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虚实之间 >

第2章

虚实之间-第2章

小说: 虚实之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有很多中国朋友,每次我与他见面,也会聊一些生活中的话题。我曾经告诉他在东京有一家餐馆,寿司味道极好,老板跟他是同姓,叫福田笃。他很惊讶我这个中国人居然能给他当美食向导,仿佛还很知根知底。后来他真的去了这家只能容纳十几位客人、老板亲自兼任厨师的小餐馆,果然对寿司的味道赞不绝口,还高兴地在餐厅里给我打来电话问候。
 
    其实媒体外交和民间外交,都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有句诗叫“高处不胜寒”,真正做到了很高级别的领导人,能够走近他的人很少,他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就十分有限。媒体报道的消息,又往往会有一些煽动性的文字。这时候私人友谊甚至情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良性影响,会通过他放大、延伸到他所处的环境,又继续影响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不断向外辐射,就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善意,国与国的“共识”,正是在这样一波接一波善意的辐射中逐渐产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也酸了一把),不经意间,说不定就改变了历史。

3、领导也是人
前IMF总裁卡恩下台,很多人相信这是场由美国一手策划的“坑爹”阴谋。但我认为没有阴谋。“水门事件”距今已很遥远,大概只有好莱坞电影还会以它为蓝本编故事。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西方媒体独立公开,社会高度透明,无论奥巴马还是萨科齐,都不可能为了逞一时之快而为长远的政治生涯埋下定时炸弹。玩点儿阴的,敢吗?不敢!总有一天会见光,政治家很会算这笔账,谁都害怕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我个人对卡恩的评价是才华横溢,既懂经济又懂政治,是个锐意改革的领导者。他的致命弱点在于好色,永远过不了美人关。甚至有人认为卡恩是一个性瘾患者,和老虎伍兹的症状一样,对女人的痴迷陷入了病态。但是这种病人通常不认为自己有病,反倒将此看做男性能力的证明,似乎玩弄的女人越多,越具有所谓AlphaMale的头狼气质。
 
    欧洲人对“作风问题”较比宽容,政治领袖中不乏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者,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去世后,情人竟与太太站在一起为他送葬。但美国人的态度迥然不同,沉迷女色的政治家不可容忍。
 
    中国人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卡恩栽在女人身上也是迟早的事,而且这次栽得格外惨烈。“性骚扰”传出去已经相当难堪,偏偏又赶上总统大选,赔上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有一句英文谚语:Shit hits the fan(一泡屎打中了电风扇……请暂停一秒,想象一下那将是何种场面)——本来很糟糕,结果更糟糕——似乎正是卡恩事件的生动写照。
 
    62岁的施瓦辛格和55岁的太太终于分手,25年婚姻,三个孩子。想当年一个是共和党动作巨星,一个是民主党肯尼迪家族的骄傲公主,好一段佳话,在完成了州长的任期后终于落幕。
 
    施瓦辛格在任期间,公众形象近乎完美,所以当他那位虎背熊腰的情人曝光时人们大跌眼镜。惊讶吗?可又有谁真正理解所谓名人的寂寞?
 
    这件“丑闻”曝光之前我专访过他,和印象中英俊威猛的“终结者”大不一样,他已经年过花甲,颇显龙钟老态,当然思维依然敏锐清晰,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若不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非本国境内出生的人不能参与总统竞选,我真的相信美国总统才是这个奥地利硬汉的终极目标。
 
    我对施瓦辛格的评价是——一个“美国梦”的成功践行者。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施瓦辛格是一个严格自律、追求完美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力求政治上完全正确,逻辑上滴水不漏。他说,一个人不仅要努力成为第一名,而且要把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这样才能真正地脱颖而出。他一度包揽下所有的世界级健美冠军,包括五次“宇宙先生”,一次“世界先生”,六次“奥林匹亚先生”,令他人望而却步。为了给后来者留一些机会,他才退出健美界,其后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影坛传奇。
 
    在采访中,我也觉察出他似乎有心事,现在想来,应该与私生活的困扰有关。如果当初没有与肯尼迪家族联姻,施瓦辛格就无法跻身美国主流社会。“成功”的人生当然也要付出代价。但凡是个名人要人伟人,都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专机、红毯、鲜花。好是很好,但也寂寞,外面的人难以接近,身边信得过的人不多。他们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是从来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双手插兜在街上闲逛,或者找家小饭馆尝尝民间美味,日程都是以分钟计算,干什么不干什么都有明确要求。
 
    人们都以为名人的选择很多,事实上我见过的大多数名人,通常在生活中没的选择。对施兄来说,环球美女如云,可他又敢和谁接触?别说交朋友,就算多看谁一眼,拍了谁一下,第二天都是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引来口水无数。这种时候,胆大敢冲、又冲得进去的,往往轻易得手。硬汉也有寂寞脆弱的时候,恰好家里有个朝夕相处的女同胞,不管长相如何,至少对他很好,这就很容易犯错误了。而且再不好看的女同胞,在家天天看也看惯了。
 
    不只施瓦辛格,国内很多高官落马,为的都是一两个旁人看来并不出众的女人。旁观者替他不值,当事人却是情非得已。
 
    高处不胜寒,放之四海而皆准。

4、精英的游戏
 我认识一个喜欢中国功夫的叙利亚人,最初我们在北京一家健身房里偶遇,他对我说,他是里法特·阿萨德的儿子,我不相信。后来我动用了伦敦和纽约的“线人”求证此事,他们通过我描述的一些细节,确定此人身份不假。
 
    上世纪60年代,哈菲茨·阿萨德、里法特·阿萨德兄弟发起政变,推翻叙利亚前政权,当上了总统和副总统,史载“腥风血雨阿萨德”是也。十几年后,两兄弟反目成仇,里法特欲从哈菲茨手中夺取政权未遂,带着钱和军队流亡到法国和西班牙,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他法国国籍。
 
    2000年,哈菲茨·阿萨特去世,里法特再次夺权未遂,哈菲茨的儿子巴沙尔·阿萨德继任叙利亚总统。而我在北京健身房偶遇的这个年轻人,是里法特第四个太太所生的最小的儿子,深得其父宠爱,论亲戚,应该是现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堂弟。
 
    不久前我去伦敦,他邀请我和他们全家一起喝下午茶,在一家清静的餐厅里,我见到了他的父亲——里法特·阿萨特。老人抱着自己的孙子,和颜悦色地与我打了招呼,又继续享受祖孙俩的天伦之乐,场面颇为温馨。
 
    回到北京以后,我在美国《新闻周刊》读到一篇报道,详细记录了里法特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领主生涯,镇压之血腥令人胆寒。1982年,里法特曾指挥军队镇压“反叛分子”,他对一名美国记者亲口承认,在那场大屠杀中,至少有38万人丢掉了性命。尽管流亡近三十年,里法特仍然一心想返回叙利亚权力中心。现在,现任总统,也就是他的亲侄子巴沙尔在国际上日益孤立,国内局势风雨飘摇,里法特趁机再度提出应由自己接管叙利亚政权,希望获得国际社会援助。
 
    读了这篇报道,我久久回不过神儿来。那个在伦敦与我共进下午茶、慈眉善目含饴弄孙的老者,和杀人如麻的中东军事领导者,是同一个人吗?一时间我深感自己心目中对“人”的评价体系,在历史面前如此苍白。一个人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去看另一个人,感受竟有天壤之别。青史留名者(无论美名还是臭名)的功过是非,恐怕连“盖棺论定”都为时过早。往往需要几十年,在不同的时间、立场、尺度上得出不同的结论。
 
    并非每一个人都向往这种“精英”的生活,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就是一个不想当政治家的政治家。他曾经在辞去首相职务后坦诚地对我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选择从政。”但他显然无法选择,他的父亲福田赳夫在1976—1978年出任日本首相,在位期间与邓小平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福田康夫是家中长子,所以生来就获得了日本政坛入场券,注定要步父亲之后尘,而且一生都要沉浮其中。
 
    日本的几任首相我都采访过,他们的人生的确很谨慎很辛苦。这种谨慎和辛苦不仅仅因为要对一国之民负责,还因为日本民主政治在某些地方比美国还要超前,监管极其严格。
 
    我去过日本财长的办公室,朴素得难以想象。尽管日本平板电视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但财长办公室里还是一台老式显像管电视机。日本国会议员的办公室面积很小,只有美国国会议员办公室的1/10或1/5,更为夸张的是,他们的秘书很多都是自家兄弟姐妹,这样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为纳税人省钱。
 
    乱花纳税人的钱是一项很大的罪名,哪怕只是换了一台平板电视,被反对党揪出来就成了腐败的把柄。一旦当上一把手,就意味着你必须为过去和现在所有的行为负责。假如十年前你少缴纳一笔养老金,或者三年前少交一次电话费,哪怕只是无心之举,只要有人提供证据,就必须引咎辞职。甚至助手在竞选过程中喝了一杯老百姓的啤酒没给钱,也会被说成很大的事。
 
    记得洪博培刚刚当上美国驻华大使的时候,很多人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下一任总统的最佳人选。一次我跟他一起吃饭,问他想不想当美国总统,他说不一定。因为一个人要参加总统竞选,就意味着他的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要付出代价。不但妻子孩子,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被媒体查个底儿掉,才算对国民有个交代。更何况当上总统以后,便很少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洪博培这样已经坐拥亿万身家的人来讲,犯不上。
 
    领导也是人,但领导过的日子,有时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不过也罢。

5、一个球砸到三个总统
 我第一次去达沃斯是2001年,那个机会很特别。之前我采访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他问我:“你今年多大?”我含糊作答:“不到30岁。”施瓦布先生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继续追问:“到底是二十几呢?”我只好实话实说:“24岁。”没想到他很高兴地说:“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想做事的年轻人!我会亲自提名你竞争‘全球明日精英’(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于是那年冬天,我来到冰雪小镇达沃斯,开始了11年的达沃斯生涯。
 
    我在达沃斯有过多重身份:世界青年领袖评审委员会委员、达沃斯全球事务理事会(Global Agenda Council)理事、媒体理事会理事、论坛会议的主持人之一。每年,我们列出一个名单,在世界范围内遴选百余位优秀人才,作为达沃斯青年后备力量。至于达沃斯全球事务理事会,则是一个研究世界发展趋势的机构。每一位理事通过电话、邮件、网上社区进行讨论,确定每年达沃斯经济论坛的议题。这些议题往往存在于当前的视线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