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战国-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一支凶猛的战队。
五千武师什么概念,相当于十大圣地把武师剑手都凑集在一起,也勉强达到这个数了。
宋王偃不理政务,每天除了自己修炼武功剑术,就是指点这批人,一手训练,严格狠辣,每天都有一些普通甲士,在强度的训练中,累死、重伤等,倾一国之力来打造,浸泡药水洗骨,野兽血肉做食,非常奢侈。
相反,那些圣地的弟子,都是毫无依靠,一步步自己修炼上去的。
“拜见盟主!”
鲁国的鲁平公、卫国的卫嗣君、中山国王姬厝、越王姒尊四国的国君象征地朝着大殿上盟主宋王拱手做礼。
宋王偃坐在大殿上,哈哈一笑,内劲深厚,八阶武者,洗髓换血,武王小成,当世罕有敌手,此时君威与武功结合,那股气势更加威严,充满霸气,气血充盈,面带神光,这一笑声,整个大殿都跟着嗡嗡共鸣颤动。
“几位盟友君主,请落座!”
四国君左右各两位,落座在桌几旁,神色不安,都心事重重,无心歌舞与淫乐了。
按照国力和军伍之盛,这五小国中,以宋国、中山国靠前,仅次于七大战过的韩、燕,并非多弱,甚至曾一度强大过,奈何政治腐败,不思改革进取,被七雄抛下在后,如今面临灭国之危。
“几位老弟仁兄,你们可曾知道五国会盟的具体作战计策?”宋王偃笑问道。
中山国王姬厝,身材魁梧,少数民族血统,祖先虽是周王后裔,但逐渐与当地戎狄通婚混血,逐渐形成半戎半中原的风俗,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
中山王姬厝数年前曾响应齐国,派兵入燕抢夺地盘,得胜后更加奢华,不顾国家的安危,恣意行欢作乐,大修宫殿,大造陵墓,使得中山国日益衰弱,此时开口道:“当然知晓,五国定策,赵灭中山,魏灭小卫,齐国灭鲁,楚国吞越,最后剩下宋国,由五国联军共伐之,事后瓜分宋土!”
宋王偃听到这,仍得意洋洋,为何?因为五国的首要目标是四小国,唯独留下宋国在最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宋国的军力强大,让任何一个七雄都头疼,因此要联合成盟军,像对付秦国那样,来对付宋国,隐然间,宋王偃觉得宋国与秦国相差不多,暗中得意自鸣,连当前的严峻形势都不觉得轻重有什么了。
不得不说,这宋王偃自身强大,总以霸主自居,曾几何时,宋国的确强盛过,出过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可惜沦为笑柄,宋王偃的目标就是使宋国再次崛起,成为战国霸主,把七雄踩在脚下,如今已过四十不惑年纪,他要趁乱重创中原五国军。
第0534章鏖战之策
宋王偃意气奋发,豪情万丈地道:“齐、楚、赵、魏、韩五个诸侯,视我们五小国为鱼肉,寡人却不把他们放在眼内,早就想出兵讨伐这几个邻邦大国,开疆拓土,打击这几国的气焰,什么战国七雄,呸,自封罢了,我宋国承认他们吗?”
越王姒尊见老宋如此有霸气,眼前一亮,接话道:“既然宋国有此强功武力,能否为我四国增添人马,派一支虎贲之师,抵挡各国大军。”
鲁国的鲁平公也点头道:“我鲁国只有兵甲五万,算上地方的驻守乡勇之兵,加起来也就十万之众,这次听说齐国派出二十万步骑甲士,后方仍在陆续调兵,要短期内踏平我鲁国。”
“盟主,我卫国也需要援救,魏国动用了三路大军,每路十万兵甲,魏国的武卒出奇的勇猛,我小卫一共十多万兵马,根本就抵挡不住,数倍的敌军。”中年有些肥胖卫国的卫嗣君说道。
宋王偃收起笑容,面色严谨起来,喝道:“诸位,非我宋国不肯出兵,而是不能分兵,我宋国有五千劲旅,另外有十五万兵甲,如果把这支十多万人马,分成四股,每股两万,根本解救不了四国的燃眉之急,恰恰相反,诸位要想办法自救,抗住齐魏楚赵的兵马。”
“你们四国,曾经也都是诸侯大国,这些年荒废了军政,才会被五国看轻,起了吞并之心,当务之急,还有半月的时间,各地招募新军,以保家卫国的大义,号召本国子民奋起反抗,只要能撑住,把战事拉长,我宋国就能派出精兵,四处捣毁敌兵后方的粮草,偷袭营地,制造慌乱,齐魏楚赵久攻不下,自然会慢慢退兵了。”
“但是话说回来,哪一国组织反抗不利,短期内就被消灭,亡了国,灭了种,只能怨他自己无能,都是一国君王,难道只会吃喝玩乐,在生死存亡之际,还不知发动举国兵力抵抗,誓死捍卫,争取生机,反而继续沉迷酒色,不用兵事,若不亡国,天理难容!”
四国君王听后,都陷入沉思,面带忧色,满脸愁容。
宋王偃继续道:“当年薛、滕两国,就是这样被我宋国消灭,宋军铁甲士杀到他们宫门前,那两国君主还在女人堆里享乐,岂有不灭亡之理?世人都说我桀宋,那战国七雄,又有哪个没吞并几个小国,才羽翼的?他们才是最大的氓流桀暴,贪得无厌!”
中山国实力不弱,只是赵国更强,同样危机重重,中山王姬厝说道:“中山与卫相连,卫与宋接壤,宋又连鲁,鲁又连越,寡人建议,五国斥候和军马,在这段时间,应该颁发畅通令,一旦有紧急军情,相互通知、借兵借粮,或是奔袭敌军后营等,咱们五国既同盟,将士兵甲相遇,不得开展、争抢,相互杀戮,这个约定得提前定下来。”
宋王偃点头道:“有道理,的确不能相互内斗,要一致对外,对抗七雄五国!”
“既然如此,那咱就回去招募新君,发动百姓守城,不让寸土!”中山王起身,血性上来,同样硬骨铮铮。
鲁国的鲁平公起身道:“还有一点,张贴告示,请一些本国走出名士回国,加以高官侯爵,寻找守城退敌之策,一些热爱忠节的士子,必然会云集回国。”
“甚好!”其它几人觉得这招不错。
宋王偃看着卫嗣君,忽然想起一事,问道:“卫嗣老弟啊,你说魏军三十万讨伐你们,兵分了三路,最近在列国之间传的沸沸扬扬的大魏英雄辰凌,在哪一只军中?”
卫嗣君皱眉道:“听说他是右路军的统帅,这次会从右路进攻我卫国,有可能途经宋国边境一片区域。”
“哈哈,甚好,寡人就先灭这支军队,只要把大魏英雄的传说打破,魏军必受影响,如果魏国中途退兵,咱们两国援救其它三国,胜算就打一些了,这五国军受挫,早晚要溃败回去。”
卫嗣君闻言一喜,拍掌笑道:“太好,如果宋盟主出动那五千劲旅,在途中伏击,击杀辰凌,魏军失去一路,我卫国的压力就会减小许多,到时候,坚持久战,熬到敌军退兵为止。”
宋王偃微笑点头,什么狗屁大魏英雄,在自己面前,啥也不是,就是山河榜上的十大剑客,又岂会放入自己的眼中?等自己步入武者九阶秘境,成为半步武圣,到那时什么南昭云、北慕雨,统统踩在脚底,谁与争锋!
五小国诸侯会盟悄悄结束,都回去各自准备备战了,与此同时,齐、赵、楚三大诸侯也都调动大军,任命了出征将军,一切就绪,只等出征之日到来了。
※※※
这一日,辰凌在大梁接到了一封带有绝密的封漆密函,是燕国老臣淳于臻,派锦衫卫的间谍,送过来的,上面简单记叙了当前燕国变革的进展。
乐毅在这段时间,继续推进变法的条款,颁布了第二批条令,在第一批变法条令的基础上,完善做细,修缮一些不适宜的漏洞,继续打压老旧势力,提高百姓的生存空间。
进入秋收,免去了百姓今年的田税,只按照人头税轻微收缴,人头税包括成人税和孩童税,作为百姓享受户民权利的保险,颁布粮食均衡法,在少府之下,建立大农丞,负责管理田间收粮之事,以适当价格,向各郡县农户,收购多余的粮食,存入国库粮仓,兑换朝廷新颁发的新币。
这些都按照辰凌之前的要求,打造青铜圆钱币,简称铜钱,外圆内方,面值一文,在铜钱之上,铸造刀币,面值一角;兑换流通时候,一角兑换十文,一百文为一贯钱,十贯铜钱约一两金子,也就是一百刀币。
在文的衡量单位下,还有厘、毫,万之上,有十万、百万、千万、亿等,确定了这些衡量、数值单位,方便进行加减和累计。
燕国建立燕京央行,由这个机构统一铸造钱币,下发到各地流通,储备黄金,根据国家物资与货币的储存平衡关系,来调控物价和钱币价格,开放大商贾、大贵族在燕京央行内存钱,发放宝钞卷,可以随时在央行兑换出黄金和钱币。
另外燕京央行还根据秦楚韩赵魏齐等六国经济和国力状况,对六国货币进行衡量,然后与燕国货币进行比例兑换,这样一来,使得各国来燕投资、行商的六国商旅提供很多方便,也让各国商旅了解各国货币增值贬值情况,对燕国的做法和客观定价,都觉得很有公信力。
乐毅还颁布丞相令给各地郡县官吏,鼓励秋收后,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家庭为单位储备农具,属于个人财产,国家和其他势力,均不得强行掠夺侵犯,这样一来,各地百姓积极踊跃,官吏们为了政绩考核突出,开始大搞水利工程,使来年春耕,增加很多便利条件。
辰凌看到这些变法内容,满意一笑,这个乐毅果然乃大才,当时只是把这些想法跟他交待下去,让他自己思考具体实施政策,想不到他办起来,跟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差无几,而且没有违背这个时代百姓的接受能力,燕地一片升平景象,这样一来,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出征伐卫了。
第0535章宫廷发难
辰凌对于燕国进行的变法很满意,在预计的谋划中,不刚烈,不拖拉,节度适合,这样一来,有利于执行,稳住民众情绪,使得变法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
对于一些元老贵族,难免有所抵触,因为废除很多旧法制度,都是有利于民众,不利于贵族的,那些盘根错杂,国家的蛀虫,不晒出来除掉,总会吹风吹求生。
好在燕国数年来一直动乱,村舍十家逃了八家,土地荒芜,旧贵族都被冲散,数百年燕老贵族的根基本齐国、中山国等外敌,还有子之与太子平的动乱,使得庞然大物垮塌了,有利于燕国推行新政。
纵观战国,越是老旧诸侯国,越是大国,国家的功勋外戚后裔,元老贵族越多,封地占了国家土地十之六七,按照周礼旧制,公田交税,封地私田的收入归领主,不纳税,这样就是中央集权减弱,财政贫瘠,贵族卿大夫阶层崛起,威胁王权统治。
土地和农民问题,是历来改朝换代的根本问题,尽管许多史学家评判昏君是亡国的主要因素,但究其根本,主要是这两方面出现的巨大问题,空前严重。
随着朝廷爵位越多来多,世袭的功勋子弟,每代都有新封的贵族高爵,土地被分封出去,加上商贾兼并土地越来越严重,农民失去土地,都变成了佃农、穷农,赋税加重,农民的子女都被卖入官奴、私奴等。
一旦逢到天灾人祸之年,农民无法安身、吃饱饭,必然酿成革命大风暴。
历来昏君,都是无情践踏了这两条根本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造成国破衰亡的下场。
辰凌能考虑到这些问题,可见对国之根本,君王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只懂得打打杀杀,流于表面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