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

第16章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第16章

小说: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面的弓)用于猎取各种野兽,将其藏于隐蔽的地方,用一根经过伪装的绳横扯到野兽出没的道路上。野兽碰到绳上,机弩即行发射。
'箭'
亦称矢。古代搭在弓或簿上发射的兵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后来用石块或骨、贝作箭镞,安在箭杆头郡。为保持飞行方向,后来又在箭杆尾郡装上羽毛
(箭羽)。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造,种类也随之增多,但其形制历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据用途,箭杆的长度和箭嫉的长短、大小以及式样有所区别。(?)
中国箭镞的一种。《万言》第九:
'箭镞'
其厂长而薄镰,谓之?,或谓之钮。《「L韵·;九麻》:?宇注引《方言》:江东呼?箭。
'阑'
中国古代盛弩箭器。《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简。颜师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
(名为呜套)的弓佩于左侧。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袖箭'
藏于袖中的暗箭。可暗减在袖中的特制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除了在两军交战白刃格斗时使用外,还可作为镖客、拳师、技击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单发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单发袖箭,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箭简长8寸,周径8分,筒顶有盖,连于筒身,盖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装箭。筒盖旁一寸处有一一活动的蝴蝶片,专司开闭。镀底装设弹簧,簧上有一一块圆铁板,装箭后,弹簧医下,用蝴蝶板将箭关在筒中,发射时,拨开蝴蝶片,弹簧弹起,筒中的箭就能弹肘出去。箭长7寸,嫉长l寸,每简装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装箭6支,可连续发射。箭简径约为1·;2一…1·;5寸,览单发袖箭略粗。筒内有6个小管。中间1支,周露5艾,状如梅花瓣。每个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关,匣盖之后有…」铁圈,发射一箭之后,须将筒劈旋砖一一矩角度,使之连续射出。
'筒子箭'
一种暗箭。竹简中装箭15一20支,箭长1·;2尺。箭杆长7寸,镞长5寸,涂敷毒药。竹筒分为两截,后节为燕尾形,燕尾上有绊带,箭插入绊带中。发射时,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掷出,力大者一次可发20艾,力小者发15支。
'流星箭'
即手发箭。使用时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铁箭杆中加铅4两,以加强重力。活来逐渐演变为镖。
'鞭箭'
手抛箭,与流星箭相似,发射时箭盛在铜馏子中,手抛铜溜子,箭顺铜馏子甩出。
'镖'
刀鞘末端的钢饰物。又是一种暗器。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
'标枪'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标,又称投枪、投矛、短矛、镶枪等。巧嫉和骨嫉标枪、在上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晚期)为狩猎武器。铁镞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郡曾装备过。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可将标枪投掷20一60米远。古罗马重装步兵的投矛长约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长的铁尖安在木柄上,投掷30米。为使标枪投掷得更远,(达70一80米),有的标枪上装有皮带环,以使投掷力键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亚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岛人),标枪是一种基本的投掷武器。在西欧,标枪一直流传至中世纪。在俄罗斯,标枪即为短投枪。在《梆戈尔远征记》一书
(公元12世纪)中首次提到标枪。在中国原始社会已有标枪,但到宋代才成为军队常规武器,又称梭枪。元朝蒙古军善用标枪,杆短另尖,枪有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数种,多数两端有刃,既可以马上刺敌,又可抛掷杀敌。明代军队中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力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有姻长箭,两端都可以刺人,便于投掷。清代的标枪多用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干50步内投中敌人。
'杰里德矛'
形似标枪的细短投矛,装于一不大的矛袋中、佩于年人腰带私侧。近东各国阿拉伯人称骑兵持矛操练为杰里德。15一17…世纪时,俄国也使用这种矛作战,后一段时期,也叫杰里德矛。Cy刀M口A这一名词源自与COBATb一词有联系的古斯拉夫语CyAM丛A》,COBATb在古俄语中有掷矛的意思。这种短投枪长约一米,枪头很重,分为刃;裤,小管内插入一根轮而坚固的杆子…枪杆。16一17世纪常在仟子尾部装上一个博簿的金属筒,以便较历从枪筒中抽出。
'投石带'
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根据记载,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经出现在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佣军中。后来,手抛投石带广泛运用于古代世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它是一条由兽皮或杆扔纤维做成的带开,中间部分宽,一端带有环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长鞭掷弹带),弹丸(鹅卵荷、金属球。16…17世纪时为榴弹)放干投石带宽部。拨右手在握住套球扣的同时,也握住投巧带的无
作品相关 “坦克”—战象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2 本章字数:1921
也许你不相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一种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据说在泰国有名垂青史的战象。秦国古台王朝拉玛甘享石碑铭文记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馁蓬”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拉玛甘享的英名与他的战象一起铭刻在石碑上。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
在公元前327年,战象做为战争工具驰骋疆场。这一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印度的波鲁斯统帅率领强大的象军出击。这时的战象背上没有象舆,也不是独立的作战部队,只由两个战士骑着作战。亚历山大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战斗,发行了铸币和奖章,上面刻有骑着战马的亚历山大和乘坐战象的波鲁斯作战的图案。
据史料记载,印度孔雀王朝的陆军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军,其中象军是作战时的突击力量。作战时,阿育王能征集步兵60万,骑兵3万和战象9000头的大军,正是依靠这支部队,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
希腊人使用战象是在远征印度过程中学会的。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流古再次远征印度,但仍没有成功。在与孔雀王朝签订和约中,塞流古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印度王,从而换得战象500头。这些战象在后来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北部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用战象作战的战役。
公元前280年,皮洛斯在意大利战场上使用战象同罗马人作战。皮洛斯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是亚历山大的远亲。他梦想以亚历山大为榜样,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这一年,罗马军队向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发动进攻,南意大利向皮洛斯求助。皮洛斯率领大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万名重装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骑手,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只战象,这些战象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4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罗马军团和皮洛斯展开第一次激烈的会战。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皮洛斯枪兵骑兵的强大冲击,双方七战未决胜负。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罗马人的战马被这些巨象吓得四处逃窜,罗马士兵纷纷后退。皮洛斯乘机轮番冲锋,罗马人大败,死伤7000多人,被俘2000多人。第二年4月,皮洛斯再次进攻罗马。会战在奥斯库伦城展开。罗马人集结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骑兵方阵。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死伤惨重。罗马人失去了6000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皮洛士也损失惨重:损失3500人,本人也受了轻伤。虽然皮洛斯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从此,“皮洛斯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
近失败的胜利。
公元前257年,罗马人和皮洛斯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最后一次会战。皮洛斯不幸迷路,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跑,践踏着自己的军队,大象使皮洛斯一败涂地,罗马人一举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和4只大象。皮洛斯在骑兵的掩
护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年冬,远征非洲的罗马将领列古鲁斯率领15000步兵,5000骑兵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迦太基人以12000步兵、4000骑兵和100头大象组成的军队阻止他们。这一战罗马人又遭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列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人得以逃生。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前来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尔姆司城。罗马军官被大象的可怕吓坏了,不敢应战,固守在城前的战壕里。迦太基人率领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巨箭和投枪还击,一群大象受惊向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赶走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几十头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历代兵役制度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2 本章字数:2465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
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