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379章

盛唐夜唱-第379章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张牌是谁?
    叶畅觉得;自己不大可能是这张牌;应当还有别人。
    “这几年;你做得甚好;理财之能;朝廷渐渐离不开你了;军功亦是朝中少有;你且忍耐几年;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唐便有三十余岁的宰相了。”
    叶畅今年二十六岁;离三十余岁也不过是四五年的时间;李林甫说到这里;不禁有些嫉妒;他自己是过了中年才得宰相之位;而且还被张九龄等压制了不少时间。
    “丈人去旅顺只管放心;那边我会安排好;旅顺气候比长安只是略冷一些;这几年来;人口增长极快;虽不如长安一般有百万之众;却也有近十万……
    天宝六载时;辽东完成了第一次人口登记;在册的汉人人数十七万四千余;主要集中在旅顺、建安、青泥浦、石人汪、石城、卑沙城等城池周围。但经过四年之后;辽东的汉人人口数量超过了三十五万;足足翻了一倍;其中有十万左右;乃是自中原各道来的新移民;另外七万余人;则包括辽东逃归的汉人奴婢、各族归化的汉人。除此之外;尚有十余万新罗、高句丽、室韦、奚、契丹等族百姓;人口总数近五十万;而旅顺作为第一大城;也是经济、政治与教育中心;聚居的人口也一举突破十万。
    叶畅对于长安城的规划相当喜欢;这种坊市巷闾的城市布局;也被搬到了旅顺的规划之中;故此;现在旅顺也有三市;东市西市与北市;有旅顺、都里、唐安等九坊;商旅往来甚多;论起繁华;丝毫不逊于内地之大城。
    “如此十一郎费心了……你放心;我虽好不起来;却也不会那么早入土;杨钊短时间内;还不敢全力对你。”
    话说到这;李林甫终于有些乏了;他勉强摆了摆手;示意叶畅离去。毕竟他中风之后;行动不便;虽是按照医嘱;每日都有清洗擦拭;却总是有些异味
    他不愿意自己软弱的一面;露在叶畅的眼前。
    叶畅退出之后;看到李岫正在门前等着;那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叶畅笑道:“大郎有何吩咐就直管说;一家人不必见外。”
    “此次离长安;只怕我们就很难再回还了……既是要在旅顺长处;那边宅院狭了……”
    他虽然不是当官的料;却也知道;自己一家这次离开长安;几乎就不可能再回来;他的官职如今还没有罢去;可到了旅顺之后;只怕罢官的诏书跟着就要到来。无官职;坐山吃空;真要靠着叶畅养着;他心中多少不是滋味。
    好在当初李腾空要助叶畅;李林甫的几个子女都投了不少钱在安东商会;凭着每年的收益;稍稍节俭一些;还可以支持一大家子;只是如今的奢侈生活;怕是一去不还了。
    “大郎无须担心;我这边都有数……两年之前;我就在旅顺开始兴建宅邸。虽然没有长安城中这宅院大;却也小不到哪儿去;而且在城外还选了处山谷;兴建山庄别院;城中住厌了;可以去山庄别院透透气。”
    “如此多多有劳十一郎了;只是……只是听闻辽东土地买卖甚难;不知十一郎能否想法子;给我们置下一处庄子;留几千亩田地?”
    “大郎说笑了;田地一年才有多少出息;唯有那些新至旅顺的流民;才会想着要置田”叶畅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笑道:“若是我家丈人、舅兄只靠着田地过日子;我还敢自称赞理财经济?我自有安排……大郎莫急着说不;我知道你们不愿意白白占我便宜;这安排是要你们出钱的;你们将准备置宅买田的钱交与空娘;我与你们合伙办一家作坊;一年怎么着也能有十万贯的出息。”
    十万贯对于见多了钱的李岫来说;不算什么;但他很清楚;叶畅这是表明态度;要他们将钱投入到工商之中去。李岫也读了叶畅的国富论;自然知道;叶畅是极不赞成将钱全用来买田置宅的。
    “田宅终究是根本;可以传之子孙。”
    “实业亦可传之子孙;绝不逊于田宅。若不愿意投之作坊;亦可考虑开办商行、商栈。”叶畅道:“别的不说;单单是置一艘船;每年跑旅顺至新罗再至倭国这航线;每年纯利;便有数十万贯。”
    “海上风大浪急;常有意外;此事却是不敢插手的;不过作坊……十一郎有那作坊做何物?”
    “座钟。”
    “那又是何物?”
    “到时你就知道了;今后座钟;必如屏风;富贵人家皆须备之。”叶畅道
    在堪用的齿轮终于能造出来之后;叶畅紧接着就将座钟的制造提上日程;时钟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计时之上;还体现在航海之上;而要想能造出适合航海的怀表;此前先拿傻大笨粗重的座钟积累经验是必然的。
    “十一郎既是如此说;那便依十一郎所言……”
    李岫还想再问;就在这时;却听得外边有人道:“中丞可在?”
    “何事?”叶畅问道。
    “圣人召叶中丞入兴庆宫进见。”来人乃是叶畅家中的一个管事;在院外说道。
    叶畅与李岫都是心中一凛;叶畅今日才回长安;原本以为要等两三天李隆基才会见他;却不曾想;李隆基这么迫不及待。
    “我先去拜谒圣人;辽东之事;回来再与大郎细说。”叶畅道。



第365章 未知边患起安西
    兴庆宫这两年变化得也很快;不仅仅是因为水泥这种建筑材料运用;也因为来自辽东的各种各样物产;象是玻璃;兴庆宫有一间用了大量玻璃搭起的暖房;就在入宫西门第一处院落;为建此暖房;耗资高达百万贯——这钱是国库与安西商会合资而出;各居一半。
    当然;大唐国库掏出的是真金白银;可是安西商会的五十万贯就谁都没有看到过了。冬日之时;李隆基与杨玉环最喜就是躺在这暖房底下晒太阳;既无风;又暖和。他们琢磨着;要在温泉宫也修一个更大更漂亮的暖房。
    叶畅却看都没有看这座暖房一眼;不过就是一个大点的玻璃阳台罢了;李隆基当个宝;他却不以为然。
    匆匆走到勤政务本楼前;李隆基穿着件绸衣;没有着帝皇冕服;而是常服;看他的神情;无喜无怒;不象是有什么急事的样子。
    见叶畅来了;他才露出笑容:“叶卿;辛苦了。”
    “为陛下分忧;为华夏经营边疆;乃臣之本份。”叶畅眼睛一溜;却没有看到杨钊;心中有些奇怪。
    以现在杨钊对他的防备;应该不会给他单独见李隆基的机会才对。
    “叶卿在云南劳苦功高;原本早就想召你回京;只是国事为重……哈哈…
    李隆基含糊地说了几句鼓励抚慰叶畅的话语;然后他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打了个哈哈;转而好奇地问:“听闻云南那边蛮人;有一风俗;山歌娱人;以求婚配;不知是真是假?”
    “确有其事;蛮人居于大山之中;平日里忙于生计;难得得闲;故此择日欢聚;对歌求偶;亦有只寻一夕之欢者。”叶畅笑道:“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语虽有偏颇;但也有几分道理。”
    李隆基悠然神往;好一会儿笑道:“若朕去此处;当是如鱼得水。”
    “圣人胸怀四海;不以其俗为怪陋;实是蛮夷之幸。”
    “也要遇着你这般善治边者才行;如今辽东情形;朕是日日有闻;富庶已不亚于关中;人口三十余万;赋税却可以抵得百万人的大郡;云南亦已政通人和;诸乱皆平;每月自云南运出的红糖与霜糖;便有数百石之多……”
    这些都是叶畅的功劳;不过云南这边还只是起步;大种植园种植水稻、甘蔗、茶叶;都还只是刚刚开始;效果还不大。叶畅估计;要象辽东一样;过四到五年之后;才能初步见到成效。
    说完一番叶畅的功劳之后;李隆基话题一转:“卿以为安西是否亦可以你经营边疆之策来经营?”
    “自然可以”叶畅毫不犹豫地道。
    “你那开中之法;在安西当如何用之?”
    “安西物产亦是丰饶;勾通中外;以臣所见;至少有四大优势可供利用。”叶畅心里隐约有个想法;此时听李隆基相询;便伸出手指:“安西出玉;昆仑玉之名;汉时便已扬名天下;宝石美玉;中土富贵之家;家家皆欲藏之;仅此一项;便足以令商贾往去。”
    “说起玉;你那翡翠玉亦是不错;你送给朕与爱妃的翠雕;都甚是精巧可爱;朕可是日日把玩。”李隆基插嘴道。
    此时翡翠尚未大行其道;在诸玉之中默默无闻;云南地接缅北;叶畅既要开发它;自然少不得将翡翠作为一项主打的奢侈品来推广。其间一些炒作的手段;甚至连李隆基与杨玉环都被他利用了;从而给翡翠打开了销路。
    “其二;安西气候;极适宜木棉种植;天山以北;水土肥沃;辟为农场;雇使诸胡耕作;不仅粮、衣可以自给;其棉、果、酒;尚可行销四方。”
    “金山产金;而且其与天山坡地之上;皆是好牧场;放牧牛羊马群还有骆驼;则大唐又多一处马场。”
    “其四;安西地处中西商道之要冲;丝绸之路陆上必经之所;仅收取商税;便可支撑军饷……”
    叶畅一口气拿出四个理由来;李隆基听得连连点头;果然;叶畅并不是对西域局势信口开河;他还是做了相当准备的。
    虽然叶畅说的简略;可是每一条;都有其针对性。
    “今中原富庶;方能压制四边;若是四边皆起;富庶胜过中原;如之奈何?”等叶畅说完之后;李隆基又问道。
    这个问题极为尖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质疑叶畅的边策;认为他采取开发边疆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助长分离倾向。李隆基相信;以叶畅的聪明;不会看不到这种分离倾向;既是如此;他的这套边策;表面上看起来是解决了大唐眼前的困难;实际上却是埋下了未来更大的隐患。
    叶畅却是一笑。
    “边疆再富庶;终究有所缺;如何比得上中原?况且边疆能富庶;中原就不能更富庶?以原之地大物博人力充足;若做不到比边疆更富庶;那原因只有一个;便是宰相、郡守皆不称任”
    “四边财富;终将会聚于中原;会聚于长安;圣人与其担忧边疆富庶胜过中原;倒不如担忧如何让会聚于中原的四边财富;为中原创造更大的财富。”
    这话说得甚是真接;可谓毫不客气;李隆基不怒反喜;哈哈大笑起来。
    “好;好;十一郎再与我谈谈云南之事;云南以新制糖之法所造霜糖;着实甜美;确实很好啊。”
    叶畅与他说了一会儿云南那边的风土人情;自然没有忘记再度提出云南兼并整个中南半岛之事;他深知这对于未来华夏控制两洋有多么重要;只不过就算是李隆基;此时也想不到未来会是什么模样;故此他也不急;只是说百年经营之策;一步步来罢了。
    不过李隆基对这些没什么兴趣;一个劲儿就问云南那边的风土人情;还问那边女子姿色如何;叶畅不曾板起脸来劝谏;倒是凑了趣;说起蛮女风情;不过为了避免李隆基当真淫兴大发;他甚是惋惜地补充了一句:“南方日照多;云南又地势高;阳光刺肤;致使蛮女肤色黑红;实不如我华女多矣。”
    李隆基哈哈大笑起来;示意叶畅离开;叶畅走后;李隆基面上笑容仍未改;回头看了看:“杨卿;如何?”
    杨钊自屏风之后绕了出来;脸上也是笑:“如圣人所料;叶畅果然早有准备……只是他如今已经身兼数使;官高权重;如何愿意去安西给高仙芝打下手
    “叶十一有私心;但私心与你们不一般;他的私心;不在于权;而在于名;在于千秋万载之后的青史留名。”李隆基缓缓拍着手;眯着眼想了好一会儿:“辽东、云南;他身上所任之使如故;令其遥领;朝廷另委人手担任要职就是。不过;你切勿走漏消息;待李林甫离京之后再安排吧。”
    “臣知晓。”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