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

第22章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第22章

小说: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选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月11日,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两部印上香港品牌——“飞龙”的电车主持点睛仪式。这两部随后3个月在港岛行驶宣传的电车,除了香港品牌形象标志和“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语句外,车身上还漆上波浪图案形龙尾。梁锦松指出,龙在中国来说是寓意吉祥,而香港特区政府选择“飞龙”作为代表香港的标志,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充满机会、充满创意和充满企业精神地方。特区政府希望通过一个代表机会、创意和企业家精神的品牌,进一步推广香港,让更多人认识香港和认识香港的长处,并促使更多人到香港投资、旅游及寻找机会,为香港带来好处。
香港品牌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动员“品牌形象大使”向国际人士推介香港及新的品牌形象;通过特区政府及第三者赞助的活动推广新品牌形象;建立香港品牌网址(。brandhk。gov。hk);举行一系列的有关国际都会的研讨会,由中央政策组在7月31日率先举行“国际都会文化”公众论坛;以及由政府高级官员、私人机构讲者及特区驻海外办事处负责推广新品牌形象。仅在计划全面展开后的5个月内,就有至少9位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乘外访公务之便,在12个国家、超过30个城市向当地人士大力宣传新品牌形象。
在全套推广活动中,香港品牌形象带出的主要讯息是:香港是一处融会机遇、创意和进取精神的地方。这个城市动力澎湃、朝气蓬勃,亦是文化之都,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我们位处亚洲最优越的策略性位置,人才荟萃,成就耀目,他们能助你实现目标,达到理想。
敬罗家塾修复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
敬罗家塾,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头村,由大埔头村邓氏族人兴建。邓氏为新界五大姓氏族群之一,其祖先由江西省吉水县白沙村迁徙而来。敬罗家塾创建时间无从稽考,有说是清朝由第十三代邓氏族人玄云公所建,以纪念他的第十代先祖敬罗公,敬罗公被村民尊称为大埔头邓族流光堂第一代先祖;也有说始建于明末,清代曾经修葺,1932年落架大修。其兴建之初,主要是作为私家教读的场所。大修后曾易名启智学校,可以容纳30至40位子弟就读,香港沦陷时中辍,光复后再度重开。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求学者众,校舍不敷,教授不便,启智学校搬出敬罗家塾。敬罗家塾中堂(二进)供奉祖宗牌位,兼具祠堂的功能,为族人聚会之所。每逢喜庆日和春秋两祭,庆祀活动均在此举行。
敬罗家塾一直基本保持20世纪30年代修缮后的面貌,为三进两院式宗祠建筑,通面宽14。09米,通进深33。49米。结构简单,除前进前檐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构三步梁外,其余均用硬山搁檩结构。其中前进17檩,中进15檩,后进13檩。前、后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屋顶,上有女儿墙。家塾正门石额“敬罗家塾”四字乃著名金石家邓尔雅(1884…1954)的手笔。正脊及墙头饰有几何图案,而屋内的檐口板就由以花草图案为题的精美灰塑点缀。门前建有两个鼓台,鼓台上各有两支花岗岩石柱,承托屋顶。整座建筑风格朴素,典雅实用。由于年久失修破败,敬罗家塾被荒废搁置,宗族庆典活动也无法正常展开。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日益重视本地文物古迹的保护。1998年8月21日,敬罗家塾被列为法定古迹,不仅在于其年代的久远和建筑的精美,更在于它作为大埔头村邓氏一族的家塾兼祠堂,长久以来在乡村历史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特区政府资助下,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及建筑署监督,敬罗家塾全面修复工程于当年年底展开。
古物古迹办事处于复修工程开始前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港为建筑进行现状详细测绘,并为修复工程提供宝贵意见,经详细研究及与村民磋商后,该处决定把敬罗家塾恢复清代建筑样式,这也依从了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长期坚持的“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工程在修葺时,小心将建筑物的现代物料拆除,例如凿去鼓台上的上海批荡,改以花岗石铺筑,但却保留鼓台原有的红粉石;又以传统木制檐口板更换正面的三合土虾公梁和檐口板;拆除正面的铁窗,并以青砖修补墙身;拆卸天井两侧厢房的三合土天面,而重铺传统的金字瓦顶等。古物古迹办事处还采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意见,拆除中进两旁后加的阁楼,又为档中重新加装屏门及花架。此外,还进行建筑改善工程,例如装置电源和射灯,以便在晚间举行活动,并改善家塾的厨房设备及重铺家塾前院空地等。
敬罗家塾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大修,建筑结构改变较大,以钢筋混凝土对原来的部分木构和石构进行了替代和简单的模仿,作为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真实表现,有人主张应该予以承认和尊重。但这次大修使原有的建筑艺术荡然无存,损害了宗祠建筑原有的精美端庄,在村民和族人中难以引起应有的尊崇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族中代表表示无法接受。几经争论,决定主要是复原祠堂清代样式,但也保留30年代大修较为精致的部分。例如书塾中进正厅有一座雕刻精致的神龛,是于1932年特地从广州订制的,供奉的先祖由元亮公至敬罗公,神主分6层安放供奉。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了英国的修复专家汉约翰来港为神龛进行修复工作,除进行全面的清洁外,还修补破损的部分,复原木刻的色彩和重铺金箔,使神龛恢复昔日光彩。
修缮保护工作除彰显促进传统文化复兴外,也始终强调公众参与。在工程进行期间,修缮方一直努力谋求居民的参与、协调与支持,尊重居民的意向与选择权利,延续住区的文化习俗,使乡土建筑保护成为维持地方个性和增强居民荣耀的手段。尤其是在维修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村民代表,即当地人称为“父老”的长者和村中有地位的乡绅,同决策者、专家一起参与到其中并享有重要的话语权。村民代表出席工程人员每周工作会议及参与视察工程进度,提出宝贵的意见。而中国传统建筑修葺工程十分重要的上梁仪式在1999年6月3日举行,村中父老皆有出席。
2001年1月,复修工程竣工。2月22日,敬罗家塾举行开光典礼庆祝。民政事务局局长林焕光、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龙炳颐教授、建筑署署长鲍绍雄、大埔区议会及大埔乡事委员会主席张学明、香港警务处副警务处长(行动)刘玉权、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马啔浓、大埔民政事务专员吕建勋、总地政主任胡国荣及大埔警区指挥官杜浩棋等出席担任主礼嘉宾。
敬罗家塾修缮后重新成为家族政治和文化中心,许多中断的节庆礼俗再度开展起来,祖宗牌位安放于修饰后的金木雕神龛,并实行春秋两祭;每逢村中盛事或年节,全村老幼均会聚于敬罗家塾,于祠堂内和前广场摆放桌椅,齐享围村所特有的“盆菜”,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10月5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发言人表示,敬罗家塾修复工程最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2001年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这是香港继滘西洲洪圣古庙及罗便臣道犹太教堂于2000年获同类奖项后,再度赢得此项国际殊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古迹保护奖是世界性的权威奖项,本年度亚太区共有13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项目提名竞逐,经由一个来自世界多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园景设计师及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后,共选出一个最卓越项目奖、两个卓越项目奖、五个杰出项目奖及五个优异项目奖。敬罗家塾即于当年被登录于香港文物旅游径,向公众开放,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另外还荣获由古物咨询委员会及办事处所颁发的2001年香港文物奖优异奖。
2002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专程到港主持了颁奖典礼,对敬罗家塾的评价是:它不仅是一处杰出的古代建筑,同时也曾是氏族子弟学习、游戏和成长的地方,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价值;而修复工程得到“强有力的社区参与”应予特别肯定,它“在示范修缮和保护为社区使用的历史建筑的价值方面树立了典范”。
2002

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1)

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率领代表团,与外经贸部安民副部长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提出的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建议,在北京正式启动磋商,并将“类似自由贸易区”正式改名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双方就讨论日磋商工作的模式及渠道,磋商原则及内容初步交换意见。梁锦松先生的主要陪同人员有香港特区工商局局长周德熙先生、工贸署署长罗智光先生等。
有关“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涵盖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磋商机制及模式方面,两地分别指定各自的磋商机构,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高层磋商机制:磋商的决策层面。内地方面,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安民牵头;特区方面,由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牵头,工商局局长周德熙为副。(2)高官级磋商机制:磋商的工作层面。分别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台港澳司司长及特区工业贸易署署长牵头。特区方面,成员包括工商局、工业贸易署以及其他有关的政策局和部门。
自由贸易区具有关税联盟的特点,即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联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同时又各自保留自己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自由贸易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发展中国家及各类区域组织都在积极推崇和仿效。目前,全球已有240个自由贸易协定,在世贸组织的142个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与WTO的框架是相辅相成的。其运作原则是,通过局部性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达到总体上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在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比一般世贸组织成员之间更紧密的贸易互惠关系,采取更方便、灵活的方式和措施来促进内地与港澳地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内地与港澳之间(即一个国家几个关税区)的特殊关系,有利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加强彼此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为内地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以及在WTO框架下建立各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全球化组织构筑战略性桥梁。
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在加入WTO之际,我国政府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合作最积极的进取姿态,也是关于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问题上,最符合现实需要、最到位的一种发展模式。换句话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是互惠互利的。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和桥梁,对内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香港来说,目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背靠祖国内地的强劲支撑,尤其是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恶劣、自身发展处于转型过程中,急需一个新的增长点给予支持与刺激。为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是内地加入WTO之后可以重点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更是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