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防止农民卖粮难,李志远还要求新出版的《中华日报》必须每天刊登粮食等重要产品的价格,并让四海商行随时准备干预过低的商品价格。
另外李志远还安排人员研究新的税制,主要就是废除人丁税,只收少许户口钱,作为户籍管理费用。只针对土地等利润来源收税,地越多税就越多,实际上与“摊丁入亩”差不多,这种税制收取要比人丁税复杂,但能更好的解决国内穷人的生存状况。至于为什么不立即执行,主要是因为还未夺得天下,暂时不想立即与“地主阶级”翻脸,给自己找麻烦。等以后,哼哼。
至于国税地税之说,虽然李志远未对此有研究,不清楚到底好不好,但基于“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李志远已经要求税务部门研究国税与地税分开的问题,如果可行的话准备下一步实施。
在古代时,皇亲国戚以及勋臣都是不纳税的,不过这种自掘坟墓的政策在李志远面前肯定是行不通的,李志远虽然没有研究过历史,但也知道起码的道理,而且自己也有切身体会,一旦可以免税,那么权臣就会拼命兼并土地,越多省下的税钱也就越多,而国库流失也就越多,于是只能提高税额,这样税就越来越高,重税之下老百姓也会为了避税而主动投奔能免税的地主,因为地主收的钱远远低于国家的税。最终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国家无税可收。
本来只是一种恩宠,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最终却发现黄河决了堤。所以李志远规定所有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属于纳税范畴,还特地警告过自己的岳父,自己正准备找哪个不长眼的开开刀,杀鸡儆猴。从情理也从大局出发好好的给岳家的亲人都说明了,可别送到刀子上来。
至于江西的煤矿资源,早在起义不久,李志远就出兵攻占了江南西路萍乡,占据宣风镇庐溪镇一带,确保煤的供应,但为了避免过份刺激江南西路守军,李志远并没有攻占府城袁州(即后来的宜春)。因此江西方面也并未反击。
作者注:宋徽宗曾经停过科举考试,长达十几年之久,直到大观四年因星象才重开,本人对此没有研究,搞不清具体情况,如有高手请指点一下。至于重税,历史上确实如此,许多自有土地的农民都被迫自愿把土地交给别人,成为佃农。在《儒林外史》中就有这类描述,范进中举后(明代举人可免税),许多农民纷纷携家带口,带着土地来投奔做范家下人,不到一年范家顿成当地一大家。
第七章 觊觎之心
作者言:许多兄弟纷纷要求尽快结束内战,俺只好加快点了。
除了行政机关之外,军队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由于两湖地区实在太大了,一开始正规军仅有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根本没法控制这么大的地方,虽然李志远的势力已经在这些地区安排了不少的人手,但是要想完全控制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到县一级,本来已经归附,但由于防卫能力太弱,许多敌对的豪强劣绅乘机反叛,目前许多地方的县里乡里都在“造反”,李志远既气愤又高兴,气愤的是这些家伙脑袋坏掉了,跟着没有前途的赵宋王朝有什么好处啊?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去消灭他们。高兴的是消灭他们,有几大好处,一是煅炼军队,打过仗的士兵和没打过仗的士兵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可以抓到俘虏,这可是士兵的重要来源,比抓壮丁强多了,比募兵省多了。三是可以夺取金银财产,可以把土地分给贫民,获得贫民的支持。
为了避免无谓的消耗,李志远规定作战目标:消灭或将叛匪赶到山里就算胜利,因为这些叛匪一旦当上土匪,对于李志远的威胁就不再是战略层面的了。
由于兵力过少,剿匪行动一开始进行得很慢,好在缓兵之计成功,宋廷对这些匪军没有提供任何帮助,所以一直没有出意外,直到后来训练营加快移交合格的士兵,剿匪工作才能加快进行,到匪患基本平息时,李志远已经步兵一团扩编为步兵第二师,师长尹东,骑兵一团扩编为骑兵暂编一旅,旅长李大勇,步兵三团扩编为步兵第三师,师长陈飞。近卫部队也扩编成近卫旅,旅长杨大和等。这是后话不提。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也很让李志远伤脑筋,那就是女人,在各地夺权行动以及剿匪行动中,首恶分子自然要处死,可家人怎么办呢,各文武大员们都认为应该贬为奴,但李志远从内心上来说还是反对奴隶制的,在现实情况下虽然不能根除,但还是尽量减少吧,于是下令男的做劳役,积满一定“工分”后自由。但女的就不好办了,做工吧,大多数首恶都是官宦人家,手无缚鸡之力,放走吧,既不耕又不织的,恐怕最后自己还得养活她们。
思前想后,李志远灵机一动,自己手下那么多光棍,还怕女人多吗?这些年来,李志远买的家奴,收的流民,一向是男多女少,这些女人正好解决生理需要,于是下令赏给功臣,由功臣依功自选,出于怜香惜玉的目的,李志远还是在命令中要求,只能做妻,不能做妾。实在没人要的就打发到织布厂这种地方去,这样解决了一大问题,皆大欢喜。
李志远虽然好色,但还是比较懂得取舍的,为了拉拢人心,美女也是可以送的,比如丫环入画就许给了陆富贵,现在是陆周氏,抱琴许给了尹东,紫烟许给了花来福。
从这些事来说,李志远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大局观还是不错的,再加上超越时代的知识,成功还是可以期望的。
在李志远顺风顺水的同时,却有人叫苦连天。
两浙路叛乱的消息再一次震动了赵宋王朝,宋徽宗大发雷霆,可是光生气也没用,一群大臣们乱哄哄闹了半天,,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按先前计划仍然准备进攻两湖,两浙路放在下一步;另一派主张先进攻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因为那边的叛军数量远比两湖少得多,据探子说只有大约两万多人。
两方争吵许久,听起来都有道理,宋徽宗想了半天,觉得柿子还是捡软的捏比较好,而且朝庭粮饷大多来自江南一带,对朝庭重要得多,于是决定先收复江南东路和两浙路。由谭稹担任江淮浙等路宣抚使负责平叛。
为了松懈人民军的斗志,摆出贤明的姿态,宋徽宗下旨罢黜了朱缅等人的官职,撤销苏杭造作局,停运花石纲,就差没下罪已诏了。至于士兵,只得从上个计划里想法抽出十五万人,留下的空缺,只好赶快征募新兵。
与此同时,周边国家纷纷得到这一惊人的消息,大辽中京皇宫内辽帝耶律延禧与一众大臣正在聆听这一情报。
“。。。目前广南东路两湖地区已经全部落入人民军之手,据最新情报,两浙路杭州等地也被人民军夺取,看起来这个中华人民军来势汹汹,宋帝恐怕不容易平息此次动乱”
“哦”辽帝耶律延禧根本没有在意这个消息,他心里正想着西夏刚进贡的波斯胡姬,皮肤雪白,胸部高耸,真是好爽啊,一边想一边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启奏皇上,此次宋国内乱,臣以为应在南京调集兵马,一旦发现宋军不支即可大举南下。”北院枢密使萧得里底说道。
“此事万万不可,宋国与我国有盟约,背盟负义,会被天下人耻笑,更会使圣上被人称为失信之人,再说目前只是爆发动乱,下一步情况如何还不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中京留守陶苏斡强烈反对。
“盟约算什么,那不过当时给宋帝一点喘息之机罢了,有这个大好机会,就算不能夺得大片土地,最起码也应该让宋帝每年多付些金银绸缎,目前宋的朝贡为每年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增加个五成肯定没问题。”
“要增加宋的岁贡,派一使臣足矣,还可以顺便观察宋的情况,何须动员大军,徒然耗费物资。”
慢慢地,争执变成如何获得更多的岁贡上来,萧得里底认为应动员大军,而陶苏斡认为,只须派使到宋,观察情形,提出新条件,然后重订盟约。
双方争执不下,在殿上吵来吵去,过了一阵,大家吵累了,渐渐静了下来,请示耶律延禧,最终采取折中的办法,先派使臣,等进一步消息然后再决定是否动员大军。
而西夏国都兴庆府(即后来的银川)就完全不同了,目前夏崇宗李乾顺在位,他虽然不能说雄才大略,但也是屡尽战阵,就算没有能力也有经历的人,得知宋朝的这一危机欣喜若狂。
从崇宁三年西夏进攻宋泾原路开始,宋夏第四次战争爆发,双方在煌、鄯等地大打出手,虽然夏国士兵战斗力远胜于宋兵,但毕竟国小力弱,因此战争持续多年,对夏的影响非常大。简言之就是夏国不怕打仗,但害怕持续打仗。因此他是衷心希望李志远闹得越凶越好,他就可以趁机捞好处了。
于是连忙派出更多探子,务必了解最新动态再决定下一步是战是和。
至于其它国家如大理是因为段氏大权早已旁落,在宋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白族封建主高升泰谋反夺权,致使现在的王位只留个空名而已,国内实际是由高姓为首的几个大军阀割据,忙着争权都来不及,哪有心思去管大宋的事。而高丽国王王俣登基未久,而且又没有直接联系,宋朝内部的事跟他们关系太小了,一向就不怎么上心,现在也不例外。至于吐蕃类似于大理,甚至更厉害些,早在唐会昌二年(842)末代赞普被刺后,吐蕃就已经分裂成一堆小势力了,因此对宋的新情况基本无人关心,至于回鹘、喀喇汗由于与宋的直接联系很少,更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顶多当新奇消息听听罢了。
作者注:辽国鉴于上京过远,因此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初,在上京之南两百多公里处营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原属汉之新安平县,唐太宗伐高丽,便曾驻跸于此,其后曾置饶乐都督府。皇城之中,除祖庙宫殿外,有大同驿以接待宋使,朝天馆招待高丽使节,来宾馆招待夏使。在当时,上京只是虚名,而中京才是辽国的政治中心。
第八章 大战
在得到宋廷的作战意图后,李志远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后决定:一,水军立即出动,尽可能的俘虏、摧毁宋军的一切船只,包括内河和海洋的,以期迫使宋军无船可用,只能临时造船或以运河的平底船运兵渡过长江。
二,抓紧加强步兵第一师,军需物资优先供给,训练度加强。
三,军训部尽快将新兵训练好,组建新的部队到江南参战。
四,组建前敌指挥部,负责江南东路此次作战,任命陆富贵为前敌总指挥。
五,步兵第二师沿长江向下游进攻,夺取长江南岸的一些重要城市,以减少宋军渡江的可选择地点。
李志远特别郁闷,因为这次领军的谭稹不是瘾君子,本来到这个级别的官员李志远是不会放过的,但哪知道这个谭稹是个宦官,李志远看的历史书上总是说宋代宦官很少,而且没多少权力,整个宋代几乎没有宦官掌权的事,于是他就放松警惕了,结果这次指望不上了。
虽然“指挥”不动,但是情报工作影响不大,毕竟禁军中混入了不少自己人,对于大军动向还是能掌握得了的。
这样的话,由于水军已经基本控制了长江,因此自己一方调动兵力非常方便,尤其是从两湖向下游,更是神速,而且依着长江天险,占了很大胜算,而谭稹在渡江时则要冒巨大的风险。
十月初一,谭稹坐镇庐州(即后来的合肥)命令刘仲武指挥五万人,从无为军(即后来的无为)渡江,与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