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

第48章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48章

小说: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娜菅眨耸痹蛴⒁邸C淮恚匀恢皇且桓霰拔⒌奶F欢匆丫昧吮热魏稳硕级嗟木次费凵瘢涔饷⒅ⅲ埔岩辉诔ば至蹩t之上。

日期:2009…05…0123:54:22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109

落星剑

然而需要警惕。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岂妄言哉!遥想当年,我的朋友胡适之首倡新文化运动,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祭出,有如石破天惊,瞬即轰动华夏,名震神州,其得名之大,得名之速,近世无匹,而个中滋味究竟如何?十年之后,胡适如是写道,“我似乎一觉醒过来就成了一个全国最受欢迎的领袖人物。然而很少有人能理解到:与暴得的大名斗远比与反对意见斗更艰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显赫名望,刘秀,汝今能持否?(此两段当归于上节)

昆阳大捷之后,汉军分为三部。一部留在昆阳打扫战场。官兵溃败之后,所有随军物资都仓惶抛弃,其辎重车甲如此之多,汉军搬运数月,犹有剩余,遂举火烧之。此类战略物资,对汉军的实力无疑是巨大的补充和加强,其成效不亚于歼灭官兵的有生力量。一部返回宛城,与汉军主力会合。其余部队则在刘秀的率领之下,继续攻城略地,向洛阳进逼。

刘秀趁昆阳大胜之威,以偏将之名,而行主将之实,略地颍川。颍阳望风而降,再攻父城,却遭遇顽强抵抗,数日不能下。刘秀大感惊奇,召幕僚合议,道,“我观城中防御部署,法度谨严,应接自如,其中必有能人也。”冯孝笑道,“此必公孙手笔。”刘秀急问其详。冯孝道,“吾族弟冯异,字公孙,通左氏春秋,好孙子兵法,为颍川郡掾,监五县兵事,眼下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尝于城头见之。”刘秀大喜道,“我欲得此人,计将如何?”冯孝道,“只需如此如此,公孙可得也。”

刘秀从其计,解围而去,屯兵三十里外的巾车乡,佯攻它县。冯异闻汉军解去,于是辞别苗萌,苗萌哪里肯放,大呼道,“君一去,父城不保也。”冯异监管五县兵事,好比五个锅,却只有他一个盖,还都要照管到,也是难煞,只能道,“倘留父城,奈其余四县何?且善治城防,待我归来。”

冯异乔装打扮,半夜出城,悄然向属县进发,自以为行踪甚秘,然而未出十里,早有汉兵尾随而至,当场捕获,径直带到刘秀跟前。刘秀亲解其缚,笑道,“久慕公孙之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还望莫怪。”

说话间,冯孝及同郡丁綝、吕晏先后入内,叙旧问安,冯异这才明白过来,敢情是你们在捣鬼!冯孝大笑,指刘秀道,“此乃大汉高祖之后,刘文叔将军是也,何不共事之?”

冯异大惊,“莫非昆阳大败王邑之刘将军?”

冯孝点头道,“正是。”

冯异忙向刘秀拜倒,道,“吾乃今于是乎见龙。愿为将军驱使。”

刘秀初次体验到名望的威力,且喜且惧。冯异又道,“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见冯异一上来便要送五城为见面礼,刘秀大喜道,“有劳公孙一行。”

冯异戏言道,“不怕我一去不返?”

刘秀大笑道,“君子之诺,岂敢有疑!”

冯异返归父城,谓苗萌道:“今汉军诸将皆草莽之徒,多暴横,不足以成大事。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道:“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于是父城及其余四县同降。刘秀率众入父城,冯异荐叔寿、段建、左隆等人,刘秀皆收为椽史。冯异再荐铫期,刘秀视之,但见铫期身长八尺二寸,容貌壮异。矜严有威,不由赞道,“真壮士也。恨未早日得之,同战昆阳,岂不快哉。”

铫期也不谦虚,傲然道,“我若参战昆阳,何来邓奉竖子成名?”

刘秀大笑,爱其英勇,感其豪迈,任命铫期为贼曹掾,特加亲密,命侍奉左右,出入皆随。

取下父城及其余四县,刘秀兵势愈强,麾下将士万余人,而且皆效忠于他,堪称嫡系,手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俨然已从偶像派转型为实力派。一切似乎都越来越顺利,然而刘秀的心却始终不敢放下,他在为身在宛城的刘縯担忧,他忘不了严尤关于汉军必起内讧的警告,当他托邓奉捎剑回宛城时,还曾特地叮嘱邓晨对刘縯再加提醒,早作防范为幸。

适逢邓晨自宛城返回,刘秀急问宛城情状,邓晨答道,“一片欢腾,刘玄大封宗室诸将,为列侯者百余人。“说完补了一句,“不过没有你,谁叫你不表功来着。”刘秀一撇嘴,不以为意,又问刘縯。邓晨笑道,“伯升成天把你挂在嘴边,赞不绝口,逢人就夸,说你比他更强。”刘秀脸上露出孩子气的羞涩,他一直活在刘縯的庇护之下,同时也活在刘縯的阴影之中,在这个世上,他最需要得到的便是刘縯的肯定,这证明他真的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至于旁人的夸奖和赞美,对他则几乎毫无意义。

邓晨又道,“你所赠之剑,伯升爱不释手,特地为其取名,刻于剑上。”

刘秀问道,“何名?”

邓晨答道,“此剑乃天外陨石所锻,故伯升名之落星剑也。”

刘秀面色大变,此名大不祥!一时间心脏狂跳,忐忑不安,就觉得要出事,而且是大事。门外骤然传来战鼓之声,狂躁慌乱,刘秀吓得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在长安独自面对一群流氓时,他未曾畏惧;与百万官兵搏杀时,他同样未曾畏惧。然而此时他却面如死灰,畏惧渗透于每个毛孔里。

 第78节

日期:2009…06…1700:15:25

说明:

基本上,近期将以改写修订前面内容为主,大概一两个月可以改完,改完之后再接着往下推进。委屈大家遭二道罪,十分抱歉,没有借口,一切怨我道行不够:)

第一章少年

1、县令之死

公元第三年的世界,美洲玛雅人蒙昧初开,始创象形文字;西方的罗马帝国,则在奥古斯都大帝的统治之下,正处于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在东方的中国,时值西汉平帝元始三年,西汉帝国至此已走过漫长的两百零九个年头,好比一位垂暮的老人,已是筋疲力尽、百病丛生,必须动一场大手术,才有希望继续生存。十二岁的汉平帝刘衎,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摄政的大司马王莽,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刀大夫。

然而,王莽治病救国是假,铲除异己是真,于是乎,手术刀变成屠刀,手术则变成屠杀。凡不顺从王莽者,一切格杀勿论,从王莽的儿子、叔父、堂兄,再到皇亲国戚,再到中央及地方高官,先后死者近千人。年老体衰的西汉帝国,经此一番重创,从此只能对王莽俯首帖耳,再无余力反抗。

残忍血腥的大清洗,久久震骇着天下视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位小小县令的死去,自然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位死去的县令,名叫刘钦,乃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刘邦生汉文帝刘恒,刘恒生汉景帝刘启,刘启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钦则是刘回的长子。

从这份家谱可以看出,明显是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仗着生来的皇室血统,刘钦好歹还是混了个南顿县令。

可别小看了这区区县令,在等级森严的人类食物链上,依然属于优越的寄食者阶层,生活水准远高过升斗小民——县令法定俸禄为一千石谷,实发一千零八十石,按同比粮食价格计算,年薪约合今二十万元人民币以上。在这法定俸禄之外,又有衣物、酒肉、金钱等各种常例赏赐,而类似房子、车马等大宗支出,则全由国家买单,不用自个掏腰包。况且,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官场上的各种灰色收入,往往是俸禄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倘若换作常人,如此一生,足以夫复何求。官小虽小点,钱多就成,吃光喝光用光糟光之余,还能留下一大笔横财祸害子孙,人世间不算白来!然而,刘钦身为堂堂的高祖之后,屈就于一个小小县令,终究不免觉得愧对祖宗,于心不甘。刘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仕途是到顶了,希望只能寄托于下一代。刘钦和妻子樊氏共生育了三男三女——长子刘縯、次子刘仲、幼子刘秀、长女刘黄、次女刘元、幼女刘伯姬。女儿终究是外人,不足道也。对于三个儿子,尤其是正在长安太学读书的长子刘縯,刘钦格外寄予厚望,以为刘縯日后必能出将入相、裂土封疆。次子刘仲,资质平庸,且不强求;至于最小的儿子刘秀,年岁尚幼,看不出所以然,不妨马放南山、慢慢培养。

然而,刘钦无缘看到儿子们将来的造化,便在这一年匆匆病故。刘钦之死,对整个帝国而言,无疑只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可对他的遗孀和儿女们来说,却无异于天崩地陷。且不谈精神上的巨大悲痛,单说物质上的损失,刘钦这一死,刘家便断了收入来源,而当时又流行厚葬,时风所及,往往虚地上以实地下,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刘钦的葬礼,几乎倾尽家产,无可奈何之下,樊氏只好带着儿女们返回南阳舂陵,投奔刘氏宗族而去。刘縯也从太学中途辍学,开始帮着母亲承担起养家重任。刘钦之弟刘良,时任萧县县令,怜惜刘秀年幼,将他接到萧县,代为抚养。

总之,这一年,作为西汉帝国的掘墓人,四十八岁的王莽春风得意,一往无前,正为开创属于他的时代而乘风破浪。而作为未来王莽的掘墓人,九岁的刘秀此时却只有悲伤和迷茫,刚经历丧父之痛,又跟着叔父刘良仕宦漂泊,被命运玩弄于股掌。

日期:2009…06…2303:07:49

还得跳票

好像还是棘手,写得挣扎,恨不能穿越时空,看看这本书到底应是何等模样。修改,怎样修改,此刻依然困惑。教拳容易改拳难。前面试改一节,本意是想快速进入主题,将时代背景和此前大事,以简略的方式带过。刘秀的童年、少年时代,尽可能将篇幅压缩,连带太学,也尽量简短。然而究其效果,却似乎未必理想。自己写来也有点怪,太猴急往往也不是什么好事。很显然,高潮的来临,是要从刘秀起兵造反开始。如此,则前戏的长度和强度,需要很好控制。要维持住兴奋点,不能太冷,也不宜过头。

在宿命中努力,这个立意自己感觉还算不错,不过写来也出现许多负面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悬念的被扼杀,人就想了,既然刘秀注定要当皇帝,那再来看他遇山开山,遇神杀神,不免便有些兴致索然,反正有老天爷罩着,就好比玩游戏,调成不死之身,虽然痛快,却也失去了许多乐趣。俗话说,看三国演义,替古人担心,可见虽然是既成事实的历史,也依然不能忽略悬念问题。

宿命或许并非真是一种命运,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随着岁月越发强烈。人事终归有限,而苍天主宰一切。从古至今,在国人心中不乏宿命生长的土壤,你很难说他们全信,但也不能说他们全不信,反正永远有人拜佛,永远有人求签。近读李宗仁回忆录,文中李氏提到有高人在他未发迹时给他算命,后来无不应验成真,回想起来也是啧啧称奇,叹为神异。例子尚有许多,不列举。当然,如果按多宇宙理论,那也就无所谓宿命了,你的命运千变万化,千万个你,在千万个宇宙,穷尽所有的选择和可能,幸福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