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林家工坊 >

第61章

林家工坊-第61章

小说: 林家工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陈诚上任后,以整编的名义,撤换了原东北各保安支队的司令,将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插在重要位置。这样一来更加速了国民党内部离心离德倾向。
9月中旬,陈诚的“向外扩张”计划还未来得及登台,东北民主联军的大规模秋季作战便展开了。(取材自《四野档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困难可比电影《大转折》里看到的艰苦多了。
大别山地区虽然是老革命根据地,但每次部队转移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尤其是土改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更遭到疯狂的屠杀,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再加上国民党桂系军队在此长期驻扎,经营20多年,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们娶的都是当地媳妇,因而统治基础深厚。所以刘邓大军进如大别山后,根本不像是回到根据地,倒像是在国统区打仗。
“简明历史真害人,刘邓进入大别山后,大部分物资全靠兵站运输当地根本无法就地解决。”许红莲回到家后,抱怨道。
“我记得在看电影时的最后一段话,12万人进入大别山,出来只剩6万人。”林宪天回想着说道。
“那里老百姓根本不像老区的百姓,听自己的部队回来了,都出来迎接。倒像咱们这里刚筹建时的样子,一听要过兵,卷起铺盖,马上进山躲起来。”许红莲有些丧气地说道。
“现在大别山那里怎么样?”刚回到家的林玉山问道。
“除了咱们能提供的,什么都缺,等到了冬天,冬衣都是一个大问题。”许红莲也表示无可奈何。
解放战争史表明,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我军开辟新的根据地,必须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的特长,给敌作战部队以较大歼击,然后才能广泛发动群众,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在此期间曾强调指出,我军“必须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在中原建立起巩固根据地”。但大别山的特殊地形,并不适合我军大范围机动作战,所以到了48年初刘邓部仍然没有在大别山站住脚。
(取材自《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成成败败》)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七十七集 土地改革
更新时间2010…6…1 12:38:34  字数:3602

 47年10月,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月东总把江城外围扫清,六十军防守的江城成为孤城一座,一时间江城内人心惶惶。
“李头,这面八路都快围城了,你们不撤?”刘彭问正在收拾东西的李文和。
“撤!往哪撤!像干我们这种工作的人是不能,也不会撤退的。”李文和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那我听高施忠说,要撤退。”刘彭小心地问道。
“那个没胆货,别看他一天咋咋哄哄,人五人六的,要不是仗着沈阳有人,老子早把他踢了。”李文和最忌讳出风头,而高施忠则是整体牛气哄哄,所以两人相互对不对付。
“那……”刘彭还想问,但不能再问了。
“撤退是他的事,我没接到命令。还有以后我们再见面,就当作不认识,你明白吗。”李文和阴森森地对刘彭说道。
刘彭看了一眼李文和冰冷的眼神,抹了一把头上不存在的汗水说道:“明白,明白。但日后如何联系?”同时也想起于贺平跟他说的话:“这次李文和递交的辞呈,说明他要潜伏下来,你要想办法和他接触,就是为了确定他的潜伏地点。”
“我会派人和你联系。”李文和冷冷地看了一眼低头的刘彭,便拎着皮包出门了。
47年11月,即秋季攻势结束后的第四天,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出的《冬季攻势号令》和《冬季攻势作战指示》便下达了。“东总”精心选择的作战方向是:应争取将沈阳到锦州线上及两旁的一切城市的敌人歼灭和消灭援军,并准备歼灭辽阳、鞍山、抚顺、铁岭、营口等地的敌人和相机攻占锦州。
哈尔滨,王岗机场。
“林先生,原本这件事不想麻烦你,但我们没有那(生产)条件,所以把你请来了。”坐在卡车后车厢的李恩平对一脸白霜的林玉山说道。
“没事,我也正好看看你缴获的野马战斗机。”林玉山眯着眼睛看着也是一脸白霜的李恩平。
经过两年时间,数十次空战,年轻的人民空军通过和国军空军的不断交锋,实现了由一个飞行中队10架飞机起家,到现在拥有四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80架,备用飞机26架的庞大作战力量。
飞行员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83人,其他机械、领航、气象、仪表、通讯、场站等人员培训也在逐渐走向正规。
“自从国民党那头批量装备野马和使用美国志愿飞行员后,我们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尤其在航程、低空机动性、飞行经验上,我们都很吃亏。”空军的负责人跟林玉山说道。
二战结束后,中央有人曾专门研究过林家工坊提供的飞机,这时才知道这种飞机是德制BF109E型战斗机,如果放在抗日战场,这种飞机完全是一款优秀机型。但在解放战争中,面对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的P51野马后期机型和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德制BF109E型战斗机和我们的年轻飞行员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想逆向仿制的难度不小。结构和蒙皮倒好说,关键是发动机。现在看这发动机都打坏了,已经失去逆向仿制的价值了。”林玉山在查看完战斗机后说道。
“那这架飞机就白缴获了!”空军的负责人和李恩平有些不甘心。
“你们不要太在意,未来天空是喷气式战斗机的天下,这种活塞式战斗机势必被淘汰。我觉得目前你们现阶段的工作,是大量培养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为接受新式战斗机作准备。而这种活塞飞机没有太大的仿制价值。”
空军的负责人失望地离开的机库。
“林先生,那你能提供喷气式战斗机吗?”李恩平问了一句。
林玉山摇头说道:“这种飞机目前只有二战时期的德国投入过实战,其他国家的飞机都还在试验阶段。”
“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造?”李恩平对林家工坊的生产能力很是佩服。
“没有图纸,没有技术文件,只有一张巴掌大的原理图。你说我们能造吗?”林玉山反问道。
“看来只有让空军想新战法,把野马的优势抵消掉。”李恩平知道像飞机这种高技术武器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处在飞机和飞行员双重质量上的劣势,人民空军很快想出打空中游击战的战法。即利用地面强大的情报网对东北和部分关内的敌方机场进行监视。再利用敌方飞机起降的期间进行突袭,尽量把飞机和飞行员消灭在地面上,同时尽量避免和敌人进行实力对等的空战。
由于工作的关系,许红莲随各路大军南征北战跑了一年多,这一年多让许红莲见识了不少以往只在许红莲那个年代,曾被提及的一些黑暗往事。
“因为闹土改、分田地,当地的地主、汉奸、还乡团把一个村的老百姓杀了遍,光是从水井里捞出来的人头就有二、三十个,那凶残劲儿跟小鬼子一样。”许红莲在一次给冀中部队补充物资时听说这件事。当时许红莲不信,特意让当地的同志带她去看看。
结果到了那个地方,许红莲看到白天村子里连一个人影都没有,一点人畜动静都听不到,到处是死气沉沉的景象。等穿过村子,许红莲看到村头不远的田地里密麻麻地一片新坟头,腿肚子真有些转筋。
“后来那个地主呢?”林宪天好奇地问道。
“还能怎样,等冀中的部队把附近的国民党打光,地主自然遭到镇压。”许红莲没说,在战斗结束后,几个负责押送俘虏的战士,趁同行的干事不注意,把这些俘虏全部杀死的事情。
(取材自赵自一著:《与历史同行——赵贵徵自传》“昝岗失利”小节)
如果说这是在根据地附近发生的事情话,一个外国人记述的事件,更是让人认清了土地改革的威力和残酷性。
这是许红莲在年初给冀南刘邓部补充物资时,遇到的一个外国记者给许红莲描述的。当时这个叫杰克的美国记者见许红莲在用照相机给当地的小孩照相,便以为许红莲是来自解放区的采访记者,于是主动打了招呼。许红莲见是一个外国人,也是十分惊奇,后经警卫员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从国统区过来的国际友人。
许红莲本着猎奇的心态试探采访这位美国记者,而这位美国记者也想了解根据地,于是两人在几位保卫干事的陪同下,交换了不少新闻素材。
“在我来的路上有不少你们和政府之间的真空区,那里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知道的(土地改革的)规矩,进行土地分配,当然也有杀害当地地主和你们所说的汉奸的。不过在当地人看来,这些地主和汉奸都是有罪的,是该吃(地主)肉的。”于是这位美国记者一边看着自己的记事本,一边用英文夹杂中文念给许红莲听。
这里有一段许红莲最熟悉,可能是在一些影视剧常用的桥段,但这实实在在地发生过,那就是挨村游街示众。
“由于很多小脚女人不能来开会,于是人们押着汉奸地主先游村,让大伙儿都有报仇雪恨的机会。我忘不了那次游斗的情景。那天我参加押解犯人。快到第一个村子时,我跑在头里,汉奸地主刚刚过了头一所房子,就有一群人手拿钢叉、锄头、长矛、棍棒朝他捅来。一个手拿剪刀的妇女高喊:‘我恨不得吃这汉奸的肉’。起事人一看群众的来势,马上意识到不等这汉奸地主到达会场,就要被就地打死。于是规定大伙儿可以打他,但不许把他打死。”美国记者停了一下,喝了点水。“他被押着一村串一村地走了五、六十里路,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愤怒控诉。老乡们遵照起事人的规矩,不动家伙,但还是把他揍得半死。有的人拿着菜刀要求道:‘让我割他身上四两肉吧!’起事人费了很大劲才拦阻了他们……”
最后那个汉奸地主,也像许多恶霸地主一样被愤怒的当地老百姓打死。
作为回报,许红莲也把自己注意到的一些根据地的新变化,跟这位记者进行了交换。
(取材自杰克·贝尔登[美]著:《中国震撼世界》)
对于土地改革这项史无前例运动,作为被改革目标的地主阶级,自然不甘坐以待毙,残酷的反攻倒算是他们惯用手法,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联坐”,还有各级民团组织是整个统治的骨架。
这种通过屠杀老百姓来维护统治的镇压手段,中外历史上都很常见,但命运多不长久。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农民阶级的同盟军,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共产党,发现并释放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好比奴隶对自由的渴望,自然效果是惊人的。
所以在这道二选一的历史选择题上,中国共产党的胜出,一点也不奇怪。
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讲,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土地改革,对正反双方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不光共产党明白,国民党也明白。只不过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想调和,都很困难。这从国民政府试点的“二五减租”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和改革,也能管窥一二。
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能好好把握这些土地政策和改革,兴许中国又进入到另外一条道路上。但是国民政府几经试点,最终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