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游戏时代 >

第359章

游戏时代-第359章

小说: 游戏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藏似有佛经上记载的“他心通”,不等逆天行质疑便笑道:好吧,我就从你能理解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现代科学最重要的两大基石入手,砸碎你心中的执念。

地藏说着转身就走,随口道:跟我来!

四周依旧一片漆黑,但此时逆天行已能以灵力“看”到地藏的身影,隐约是个模糊的人形。逆天行心念一动,立刻尾随着他的背影穿过飞船舱壁,来到外面同样黑暗的世界。但见上不见星光,下不见大地,地藏身影犹如虚悬空中一般。

幻觉,这一定是幻觉!逆天行决不相信“看”到的一切。

地藏在虚空中盘膝坐了下来,目视逆天行问道:你对于相对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逆天行想了想,答道:光速不变。这是相对论的公设,虽然它已在实验中得到证实,但至今无人能从物质世界的深层原因上解释这一奇特现象,爱因斯坦也没能解释光速不变的物理机制。

地藏欣赏地笑道:不错,你果然有慧根,已经看到了相对论的盲点所在。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哥德尔早就证明,任何一个具有公设的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不弄清楚光速不变的最根本原因,那么由此推导出的相对论,也是不完备的,哪怕有无数实验证实它的正确。

逆天行反诘道:莫非你能证明?

地藏摇头:我可以告诉你光速不变的深层原因,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这也是佛法与科学最大的区别。科学可以将结论用逻辑语言和数学公式推导给你看,佛法只能告诉你结果,然后靠你自己的修行去领悟和感受。

逆天行想起米扬也有过类似的语言,恍然道:是实证主义与体验主义的区别?

地藏道:正是这样,看来你的执念也并非根深蒂固。

逆天行将信将疑地问:我也学过许多佛经,甚至包括传自佛陀的佛门秘典。请问佛陀在哪里谈到过光速不变的问题?

地藏笑答:你既然学过佛法,可知佛法对世界的本源是如何看?

逆天行道:佛法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我们心中产生的幻象。

地藏问:可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世界又都是一样的呢?

逆天行沉吟道:佛法认为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我们本来都有无穷潜力,但由于自身的无明,产生了分别心,分别心形成幻象,我们又执着于这个幻象,所以认假为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说到这逆天行哑然失笑:这种说法显然只适用于“真实幻境”这样的虚拟世界。

地藏没有理会逆天行的调侃,继续问:既然大家都是由于分别心而产生了幻象,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一点都没有察觉呢?佛法是如何解释这点?

逆天行沉吟道:那是因为分别心太过细微,而我们的意识太过粗放。我们的意识是由连续不断的念头组成,按照佛经的记载,一弹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刹那,一刹那含九百生灭。当然,这只是佛经的说法,对此我完全是迷惑不解。

地藏意味深长地笑道:你不解是因为你完全将佛法当成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宗教,只在信与不信之间选择,从未想过像对待科学那样去验证。

逆天行茫然问:如何验证?

地藏淡淡道:佛经对于生灭的描述,是为了让没有天文数字概念的古人理解。其实一弹指间已包含了无数兆念和亿万次生灭。为了帮助理解,可将分别心分成三个层次,最粗的级别为分别觉,其次为分别念,最细微的为分别识,也就是佛法中的生灭。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在普通人眼睛里,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相当于分别觉的层次;在生物学家眼里,人是由无数细胞分工合作组成的有机体,相当于分别念的层次;而在物理学家眼里,人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庞大系统,他可以看到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粒子,相当于分别识层次,也即佛法中最细微的生灭。

逆天行想了想,不由赞同道:不错!就像电视画面,普通人只看到连续的动态图像,但实际上它是由一副副静态图像连续播放而成,而静态图像又是由一个个的像素点组成。

地藏颔首笑道:没错,正是此理。我们瞑目静思,可以感觉到一个个念头从脑海中升起,此起彼伏,延绵不绝。它们看起来是在连续变化,令我们误以为思维是连续的,其实你只要安静地进行内视,就可以发现念头与念头之间是存在间隔的。如果你静修到一定层次,就能察觉这些念头又是由更细微的分别念组成;不过要想感知最细微的分别识,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生灭,必须修炼到八地菩萨的境界才行。

逆天行也曾修习过佛门的入定,对此隐有体会。不过他不明白,这跟光速不变有什么关系?

似看透了他的意识,地藏笑道:先放下相对论,我们再来看看量子物理的公设:光是一份份传输的,在微观上是非连续的,两份光子之间有个间隔,这难道不正是佛陀所说的生灭吗?光子是生,间隔是灭。而光的传播速度,正是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的速度。由于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的速度都一样,所以光速相对我们每个观测者来说,都是恒定不变的!

逆天行十分惊讶,虽然他也学过佛法,却从没有想过它与科学理论之间会有什么交集和共通,更没有想到佛法竟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解释了相对论的公设和前提——光速不变!

第六章 幽冥闻道

幽幽黑暗中,就听地藏继续道:既然分别识的生灭就是光速,那么普朗克时间,就是一个分别识从生到灭的最短时间,而普朗克空间,就是在这一个短暂的生灭中,意识所产生的虚幻的最小空间单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于普朗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个无法窥探的禁区。因为虚拟的四维时空幻象本身就是建筑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生灭的分别识之上,想要用虚拟时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筑该时空的基元之间的缝隙,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逆天行突然发现了地藏逻辑中的缺陷,忙道:不对!既然佛法认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外在的客观世界,何来光?又何来光速不变?

地藏欣然笑道:不错,光速恒定的结论虽然在佛经中找到了依据,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所谓光的速度其实是一种幻象。并没有一种叫做光的物质,单个的光子也仅代表一次分别念的生灭。所以没有光,没有光的速度,有的仅是因分别识产生的光的幻觉。

逆天行冥想良久,还是难以置信,不由质疑道: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地藏叹息道:这就是佛法与科学的区别。我没法将这个结论证明给你看,不过它并非不能证明。当你能察觉到自己最细微的分别识,自然会明白这个世界的终极奥秘。

逆天行沉默良久,突然反诘:还是不对!既然光速就是我分别识产生的速度,而分别识又是最细微的生灭,那么我们就决不可能看到比光速更快的幻象。但我们今天却已经实现了超光速航行,量子通讯甚至实现了无穷大速度,这又怎么解释?

地藏笑道:很高兴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你想想看,你看到过超光速飞行的飞船吗?或者,你看到过量子通讯之间传送的物质信号吗?

逆天行突然醒悟到,超光速飞行中的物质是不可见的,当飞船突破光障后,对观测者来说就像是消失在另一个时空,再看不到。而置身于超光速飞行的飞船中,外面的世界也是扭曲变幻、不可见的。人们实际上只看到了超光速飞行的结果,并没有看到其过程,所以地藏的说法与实际情况并不矛盾。

地藏叹道:说到量子通讯,不得不说量子理论的奠基人玻尔与爱因斯坦之间的争执。相信你也知道,天才的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成为近代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是他内心深处依然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定域性与实在性的统一,所以对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则嗤之以鼻。他向波尔提出了他的诘难:想象一个大粒子衰变成两个小粒子反向飞开。如果粒子A自旋为“左”,粒子B便一定是“右”,以保持总体能量守恒。按照量子理论,在观察之前,它们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个波函数可以描绘它们。当彼此飞离数光年后,我们开始观察粒子A,它的波函数坍缩了,瞬间随机选择了比如说“左”旋。此时粒子B也必须瞬间成为“右”旋了。那么B是如何得知A的状态呢?难道有超光速信号来回于它们之间?这显然违背了相对论。

逆天行对这段历史也十分熟悉,恍然道:没错,他们生前为这个思想实验争论不休,直到他们去世多年后,才于公元1982年,由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小组,第一次在精确意义上对EPR佯谬作出检验,这个实验被命名为阿斯派克特实验,实验结果毫无悬念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胜利!粒子纠缠态被发现,这也成为量子通讯的理论基础。

地藏点头道:面对实验结果,科学家们不得不放弃微观粒子的实在性,保留定域性。不过接下来的延迟选择实验,彻底摧毁了科学家们坚持定域性的希望。有意思的是,引力透镜现象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引力透镜现象的存在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直接验证,而基于引力透镜的延迟选择实验却直接否定了相对论的基础,即光速为物理世界的最大速度。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矛盾在这一个实验中被彻底揭露。两个自成体系的逻辑公设系统,在描述同一个世界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悖论:引力透镜现象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而基于引力透镜的延迟选择实验,却推翻了相对论的定域性基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逆天行茫然无对,虽然他也知道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却从未想过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虽然后世的科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但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地藏突然笑起来:咱们来听听量子理论的奠基人玻尔对此怎么解释。他说,“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我们只能说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这是不是与佛经的说法有某种共通?

逆天行默然良久,无奈道:虽然量子理论指明微观粒子可能是一种虚幻,超弦理论更是认为最基本粒子是由信息化的弦组成,但也无法证明它们就是佛经中所讲的分别识,更无法证明我们周围的宏观世界,也是佛经所说,由无明分别心产生的幻象。

地藏淡淡笑道:可以证明。不过必须由你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去证明。

逆天行恍然醒悟:你是要我跟你学习佛法?

地藏微微摇头:佛法你已经学得足够深了,现在你需要的只是静下心来,真正去领悟佛法的精髓。你会在禅定中体会到相对论描述的钟慢尺缩效应,也能找到量子理论与相对论相互矛盾的实质所在,甚至能领悟到道家思想与佛理的相通之处。

逆天行有些茫然:这跟道家又有什么关系?

地藏笑道: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写道:“道可道,非常道”。表明对道这个终极奥秘的描述,非语言可以胜任。后在《道德经》二十一章又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所谓惚恍,不就是佛家所说的生灭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即是说,“道”生万物的原理,仅仅就是生灭而已。而“惚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