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玩唐 >

第86章

玩唐-第86章

小说: 玩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岭上,也未必就能立即断定。好在温县山岭并不算太多。

出了餐馆,一行人向东而行。

一会儿听到前面传来喊叫声,还有兵器相碰的声音?

一行人神情都有些古怪,这大白天的,还在闹市中心,会发生什么事?至于随行的侍卫手都开始握紧兵器,准备随时应急。

转了一个弯,看到了前面发生的事了。

一个中年大汉,带着两个少年,还有一个长相十分漂亮,略带着英气的十一二岁少女正在大街上,与二三十个官兵打斗。因为街道有些窄,旁边的近百个衙役官兵插不上去。因此他们有的堵在街道两边,有的爬到屋顶上,举起手中的弓箭,瞄准场中。

王画看了一眼,虽然人数少,连副盔甲也没有,可这四个人却稳稳站着上风。那两个少年身手都是不弱,特别是那个少女游如惊龙,动若霹雳,非但如此,而且姿态极其优美,就象一只穿花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王画明眼看到,实际上主要还是那个中年大汉,他每一刀劈出去,势大力沉,所有官兵都不敢与他近身,这才将四个人保住了优势。但场面对他们十分地不利,现在他们与这些官兵缠斗在一起,两边的衙役与官兵才不敢放箭。如果一旦脱身开来,一百名官兵放箭,他们的生命立即变得危在旦夕。

王画也不想过问。这天下的可怜人多了海去,这么多官兵追捕之下,他更加不想出面。也没有那本事出面。尽管他从这个大汉的步伐中,看出有可能这个人与孔黑子一样,是一个常年生活在军旅中的精兵悍卒。就是看到了,也不能救。现在场面如些对峙,自己有可能进入战斗圈,立即被会这些官兵当作同党,开始射杀。

那个段大侠与虚竹大侠万军之中擒拿辽帝,是小说的事。不要万军,就是现在进入场中,面对一百只弓箭,不但自己,就是孔黑子本人来此,也会被射成一个刺猬。

战斗圈后面站着的县尉终于发话了,他喊道:“公孙冶,投降吧。再反抗下去,最后你们没有好下场的。”

大汉举起刀来,将击来的一柄长枪磕飞,然后怒喝道:“奚县尉,今天你休想得承。告诉你,如果你再不命人放手的话,某今天就要大开杀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看看事情闹大了,你那顶幞头还想要么!”

“那你就错了,大不了,到时候某就说你是一个反贼,相信朝廷还嘉赏某的。”

大汉不语。

人一死,到时候只好听这群狗官胡扯八道了。

这时候那个少女哭泣道:“大人,就让孩儿从了他吧。”

一分心,差点被两个衙役抓住,幸好旁边的一个少年抢过来做了一个掩护。

看到这个小姑娘十分可怜,李红转过头问观看的街坊,问道:“大叔,发生了怎么一回事?”

这个街坊叹惜一声,说道:“作孽哦。那个公孙冶是一个逃户,带着两个子女,还有一个义子,来到我们温县,为了养活一大家人,每天没早没晚的劳动。现在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将就着能过上一些好日子吧。可前些天乐大郎看中了公孙家的大娘。说要纳她为妾。这个公孙大娘早就与公孙冶家这个义子定了亲。”

说着他一指场中岁数稍大的少年,也就是刚才救下这位公孙大娘的少年。

王画听着有些纳闷,公孙大娘,多熟悉的名字。这个大娘也不是指那个上岁数的大娘,这是指家中排行最大的女儿。可姓公孙的人很多,不一定此大娘就是彼大娘。

但听了这话后,再次看了一下场中,这个公孙大娘虽然年龄尚小,也因为这年龄,虽然她身手灵活无比,可吃亏在力弱上,她的打斗姿态好看是好看。如果不是大汉与那个岁数大的少年多次掩护,她与她这个弟弟有可能多次被擒获。但这个少女长相确实不弱,与李红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并且因为英姿飒爽,别有一番风味。也难怪引来别人的贪恋。

那个街坊又说道:“喏,就是那个少年,叫单雪峰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公孙对这个义子十分好。因此,听了乐大郎的话后,公孙立即拒绝了。”

李红又问了一句:“那个乐大郎是什么人?”

街坊叹惜一声:“他是我们温县的大富商,家里有十几个丝绫作坊。不然也没有了今天这事情了。看到他拒绝了,乐大郎不乐意了,于是带着一群人,公然跑到他家抢人。”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显然也是十分不满这个乐大郎做的事。

“然后双方就起了纷争。公孙最后出手了,将乐大郎家几个下人打伤了。于是乐大郎跑到县衙里报了案,奚县尉带了一批衙役来抓人,可不知道这个公孙犯了什么傻,居然再次与衙役出手相争。又将这几个衙役打得落花流水。”说到这里,这个街坊显然又是不解又是神奇。不解的是不明白,这不就是打伤了几个人嘛,到了县里面,顶多打上几十大板,然后赔偿一些损失,也就没有事了。这一打伤衙役,事情明显就变得不可收拾了。神奇的是也没有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公孙,居然身手那么好。

王画已经了解大约的经过了。

PS:我在百度上看到一个贴子,说公孙大娘是老太婆,因为有大娘两个字。大笑,果然这个称呼让好多人误会了。那怕公孙大娘只有十岁,在家里排行老大,也可以称呼为公孙大娘。杜甫那篇著名的诗里,公孙大娘姿色动人,虽然没有说她的年龄,应当不会超过三十岁。杜甫所说的时间是717年,因此我现在将她设定为十二岁。还有一个人年龄历史也没有记载,张旭,百度上同样有一个贴子,说他死于705年,那么颜真卿708年才出生的,他后来为了学习张旭的书法,都辞了官,估计也得三十岁左右吧。难道他跟鬼学的书法?大笑。从这一点说明730到740年间张旭还活在世上,并且有了很大的名声了。还有张与李白贺知章关系很好,贺是744年离开长安的。李第一到长安时间不长,那么这是发生在他第二次到长安的事。时间都过了740年。考虑到古人寿命短,特别是张旭嗜酒如命,想高寿很难的。我估计张旭应当是在680到690年之间,有可能比王画稍小两岁。或者纵大也大不了多少。还有一个贴子更害死人,说唐文帝将张旭书法立为三绝,有人向张旭恭喜,这件事如果是真的话,估计张旭此时寿命最少在一百四十岁!好牛叉。不过我估计出现这一失误,是张旭母亲是陆柬之(585——638)的侄女,按照二十年一代,张旭是应当620到630年出生,但这样的话,他与李白他们打交道是难道一百二十多岁?那么李白与杜甫定会写诗记载这样的罕事的。这是表象,张母是陆的侄女,不是女儿,我还看到过舅舅太小,把香烟给比他大十几岁侄子抽的事情。因此不能作考证。还有一点张母是什么时候生出张旭的。古人子女多,三代大小的悬差六十年不足为奇。

但我对张旭与公孙大娘的年龄设定同样也是推断,也未必是对的。大家勿要当作参考。

最后说一下,晚上十二点钟再加一更。

第四十四章 三箭(上)

不是公孙想要反抗,有可能他与孔黑子一样,是一个逃户。如果是一个逃户,见了官还好一点,逃兵处理的方法就是两样了。因此不能到官府。

就象孔黑子威振乡里,同样也不愿意直接与官府作对。连郝里正不招惹他,他也不招惹郝里正。就是这道理。

这个公孙不愿意进衙役,也是理所当然了,况且后面还有一个富豪在想办法陷害他们。

至于这个义子的事,王画也大约猜了出来。有可能是他相当要好的朋友儿子,有可能是他战友的儿子。战士最重同袍之情的,因此才将他收养,并且将这个女儿与他订亲。

当然这也是他猜测。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场中的情节发生了变化,这个大汉突然不顾他的一对儿女,几个照面,将几个官兵砍伤,猛地象一只下山的猛虎,就扑到了奚县尉的身边。一下子用刀架在奚县尉的脖子上,大喝道:“全部放下兵器,否则老子今天杀了这个狗官。”

这一下子变化太突然了,看到这里,李裹儿还有些好笑,这就象是王画那天用刀架在扎哈陵脖子上一样。一边笑着,一边还悄悄用手在王画后背上又画了一个圈。敢情现在她将挑斗王画的情欲当作了一件乐事。

看到长官被大刀架住了,这些官兵也犯了傻了。

不过王画还是替他们担心,就是架住了又如何?就象当初如果张昌仪非要追究自己击伤扎哈陵之事,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决,只好指望宝林斋的后台出面了。

他们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就算现在威胁了官兵,可能逃到什么地方去。人家放你走,行,跟在后面尾随着你。你总得要有一个解决的时候吧,要么放掉这个县尉大人,好了,官兵再次一拥而上。要么杀死他,还是一样的结果。

现在这样只是在将事情越闹越大。

但眼前确实使这些官兵为难。就在这时候,忽然听到后面传来大喊:“让开,让开。”

不知道什么事,往后一看,几个身穿官服的官员,骑着马,又带着一队官兵而来。这些官员从穿着上看,大约是温县的县令,以及主薄等官员了。

县令来到场子前,向旁边的一个衙役问清楚了情况,忽然道:“这些反徒想要造反,还不缉拿,等待何时!”

王画一听皱起了眉头。这个县令好歹毒。今天这个公孙看样子是宁死不屈了,也就是说一旦他抱着这心理,这个后果只会很严重。现在不将这个县尉杀死,温县的其他官员还有些不好交待。可一旦公孙将这个县尉击杀,这个谋反的罪名是坐定了。是反贼,不是逼良为盗。性质是两样的,这些官员不但无过,还有功劳。只是这中间这个县尉,就成了替死鬼。

王画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县尉同样也明白,他喊道:“孙幺蛋,你这个王八蛋!”

孙幺蛋,就是这个县令的小名吧。

一听奚县尉这样说,这个孙县令更想封住他的口,立即下令:“反贼在此,还不捉拿。”

王画摇了摇头,真是一逼官场百丑图啊。

可这时他听到那个武崇训对李裹儿说道:“殿下,这些反贼胆子真大,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劫持朝廷官员。真是该杀。”

本来王画不想管事的,到现在他不知道武崇训的名字,反正与他不对眼,不过武崇训与他也同样不对眼。看着李裹儿经常在王画身上动手动脚,他肯定不舒服。不过王画正襟危坐,让他想发作都找不到借口。

但武崇训这一句话,使王画心中产生了愤怒。这是反贼么?明明刚才李红将事情真相问清楚了。这个公子哥,没有将这些可怜人当作人啊。又想了于杜两家,还有原原王家,以及奇珍轩,反正这些大户人家,就没有一家给他留下过好应象的。

王画忽然对李裹儿施了一个礼。与李重润不熟,而李隆基现在没有权势。只好求李裹儿。

李裹儿奇怪地看着他,问道:“你这是干嘛?”

相处了这么多天,还没有看到过他向自己施过这样重的礼节。

王画郑重地说道:“臣一生最恨的就是欠别人的情,领别人的情。因为这不好归还。因此臣到现在只欠狄国老一个人情。”

在洛阳,宝林斋与他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张昌仪那件事本来就是王画占着理。只有狄仁杰在河边赠银,算是真正人情,说良心话,那时他一点名气也没有,一幅画怎么也不值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