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293章

武夫当国-第293章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一边也再三强调今后严格执行抚恤制度,对烈士身后事的照顾绝不能有任何含糊。

尽管整个仪式现场愁云密布、哀声遍地,伤心的气氛笼罩于全场,但是对于袁肃的一番很“实际”的讲话,却极大的赢得了到场参礼人们的信任。岂不说袁肃身为大总统侄子,又是辽东最高作战指挥官,能够亲自到场参加烈士的葬礼并与所有烈士家属握手问好,这已经表现出作为长官的一份责任和真诚。

以往打仗阵亡的士兵别说见不到长官来通知或者慰问,甚至连最基本的抚恤金都没有。

男儿参军入伍唯一能给家里带去的一笔钱是安家费,而这笔安家费几乎就算是把男儿卖给了军队,自此之后除非荣升军官,否则是死是活都不会再得到任何补偿。

可以说,正是袁肃治理军队才算是真正完善了近代中国陆军的抚恤制度,不仅条条文文写的很清楚,追认烈士的资格以及所享受的身后待遇,而且所有规定都由两套部门相互交替监督执行,确保有中饱私囊或者弄虚作假的情况。

在抚恤制度最后一页上,袁肃更是不避嫌的亲笔落书:“打牺牲者主意,必招人神共愤,非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息吾恨。”由此可见对这套制度监管的决心。

………………………………………………………………………………………………………………………………………………

【本书已经在无线上架,各位大大也可以在手机上看了。】

第16章,辽东善后

十二月二日,袁肃将营口总司令部撤往奉天,既然辽东战事已经结束,他也应该挂印辞官,不过毕竟此次中日冲突留下了一个不容小视的隐患,陆军部还是决定保留总司令部的一些单位留驻在奉天,以备不时之需。

到奉天之后,袁肃与蒋百里、赵山河、陈文年、田文烈、朱泮藻等人召开了一次中央军的战后会议,首先是合算此次作战的战损,其次则是论功行赏,再者也就是对中央陆军第二师、第五师以及奉天十七师的新防区划分。

按照总统府和陆军部三天发回来的指示,此次中央军在辽东作战是包含一定政治目的,那就是将中央势力拓展到地方,谨防东三省会像西南诸省那边拥兵自重。所以尽管第二师、第五师都是近畿部队,但索性也就趁此机会常驻在东三省。即便不常驻,也要坚持度过目前这个敏感时期,等到辽东X突发事件的阴影全部消除之后,再另行定夺。

此役历时二十二天,阵亡将士合计一千六百三十三人,受伤离开编制者三千八百五十人。战争消耗物资折算资金一百七十余万,而战后重建和抚恤物资折算资金初步预计会需要两百万左右。不过战争中通过搜缴和劫掠所得的利益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万,再加上把俘获战利品变卖,勉强算是能抵消此次作战付出的经济代价。

论功行赏方面,司令部军功司和陆军部军功司特派专员早已做好了一份初筛名单,由袁肃负责从初筛名单中核定人选和功绩。袁肃这边通过与后勤司令部、前线各指挥部的磋商,业已确定了一份所属名单。基本上将此次参与作战各部都均衡的安排了“功劳”,就算从始至终还怎么开过枪的朱泮藻第五师,也算是一份“劳苦之功”。

经过一番讨论,袁肃决定委派田文烈第二师驻守营口,第五师驻守凤城,第十师暂时返回山海关屯驻。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个人势力远离是非之地,而是减轻东三省地方财政对中央军的负担,反正山海关距离营口不算远,又有铁路四通八达的连接,真要出兵也就几天的时间。再者在自己的地盘上由自己来供养,省的与东三省地方政府斤斤计较。

至于中央陆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暂时归编在统X战总司令部麾下,一起进驻奉天。包括兵团直辖几个预备役团也都留在奉天,第一旅、警卫团和预备炮兵团这三支部队返回直隶,继续加以训练和扩充。

战后会议结束后,袁肃又赶往第一兵团临时集合地,走访并慰问了兵团上上下下的官兵,也专门挑选了一个伤兵聚集的医院进行一番安抚。在刚才战后会议军功论赏时,他是特别为第一兵团的一些基层军官进行了表彰,毕竟第一兵团扩充迅速,很多军官没什么实战经验,却能在战争中发挥极好的领导作用,当真很是叫人欣慰。

尤其是孙连仲,在侧翼阵地失守之际,单凭麾下一个团部分兵力殿后,掩护伤员和物资撤回盖州城内,竟然能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拖延住日军汹涌的进攻。袁肃在与孙连仲见面时,热情洋溢的拍着对方的肩膀称赞道:“昔诸葛亮出岐山,失利于箕谷,而赵云随即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损。部队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今日孙仿鲁之功,不亚三国赵云,当是彰功以效典范。”

在奉天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北京总统府和陆军部皆发来电文,告知袁肃尽快返回北京。总统府并没有说是所为何事,但是既然没有说,那推测起来肯定还是袁世凯要找他商议帝制一事。而陆军部发来的电文,则是表示要对袁肃此次作战进行授勋嘉赏。

临行前一天下午,袁肃找到蒋百里和陈文年二人私底下会晤了一番。

虽然这段时间袁肃一直在忙着辽东战场善后的工作,但是对于国内舆论气氛的变向还是有所关注,不管是北洋政府或者筹安会私底下推波助澜,又或者是民间自发的掀起了眼下这股风浪,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很清楚国家很快会有一场重大的变故发生。

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以北洋军官俱乐部为首的北洋少壮派团体,一直在散播着袁肃的一些个人看法,所以对目前国内气氛的变化,袁肃麾下所掌握的军队这一块,并没有太明显的反应。就算有先见之明的诸如蒋百里、陈文年、高顺等人,其三人为首的核心军官阶层,也没有对所谓的帝制感到反感。

历史上蒋百里甚至还亲自主持过袁世凯祭孔的仪式,显而易见,蒋百里本人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军人不干政,只潜心于国防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与蔡锷颇有相似之初,也难怪二人可以走得那么近。

这次找蒋、陈二人会晤,就是正式的来试探二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意思,如果谈得拢那便顺势把话题聊的更深入一些,尝试着为袁世凯称帝前后进行一番谋划;如果谈不拢,那也只能暂时点到即止,或可明晓一些道理加以劝说。

来到书房,袁肃示意二人落座,先说了一些关于辽东善后的琐事,随即便直入正题询问二人是否关注最近国内各大报纸上的新闻。蒋百里自然是每天都有固定阅读一些时事报纸,倒是陈文年也是最近今天听人说起这才渐渐关注起来。

“袁大人所指的是最近筹安会和一些社会团体鼓吹的事情吗?”陈文年问道。

“没错。显然这次我们在辽东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争取了一份极大的殊荣,于是国内上上下下一时间受到极大的鼓舞,所以才会有了现在这样热烈的氛围。说实在的,我与筹安会有所来往,他们的一些理念我也能看透几分,只是并不知道此次国内情绪的躁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袁肃一语双关的说道。

“之前我在京城时,也曾经与杨度等人有所往来,表面上杨度只是一个研究政治的学者,但背地里却显然是大总统在暗中授意和扶植。上个月二十二日杨度在上海举行了一场演说,在这场演说上他公然批评眼下的政体,仍然共和政体是妨碍国家进站的罪魁祸首。据说当时一些江浙的民主人士当场与其发生口角,到头来却一个个被杨度说的哑口无言,当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蒋百里不疾不徐的说道。

“国体、政体什么的,我虽了解一些大概,但说实在的,也不甚懂。其实纵观我中国目前的情况,哪里见得什么民主,又哪里见得到什么共和?掌权者高高在上,所谓的权力归人民也不过只是一句空话。倒是有时候我也觉得,为了保存着一个虚有的共和民主名义,却要承受着更多无谓的负担,何必呢?”袁肃语重心长的说道。

“西方先进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虽然也不算很健全,但自有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相信政治制度的发展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磨合,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真正的民主。至于这条路要走多久,尚未可知。”蒋百里唏嘘的说道。

“就目前国内的舆论声势,再加上北洋政府操控的动作,不难猜测,我叔父确实有称帝的野心。我并非是一个顽固之人,也绝非是一个迷信所谓革命主义的人。记得杨度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如果能够通过改变政体而加快中央集权,凝聚国家上下的力量,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袁肃见蒋百里和陈文年表现的都不算激烈,于是更进一步的说道。

“帝制的关键还是在看它究竟会走向哪一条道路。如今英吉利、德意志、沙俄和日本,也都是保留着几百年帝制的国体和政治制度,但是这些国家依然很强大。其实我也相信,即便大总统现在企图登基称帝,即便之后的几年或者上十年里会有独X裁X专X制,但历史的发展走向不可能一尘不变,终归还是会让这个帝制过渡为真正的君主立宪。”蒋百里多少是猜出了袁肃的意思,于是很认真的分析说道。

陈文年没有再多说什么,脸色却显出了一种深思。

袁肃倒是下意识的看了陈文年一眼,显然他现在已经可以了解蒋百里的心思,其实蒋百里的看法与自己相差无几,倒是陈文年没有什么表态,不太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意思。

停顿了片刻后,他不疾不徐的又说道:“唉,毕竟如今已经是民国,我叔父贸然推行帝制,就怕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到时候我这个侄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第17章,强化民兵

他这番话已经把意思挑的再明白不过,自己就是要把这个“球”推到蒋百里和陈文年手里,让此二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陈文年依然沉默不语,倒是蒋百里却说道:“如今按照国内目前的声势,大总统如果要改变国体,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话,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毕竟国内上上下下现在都很推崇大总统,认为大总统能够收复青岛主权,并主张在辽东与日本一战,可谓是复兴国家的强大领袖。如果再假以时日来酝酿,势必更会十拿九稳。”

袁肃故作叹息的说道:“我所担心的,并非是我叔父称帝成功与否,而是到那个时候我们又该摆明什么样子的身份和立场?咱们是自己人,也不说其他遮遮掩掩的话,我等今时今日有这样的身份地位,全是我叔父一手提拔起来。若是真要与我叔父背道而驰,只怕后果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了。”

这下轮到蒋百里没有再开口说话了,他本来是知道袁肃的心意,而现在袁肃又如此露骨的加以表示,可见袁肃其实是想支持袁世凯称帝。如果他现在再继续表态,说不定反而会让袁肃以为自己会介意袁氏一族相互攀附,更何况这件事是好是坏本来就尚无定论,

这会儿,沉默许久的陈文年总算开口说道:“之前袁大人似乎为这问题询问过我的意见,其实我并不认识这有什么坏事,正所谓称帝不称帝,人在大总统,意也在大总统,我们又能如何是好?更何况,既然是大总统一心一意有称帝的想法,而且眼下国内又是一片大好形势,显然是不能加以劝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