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插队在黄土高坡 >

第167章

插队在黄土高坡-第167章

小说: 插队在黄土高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坐!”那白胖老人让王大力坐下,然后自我介绍说:“我是咱们学校服务公司主任,姓王,叫王常胜。
    他呢,姓赖,叫赖有福,是咱们学校的司机,也算咱服务公司半个人,平时他人和车给学校服务,咱们服务公司有事,他帮咱们拉货,所以算咱服务公司半个人。
    咱们服务公司还有一员女将,是个老太太,是咱服务公司的会计,今有点事没上班,叫甄繁。
    咱们服务公司原来是两个半人,你一来就是三个半人了,人多力量大,工作就好干了。”
    服务公司主任刚说完话,那三十来岁的司机赖有福便说:‘咱王主任是咱们学校的老后勤主任了,解放前就参加革命,是个地下党,前两年刚退的休,学校不想让他走,便成立个服务公司,让他当主任。
    咱们公司那老太太甄繁,也是个老革命,文化革命不知为什么给轰回河北老家了,现在落实政策回学校了。人回来了,关系还没完全回来,所以暂时在学校服务公司。文革前,她是咱中学的教导主任,她以前的男人是个大官呢,要不离婚,她也是个官太太。”
    “咱们服务公司主要是干什么?”王大力问。
    “干什么,给学校挣点钱呗,给教师弄点福利。你说,工厂有奖金,事业单位有出差费,咱学校有什么,除了学生一年交两块钱学费,老师除工资,一块钱多余的收入都没有,学校自己不再弄点活钱,给教师发点福利,好老师全调走了,你还能留住人?”王主任说。
    “学校怎么弄福利啊?”王大力不解。
    “学校怎么弄福利,寒暑假外地到北京旅游的人,住不起招待所旅馆,咱把教室腾空几间搭上床,等于个大旅馆,每人睡上一天,交几元钱,这不学校就能挣钱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另外咱们中学在这片还算不错有上咱们学校,户口又不在咱们这片的,也要送咱们些东西,咱们服务公司收了,再给老师发。另外咱们也可以搞点小工业,小商业什么的。”王主任滔滔不绝地说。
    五一节快到了,有不少协作单位给山口中学送来鸡鸭鱼肉。所谓协作单位就是他的单位每年有几个子弟要进山口中学读书,而这些子弟又不都是按户口所在地划分都能分配到山口中学上学的。
    所以这些单位便和山口中学协作,明里说是支持山口中学教学,每一年都给山口中学支援个十万八万的资金,另外逢年过节,给送些鸡鸭鱼肉,这资金不能打进中学的正式帐里。
    如果打进正式帐里,便要用于教学,如果打到服务公司,学校便可自由支配,给老师每人买块表,每人做身西服,组织老师假期北戴河旅游,钱都可以从服务公司出。
    而过年过节这些单位送的鸡鸭鱼肉,则由服务公司分给全校教职工。王大力所在的校服务公司这两天可忙了,又接收医院送来的一百多瓶香油,又接收工厂送来的半车带鱼,还接收医院送来的一百多箱饮料。
    这些都是协作单位送给学校的礼物,送到学校,王大力就要往下卸车,每单位送东西,差不多都送一百五十多份,学校教职工只有一百四十多人,送一百五十份,是掐着数来的,一百五十多份,按说东西不多,,卸下车,比起在钢铁厂,从炉台往下扔铁锭轻松多了。
    可是服务公司说是三个半人,能干体力活的老王主任和老会计都指望不上。赖有福是个司机,如果不是他开车拉来的,还给你卸卸车,如果是他开车给你拉来的,他便会摆出司机臭架子,点支烟,边抽边在旁边看你卸车,只是偶尔搭把手。
    王大力没辙,只得自己卸车,好在外单位往学校送货的司机,倒是常帮忙卸的。一到卸完车,发东西,老师排上队,拿酒不用王大力独自干了,老主任和老会计和司机赖有福,便抢着向老师分发这些东西,好像发的不是协作单位送来的礼物,是他们自个花钱买的送给大家的。
    王大力发现每次发完东西,都会剩几份。“怎么没发完啊?”王大力问。
    “有事,没来领。”王主任说。
    有一次分发黄花鱼,差不多一斤一条,一人发两条。赖有福把记名本交给王大力说:“你记名,我们发!“
    一人两条,赶上中午,老师都下课了,很快就发完了。可是还剩二三十条。“怎么又剩下了?”王大力问。
    “有老师有事没领。”赖有福说。
    “我这本上可是老师们都领了。”王大力说。
    “都领了,就都领了吧,把这鱼拿服务公司去。”王主任发话,王大力和赖有福把这二三十条鱼拿到服务公司。
    “这鱼怎么处理?”王大力听到老会计甄繁问王主任。
    “给校长书记,副校长们每人再给两条,校领导吗,怪累的,给他们吧!”王主任说。
    “我送去!”赖有福拿上鱼要走。
    “我和你一块去!”甄繁也跟出屋。
    转眼到了六月,山西忻县电大同学来了封信,让王大力回去交论文和论文答辩。王大力请了假,便赶回忻县交了论了答辩,学习算毕业了,只等拿毕业证届忻县电大文科班,只毕业了二十个人,王大力算一个,其余都半路淘汰。王大力很感荣幸,毕业证要过一段时间才发,王大力无法在忻县等,因为还要回北京上班,便回了北京。
    “大力,李主任给咱校二十箱燕京啤酒,咱拉”回来第二天,赖有福说。
    “哪个李主任?”
    “就是咱学校北边那个医院的李主任。”王大力知道,那个李主任是医院的后勤主任,三十来岁,负责医院的后勤工作,他的女儿按规定本不该在山口中学上学,是他和学校谈成了个协议,学校老师和学生有病可以到他那个医院看病,医院医生的子弟可以到山口中学上学,学校老师到他那医院看病,按医院职工待遇,可以拿好药,优先住院,预约挂号。
    医院医务人员的子女,可是上山口中学,无论户口在不在山口中学辖区的,只要是这个医院的职工子弟,哪怕户口不是北京的,照样可以到山口中学上学。
    “你开上车,咱们拉去!”王大力说。
    “车坏了,送去修了,咱弄辆平板三轮车拉”赖有福说。
    二人便从学校后勤找了辆三轮,到医院去拉啤酒。到了医院,见了李主任,装上啤酒,码了半天,二十箱也全码不上,算了,咱们再拉一趟吧。
    两人往学校拉,路不长,二里来路,去时是轻车,下坡路,回来时,是重车,上坡路,十箱啤酒也三百来斤,再加啤酒又在箱中晃荡,又怕箱子掉下撒了。王大力在前面蹬,赖有福在后面推,费了好大劲才来到学校。卸到服务公司楼道门口,王大力和赖有福又把啤酒搬进服务公司屋里。
    还得拉啊,赖有福说:“你拉了一路了,去医院,我拉你吧。”于是王大力坐车上,赖有福蹬上三轮平板,又到医院,装上剩下的十箱啤酒后,王大力想,上一趟啤酒我拉的,这一趟该你拉了吧,于是站在三轮车的后边准备推。
    “嘿,干什么呢,过来拉啊!”赖有福喊。


    “这车该你拉了!”王大力说。
    “我刚才从学校把你都驮来了,怎么该我拉啊,你新职工多干点怕什么,你还想比我老职工少干啊?”赖有福说。
    王大力想:拉就拉吧,自己不跟他计较。于是便骑上车。
    “王大力,办公室韩老师让你去领工作证和校徽。”赖有福一回服务公司便对王大力说。
    “王主任,我去办公室一趟。”王大力对主任说。
    “”王主任点了下头。
    王大力到学校办公室领了校徽和工作证。红色塑料皮的工作证,虽然和王大力在山西钢铁厂时的工作证外表差不多,但里面写的是北京山口中学工作人员,盖的也是北京山口中学的公章。
    拿上它,就证明自己确确实实是北京工作的一名工人了,不再是山西工人,尤其别上印有北京山口中学的红底白字校徽,王大力一股骄傲之情从心底冒出,心想:这是老师才能戴的校徽,和学生戴的白底红字校徽是有区别的,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在北京的中学工作,再不是个山西插队知青了。
    “你这个月的工资领一下吧。”王大力回服务公司正在摆弄别在胸前的校徽,老会计甄繁对他说。
    “又到领工资了?”王大力问。
    “可不是,又月初了。”王主任说。
    王大力在工资表上签上字,领了工资。“你工资多少?”赖有福从甄繁手里拿过工资表。
    “六十二块。”王大力说。
    “真是六十二?”赖有福指指工资表,“你怎么那么多啊?我才四十八块。”
    “他在山西钢铁厂干的是重工业,工资高。转回来工资就高呗!”王主任说。
    “我还是干部编制呢,我也是师范学校毕业,算中专啊,怎么才四十八块?”赖有福不满地问。
    “大学生毕业当中学老师,咱学校分来一两年的,也才挣五十六块。”甄繁说。
    “咱校烧茶炉的赵师傅,五五年参加工作,也才挣五十二块钱,王大力,你在山西怎么工资那么高,不会是假的吧?”赖有福问。
    “不会假的,我在厂里是五级工。”王大力说。
    “你这么年轻,刚三十三四岁就五级工,咱们学校十几个工人,五几年参加工作的最高才四级工,你们厂胡给定的吧。”赖有福还是不信。
    又到星期六下午,两点多钟,学生都放学走了,老师大部分也都下班回家了,王大力拿上新发的两大瓶果汁饮料,也坐车回家。
    王大力在学校人五人六的穿戴整齐,像个中学工作的正常工作人员,可是一回家,便满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必须要钻到那个八平米多一点的窝棚里去。原来徐风霞和王大力虽然调回北京里,可是他们并没有一个住处。回徐风霞家住吧,徐风霞只有一间平房,又是鼓楼大街拿块的老房子,房子又小,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再加父母,屋里都架上上下层床了,哪能在装下他们三四口子,院子又小,大大小小盖满了房。
    所以,徐风霞带孩子回娘家住。娘家人不同意,她也不愿意。回王大力家住,王大力家虽是两间平房,但也有姐姐和几个弟妹,屋里也是蛮挤的,如果王大力一人回来住尚还可以,一下回来住上四哥,光挤不说,弟妹们脸色便都不好看了。
    没办法,王大力只得把自己无钱原来的厨房往大里扩了扩,刷遍白,摆俩床,和徐风霞及两个孩子蜗居在这里。
    八米的房,住四个人,一人两米,两张大床便能把屋摆满,省什么地方也得有摆一张孩子的学习桌子啊。、
    王大力便没摆床,而是在屋里边摆了几条长凳。上面搭上木板,做了个大通铺,晚上睡觉,四个人并排躺上就行,白天孩子放学,学习时在这窝棚里学,其余时间可以到奶奶和叔叔住的屋里去吃饭,去玩耍。
    可是这窝棚太低,是六七年地震时搭的防震棚改建的,墙薄,顶薄的,一下雨便漏,不下雨便闷热,忻钢说:“这是个什么狗屁屋子,还不如咱忻县的家好!”
    徐风霞便说:“这是北京啊,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住在北京,你该感到骄傲。”
    梦琼说:“北京咱就住这儿,我真不喜欢!”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不喜欢,你到你亲姥姥家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