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唐朝败家子 >

第96章

唐朝败家子-第96章

小说: 唐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冤而死多年,如今再追封为王肯定是不行的,封建时代,异姓王是个很敏感的存在。哪怕是死人,皇室也很吝啬一个王爵封号。

所以杜伏威只被追封为国公,从荒坟中挖出来,以国公之礼重新安葬,修造陵墓宗祠,并予以隆重祭祀。

然而只是这样肯定不行,一场葬礼算不得多大的诚意。要说补偿,对死人不算什么,对活人的补偿才算那么一回事,才有真实意义。

杜伏威的家眷全部被籍没,如今有据可查的,也只是些许侍妾女眷而已。从掖庭、教坊司被放出来,妥善安置赡养便是。

至于直系亲属子女,似乎只有杜惜君这么一个女儿,自当从优补偿和安抚。

李世民思前想后许久,给了杜惜君一个封号——蔡国夫人。

在隋唐,国夫人一般是对国公之母和正妻的封号。作为杜伏威的女儿,杜惜君又刚好嫁过人,说得过去,也算是皇家恩赏。

女子的封赏只是荣誉性的,朝廷没有实质性的“损失”,更显得皇恩浩荡,恰能安抚人心。

相比之下,杜惜君的封赏虽然麻烦,却也有法子;但如何处置阚棱,却又是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四八章不负佳人

阚棱当年是被诬陷的,从这一点上讲,该予以平反和补偿。

但很遗憾,他又是行刺案的嫌犯,虽然他只承认了行刺李崇晦,不承认行刺李世民,以及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

不承认不代表没有,至少李世民心中仍有疑心,所以如何处置不免有些为难。

思前想后,李世民决定问一个人——中书侍郎岑文本。

承庆殿中,岑文本骤闻此言,微微有些错愕,迟疑道:“陛下,马周和大理寺可有裁决?”

李世民摇头道:“没有,鉴于情况特殊,所以他们请朕圣裁,卿以为当如何裁决?”

这是个难题,对岑文本而言尤其。

不只关乎一个案犯的裁决,更关乎中书近臣的处事之道,还牵涉到许多私人情感,如果猜得没错,此人该与枯萎杜若的主人有联系。

自己该怎办?

只是片刻的迟疑,岑文本便低声道:“陛下垂询,恕臣冒昧直言,臣以为当从轻处置。”

“理由?”

“陛下,杜伏威一案平反,既然是平反,何不彻底一些?阚棱毕竟是杜伏威的义子,当年在江淮也颇有威望。”

岑文本道:“如今他或许还牵涉别的案子,但寻常百姓不知内情,难免会有所揣度,如果重处,反而不美。”

“可他是行刺晋王和晋阳的凶手?”

岑文本道:“陛下,依照阚棱的供词,他只是去攻击李崇晦;后来发现谢杜氏容貌熟悉,尾随前去查探,发现有人行刺,故而出手相救,并非行刺,反而算是护驾。”

李世民脸色一沉。皱眉道:“他那么说,你便信了?”

“陛下,退一万步讲,阚棱当日前往御营确实不安好心,但他毕竟没有伤及晋王和晋阳公主;谢杜氏奋不顾身挡了一刀,也算能弥补阚棱的罪责。”

岑文本沉声道;“阚棱心怀不轨,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因当年杜伏威的冤案而心生不忿,如今冤案平反,他的怨恨也该消了。”

“果真能消吗?和他勾结在一起的那些余孽呢?”李世民似乎将信将疑。

“陛下如果从轻处置,广施恩德。他阚棱岂能不感恩?杜伏威已平反厚葬,安抚恩赏其后嗣,朝廷宽容,陛下仁厚,江淮军余孽已然军心涣散,天下士子百姓也有公论。”

岑文本略微沉吟,续道:“如果陛下不放心,可以先切断阚棱与余孽联系,分化处置。以德报怨,亦可显示皇家宽容仁德,以及陛下的广阔胸花,同时也算施恩蔡国夫人和淮阳县伯。”

“你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只是朕的宽恕,一定能阚棱和江淮余孽归心吗?”李世民似乎仍旧不太安心。

岑文本沉吟道:“陛下,臣以为阚棱会理解,一方面是感恩陛下仁德。另一方面,蔡国夫人还在长安,看得出来阚棱很关爱义妹。只此一点,他也会……”

“对!”李世民心念一动,岑文本这句话一点不错。只要杜惜君人在长安,便算是一个牵绊阚棱的人质,阚棱便不敢再轻举妄动。反过来,谢逸和杜惜君也少不得考虑阚棱的处境,施恩的同时也需要有些手段,算是两全其美。

李世民沉吟许久,悠悠道:“刺驾之罪虽然可免,但阚棱毕竟伤人,李崇晦也算是皇亲宗室,不做处置不合适。

这样吧,让阚棱为昭武校尉,前去并州戍边,戴罪立功。有李绩在那边看着,朕也能放心。”

“陛下圣明。”岑文本悄然拍上一个马屁,心中也松了口气,如此也算是仁至义尽,对她有个交代了。

……

这样的结果,谢逸很满意。

一家子没有获罪不说,还都得了封赏,杜惜君不仅可以正大光明立足长安,还摇身一变成了蔡国夫人。

从杜伏威新安葬的墓地祭奠归来,谢逸还玩笑道:“惜君啊,这下子爵位犹在我之上了,国夫人啊,我最起码要奋斗到国公才能与你平起平坐!”

“又贫了!”杜惜君幽怨叹道:“这些名位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没连累到你,往后也能再无隐忧。

父亲平反,沉冤得雪,母亲在天之灵也能瞑目。可惜的是,仓促之间,爹娘分隔两地,不能同穴而葬。”

“这个不难,等以后找个机会将你娘的灵柩迁来长安,合葬便是。”

“嗯,如此甚好,也算圆了娘亲临终遗愿。”杜惜君轻轻一叹,感慨万千。

谢逸点头道:“更重要的是,蔡国夫人便能亲自四时祭奠。”

“又贫嘴”杜惜君轻声道:“这个虚名要不要无所谓……”

“虽然不在乎,却也别小看,有了这个蔡国夫人的名头,从此便再也不会有人登门的提亲了,他们配不上!”

谢逸笑道:“倒是我,过上几年或许有机会。”

杜惜君白眼道:“你呀,得了便宜还卖乖……”

“是啊,我是得了便宜啊!”谢逸邪笑道:“仔细说起来,我享受‘国公’待遇了很久了,尤其是在家里的炕上。

不过今非昔比了,往后我一个小小县伯可不敢对蔡国夫人不敬。”

“……”

见杜惜君脸上拂过一丝羞涩的红晕,谢逸凑近了低声道:“往后蔡国夫人高高在上,县伯在下仰视举旗可好?”

“你……”杜惜君粉拳砸在谢逸胸口,神情娇羞到了极点。

……

黑夜里,一番别样风情之后。

谢逸悠悠道:“没想到啊,我家惜君成了蔡国夫人,主动热情多了……”

“哼……”杜惜君的回答只是一声娇羞的轻哼。

谢逸笑道:“嘿嘿,我又想到了,这个蔡国夫人地位还有一层作用。”

“什么?”

“咱们的孩子啊,将来说不定还能世袭个爵位呢!”

杜惜君本来以为谢逸又要语出惊人,故意使坏,却不想是这么回事,不由神情略微黯然。

半天之后,杜惜君轻声道:“三郎,这次在千金药庐,孙神仙又给我诊治了,至少还得两年才能有孩子……”

“没事,等两年就是了。”

“两年太久了,长安城里像你这个年纪的公子哥都有好几个孩子了。”杜惜君轻声道:“所以……”

“所以怎样?”

“三郎,你该娶妻了。”杜惜君沉吟片刻,轻声道:“这次丽琬妹妹为你做了许多,长安城里尽你们的传言,一个女子名节因你受损,你可不能对不起她!”

……

第一四九章儿行千里母担忧

和一个女人最亲近的时候,谈及另外一个女人,谢逸觉得气氛有点古怪。

“惜君啊,鼓动自家男人娶妻纳妾,你心里一点都不那什么吗?”

“怎么?显贵之家,男子三妻四妾不是常有之事吗?”杜惜君幽幽道:“难道三郎以为我是妒妇吗?”

“嗨,你想哪去了,我是觉得你贤惠过头了。”谢逸柔声安慰道:“生孩子的事情晚点不要紧,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若非如此,现在我们怎能这样毫无顾忌,乐享二人世界?这样的日子长点不好吗?”

杜惜君略微沉默,旋即幽咽道:“三郎,你是担心我因为孩子而伤心,是为了顾忌我的感受,所以……”

“此事你不必介怀,更不要因此而催促我娶妻纳妾,权贵家蓄养姬妾者很多,大都将女子当作玩弄或生子工具,但咱们谢家不是,我更不会……”

“三郎,你误会了,我让你娶郑娘子,不只是为了延续谢家血脉。”杜惜君赶忙道:“看得出来,郑娘子对真的对你有心。她也是个命苦的女子,你若有心,乃是天作之合。”

“我知道了。”谢逸轻叹一声,美人恩重,不可辜负,这倒也是事实。

郑丽琬这次为自己做的事情当真不少,点滴之间也能看出她的心思。而谢逸……对当世绝姝怎么可能不动心?

多次接触,也算颇有缘分,先是同车而行,上元节在街头还曾有过唐突而美妙的误会。这次更有患难与共,佳人恩重……

杜惜君说的没错,娶回家中,双宿双栖算是天作之合,郎情妾意。

“只是。郑娘子遭遇特殊,娶她会不会有麻烦?”杜惜君虽然很是赞成,却也担心这个问题。

谢逸沉吟片刻,低声道:“会麻烦一些,但只要想做,总有办法的。我找机会先去见见她,然后再说。”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关键的两方面。你们现在皆无父母,倒是这媒妁之言。”

杜惜君道:“毕竟陛下曾有选妃的打算,恐怕需要陛下点头,眼下这情形,会不会有些为难?”

“不,有个媒人很合适,肯定也愿意帮忙,也能帮上忙。”

“谁啊?”

“嘿嘿,先不着急。回头再说。”谢逸道:“明天先去送送阚棱大哥吧,现在能正大光明见面了,但他要去并州,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嗯!”杜惜君道;“阚棱大哥能安然无忧。实在让人惊喜,说起来也多亏了吴王殿下和岑侍郎。我们要不要登门拜访致谢?”

“不,记得他们的好便是了,眼下不可横生枝节。”谢逸断然拒绝。并非不知感恩,而是以免惹祸上身。

“那好!”

“对了,你现在是蔡国夫人了。年节之时少不得要入宫朝贺,可以去拜访一下杨妃娘娘;另外也可以常常见见晋阳公主,甚至晋王。”

杜惜君疑问道:“做这些事……”

“你可知这次晋王和晋阳公主哭诉求情,也出了力,他们虽然年纪还小,却也最真挚,这份情意弥足珍贵。”谢逸道:“也许,这才是蔡国夫人这层身份最大的用处。”

“好,我知道了,然后还有吗?”

“然后?”黑暗中,谢逸嘴角拂过一丝笑意,悠悠道:“然后啊,我还是忍不住想要以下犯上,请蔡国夫人恕罪。”

“你…”杜惜君轻啐一声,漆黑的房间里顿生旖旎……

……

吴王李恪走了,杨妃生辰的第二天便离开长安,前去安州赴任。

自打那日在朝会上一番惊人之语后,长安城里有不少人对吴王殿下刮目相看,却也有许多人看他不顺眼。

头一种人,李恪不想见,也不能见;后一种人,不想见到他。

所以李恪几乎又是闭门不出,除了柴令武等极少数人外,几乎谁也不曾见。等到杨妃生辰之日,则进宫请安,家宴共贺之。

杨妃的心情略有些沉重,他谆谆教导儿子莫要惹是非,可一转眼,他便一语惊人,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但看到李恪随后的一系列做法,杨妃也没有责备儿子,也许他的心思单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