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人生 >

第140章

文艺人生-第140章

小说: 文艺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阳倒是没有急着将自己手里的诗篇给别人看,而是先轻声带了过去:“这个暂时还不着急看吧,拙作,拙作,先看看你们的吧。”

恰在此时,那名名叫温成的诗人出声招呼道:“各位,想必大家都已经做好了诗了吧?在下不才,抛砖引玉,先行展露一下自己的拙作了。”

说完之后,他当即将自己所做的诗篇交付于众位诗人来看,接过手的,则是诗人高就,他一边看着,一边便在吟诵,将诗词的意蕴展现给人。

这名第一个展现自己的温成,是一位古体诗词诗人。

静静听着高就的吟诵声,顾阳暗暗的点头。

的确是一首很好的诗作。

这么长时间的积累练习,他的古文功底越发深厚,即便是做不出什么一流的名作出来,但对诗词一道还是有些领悟的,对于温成的诗作水准,

诗词这一题材,看似入门容易,实则极难。

从古到今,一步一步延展开来,古体诗词有了诸般变化,韵律改变,由先前的平水韵到如今的中华新韵,由于传统文化较好的保留了下去,普及度比之以前高上了很多,但真正能入了门道的,却是少之又少。

一首诗词,并不是合上韵律,便是一首好的诗词了,诗词更加讲究的,是意境和字与字之间的搭配,注重的是能否表达出诗人的心绪以及展现出那一派风景,而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诗人,数量并不多。

显然,这名古体诗词诗人是进了真正的大门,遣词用句,作品都是属于一流的。

听了一首之后,旁边的诗人纷纷赞叹,各自评鉴之后,又将下一位诗人的诗作拿了出来,进行评鉴,气氛是相当的和谐融洽。

不可否认,在这里的诗人都是属于在国内最为顶尖的几位诗人,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胸中所蕴藏的诗气让他们心气颇高,但在这里的人,哪个又比自己逊色了?由此,更多是惺惺相惜之意,互相之间的文采交流都是友好的建议,攀比之心并没有生出。

读了几篇之后,在场人的作品差不多都已经读完,终于是轮到了顾阳的诗作了。

“现在各位的作品都已经品鉴完了,到你了,顾阳。”

高就将一篇诗作还给它的作者,转头瞧向正在一边看着的少年,笑着说道。

几名诗人齐刷刷的将目光移向了顾阳,满心的期待。

在众人之中,名气最盛的,也就是这名十八岁的少年了。

羡慕这种情绪,在他们心中还是有一点点的,但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期待于这名少年的诗作,会是怎样的精彩。

看着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顾阳从容自如的一笑,说道:“我的作品是追忆历史人物的,现代诗。”

“哦?现代诗由我来读,哈,就让我先来看上一番吧。”

青韵微笑着接过顾阳手中的纸,目光从少年的脸上滑落下去,跃至纸上。

在那一瞬间,他有些愣了。

“怎么了,青韵?读吧。”

旁边的高就见他半天不说话,伸手碰了碰他,让他从怔神的状态里回复过来。

在这一碰之下,青韵道了声歉,闭眼凝神,沉默数秒,酝酿着心中的感情,表情变得肃然,声音更是夹带了一种恢弘大气的情绪。

“诗名《寻李白》”

这一声沉抑的诗名报出之后,音调不由得向上提了几分。

“痛饮狂歌空度曰,

飞扬跋扈为谁雄。”

仅仅是这一句诗出去,整篇现代诗歌那种豪放的意蕴便汹涌了出来,将在场的众人全然震住了。

开篇两句诗词,这是何等的磅礴?

此刻,他们刚刚作出一片篇好诗词所生出的些许得意全然不见,只剩下对于这一片《寻李白》下面的期待。

青韵的颜色不变,诗歌伴随着他壮烈的情绪,一举涌了出来,随着他的吟诵,那不羁诗人的形象轰然而起,从千年的岁月前破空而来。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诗人们在旁默然听着,心中不由生出了对于那位古代诗人的神往。

寥寥几段描述,便写出了那位诗人的辗转人生,而且词句一流,诗意十足,好一篇《寻李白》!

而这种由衷惊叹,更是在一句诗句中达到了顶峰状态!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听到此处,情绪激动之下,一旁的高就不由低呼了一声:“好!”

这一句意境宏浑壮美,越过文学之脉,穿过了时空的界限,可谓是蔚为大观!

作为这首诗词的搬运者,顾阳只是站在一边,微微笑着,听着吟诵。

这是前世诗人余光中的一篇诗作。

这篇《寻李白》壮阔铿锵,意境离奇而又完美,绘出了李太白的绝世诗才和超逸绝然,是这一类现代诗歌中的绝佳之作。

而众位诗人的反应也正如他的想象一样,满是赞叹。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伴随着最后一句,青韵将纸放下,在场的诗人一片静寂,一时没有说话。

他们还在回味那一首《寻李白》里遗留的遗韵。

许久之后,高就这才出声,给了一句在场众人纷纷赞同的评定:“经典之作,无可挑剔。”

停顿了一会儿,他又说道:“这是今天最好的一篇。”(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五章好久不见,月薰

Ps:全国都市文严打,为期有一个月,小黄文被封,呃,本来不管我事的,只是最近构思的情节貌似会和官员有点擦边,决心砍了这一段。唉,写都市就是闹心,什么事情都能被和谐上,这一段砍了,瞬间我就醉生欲死了,后续的好多情节都得改,这段时间更新可能不怎么给力,还请多谅解。

然后就是关于主角原创姓的问题,说实话,在本书里,顾阳根本就不可能原创,因为他的原创基于事实上来说,还是在搬运我所写的东西,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要解开这种宿命,除非是《文艺》完本,他的人生不再局限于我的笔下。也就是说,他原创的时候,也就是本书结束的时候到了,最后,各位书友似乎忘了,这个顾阳是那个年约三十穿越过来的作家顾阳,而不是书里十八岁的少年,他的积累并不弱,Ps结。

这是今天最好的一篇。

高就如此的一句话,彻底为这一篇诗歌作定了姓。

寻李白,这是一篇无可质疑的佳作。

无论时光如何的滚荡流去,变幻莫测,风光如何的美丽潋滟,这都无法让这一篇诗篇黯淡其本身的光彩。

这是无可置疑的。

这一篇诗作出来,即便是被高就惯以今天最好的诗作的名号,在场的众人也没有过多的反对意思,大多都点头赞同,表示同意这样的判定。

诗人大多都是心存傲意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面对一首好诗而能凭着傲气行事,而不顾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一首诗磅礴大气,才气卓越,的确是超过了他们这个时候即兴所写的诗篇,让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意,喜欢上了这篇作品。

“顾阳,虽然说这一次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我算是服了,这一篇现代诗歌,的确是佳作啊。”

温成在听完整首《寻李白》之后,竖起了一根大拇指,对顾阳说道。

即便他是一名古体诗人,但在《寻李白》这一篇诗词的悠长意境之下,犹然是发出了最真实的感叹。

他是一名古体诗词诗人不错,但是无论是古体诗人,还是现代诗人,对于意境的要求,都是想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共同追求都是为了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那种独一无二的意境,因此对此产生了敬佩的心思,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摆在其他人的身上,似乎是很有用处,但在顾阳这一边,却感觉不太适用,似乎什么时候都无法阻止他的文思喷发,好的诗歌能如同井喷一般喷发出来,不由让在座的诸位生出赞叹之意。

对于温成的称赞,顾阳只是微淡一笑,谦虚受之,和这些诗人继续待了一会儿,静默的赏了黄鹤楼上的风月,众人下楼,共同吃了一顿,曲终人散,各自离去。

结束了这一次的黄鹤楼诗会之后,顾阳的游历之行继续。

由于这个时代下交通的便利,旅行再也不想过去那般困难,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游历五湖四海,赏遍八方风光,节约了顾阳和叶谦很多行在路上的时间。

而在这游历的过程中,顾阳的才华惊动全国!

从诗歌杂志《青芽》上的接连发表诗歌,到散文杂志《洛水》中特地为他开设的专栏《文化苦旅》,这一切的一切,将顾阳的名气从虚浮的状态,渐渐变得稳健起来。

以前的少年,名气虽盛,但距离他的作品数量,差的还是很远,但是在这么多高质量的散文诗歌作用下,他的名气真正的沉淀了下来。

微薄上,他的粉丝数量豁然已经突破七千万的数字,比之整个微薄圈来说,又有几人能够拥有这么巨大的数字?

要知道整个华夏的人数,不过也就才八亿!

而借着他作品的东风,这段时间内两本杂志的销量都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原本的月销量猛然有一个火箭式的提升,窜到了三百万本的销量!

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学体裁,相较于小说和故事来说,都是要求比较高的文学体裁,人们大多喜欢小说故事,散文和诗歌都是属于阳春白雪那种类型的,没有小说那么接地气,所以销量一般远不如故事类型杂志,但借着顾阳的名气,《洛水》和《青韵》的销量月猛涨到了数百万本,这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属于顾阳的文化风浪即将掀起。

而通过顾阳在两本文学杂志的相继开花,人们隐隐感觉到,顾阳的创作高峰期到了!

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高峰期,在这时间段之内,作家的才华和灵感都会激增到他人生的巅峰状态,所描绘出来的文字可能只是顺手间,就能写出一本一流作品,这是一种独特玄妙的感觉,是一种往曰长久文化积累的喷发,可能一辈子也就这么一次。

《文化苦旅》,以及在《青韵》杂志上发表的诗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别人证明,他的创作高峰期已经开始。

这些诗歌散文虽然极好,但是还没有达到那种创作高峰极限的状态,全国一些关注顾阳的文化圈人士和大众们都在等待,等待着顾阳将会写出怎样的一篇作品来。

那样一个惊艳的少年,究竟会写出怎样的一篇巨作来?

谁也不知道。

正是因为未知,这才如此期待。

对于这外界的状态,顾阳并不知晓。

他正在和叶谦坐在一辆出租车上,行往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

对于那个地点,顾阳非常陌生,问叶谦,对方也只是浅笑着卖着关子,说只是去见一个老朋友。

问完两次之后,顾阳便闭口不再问,反正叶谦也不会卖了他,便将这个问题抛至一边,不再思虑。

一转眼间,这次的游历,又过了一个月了。

在两本杂志那边的投稿非常顺利,一直都没有什么阻碍,而且,值得高兴的是,他的一篇试水型的散文在《洛水》主编那里过了稿,虽然只是一篇散文,稿费比起那些搬运的歌曲而言,并不算多,但也由此让他对本身的文化底蕴有了足够的自信。

在前世各种文学大能的创作下,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凄微的,本身的作品夹在其中,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