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唐朝败家子 >

第153章

唐朝败家子-第153章

小说: 唐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官也跟着纷纷道贺,但堂下的谢逸却心中暗笑,恐怕到时候流鬼国猎户们带上几只皮毛,说几句奉承话。大唐便会赐于重宝,那可是真金白银,这笔买卖当真是划算。

难怪大唐周围的小部族总是喜欢来长安朝贡,感情是把大唐君臣当提款机,偏生大唐君臣都乐见其成。乐呵呵地给人送钱。

往后的历朝历代莫不是如是,宋朝时有海湾商人不远万里乘船前来,冒充使团朝贺皇帝,为的就是得到赏赐,然后回国大发横财。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搞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无休止的贡赐贸易,让富裕的大明朝不堪重负。

没办法,谁让中原王朝的皇帝们历来爱面子呢?

李世民这话很高兴,但当兵部呈报上来一则消息之后,李世民的脸色立即就变了。

兵部得到消息,高昌国王鞠文泰对大唐不满。意图控制丝绸之路,断绝西域对中原的联系。称病不朝,并与西突厥一起抢夺伊吾、焉耆等地。

说直白点,高昌国反了。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后有班超经略西域之后,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区便被中原王朝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说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力并不强,诸国对大唐也只是名义上的朝贡和臣服,但重视统一和国土的君王绝不容挑衅。开疆拓土是帝王功绩,丧权失地则是千秋史册上的污点。

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容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别说皇帝了,其他君臣也不会同意。强大的国力给了大唐臣民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大唐的威严是绝对不容挑衅的。

高昌国位于西域东端,鞠文泰派人封锁了丝绸之路,等于切断了大唐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如果坐视不理,很快整个西域就会从大唐名义上的版图中分裂出去。

这可是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而且丝绸之路切断,西边的商道贸易会让世家损失太多,所以这是谁也不会容忍的事情。

所以朝堂是一片愤慨。义愤填膺之声。

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该如何应对成为一个摆在众人面前的棘手问题。

按理说反叛必须要讨伐,但反叛之地差不多万里之遥的西域边陲,中间还有茫茫瀚海戈壁。

劳师远征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是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所以朝堂上诸位大臣都格外谨慎,没有任何一个人轻易说出出兵讨伐几个字。

贞观十四年第一次朝会,朝堂上的气氛有点凝重。

李世民的脸色不大好,沉声问道:“诸卿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陛下,高昌鞠文泰胆大妄为,当出师讨伐之。”首先表态的自然是一众武将。

“陛下,万万不可,高昌万里之遥,中有数千里戈壁荒漠,前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前车之鉴犹在,万万不可重蹈覆辙。”虞部郎中李道裕第一个出面反对。

这样的局面完全在意料之中,必然有人主战,有人主和,当有人首先提出之后,双方立即有人附和。

朝堂上顿时呈现出拉锯战的架势,主战的认为高昌的做法有损大唐利益和颜面,必须讨伐教训。

这一点没错,国土神圣不可侵犯,这是从古至今要坚持原则,不可让步。只要大唐对西域有图谋控制知心,就绝对不该让步,必须要教训高昌。

否则阳关以西,将不会再有大唐的国土,后面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概也不会再出现了。

这个损失可太大了,无论是谁都承担不起。再者,别人欺负上门却毫无表示,未免显得主人太过懦弱,尤其是一众武将。

有道是主辱臣死,大唐和皇帝陛下的颜面受辱,他们要是不能带兵帮皇帝陛下找回面子,维护国家利益,那可就真的颜面扫地了。

武将得为自己的颜面,为自己的价值,为自家利益而战,所以他们必须主战。

但主和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毕竟高昌距离长安数千里之遥,派兵讨伐确实是劳师远征。

尤其是中间有戈壁沙漠,通行的代价太大,尤其是运送粮草兵器,尤其是饮水,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大军的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多少人保障后勤呢?反之如果派遣的兵力不多,如何应付西域凌乱的局面?

更有一点大家都不好直接说出口的问题,出兵讨伐打赢了都好,可万一打输了呢?那可就尴尬了!

事情也将变得更为棘手,所以没有必胜的把握,还是不要打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仗。毕竟高昌太过遥远,优势边陲之地,似乎并非绝对必不可少。(未完待续。)

第二四二章李二问策

高昌乱了,讨伐与否是个问题,太极殿上为此争乱不休。

主战士因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尊严,主和是担心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反致情况更加糟糕。

毕竟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昔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西域匈奴和大宛,甚少有成效。最终还因为密谋支持外甥昌邑王为储,遭汉武帝问罪而投降匈奴。

自古以来,经略西域成功的似乎只有班超一人,却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西域的西域不比当时,更没有班超那样的经世之才。

所以难啊!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朝堂上争论不休,一直没有个结果。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一直沈着脸,现在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却又是必须经过的阶段,所以不得不的皱着眉头听着。

发言的人很多,但大都是轻量级人物,按照常理重量级人物通常不轻易说话。

喋喋不休的争吵让听得心烦,谢逸站在后面不免有点昏昏欲睡,毕竟昨晚睡得时间不多,又与两位夫人鏖战许久,有点疲倦在所难免。

反正这样的场合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开战与否那是皇帝和宰相们商讨决定的,其他人做不了主。

果然争论不休之后,问题抛给了宰相们。

左仆射房玄龄出班道:“陛下,高昌作乱,乱我西域,理当讨伐;只是毕竟高昌路远,万里之遥,中有沙漠戈壁,行军不易,所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

这可是千古推辞最佳借口,看似老成持重。很有道理,但不等于没说吗?

李世民没有表态,看了看默不出声的长孙无忌,最终将目光落到了几个儿子身上。

“承乾,你以为高昌之事当如何处置?”李世民甚少这样直接在朝堂上询问太子,故而话已出口。顿时引起众人注意,这话不简单啊!

“父皇,儿臣以为当出兵讨伐!”李承乾没有太多思考时间,但他谨记一点,一直以来父皇和太傅们的教导,都声称君王有开疆拓土之责,亦有守土保业之责。

国土沦丧,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接受,难以向天下交代的事情。所以李承乾从一开始便笃定父皇应该是赞同出兵的。另外,作为国之储君,绝不能在朝堂上留下软弱印象,否则太子之位就更加悬了。

李世民轻轻点头,旋又问道:“当如何讨伐?”

“这……”李承乾迟疑道:“诚如房相所言,高昌路远,行军艰难,具体的讨伐需召集多位将军一同参详。确定策略,从长计议。”

“嗯!”李世民点点头。面无表情,不置可否,又抓神一旁,目光越过了吴王李恪,最终落到了魏王李泰身上。

“李泰,你以为呢?”

李世民只是轻轻一句询问。朝堂上诸多大臣心里却掀起了轩然大波,皇帝陛下这是释放了某种讯号啊!

讨伐叛乱之事并不询问最英武,最懂武略的吴王,而是询问以文才见长的魏王,这意味着什么?

众人心里都下意识泛起些许念头。好像明白了什么。

那边李承乾嘴角微动,心情大概很复杂,吴王李恪本人仍旧是一脸沉着,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好像什么都与自己无关。

魏王李泰心中则泛起格外的激动,他是极聪慧之人,旁人能想到的,他自然能想到。

如此军国大事,父皇问了太子,绕过了吴王李恪,来问自己,意味已然再明显不过。

一瞬间,李泰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但朝堂之上,必须要庄重,要稳住,李泰平稳心神,沉声道:“陛下,儿臣以为应当讨伐高昌,却也得考虑路途遥远艰险之事。”

李世民问道:“那你说该如何应对?”

李泰道:“回父皇,儿臣才疏学浅,暂无妥善对策。儿臣以为当询问兵部,曾经征西的将领,以及近期对高昌人有过接触之人。”

还是废话,但李泰的很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别人。

西征过的将领不少,比如之前征讨吐谷浑,只是当时出兵的将领中,李道宗不在长安,但侯君集在长安……

“君集,征讨高昌之事,你以为可行否?”李世民的问题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方向,不是问征讨与否,而是问如何征讨,其中意味似有变化。

吏部尚书侯君集不得不回到老本行,出班道:“回陛下,如若确定征讨高昌,纵有艰难险阻,也能成行,只是需要准备万全,付出极大毅力,可以到达。只是能调动多少兵马,最终结果如何,臣无法预料。”

“嗯!”李世民点点头,旋又问道:“鸿胪寺,近期朝中可有谁人与高昌人有过接触?”

“回陛下,近来鸿胪寺与高昌并无接触……”鸿胪寺卿唯唯诺诺,想了半天才道:“哦,陛下,前不久晋王府谢长史曾出使薛延陀,高昌使臣那时候也在薛延陀,谢长史兴许有所了解。”

“谢逸!”御座上的李世民立即向下喊了一声。

“啊,臣在!”正迷迷糊糊的谢逸猛然惊醒,仓皇出班,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你觉得,高昌之乱,该当如何应对?”

“出兵讨伐!”谢逸想都没想便给出了回答,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

“为何?”

谢逸道:“臣在薛延陀时,曾见过高昌使臣与西突厥狼狈为奸,此番高昌之乱,想必背后也有西突厥作怪,若不出兵讨伐,则西域尽失矣!”

“那你以为,该当如何行事?”李世民继续询问。

“由……”侯君集三个字险些出口,谢逸猛然一惊,连忙沉吟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要全盘考虑,首先稳住薛延陀,防止北边生事,然后由弘化公主联络吐谷浑,联合出兵讨伐高昌。

当然了,高昌遥远,路途艰难,所以必须要做完全准备,需要时间很长。在此之前,或可派人前往高昌申斥鞠文泰,若能成功则避免劳师远征,若无效用,也可迷惑高昌上下,为出兵争取时间,也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未完待续。)

第二四三章储位之争始今日

貌似在主战和主和的问题上,谢逸是第一个做出肯定答复,并给出相对完整应对之策的人。

朝堂衮衮诸公多少有点佩服谢逸的勇气,先前那些主战之人大都是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意气用事”。发言的也都是些不那么紧要角色,言辞也都比较宽泛,转圜的余地很大,大人们则完全是推脱之言。

但谢逸却说法如此明确,如此言之凿凿,多少有点另类。也有人觉得谢逸过于草率,宰相们都慎之又慎的大事,如此轻率真的好吗?

不过李世民却很满意,帝王与企业老板一样,他不希望员工给出各种可行不可行的说辞,他需要的是策略,是执行方案,仓皇之间,谢逸的做法让他很满意。

李二陛下的表情略微松动,问道:“谢逸,你以为出兵讨伐胜算几成?”

“大唐天威赫赫,大军至则高昌乱平。”这是史书上写明白的事情,谢逸自然不含糊,想也不想说出口后,心里顿时生出些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