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弊主-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禩此问,分明是怀疑康熙对此事的支持力度,胤祯自然不会如实说,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此事触及八旗根本,皇阿玛也是担心一众旗主和王公勋贵反应激烈,刻意留下回旋余地,今日早朝,李德全便一直在乾清门后,皇上下了道谕旨,迁吏部左侍郎王项龄为工部尚书。”
王项龄是老十四的人,胤禩、胤禟自然都清楚,这节骨眼上提拔王项龄为工部尚书,康熙虽未明言,但其态度却是明确无遗,一听这话,二人都是放下心来,康熙既然是力挺老十四,这事他们也就底气十足了。
略微沉吟,胤禩又小心翼翼的问道:“昨日听九弟提及,十四弟要朝鲜藩国的资料,朝中亦有风声,说十四弟要强化宗藩关系,此事非同小可,不知十四弟是有意吹风,以观反应,还是已经得到了皇阿玛首肯?”
见胤禩颇有忧色,胤祯不由微微一笑,看来,朝中大臣是担忧者多,大清的这些近邻,可没什么好东西,朝鲜是个无底洞不说,越南更是条白眼狼,老挝、缅甸的金三角更是毒品的生产基地,日本就更不消说了,印度也是争端不断,如今乘着这大好机会,自然要一劳永逸的解决他们。
微微沉吟,胤祯才道:“朝鲜藩国最早臣服我大清,两国关系也最为密切,但这些年来,我们对朝鲜的内政外交却是极少干涉,大清现在的主要敌人是欧洲的海上强国和北方的俄罗斯。
俄罗斯暂且不提,就说欧洲的海上强国,他们要入侵大清,必然要先在我们附近寻找落脚点,否则漫长的后勤补给,他们受不了,这也是南洋舰队远征欧洲必须先找盟友,而且还要在非洲寻找落脚点是一个道理。
八哥,海洋很大,有很多利于海上航行的潮流,咱们前往美洲的舰队就必须借助黑潮暖流,途经日本,也就说,欧洲各国的舰队可以从美洲经日本或者是朝鲜进入我大清,若是他们将日本或者是朝鲜作为落脚点,建立后勤补给基地,要侵犯我大清,就易如反掌。
藩国也是国,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与宗主国翻脸乃是寻常事,一旦足够强大,反过来攻打宗主国也不鲜见,以前,咱们是没能力,现在有这能力,为何还要给子孙留下隐患?
正所谓鸟尽弓藏,日本既已臣服,朝鲜便再不是缓冲地带,已无继续存在之必要,日本、朝鲜、琉球,这三个藩国必须乘着国力强盛之时纳入大清版图,不能留下隐患。”
胤禩、胤禟都没想到,老十四根本不是要强化什么宗藩关系,而是要直接侵吞这三个藩国,而且还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微微一想,两人都已明白过来,老十四刻意放出强化宗藩关系的风声,不过是一种手段,造成各藩国恐慌,进而逼迫他们断绝宗藩关系,以便名正言顺的侵吞他们。
第531章防范未然
想明白这点,胤禩、胤禟二人不由面面相觑,老十四实在太让人无语了,连藩属国都要侵吞,而且还振振有词,如此一来,大清日后还会有藩国?现有的众多藩国会是何种反应?
沉吟了一阵,老九胤禟才试探着问道:“日本、朝鲜、琉球是出于战略需要,南洋诸国,难道也是战略需要?”
听的这话,胤禩不由狐疑的看了看胤禟,而后又看向胤祯,南洋诸藩国难道也要侵吞?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道:“英国已经在莫卧儿帝国建立了商贸据点,并且往来频繁,缅甸与莫卧儿帝国接界,又濒临孟加拉湾,暹罗则濒临安达曼海,都在南洋之外,也都有可能成为欧洲人东侵的据点,纳入大清版图自然更为放心,而且南洋诸国,富庶不下于江南,你们可知道南洋稻米多少银子一石?”
胤禟对商业最为上心,立即便问道:“多少钱一石?”
“三钱到四钱一石,我才采购了五十万石。”胤祯沉声道。
三、四钱银子一石稻米?胤禩、胤禟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即便是江南,稻米也在一两二钱银子一石的价格上下浮动,南洋竟然只要三、四钱一石?难怪老十四要侵吞南洋藩国,什么战略需要纯属扯谈,仅仅这一条,就令大清垂涎三尺,这简直就是一大粮仓!
“他们究竟有多大的产量?”胤禟身子往前微微一倾。连忙问道。
“九哥动心了?”胤祯微微一笑道:“乘早别打这主意,澳洲移民的口粮,我计划都从南洋诸国出。日后的漕粮,也可能要改由南洋诸国供应,不允许商人私自贩粮。”
一听这话,胤禟不由微感失望,老十四手里握着海军,整个南洋,如今都是南洋舰队掌控。他说不准私贩粮食,估计没有海商敢不听话,即便偷偷摸摸的能运点,那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贩卖其它货物。
见胤禟一脸的遗憾,胤祯不由微笑道:“九哥何必在意那点蝇头小利?海外的金矿才是大头,您负责组织的勘探和提炼金矿的工匠可有眉目了?”
“此事已经谴人分赴各地有名的金银矿区联系、聘请。”胤禟从容说道:“最迟在年底,都能聚集到天津。”
胤祯点了点头,道:“也好。聚齐了一块动身。噶罗巴的驻军少了点,民团还需要时间训练,年底正好。也利于海上远航。”
胤禩身为理藩院的尚书,对于宗藩关系自然是格外上心,按老十四这种搞法。不消数年,这理藩院可能就将变成大清最为清闲的部院,略一沉吟,他便继续问道:“十四弟,侵吞藩国可不是什么好名声,而且大清的藩国众多。一个不慎,甚至会引得诸藩国群起而攻之。此事,皇阿玛可会同意?”
“侵吞藩国,自然是要找借口的,岂能出师无名?”胤祯不以为然的道:“皇阿玛那里,更无须担心,嘴边的肥肉,强忍着不吃掉,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一听康熙也是这想法,胤禩不由半晌无语,看来,侵吞藩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思忖了半晌,他才道:“此事,朝中一众大臣怕是会极力反对。”
“他们反对有何用?”胤禟不屑的道:“海军远征,他们连一丁点风声都听不到,怕是连反对的机会都没有。”
“能说服他们自然更好。”胤祯含笑道:“说服不了,就只能打了再说。儒家治国乃是上上之选,但在开疆拓土方面,却是有些迂腐,怀柔远仁厚往薄来,只能是在无力征服的情况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仍坚持这点,那岂非食古不化?我大清若是也如此迂腐,此时岂不仍在辽东?”
“正是如此,天授弗用,反受其咎,天授弗取,反受其害。”胤禟兴奋的道:“嘴边的肥肉,强忍着不吃,那还不馋出病来?”
胤祯点了点头,却是看向胤禩,沉声说道:“从今日早朝的情形来看,反对旗人进军工作坊的务工的王公勋贵怕是不少,要提防着他们唆使一些较为富足的旗人聚众闹事,九门提督鄂伦岱那里,还需八哥去叮嘱一声,着他加派兵丁在内、外城巡逻,发现旗人有聚众闹事的苗头,快马回报,若因怠慢而失职,八哥也须救他不得。”
胤禩肃然道:“十四弟放心,鄂伦岱不是不知轻重的人,我这就亲往步军统领衙门走一趟。”
胤祯微微颌首,又对胤禟道:“旗人进军工作坊的务工已成定局,九哥要尽快起程赶往天津,旗人抵达天津后,要尽量妥善安排,银子,我通知‘四大恒’,您径去天津的分号支取,五十万两上限,你自斟酌,如今处处等着用钱,九哥切毋铺张,这钱要用在刀口上。”
胤禟沉声道:“十四弟放心,九哥就是把铁算盘。”
起身将胤禩、胤禟二人送走,胤祯返身便吩咐包福全道:“着人叫达春、罗静二人来我书房。”
“喳。”包福全忙躬身应到。
待胤祯一路缓步踱着回到书房,达春、罗静二人已在门口候着,他也不跟二人客气,径直进房落座,沉声道:“罗静,命人严密监视内城动静,密切注意内城有无旗人聚集,有情况随时快马回报,无事一时辰一报。”
“奴才尊命。”罗静忙躬身领命,随即退了出去。
胤祯随即提笔写了封信,用了印,吹干之后,才递给达春,道:“快马去顺天府,将信交给顺天府府尹王懿,着他留意内、外城的动静,满城张贴告示。”
虽然胤祯口口声声是说康熙欲适度放开对旗人控制,允许旗人进入工部的军工作坊务工。但既不见康熙的谕旨,也不闻口谕,一众旗主、王公勋贵、文武大臣自然都心知肚明,这是胤祯在拉大旗做虎皮。
因此,散朝之后,皇太子要将旗人投入天津军工作坊做工匠的消息便一传十,十传百,迅速的在内城传了开来,不到一个时辰,就传遍了内城的大街小巷,整个内城也随之轰动起来。
第532章托儿
京师旗人本来一天到晚就闲的无聊,素来最喜以主人翁的心态对朝廷大事评头品足,侃大山已成为平日里消磨日子,打发时间的重要方式,一般朝廷大事,他们尚且津津乐道,何况是涉及到他们旗人自身利益的事?
皇太子要将旗人投入天津军工作坊做工匠的消息一传开,整个京师内城立即便沸腾起来,各大小茶楼、街边的早点铺子、各街各坊的街头巷尾,立刻就聚集了一堆堆旗人,老少爷们都扎在一处议论纷纷。
旗人是什么?旗人是大清的根本,是大清的功臣,是大清的铁杆庄稼,大清这万里江山就是他们祖辈浴血厮杀得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他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律法、入仕、任职、免赋、高薪等种种特权,享受着朝廷的恩养,享受着不劳而获的悠闲日子。
作坊的工匠是什么?绝大多数旗人并不知道作坊的工匠是什么光景,他们见过最多的是聚集在‘口儿上’等着工头来招人的泥瓦匠、木匠、棚匠,那就是一群卖苦力,成天一身臭汗,地位低下,人嫌狗不待见的苦哈哈。
吃着皇粮,养尊处优,享受着各种特权待遇的旗人,身份比士绅都还要高贵的旗人怎能去做那种地位低下,见人矮三分的工匠?这还是不是大清的天下?朝廷难道要放弃他们旗人了?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崇文门大街,‘天宝轩’茶楼一大早就人满为患,生意出奇的火暴,伙计们前前后后来来回回的跑,一个个都忙的额头冒汗,虽然没时间听一众大爷们谈论的是什么,但从飘进耳朵里的只言片语,却是隐隐知道,皇太子这次要拿这帮子‘铁杆庄稼’开刀了。
经常进茶楼喝早茶的都是家境较为富足的旗人。对于旗人入作坊务工,他们自然是坚决反对,旗人之所以倍受尊敬,便是因为种种特权和不劳而获,若是与工匠为伍,岂不自失身份?整个大厅里闹哄哄的,无一例外都是抱怨的声音。
镶。白。旗的马平原也是一早便听闻了这个消息,如此重大的的事儿。可是出风头的好机会,他自然极为上心,正准备出门去打听详细的情况,却有人主动将消息送上门来,虽然不认识来人,但一看消息,他就知道这绝对是真的,记熟整理一番之后,他才踱着方步,悠闲自如的进了‘天宝轩’茶楼。
一众茶客见到马平原进来。仿佛是看见了主心骨,纷纷起身打躬作揖让座。‘天宝轩’茶楼的常客几乎都知道,马二爷家的老爷子是刑部的大员,素来消息灵通。
马平原扫了大厅一眼,见自己的老对头——正。蓝。旗的那常山还未到,不由暗自得意,今儿可得好好扬眉吐气一番,眼见大厅人满为患。他径直走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