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

第67章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67章

小说: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运动,认为事物都是“相捄相胜而相成”,体现出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方以智对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他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但这个宏愿未得实现。

另一公子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亲陈于廷是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他曾与吴应箕共议声讨阮大铖,后来受到阮大铖迫害,曾一度入狱,被送到镇抚司百般折磨,后来虽然得脱,却已经是九死一生。入清后,陈贞慧一直隐居在家乡,埋身土室,十余年不入城市。

【六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一位“学务经世”,“独处一室,志常在天下”(《明史稿·夏允彝传》)的学者、志士。夏完淳诞生的时候,夏允彝已经是名满海内的几社(复社分社)领袖,主持清议,纠弹时政,同张溥等人的复社同气相求,极得人望。夏完淳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夏完淳五岁时,讲述《论语》精义,老儒不及;六岁时,接待父执,应对如流;九岁时,撰《代乳集》,其中《五贤祠》等诗流传至今;十二岁时,和人谈论九边烽警和攻守形势,娓娓可听,并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十三岁时,效法父辈的结社活动,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成为几社后继。

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

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淮,弘光政权迅速瓦解,清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夏完淳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在投军前夕,夏完淳匆匆与钱秦篆结婚。

当时,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夏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而全部歼灭。夏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志葵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

先锋队攻进了苏州城,但是吴志葵临阵犹豫,没有及时增援,听说入城孤军全部牺牲后,便准备登舟撤退。夏允彝父子流涕遍拜诸将士,吴志葵碍于情面,才在城下停留几天;但苏州终未攻下,吴志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击败。

兵败之后,夏允彝决心以死激励将士。他将所著《幸存录》手稿授予完淳,嘱为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起,然后自沉松塘,以身殉国。他留下遗书说:“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父亲的死更加激励了年轻的夏完淳。1646年春,夏完淳上书监国鲁王,鲁王授以中书舍人的官职(《南疆逸史·夏允彝传》);同年夏,隆武政府“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諡曰文忠”(《思文大纪》卷五)。这些,都给夏完淳以极大的鼓舞。

夏完淳和陈子龙秘密回到松江后,准备再组织起义军。这时候,他们《“文!》听到太湖《“人!》长白荡有《“书!》一支由吴《“屋!》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将家产全部变卖,捐献给义军做军饷,到吴易军中当了参谋。

吴易,吴江县人,崇祯十六年进士,复社社员。他参加过史可法在扬州的幕府,后来被史可法派回江南地区筹措军需,因而当史可法在扬州兵败时,他得以死里逃生。弘光朝廷覆亡后,吴易和举人孙兆奎同入太湖起兵抗清。他们利用清军不擅水战的弱点,凭借太湖辽阔的水域和四通八达的水上航路同清军作战。

吴易精通兵法、水性过人,在几天里就集合起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在长白荡的太湖边上建立了一座军营,并笼络了原太湖地区的一批绿林大盗,其中就有在当地远近闻名的赤脚张三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赤脚张三等人因为绑架乡绅索取赎金而臭名远扬,但这些草莽好汉们后来都投到了吴易麾下,并且都死战到底。

吴易组织起来的这支武装因为以白巾缠头而渐以“白头军”闻名。不久,吴易的白头军大败清兵于分湖。吴易知道清军不习水战,事先派部下操舟好手混于民间,清军果然抢掠百姓船只载兵追击,这些装做百姓的吴易部下即扮成水手为之操舟。行至湖中,吴易部下纷纷跳入水中,取出工具把船只凿沉,“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思文大纪》卷七)。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蘗,雄名振于七郡”(《湖隐外史》)。太湖义军一时声势浩大,隆武朝廷和鲁监国政权都给吴易加官晋爵,以示鼓励。清军也视吴易为心腹之患,想尽办法予以摧毁。

此间,吴易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参议机构,并邀请大名鼎鼎的陈子龙前来参加。陈子龙接受了邀请,带着两名弟子来到太湖,在一个小岛上的一所荒废的书院里建立了府署。但不久陈子龙就对吴易领导的白头军的前景不抱幻想了,他的一个弟子后来说:“先生私语予曰:长兴一世人豪也,阚其意颇轻敌,又幕客皆轻薄之士,诸将惟事剽掠而已,师众而不整,其又为长荡乎?”大概的意思就是吴易有勇无谋,手下人不得力,军队都是乌合之众,不足以成大器。陈子龙迅速离开了太湖,果然,不久后,威风一时的白头军就烟飞云散了。

1646年(顺治三年)六月,吴易听说满清任命的嘉善知县打算反正,吴易立即与那位官员联系,两人约好在嘉善见面。吴易随即赴宴,中了埋伏,被清兵擒获。嘉善知县将他交到了杭州府,知府即刻在草桥门外处死了吴易。

过了一年,陈子龙和夏完淳又秘密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这次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被杀害,陈子龙也被清军逮捕。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跳河自杀。

夏完淳正在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有人向清军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属于太监的宅院中被关押了八十天。他是个感情丰富的诗人,永别故乡和亲人,自不免心情激荡,思绪翻腾;他又是个大节凛然,对猝然而至的变故早有抉择和准备的英雄,因而临难不惊,视死如归。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他留下了许多高唱入云的诗篇:“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土室余论》);“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邨先生》)。后人读到这些和血含泪、掷地有声的篇章,禁不住地热泪挥洒、热血沸腾。

对夏完淳的审讯开始了,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用一副温和的语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汗如雨下,坐不安席。

1647年九月,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临刑时,昂首挺立不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杜登春《童心犯难集》)。

夏完淳的骸骨,由友人杜登春等运归松江,袝葬于城西北的小昆山下荡湾村允彝墓侧。

清康熙年间,人物画家徐璋将朱明一代、松江一郡各方面的著名人士,一一描摹、写照,汇为一集,因松江古称云间,就名为《云间邦彦图》;光绪间,据以描摹刻石。除序跋外,共有画像石二十八方,每方大多分四格,每格一般画一人。独有一格,合画了两人,一位是仪容端方、正襟危坐的有须长者,身后站立着一位眉清目秀、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英俊少年,正是夏允彝夏完淳父子。这就是松江名胜醉白池南廊壁间的《云间邦彦画像·石刻》。

【七 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是远逝的年代里与美丽、与爱情有关的风景。八位艳丽的女子曾经飘然站在秦淮河畔,影影绰绰间浅唱低吟,她们以千种姿态,万般风情调出了酽酽的秦淮河水。

秦淮八艳中的陈圆圆、柳如是,顾眉,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已经分别在前面的篇章中讲过,这里顺带提一下另外两艳——马湘兰和寇白门。

马湘兰是秦淮八艳中的前辈,生活在万历和天启时期。她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谁也不了解马湘兰的身世底细,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不得而知。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

马湘兰画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的一幅“墨兰图”至今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墨兰图”上还题着一首诗: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的一生也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