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

第1章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第1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站所有资源部分转载自互联网!请支持正版,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案】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2007年百家讲坛年度主讲人王立群,一位研读《史记》四十年的学者,将从一代帝王汉武帝入手,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帝王本纪、王侯世家、将相列传、布衣游侠,人物群像奔来眼底;国运兴衰、王朝更替、事件始末、命运浮沉……

【正文】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作者:王立群 

目录
第0讲专题简介
第1讲史家绝唱
第2讲宫闱角逐
第3讲立储风波
第4讲储君之争
第5讲继位太子
第6讲景帝清障
第7讲平安太子
第8讲董生对策
第9讲窦婴为相
第10讲太后干政
第11讲田窦交恶
第12讲窦婴之死
第13讲汉匈交兵
第14讲马邑之谋
第15讲阿娇失势
第16讲初露锋芒
第17讲李广难封
第18讲公孙丞相
第19讲煽风点火
第20讲借刀杀人
第21讲琴挑文君
第22讲情变之谜
第23讲以死杀人
第24讲童言无忌
第25讲淮南大案
第26讲皇室恩怨
第27讲一错再错
第28讲另类奇才
第29讲庐山真面
第30讲一代将星
第31讲万石之家
第32讲宠信江充
第33讲太子失宠
第34讲巫蛊之祸
第35讲临终托孤
第36讲千秋功过
第37讲绝笔之作

第0讲专题简介

2007年《百家讲坛》本着品读历史经典,普及传统文化的宗旨,特别打造年度大型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包括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史著。这部伟大的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它理应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一、首创纪传体通史,第一次以人物为主叙述古今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首创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观点,这一观点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
三、首创民族史传,提出了各民族大统一的思想;
四、首创各色人物的类传,全面反映社会生活;
而在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求国民普遍阅读《史记》,非常不现实;而《百家讲坛》作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承担着普及《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文学名著的重大任务。在2007年《百家讲坛》将推出“王立群读《史记》”,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主讲。
汉武帝
王立群教授是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史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主讲“读《史记》”也得到了“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大力支持。

第1讲史家绝唱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著,《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没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说《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一个史学家敢批判开国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了不得的。没有胆量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身世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他是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双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都是当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司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轨迹呢?这个事件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欢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当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图,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个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这个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里面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个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