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就是宋史 >

第245章

如果这就是宋史-第245章

小说: 如果这就是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胜利,有什么滋味?
现在回到主题,第三句话是说给宋朝的——“看着最怯懦无能的,最吃亏屈辱的,反而最平安稳定。五千年历史里最被人向往的传说盛世就在之后形成。”这句话,可以解释宋仁宗赵祯在这段历史里的各种奇怪行为。
比如他的迟钝,他的懦弱,还有他的弱智。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1)
(2009…07…09 15:55:28)
请大家注意,从这时起,宋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公元1044——1045年之间,是宋、辽、西夏三国的国运分水岭,同时也是宋朝进入黄金时段的破晓时分。
这个黄金时段的生成,就源于宋仁宗的决断。从这些决定,和其产生的后果,才能隐约看到他35年的生命岁月里,隐藏得非常深的能力和个性。同时,这个黄金时段里沉浮着太多的明星,中华五千年文臣的代表、儒家的大成者,都在这个时段里产生。
按说是星光璀璨,无与伦比,也的确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绝对的制高点,就连在评书演义中,这些人都是出镜率最高的。但是真正看清楚他们之后,很多的眼镜片就会摔满一地。
名与实之间,非常的相映成趣,基本成反比。
好了,我们这就开始。我不能保证精彩,也不能保证有趣,如果很不巧我做到了,那也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让我们从宋仁宗赵祯开始。
总体来说,这个人一直是半透明的,仁宗卷快写了30万字了,他是怎样的个性,有多大的能力,还是看不清。
推卸下责任先,这不怪我。他今年35周岁了,13岁之前隐藏在他父亲宋真宗赵恒的影子里,24岁以前又被他养母刘娥彻底笼罩,好容易亲政了,又有超级多的大臣、君子、小人来搞事,满天下一直在折腾,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反而出镜率少得惊人。
想分析,也无从谈起。
于是历代史书和学者们就给他送上了很多的头衔——懦弱、懒惰、昏庸甚至好色。那么他又是怎么从一次次的内外动乱、财权纠纷、党争帮派里存活下来的呢?每一次都平安度过,是他天生就戴着玉皇大帝给的不死金牌?
开玩笑,一次不死是偶然,两次不死是幸运,三次不死就只能承认他是超人,不管他的内裤有没有穿在外面。何况他还每次都做到了不动声色,让各方各面的苹果自动掉到他的手里来。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2)
(2009…07…09 15:57:18)
赵祯的不作为行为在庆历新政中己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到了辽、夏战争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非常令人发指,几乎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对他很抓狂。
战争暴发在那年的十月份,就在暴发的前夕,他答应了李元昊的求和。宋、夏议和议了一年多,在这个紧要关口居然达成了。而且条件还对宋朝非常的苛刻。具体如下:
每年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另常“赐”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细衣着1千匹,杂帛2千匹,茶1万斤;恢复互市榷场。至于西夏的回报,只有李元昊的“臣”字自称,以及送回在三川口之战中被俘的名将石元孙。
这简直太不对等了,就算答应,也不能这样赔本!何况这是大好时机,为什么不联合辽国狠狠的痛打西夏,往大里说很可能让李元昊亡国灭种,彻底干净,小一些也能让党项人元气大伤,回复到原始社会,重新全族变土匪。那是多么解恨又理想。
可他居然狼狈到了仅次于割地的赔款状态,真是懦弱加可耻,搞什么嘛,简直昏头到白痴!我想大家都抱有这个看法吧?
那么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假设赵祯突然英明神武,至少精明强干,他抓住了这个机会。或者是在同一时间出兵党项,配合耶律宗真的军事行动,或者是不答应李元昊的求和,耗下去,等更好的条款。
其结果呢?出兵打仗,就算是赢了吧,李元昊毕竟不是铁木真或者完颜阿骨打那样的大角色,他输了,甚至本人都死翘翘,这个结果对宋朝好吗?
两个结果。1,辽国从此独大,至少恢复宋、辽对峙。以耶律宗真占便宜不要命的性格,加上这次灭国级的大胜,再考虑到这人之前就对宋朝的瓦桥关土地发生过浓厚兴趣。信不信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宋朝?
2,李元昊死,西夏亡。这很好,党项人会不会绝种呢?那片土地上会不会再出现个李继迁?那个幽灵一样的党项影子再四处飘荡起来,想想那是连宋太宗赵光义都搞不定的人物。让赵祯怎么才能安枕无忧?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3)
(2009…07…09 15:59:10)
所以出兵打伏没有半点好处,何况还不见得必胜。再说耗下去等更好的条款。这事儿看上去半点错都没有,不过稍微合计一下,就会发现是个猪脑袋才会想出的蠢招数。
请问你等什么?
过了这个时段,李元昊无论是输是赢,都不会再紧张对宋朝的关系。输了一了百了,死人不需要和平,不死的话也落寞了,彻底当土匪去,直接就是个抢,还罗嗦什么?赢了,我连辽国都不放在眼里,你宋朝算什么东西?
那时的条件,不定会怎么苛刻呢!
所以看似不作为,其实时机拿捏得妙到毫巅,并且从根子上断绝了西夏和辽国对宋朝再次动武的理由。其实多简单,对于宋朝来说,这两个蛮族邻居是地道的恶邻,又穷又横的主儿。他们的东西宋朝半点都不惜罕,根本没有抢和计较的必要。
如果要说有感兴趣的东西,只有一样——燕云十六州。得到这个,才真正有意义。除了这点之外,一切免谈。
好了,综上所述,赵祯的对外策略己经分析完成。大家觉得怎样?我们再回头研究下他在庆历新政时期的表现,看看不动声色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智慧和打算。
他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和外战方面一样。麻木得就像那不是他的国家,他的子民一样。他简直是放任着君子们去表现,再随便小人们来掐架,一直不闻不问,彻底隐身。直到危及到了他的皇位时,就是夏竦的谣言,他才动用了点权力,让君子们发寒。
千年间有无数人要问,你既然大张旗鼓的要新政,为什么又撒手不管,让君子们四面楚歌,变得灰头土脸?这不仅是拿范仲淹等人涮着玩,更是拿宋朝的前途开玩笑!
那么我们再换个思维想事,让赵祯牢牢地站在君子们一边,欧阳修他们说什么,他就做什么,那样的局面会怎样呢?
“进贤臣”,好,君子们都涌到身边来。这些人天天叽叽歪歪地说三道四,核心内容就是皇帝坐稳了别动,我们怎样指挥你就怎样办事,对,是个木偶就正确了。至于君子们的表现嘛,进奏院事件中,和欧阳修主动胖揍御史台,都表现得很清楚了。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4)
(2009…07…09 16:01:00)
好斗、无节制,连起码的伦常概念都没有。这样的君子要来干什么?尤其是针对国家具体难题时,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这些事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的。从新政开始到范仲淹外放,不过才8个月而已。历代史书都在埋怨、嘲讽赵祯的始乱终弃,可为什么就不看看新政者本身是什么货色呢?
好玩的是,继续换思维角度。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原形毕露,无所顾忌,是因为什么呢?如果换成是李世民那样的皇帝,就算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吧。呵呵,这就要拜赵祯的不作为之赐了,就是要让你们表现,为什么要压制呢?那样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清楚你们!
至于在党争中他的立场,为什么要支持“小人”们,把君子们定性为党派。那可怪不了赵祯,是欧阳修的文笔为什么那么伟大呢?每当读到他的传世大作《朋党论》,我都会想起一个镜头。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灿沦落到乞丐之后,遇到了乞丐中的神秘人物,夸他,“见阁下举止动态、神气骨骼,无一不是乞丐中的上品,实在是乞丐中的霸王啊!”
苏灿满怀希望地问,那又怎样?
回答——还是乞丐!
晕倒吧,欧阳大才子说得再美妙,那也还是朋党,有了这东西,就会形成势力,有了势力,就会和皇帝争权。尤其是这帮人己经在强迫着皇帝“退小人”了,并且还把小人一一指出。
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支持?
何况政治斗争就像荒原上的生存法则,您得去斗。这么伟大的贤人君子如果连几个小人都搞不定,我怎能放心把万里江山交给你们去管?
所以听之任之,是这时最好的管理手段。事实也证明,赵祯从来都没有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力。并且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就是所谓的新政,对这个本来立意就不高明的改革事件,赵祯的处理结果是那么的让人称道。如果稍微懂点历史的话。
自古以来,关于改革有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改革,兴旺;不改,渐亡;模棱两可,乱。”
查遍史书,改革彻底的国家,经过阵痛之后,都会焕然一新,得到重生的机会。比如战国时的秦、赵等国;不改,一以贯之的国家,好比各个朝代里都有过的某一时超长时段,如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所谓的盛世一直延续下去,尽量求稳,求温和,可留给下一代的都是超级烂的大摊子,基本没法收拾。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可怕的就是最后的5个字。
模棱两可,乱。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5)
(2009…07…10 17:28:17)
这个例子不必去别的朝代里找,20年后的宋朝就是最大的经典。到时再细说。现在要强调的是,赵祯属于第二类,见势不妙,立即收手,不玩了。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新政各个条款逐渐作废,回到了“不改,渐亡”的路上。
这条路有远忧,无近害。宋朝的好日子到了,在此后的3年时光里,即公元1045、6、7三年,宋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际关系也很好,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翻开史书,只有两件事值得说一下,都与皇帝的好心情有关。
第1件,赵祯出宫打猎了,这是破天荒头一次。那时是十一月的深秋,天高云淡,云气舒卷,他骑着马在野外奔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快乐的日子;
第2件,发生在皇宫深处。宁静祥和的日子里,某一天,他突然对曹皇后微笑了一下。皇后,十三和滔滔己经长大了,我为十三主婚,你为滔滔作主,让他们成亲,你看好吗?
皇后的笑容温柔但微微有些辛酸。好,这是好事。她从来没有拒绝过皇帝的任何要求。
要说明一下,十三,是一个孩子的小名,他的本名叫赵宗实。这个孩子从小就在皇宫中养大,至于理由,一来他是皇室宗亲,二来因为仁宗始终没有儿子。至于滔滔,她是个女孩儿,姓高,北宋名将高继勋的孙女。之所以能嫁给宗实,是因为她的妈妈是曹皇后的亲妹妹。
记住这两个孩子,这时他们是仁宗、曹皇后寂寞生活里的快乐,但以后就是宋帝国的主宰,不论是男孩儿十三,还是女孩儿滔滔,都让整个国家因为他们的意志而改变。
除了这两件事,剩下的就全都是官员升迁罢免的列表名单了。如果要列出来的话,几乎每一个名字都大有来头,很是光芒四射,但是那样就太枯燥,也太无序了。看史书,要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些名单又杂又乱,人员变动时刻不停。其中也有规律可循。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966)
(2009…07…10 17: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