各自的见解,以期能得到贞武的青睐,日记也不仅只局限于记录赈灾事宜,对各地的驿站、路桥、城池、书院、学宫、年岁,催科,狱讼等等皆有涉猎,篇篇皆是长篇大论。

初时,贞武还逐一细看,只看得一天,便大觉受不了,便将一应日记转交上书房先行初审,有价值的再行呈报,上书房几位大臣本就繁忙无比,哪里抽得出那么多时间逐一细看,当下就请旨,建议将日记转给各部院寺监府及翰林院的官员先行阅览甄选,仅只保留一小部分在上书房和贞武手里。

对此建议,贞武自是没有意见,只是提醒留意各地方官员的关系,以防有人刻意隐瞒,这一来,京师官员便多了一件事,每天都要看上几篇监生日记,还得写出节略,一个个自然是满腹牢骚,但此举是贞武创举,众官员也只能是腹诽几句而已。

看的几天下来,一众亲力亲为的官员便觉的受益不小,前往各地监督的监生皆是从国子监挑选出来的,基本都是举监、贡监,廪增附生、及旗人勋臣子弟,大都是才学品行兼优,清高自律的,日记所叙,涉猎广泛,看的几日下来,对其所在的府县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地的官员的形象亦是跃然纸上,一些有心的官员渐渐认识到这些个监生日记的重要性。

因为这些监生没入官场,不了解官场的规矩,也不存在利益关系,可以说完全是站在公正的立场,如实的记录下当地的情形,这些日记完全可以做为官员考评的依据或者是佐证,他们对此事都逐渐上心起来。

第598章士子监督

上书房的几位大臣虽然每日忙碌不堪,但都会尽力挤出时间查看一众官员对监生日记所写的节略,监生日记虽然繁杂,搀杂了太多私货,但是对各地赈灾情况记述的却甚为详尽,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各地的赈灾情形,再说,这个创举出自贞武之手,贞武每日也都会抽出时间看上几篇,他们又岂敢偷懒?

京师官员对监生日记由轻视到逐渐谨慎重视的态度,自然而然就从所写的节略中反映了出来,以前他们所写的节略只提及赈灾,如今也开始提及其他方面,这一变化很快就引起了上书房的注意,张鹏翮、马齐几人略微商议了一番,便前往乾清宫递牌子求见。

乾清宫里,贞武正忙着批阅奏折,这段时间为了北方各省赈灾事宜,他亦是忙的一塌糊涂,各地大员上的奏折、密折皆是有关赈灾、输捐、灾粮采购、漕粮、澳洲移民、低息放贷等事,桩桩件件他都不敢懈怠,听闻上书房大臣张鹏翮、马齐二人在外求见,头也不抬的道:“让他们进来。”

张鹏翮、马齐进来见礼后,贞武才放下笔,抬头看了两人一眼,道:“免礼,赐座。”

谢恩落座后,张鹏翮便欠身道:“皇上,谴往各地监督赈灾事宜之监生所写日记,涉猎颇广、记述详实,公允,观之可大致了解一地之军情、民情、风俗、官声、年岁,催科,狱讼等事,似不可局限于赈灾一事。微臣恳请抽调专人掌管、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这些监生日记,以备日后查阅。”

贞武这两日因为事务繁忙,对监生日记也仅只挑选记述赈灾的片段看,其他的皆是一跳而过,听的这话。他不由微觉诧异,这些监生日记写的有如此之好?

见贞武沉吟不语,马齐接着说道:“皇上圣虑深远,别开蹊径,选拔监生到地方监督实是利国利民之举。一众监生不受官场束缚,记述沿途及地方所见所闻,信笔由缰,虽然繁杂,见解亦不值一提,但胜在记述真实,可信度极高。有助于朝廷了解地方的真实情况,亦有助于对地方官员的大计考核,倘若加以整理归纳,实于朝廷大有裨益。”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马齐这话算是说的很透彻了。监生没入官场,不知官场规矩,不知隐讳,监生日记记述的皆真实可靠,与一般的官样文章不一样,通过监生日记可以更为真实的了解地方的情弊。这倒是意外收获。

微微沉吟,他才道:“让京师的官员看看这些监生日记,让他们了解一下各府县的真实情况亦是好事。至于抽调专人整理归纳,就着翰林院负责,允许官员、监生借阅,但所有原件不能丢失,损坏、有丢失损坏者,官员降级、革职。监生革除身份。

另外,赈灾之事完结之后。从这批监生中挑选出十名表现优异者实授七品官职,此事在下期京报上刊出。”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了一顿,看向张鹏翮、马齐二人,道:“此事既是利国利民,能否形成制度?”

张鹏翮、马齐二人听的不由一怔,形成制度?难不成年年派监生去各地?国子监一共才多少监生?仅是此次赈灾抽调和仓场抽调,就差不多将国子监抽调一空,这如何形成制度?再说,北方各省还可将就,两广、云贵、四川之地路途遥远,来回就要一年时间,年年谴监生去,岂不荒废学业?

见两人发楞,贞武便自顾说道:“朕之所以令人选拔监生到地方监督赈灾事宜,看重的便是监生未经官场浸染,未沾上官场习气,还未泯灭良知,敢于仗义直言,敢于直抒己见。

如今吏制败坏,就坏在‘和光同尘’这上面,此乃官场最大的恶习,百姓亦是深受官官相护、同流合污之苦,如何才能彻底革除这等陋习?靠官员监督无异于缘木求鱼,唯有借助于士子之手,监生日记便是极好的例证。

地方官员何以敢肆无忌惮的贪侵贿赂?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因为缺乏有效的、及时的监督,地方官员才敢为所欲为,恣意妄为。

如何才能够有效的监督地方官员?朕对此思虑了数年,在各级地方设立类似都察院的监督衙门,既担心机构臃肿增加百姓负担,又担心时日一长,官员们同流合污,得不偿失。在革新京报之时,朕就有念头利用京报的发行渠道来实施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说到这里,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端起茶盅轻呷了口茶,张鹏翮、马齐二人却是未料到贞武竟然由监生日记扯到整顿吏治,而且是早在做皇子之时就开始筹谋整顿吏治,心里皆是暗暗惊诧,连忙用心琢磨,如何才能利与士绅来监督地方官员,与京报的渠道,与监生日记又有何关联。

微微沉吟了下,贞武才接着说道:“士子是朝廷的基石,士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须的关注民生,关心国事,朕欲鼓励各地士子仿效监生日记,撰文投稿于京报,以达到监督地方官员的作用,此举既能提高士子的到位,也能使地方官员有所忌惮。

为防地方官员勾结士子,欺瞒朝廷,对杜撰造假的士子要给予革除功名的惩处,以防他们弄虚做假或者恶意中伤,做弊之官员亦要给予降极调任或是革职惩处。

再则,国子监的监生、新科进士等,但凡是官员,在入仕之前,能否指定几个地方下放一年或者二年游历观风,以收历练和监督地方官员之效,此事,你们上书房先行议议,看看有何益处和弊端。

另则,国之监乃是为国选拔官员、储备官员的国立官学,捐纳入监之举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对监生的教授科目也须有所增加。算学、经济、农学、水利等皆须兼顾,否则下到地方,如何能够胜任?对监生的考核以及监照的发放也必须从严要求,要做官,先的立品立德。先的才干出众,大清不需要只知唯唯诺诺、欺上瞒下的糊涂官员,更不需要贪官污吏。”

听的贞武说到后面声音渐高,张鹏翮、马齐二人忙齐齐躬身道:“臣等尊旨。”立起身来,两人皆是沉吟不语。鼓励各地士子监督地方官员,此举必然是大受士子欢迎,朝廷可谓是不花费丝毫便可收到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之效,至于弊端,那肯定是有的,不过,两人心思都不在这上面。贞武要废除捐监,才是两人最为关注的。

关于废除捐纳制度,上书房早有讨论,一致都认为,眼下这情形不宜在京报上刊载讨论。眼下北方春旱,正是人心不稳之时,抛出废除捐纳的消息,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原指望贞武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料他却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略一沉吟。张鹏翮便欲岔开废除捐监一事,拖的一时是一时,能拖到下雨则最好。当下他便躬身道:”皇上,鼓励士子监督地方官员确是益处甚多,不过,微臣担心各地的士子、缙绅会联合起来要挟地方官员,那将会给地方官员施政带来极大的阻碍,历来皆是士绅不分家。众多的士子本就出自缙绅,贫寒子弟一旦挤身入士子之列。也与缙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微臣担忧此举会极大的助长地方的士绅势力,初期尚不明显,等到察觉地方士绅势力庞大之时,恐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此,不仅地方官员难有做为,朝廷亦会处处受掣,微臣祈望皇上三思。”

听的这话,马齐立时就明白了张鹏翮的意图,忙紧接着道:“皇上,前明之亡,与缙绅势力恶性膨胀不无关系,缙绅虽有承上启下之效,却不宜让其势力膨胀,否则会加重土地兼并的程度,引发一系列的矛盾,甚至可能再度爆发国初江南缙绅联合抗税之事。”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道:“缙绅势力确实不宜膨胀,不过,鼓励士子监督地方官员却与此无关,一则,对于地方官员,朝廷的态度是既要监督,又要保护,二则,士子仅仅只是撰写文章反应地方问题,并未授予任何实权,三则,为官清廉者,何惧之有?能被要挟的,皆是贪官污吏。

朕意着地方士子半年写一份反映地方吏治民情的文章,文笔不通,反映不实者,革除功名,废除捐监之后,士子功名将更显金贵,功名来之不易,没人会拿自身的功名开玩笑。

地方士子联手要挟官员,那只能是极少数,不能因噎废食,这类案子,一旦查实,严惩不殆,杀得一批,相信就无人再敢以身试法,再说,即便不鼓励士子撰文反映地方实情,地方官员难道就不倚重当地缙绅?征税、教化、农桑、缉盗哪样不需要倚重当地缙绅?此事你们下去详细的议议,不要急于反对,真要弊大于利,朕自会斟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