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医-第5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九回头看了他一眼,心想:“怎么搞的,怎么说起你自己的事来了,还这般不要脸的猛夸自己,这可有点儿过份了吧!”
李晏和皇后都感不耐烦起来,这吴有仁是不是吃错药了,怎么跑到这里来夸起他自己来了,可就当他俩刚刚不耐烦,要出言制止时,吴有仁便刚刚好地结束了自夸。
吴有仁道:“但臣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得罪了许多人,如果是普通人也就罢了,但臣得罪了官员,尤其是那些心存反意的官员他们就会想着要报复臣,不但逼着臣搬家,还往臣的家门口泼了污物,还给臣起了个恶号,叫做屎尿尚书!”
说到这里,他满脸的泪水,竟然哽咽了起来,有一少部份是装出来的,另外一大部份也是他真想哭,这几天受的窝囊气实在是太多了。
李晏和皇后同时大惊,屎尿尚书这个恶号也太难听了,这是没法再让吴有仁当官了啊,吴有仁要么辞官,要么远离京城,可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吴有仁远离中枢,远离权力中心了,对于一个年纪不太大的部堂高官来讲,这可是比死还要难受的事啊!
他俩对吴有仁都有了同情之意,这位吴爱卿也确实是够可怜的了。
吴有仁又道:“能对臣下此毒手的人,当然就是对朝廷不满的人,对朝廷不满的人,自然了就是造反的人了,现在京畿地区不稳,臣估计就是有人在暗中操纵此事,想要害了臣,就等于是想要断了皇上的一条胳膊。”
这还是自夸,仍旧是挺不要脸的,但这回李晏和皇后就都没有再表示出不满,毕竟谁的脑袋上扣上了屎尿尚书四个字,谁神志不清,自吹自擂一番,都是可以理解的,为自己辩解嘛,就算过火一点儿,也是可以容忍的。
吴有仁话锋突然一转,道:“太子殿下乃是国之储君,造反之人想必更是会针对太子殿下进行造谣,挑拨太子殿下和大臣的关系,所以,臣斗胆请问皇上,是不是也有人想要陷害太子殿下,做出了对他不利的事啊?”
李晏和皇后猛地一喜,这个吴有仁很不错啊,这可就是给李重九找理由呢,而且这个理由找得非常之好,一下子就能把李重九本来应该遭受的“误会”,真的全变成是误会,把李重九给从整件刺杀事件中摘出去!
李晏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有人想要挑拨太子和燕王之间的关系!”
皇后也道:“咱们应该把燕王叫来,和他说一说,这是有人挑拨离间啊!”
李重九又再回头,看向吴有仁,心里一挑大拇指,高,实在是高,一句都没有为我辩解,可却着实地把我给摘出去了,而且还向父皇和母后说了你受的委屈,给你去太原当留守提前做了铺垫,这是一箭三雕啊!
吴有仁又道:“臣在京中被栽了污名,短时间内不宜在京中为官了,所以臣想恳请皇上恩准,去外地为官。”
不等李晏说话呢,他自己就给自己封起官来了,他道:“臣听闻太原那里也有歹人蠢蠢欲动,想要造反,臣愿冒险去太原,为皇上看守好此地!”
他是吏部尚书,如果真的去太原,也只能当留守这样的大官了,所以虽然没有明说,可就是在自己封自己了。
李晏和皇后互视一眼,太原?那里是李家根基最稳的地方,当年就算是独孤女皇也没有把那里的李家皇族连根拔起,哪里造李家的反,那里也不会造的。
可吴有仁又道:“但太原是我朝龙兴之地,臣毕竟是外姓臣子,当地的藩王可不见得会听臣的,所以需当有重要之人一同前往,为臣坐镇才行,可这重要之人……”
李重九上前一步,道:“儿臣愿往,担负此重任!”
李晏和皇后同时一愣,事情来得太突然了,他俩急切之间都没反应过来,本来他们是想让杨泽外出就藩的,怎么现在变成儿子去镇守太原了?
第六百六十三章倒霉的吴有仁
李晏和皇后夫妻两个都没有立即反应过来,皇后道:“重九,你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怎么可以离开京城呢,就算是你父皇要去太原,你也不能去啊!”
李晏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个意思,皇后说的正是他想的。
在大方帝国,当然在前朝也是如此,太子不但是皇帝的儿子,也是国家的下任君王,所以是万万不可以出事的,比如说边关有了战事,如果非要皇帝御驾亲征,那么皇帝就算是再不愿意,也会带兵去征战的,但皇帝却一定不会让太子前去。
这里有两个关键之处,一个是明面儿上的,一个是暗地里不能说的,明面上的当然就是国之储君,不能出事,所以要留在京城里,老老实实地学习治国之道,为以后接老皇帝的班儿做准备。
暗地里不能说的那个原因,就是怕太子造反了,在皇权帝位之前,说实话有时候亲儿子也不能完全信得过,在历史上皇帝父亲猜忌太子儿子,杀掉儿子的事不少,太子儿子杀掉皇帝父亲的事更多,当然也不仅限于太子儿子,别的王爷儿子也有杀掉父亲的,至于哥哥杀掉弟弟,弟弟捅死哥哥的事更多到数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父亲一般都不会让太子儿子带兵的,万一太子儿子嫌皇帝父亲活得太久,迟迟不死,耽误了他当皇帝,所以一旦掌了兵权,就急着造反,那岂不是糟糕,父子相残的事很少见吗?
在普通百姓家应该是不多见,但在帝王之家,那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所以一般来讲,太子是不能离京带兵的,很少有先例。除非老皇帝病入膏肓,可现在李晏活得挺好的,身体健康的很啊!
李重九对于太子这个职位应该有什么担当,有什么忌讳,他几乎了解得很少,就算有所了解,也都是肤浅表面的。
他以前只不过是个随时可能会被干掉的落魄王爷,朝不保夕,他关心怎么当太子干嘛,还不如关心下长公主姑姑会不会整死他。而当上太子没几天,却被杨泽逼得走投无路,半点没有当太子的威风,他仍旧没有时间去想太子到底该干什么!
所以,李重九想事情,竟然只是从明面上的那个理由想的,却没从暗地里那个原因去想,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暗地里那个原因。
听了皇后的话,李重九还挺着急的。竟然认为皇后是太溺爱他了,当然这话他自己是不可能说出口的,他只是很着急地说道:“父皇母后,儿臣以前在长安城外的庄园里生活。几乎是足不出户,没见过什么世面,现在当了太子,很感没什么本事。儿臣怕被朝臣们嘲笑,所以很想多学些本事!”
李晏和皇后对视一眼,他俩虽然现在已经明白过味儿来了。李重九是怕杨泽报复,所以是想逃出长安城,跑到外地去避风头,可太子被燕王给逼出京去,这实在是好说不好听了。
见父母仍不答应,李重九又道:“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儿臣要是一直待在长安城里,在那东宫的一小块四方天地之中,怕是永远也学不到什么本事,儿臣实在是怕辜负了父皇和母后的期望,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太子啊!”
李晏皱起眉头,道:“这事儿的前因后果,父皇和你母后都已经知道了,但去太原之事,还需从长计议,这可不是小事啊,本朝还没出现过太子离京去带兵,还掌权一地的先例发生。”说到这里,他看向了皇后。
皇后却想起了往事,本朝是没有太子离京带兵的先例,可却有皇帝被流放的先例,而且流放的就是她丈夫,连带着她一起去了边疆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多年!
李晏道:“皇后,这事儿你怎么看?”
皇后哼了声,道:“是没有先例,但在你这朝里,先例还少了么?”
她没别的意思,并不说菜菜当了女皇,李晏的皇位还女儿让出来的,也不是说杨泽的权势什么的,她仅是想到哪儿了,顺嘴就说出来罢了,她说的其实是李晏当过太子,当过皇帝,还被流放的事,她心里不痛快,说话的语气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李重九一听,心中欢喜,看来有戏啊,虽然他和父母相见的次数有限,平常相处的时间也短,可他却很清楚,凡事只要是他母后点了头,他父皇就一定会同意的,他的父皇爹爹相当地惧内。
李晏果然眉头皱得更紧,道:“太子离京……这会不会让人以为是被流放啊,是被公主给逼得,所以不得不出京,如此一来,朝中以后的争斗岂不是更多了。”
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思维,什么事不能光看眼前啊!
李重九要是真的去了太原,去镇守大方王朝的龙兴之地,虽然并不会被人看成是被流放了,但也会被许多人认为是李重九失了宠,太子之位有可能不保。
要是有这种看法的人很多,那么在看衰李重九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会看好菜菜了,在别的朝代是不会有看好公主,而不看好太子的事发生的,因为别的朝代根本没有女人当过皇帝,可在这朝这代却不一样啊,天下至尊独孤女皇可才刚刚驾崩没多久呢,女人是完全可当皇帝的,并且,菜菜还真当了第二任女皇,别看只当了一天,可当过就是当过,这是无法否定的。
如果支持公主的人变多,支持太子的人变少,此消彼涨,那国家还能有消停的时候了么!
皇后听了这句话,哦了一声,点了点头,她明白丈夫的意思了,如果让李重九去太原,对于避免杨泽报复,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这个办法却会引发后患之忧,对于国家来讲,这就算不上是好事儿了。
李重九见状,大感吃惊,怎么他要去太原的事。竟会受到父皇母后的反对,这太不可思议了,本来他认为这是极简单的事啊,没有什么难的,怎么会被反对?难不成,他父皇母后想让他留在京城里被杨泽给杀了?
他原本就是性子有些偏激之人,一旦有了一种想法,就会一直往那个方向去想,他现在竟然有了一种想法,那就是父皇和母后还是心向菜菜的。谁让菜菜是他们养大的呢,一直都在他们的身边,而杨泽又是帮他们重登皇位之人,父皇和母后向着他们,对他们偏心,这一切也就都有了合理的理由。
瞬间,李重九心中就产生了怨恨,他不去想李晏和皇后对他有多么的好,他只是凭空想了一个前因后果。然后就开始怨恨,认为他自己被抛弃了,认为自己不受待见,甚至认为父母有害了他的意思。然后好让妹妹重新当女皇。
一个偏激的人要是有了这种想法,又再处世不深,无法掩盖,那神色当中。就必会流露出来。李重九低下了头,不再吱声,腮帮子鼓起。明显是生气了。
吴有仁便在李重九的侧后方,李重九一低头,他便看到了太子的表情,心中一紧,莫不是产生误会了吧,这可不行,自己好不容易到了这里,就是为了要让李重九顺利去太原的,这不仅关系到李重九的将来,更加关系到他的将来啊!
吴有仁躬身道:“皇上,娘娘,现在长安城中阴云密补,怕是会有一场风暴。以臣之愚见,于其让矛盾更加激化,不如让其中一方后退一步,需知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啊!”
他顿了顿,又道:“有些话本不是臣该说的,但臣还是要说。皇上刚才说怕以后矛盾加巨,臣却不是这么看的,太子敦厚仁德,如果是去太原阅兵,检验一下当地的驻军,既会让当地的驻军归心,又不会耽搁太久的时间,那时太子再回长安,虽身边无兵,却外有强援,那时本来有些人可能会有异心,却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徐徐图之,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