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

第67章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67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所有的典故和用法列出来。《太平御览》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关东贼发始皇陵,中有水银。”《太平御览》里提到了“关东贼”,而《论衡》提到了一个“天下盗贼”,我认为它指的是同一类人。所谓“天下盗贼”、“关东贼”就是指的关东起义军,他们打到关中的时候盗掘了秦始皇陵。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关东起义军是什么时间打入函谷关的呢?是秦二世二年的冬天,有一位陈胜手下的大将叫周文,他率领大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边上。这个戏水离秦陵非常近,秦二世惊慌了,采纳了章邯的意见赦免了骊山徒,让章邯带领骊山徒去跟周文对抗。周文打了败仗退出函谷关,章邯乘胜追击,周文战败在河南的渑池自杀了。这里边,“天下盗贼”跟“关东贼”只能是指这么一件事,就是进入函谷关的起义军。他们有没有可能盗掘秦始皇陵?我觉得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有没有时间?第二,有没有力量?从时间上来看,我觉得不太可能,有两个不允许,一是秦二世不允许,二是章邯军不允许。因为关东起义军一进入关中对秦二世来说可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在此之前我们讲过秦二世对关东起义军的事情没有放在眼里,他采取的是一种鸵鸟政策——不承认,不面对。但是一旦进入函谷关,秦二世就震惊了,立即召开御前会议,采纳章邯意见赦免骊山徒,组织反击。所以秦二世迅速地反应,使周文的军队没有时间去盗掘秦始皇陵。因为秦始皇陵不会像是你来到这个地方,搬个东西就走那么方便,你得挖开,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得要很从容地去做。何况,章邯军也不允许,章邯组织了军团以后,立即率兵去迎战,而且一上来就把周文的军队打败了。周文是一个不太有作战经验的军官,他开始出发的时候,仅仅拿了一封陈胜发给他的诏书,和一个大将军印就出发了。一路上,凭着这个将军印和诏书,很多老百姓都拥护他,都参加他的队伍,越走人越多,路上的秦军是望风披靡。进入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几十万大军、上千辆战车了,几乎没有遇到秦军的什么抵抗。等进入关中以后遇到章邯,他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结果一战即败,而且是一败再败,最后是战败自杀。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周文能够去盗掘秦始皇陵吗?如果盗掘秦始皇陵,必定要分出来一部分兵力,他的兵力集中起来还打不过章邯,怎么可能分兵啊。他还没有把秦始皇陵挖开,章邯已经把他的墓给准备好了。他怎么去盗掘别人的陵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天下盗贼说”也不太可靠。
第三种说法,叫“无名贼盗陵说”。这无名贼是我起的。因为我看到中唐时期有两个很有名的诗人,一个叫鲍溶,一个叫白居易。鲍容的名气不太大,鲍溶写了一首诗叫《经秦皇陵》,很长一首诗,我们不能全引,就引其中有关的四句,这四句这样说:“山河一易姓,万事随人去。白心昼盗开陵,玄冬火焚树。”这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江山一改姓,所有的事你都做不了主,任凭人家去做了。人家大白天就能挖开你的陵墓,这就叫“白昼盗开陵”。鲍溶光说盗陵,也没有写谁盗陵,所以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无名贼”。另一首诗是白居易的,白居易这个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了,他在《新乐府》五十首诗中间有一首叫《草茫茫》,这首诗写得很漂亮,非常有名。我读一下全文,大家可以听一听。“草茫茫,土苍苍。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三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灞陵原。”这首诗,白居易是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他说那个厚葬,人们都想把自己陵墓藏的宝越多越好,但是不会想到,藏得越多,被人挖开的时间就越早,被反复挖开的次数就越多;你的宝多,人家都想去分一杯羹。这样的话,大家也不必去炒股了,干脆挖开一个墓,让马未都来一鉴定,就可以拿去卖了。那都是秦始皇陵的宝物,都是好东西啊!谁不想去挖呀!所以说“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这样一来,秦始皇陵就被盗了。这是白居易写的。但白居易像鲍溶一样,他没有写谁盗掘。这个很好理解。诗人写诗不重文献,最重要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白居易写这个《新乐府》就是说,当皇帝的人你千万不要厚葬,谁厚葬,谁将来就会被挖开,把你嘴里面含的珠子都给抠出来,什么耳坠子、嘴里含的珠子全抠出来,一样都不给你留,最后甚至把你的尸骨搞得狼藉不堪。白居易写的这首诗《草茫茫》,反映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就是无名贼盗掘秦始皇陵。

   '画外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对秦始皇陵也都下令保护,甚至安排守陵人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秦陵。加之秦始皇陵自身建筑的坚固和防护的严密,所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秦陵至今仍然保存相对完整。尽管地面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但藏有众多宝物的秦陵地宫没有被盗。现代科技的勘探也表明,秦陵地宫应该保存完好。不过,在有关的历史文献中,还有一种说法却与此格格不入,让人觉得离奇古怪。那么,这个与从不同的记载出自何处?王立群教授该如何解析这一说法呢?
史书还记载,不但有盗陵还有人毁陵,这个记载得更离奇。最早记载的又是汉代人班固,班固的《汉书·刘向传》,前面一大段我们刚才引过了,它后面还有几句话:“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秦始皇陵先被项羽盗掘了,把宝贝全部挖走了,后来,有一个放羊的小孩,羊丢了去找羊,找着找着天黑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一个大坑里了,然后他在坑里点着火把找,走着走着就走到秦始皇的地宫里了,结果一不小心这一把火就把刚刚修好的地宫给烧了,把秦始皇的棺材也给烧了。班固在《刘向传》里又记载了这个放羊娃找羊,无意中烧了秦陵这件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毁陵事件。而且,这条记载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渭水》中又重复了。郦道元前面不是说了,三十万人用三十天还没有搬完吗?后来又在这后面加了两句话,说“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这说得就更离谱了,说牧人找羊进去了,点着火把,把地宫给点燃了,这个地宫的火一直烧了九十天还没有灭。类似项羽一把火烧咸阳城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地面上项羽一把火,地下是放羊娃一把火,说得太离谱。而且,后来的类书除刚才说过的《太平御览》外,还有一部初唐编的叫《艺文类聚》的类书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个书的编纂都是欧阳询,他说这个放羊娃掉到墓里头去后,把墓点燃了。就是说秦始皇陵不但被项羽盗过,而且被放羊娃烧过,又盗又烧,等于啥也没有了。但是,我觉得牧羊娃误入地宫说,它存留的疑点太多了,因为这里边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牧羊娃怎么能够掉到地宫里头去呢?他掉进去一定得有个通道,这个通道的形成只有两种原因:一个,自然塌陷形成的;第二,盗墓贼进去过留下的。我们先分析一点,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九年,它能够自然塌陷形成一个通道,点着火把就能进去,还轮得着这小孩进去吗?拎着洛阳铲到处找的人不早就进去过了吗?不可靠。再说秦始皇陵那么坚固,我们今天陕西考古工作队的人用洛阳铲在封土堆上面挖了三十米深,才挖到那个地宫上面那一层石头,怎么可能有一个墓道进去呢?帝王陵墓的封闭都非常之好,自然塌陷不可能。那有没有可能是盗墓贼去挖了一下形成的通道呢?我们前面分析过三种盗陵说:项羽盗陵、天下盗贼盗陵、无名贼盗陵,但盗陵基本是不能成立的,这些文献资料不可靠,都是以讹传讹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盗陵不可能,盗陵说不能存在的话,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盗墓的通道。没有自然形成的通道,又没有盗墓的通道,你说这个放羊娃凭什么一下子就掉到地宫里去了?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谁都想能走着走着,扑通一下掉到地宫里,那不是一下子就发了吗?不可能的。我们上一集介绍过,现代考古通过物理勘探,通过传统的洛阳铲的挖掘,已证明地宫不可能被盗掘过。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里面,《史记》记载放了很多水银。水银是一种容易挥发的金属,秦陵如果被人盗掘了,水银这种金属早就顺着墓道挥发了。但是这次科考检验的结果证明在地宫里边,包括地宫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银,汞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既然水银还没有被挥发完,或者说水银大部分没有被挥发完,那说明什么?说明《史记》记载得准确,确实用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同时也说明陵墓没有被盗。假如被盗了,水银早就挥发光了。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学科,叫“金石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一个是铜器,一个是石刻,凡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铜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盗掘过,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一旦流传,金石学家就会有记载,这件石器或这件铜器出自秦陵。但是我们翻遍了中国的所有的金石学的记录,找不到一条有关的记载。说明什么?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假如它被盗掘过,它就一定会有一个东西流传到社会上。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传;你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儿子以后不拿去卖吗?你儿子不卖,你能挡住你孙子去卖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家祖宗收藏的东西绝对过不了几十代,一定会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被人收藏,每个收藏人都在上面盖有自己的收藏章,我们从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过哪些人收藏过。所以说,如果秦陵被盗,秦陵的古物——那个铜器跟石器在金石学上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一条记载。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只能说明秦陵没有被盗,秦陵的所有的铜器、石刻没有一件流传到社会上。所以,我们认为盗陵说也好,毁陵说也好都不可靠。当然,我所讲的这些只是一种推测,我讲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测性的,是逻辑推理的分析。这些东西讲完以后,我觉得应当对秦陵的地下文物的存留抱着一种可信的态度,就是相信它没有被破坏。当然最终的结论还必须由考古来验证,待到秦陵真正打开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了。谢谢大家!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4:汉儒评秦

 

   '画外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泱泱秦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只传了三世,历经十五年就灭亡了!汉朝离秦朝最近,而且有很多人是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