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392章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392章

小说: 异时空之大中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特斯使对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苏联政府曾要求有权利在里加保持一支警卫部队,并要求在拉脱维亚驻扎一支数目稍多的苏联军队。没有什么其他的让步。莫洛托夫坚持原来的要求,而门特斯则抗辩说,这项条约不应使拉脱维亚人看来似乎是强人所难,成为加在他们国家头上的枷锁,成为他们自由生存的一种威胁。这时,斯大林——据门特斯报告——正在记什么,涂涂画画,踱来踱去,时而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和几张报纸。

    苏联…立陶宛条约

    立陶宛的情况有些特殊。它与苏联之间没有共同边界。它与波兰关系之坏是众所周知的。从1920年到1938年,两国之间不仅没有外交关系,甚至铁路交通也中断了。自1920年泽利戈夫斯基将军发动政变以来,维尔纽斯地区一直是两国之间的主要争端,苏联这时根据1939年8月23日俄德秘密议定书,声称这个地区属于其利益范围。1938年3月,在波兰军队立刻入侵的威胁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开放立陶宛波兰边界,并与华沙重建外交关系。另外,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同,立陶宛与德国的关系一直不好。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克来彼达)归还德国。此后,它也没有象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于1939年5月31日所做的那样,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8日,苏联军队开进维尔纽斯。莫洛托夫就此事向立陶宛驻莫斯科公使保证,在立陶宛国土上将不会发生军事行动。事实上,苏联政府此时已准备向德国要求,把立陶宛并入它自己的利益范围,这一要求已写进9月28日苏德协定附属议定书中。此项交易的一部分内容是:当苏联为了保护其利益“在立陶宛领土上采取特别措施”时,立陶宛西南部一条狭长地带,被规定为更正常的边界线而“划归”德国。

    苏联政府的计划,正如莫洛托夫在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到达莫斯科前几小时对舒伦堡所说的,是把维尔纽斯地区给立陶宛,同时暗示立陶宛必须把这条狭长地带割让给德国。这一建议引起了舒伦堡的警惕,他在10月3日向德国外交部报告时评论说:“这样,就使我们看起来象是抢夺立陶宛领土的‘强盗’,而苏联政府倒象是施主了。”第二天,他接到指示,要他要求莫洛托夫不要与立陶宛人谈判割让这块狭长地带的问题。但这一指示下达得太迟了。与此同时,莫洛托夫出于对德国的“忠诚”,已把此事同乌尔布希斯谈过,后者听了感到“惊愕和忧愁”,因为立陶宛许多知名人士的家就在这块有争议的土地上。

    斯大林要求德国人“暂”不坚持要立陶宛割让这块领土。既然这样,里宾特洛甫就要求莫斯科秘密交换信件,进一步肯定:“万一苏联派出军队进驻立陶宛”,将不占领这块领土;而且,苏德协定有关这一部分的实施日期,应由德国政府选定。关于这两点,莫洛托夫在10月8日致舒伦堡的信中作了肯定答复。

    于是,维尔纽斯市及其周围地区,就根据莫洛托夫和乌尔布希斯10月10日签署的互助条约“转让”给了立陶宛。苏联军队在这一日期之前已从维尔纽斯撤走。10月28日,立陶宛军队开进了这个怀念已久的古城。当时流亡在外的波兰政府提出了抗议。对它来说,维尔纽斯依然是一个波兰城市,有着许多波兰民族的古迹和传统。至于建议把立陶宛领土转让给德国一事,德国驻考那斯公使告诉立陶宛政府,德国政府还来不及考虑到修改边界问题。

    苏联…立陶宛条约使苏联有权在立陶宛保持一支不超过两万人的军队,军队驻防的具体地点没有规定。条约规定,在一旦遇到对立陶宛构成侵略威胁,或通过立陶宛领土对苏联构成侵略威胁时,双方再共同协商。这项条约的期限为十五年,不同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条约的期限为十年。在其他方面,这一条约和上述两个条约完全相同。同样,也包括一项商业协定,期望大幅度增加缔约双方之间的贸易额。

    10月下半月,红军和俄国空军在这三个国家驻扎下来,从而对东普鲁士与芬兰湾之间波罗的海沿岸有效的陆、海军控制得到了保证。列宁格勒往南的通道,在十月**以后曾一度受到尤登尼奇将军和别尔蒙特…阿瓦洛夫的白俄军队的威胁,这时排除了潜在的侵略。有谣言说,正在计划建造一道针对东普鲁士的“马其诺防线”——援引当时的术语。

    苏联的行动首先是根据战略考虑确定的。这与1939年夏天斯大林对英、法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而据丘吉尔回忆,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的白俄政府在1920年也曾坚决认为,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基地对于保卫俄国首都是必要的。苏联在此事发生后不久,伏罗希洛夫元帅在庆祝11月**节的集会上对武装部队的讲话中声称,俄**队驻在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是为了这些国家的安全,也是为了苏联的安全,而不是去干涉波罗的海国家的内政。

    当时莫斯科的政治意图究竟是什么?舒伦堡于1939年10月3日发出的一份电报中,在谈到把立陶宛的那条狭长地带转让给德国一事时,建议这一行动应推迟到“苏联实际并吞了立陶宛之后……;关于立陶宛的安排,原先是根据这个主意作出的”。舒伦堡的话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把波罗的海国家并入苏联的主意,是否就是苏联统治者当时的主要考虑,值得怀疑。看来,更可能的是他们考虑到军事方面。固然,莫洛托夫与门特斯谈判时提到了彼得大帝。但是,以其“惊人的军事知识和记忆数字的本领”而给门特斯留下印象的斯大林,考虑得更周到,话也说得更直言不讳。他在谈到英国“企图”把瑞典卷入战争时,就预言战争将是长期的,而且牵涉面甚广,尽管此时正是闪电战在波兰迅速得到成功的日子。考虑到自己国家的形势,他说:“在国家社会主义与**之间始终存在差别。”接下来,他的话变得更为清楚明确。他说,德国进攻波罗的海同家是可能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但是不能因此而有恃无恐。我们必须及时作好准备。谁要是无所准备,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此时苏联政府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看来是安全,而不是扩张。然而,由于考虑到与德国新建的友谊,苏联把它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暂时解释为防备英国可能采取行动的对策,同时仍然强调尊重波罗的海国家的主权。莫洛托夫在10月31日的讲话中说:“所有……关于波罗的海国家将实行苏维埃化的胡言乱语,只能有利于我们的共同敌人,有利于一切反苏的煽动者。”

    可是,这种新的友谊并未驱散莫斯科的疑虑。德国向芬兰湾和波罗的海沿岸派出几艘海军舰艇以控制商船运输的计划,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根据与德国达成的谅解,这一地区划入苏联的利益范围,苏联在这里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此外,这一军事行动也可以认为是德国亲芬兰的表示。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把针对商船运输的战事——尽管这场战事是合乎需要的——限制在波罗的海瑞典海岸的一边。柏林答应照办。

    因而,直到那时为止,波罗的海国家还没有明显的要被并入苏联的威胁。但是时代的症候是清楚明白的。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冲突,象老虎钳一样把波罗的海国家夹在中间。寄托于苏德协定而幸存的希望,就和这个协定本身一样虚幻。当这一时刻终于降临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头上时,它们在1939年5月31日与德国缔结的条约便全然失效。当苏联对它们提出要求时,它们没有从德国得到丝毫支援。至于立陶宛,德国作了一个软弱元力的表示。但是,波罗的海各国政府的代表必须去莫斯科,在莫斯科决定了波罗的海国家的命运。(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谈起在莫斯科的经历时说)讨论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没有任何牵制和约束。只是在讨论快结束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表现出有些不耐烦。拉脱维亚总理门特斯讲到他自己在莫斯科的会谈时说:“既没有草率从事,也没有威胁恫吓。”可是,除了签字,也别无选择。

正文 第三百一十五章 无关正义

    第三百一十五章 无关正义

    德国人在侵犯波兰以后,立即对苏联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在其利益范围内的土地上对波兰采取行动,这一利益范围,按照1939年8月23日苏德协定附属秘密议定书的规定,一旦作领土和政治的调整时将划归苏联。采取这一行动的必要性,莫斯科虽然承认,但是最初是犹豫的。它甚至承认自己对德国迅速得手感到震惊。可是,到了9月中旬,莫斯科终于下了决心,9月17日,红军越过苏联边界进入波兰。

    一天后,塔斯社的一条新闻谈到波兰的潜艇在当地“统治集团帮助下”——这是一句不祥的话——进入波罗的海国家港口避难。还说有一艘潜艇,由于爱沙尼亚当局的疏忽,在塔林失踪。因此,苏联将根据德军在波兰的进展来决定自己在波罗的海国家的行动速度。

    秘密议定书规定,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作为划分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正如舒伦堡的伙伴希尔格所说,彼得大帝血战二十年想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议定书还规定,关于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问题,将根据以后政局的发展来决定。这样,立陶宛就将纳入德国范围。然而,议定书明白地承认立陶宛对维尔纽斯地区的权利。

    当苏联政府开始行动的时候,德国是准备遵守这些规定的,但正如上文所述,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后,认为从它的观点看来,关于立陶宛的规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苏联重新考虑的内容,在9月25日斯大林接见舒伦堡时有所透露,他在谈话中说到,假如德国同意,并“慨然予以支持”的话,他将对波罗的海国家立刻采取行动。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建议把立陶宛从德国范围划入苏联范围,作为报答,他拟将波兰境内的分界线改划,把德国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通称的寇松线。对此德国表示同意。9月28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署了边界和友好条约新的秘密议定书,其中对8月23日的议定书作了适当修改。

    斯大林在9月25日接见舒伦堡时,谈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但未提到芬兰,自然,芬兰问题是一件更为棘手的事。而一旦准备就绪,苏联的行动便节节进展,当第一阶段已接近结束。

    莫斯科的第一个目标是诱使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为它提供新的海军基地、陆军基地和飞机场。莫斯科已分别在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签订了这类条约。

    苏联…爱沙尼亚条约

    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卡尔?瑟尔泰曾两次访问莫斯科。第一次,他带着商业部的一个高级官员于9月22日动身,表面上是去签订一项贸易协定,并参观农业展览馆。9月26日,他一回国便提出报告,说苏联政府要求缔结一项互助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将在帕尔迪斯基港取得一个海军基地——原来曾要求在塔林建立基地——并在爱沙尼亚的一些岛屿上建造飞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