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边戎 >

第309章

边戎-第309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世忠接管了建康城防以后才发现这个行在的守军被赵构带走了一大半,之后又逃跑了一小半,留下来的人手既少且弱,别说守城,连维持治安也有问题。
    秦桧外表着急,内心实际上却不怎么害怕,反正无论事情怎么发展他都有退路,这次让韩世忠去治城防实是出个难题给他,让他少在自己跟前聒噪,谁知韩世忠去了半日便回来复命:四门都已整肃,街道已无喧哗,守军已经上城待命。秦桧吃了一惊,心道:“他竟有这般霹雳雷霆手段!怪不得在军中有如此大名!”
    其实韩世忠虽然能在短期内将建康城内城外的疲兵弱卒统合起来,但他毕竟不是神仙,没法在一二日之内便将这支疲兵练成精兵,只是将这座摇摇欲坠的石头城变成一只看起来张牙舞爪的纸老虎而已。
    第二日,沿长江南岸监视欧阳适舰队的一部军队来到建康,这是韩世忠之前布置下的兵马,韩世忠得了这支真正能打仗的部队以后才稍感安心,但这支部队的人数毕竟还是太少,用以防范寻常据点还可以,用来防备建康这样一座大城就显得有点不足。
    不久欧阳适舟师抵达,南岸船坞守军望见舰队竟不战而溃,欧阳适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船坞,派人入城招降。
    群臣大恐,有许多便要干名为随驾、实为逃跑的好事,韩世忠道:“我料那欧阳适善于水战,未必善于陆战!他若敢上岸那正好,我们便用这建康城和他打一遭!”
    大臣杜充怒道:“你料你料,万一料错了却如何是好?”
    秦桧喝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里吵!”镇住这对文武以后才道:“我等背负君父重托,誓保此城,焉能畏首畏尾,临阵退缩!”
    杜充等被秦桧这么凛然一喝,无不羞愧,秦桧又对韩世忠道:“建康防卫薄弱,要以此城与汉军相抗,怕非完全之策。一旦接战不利,我等殉国成仁虽是平生所愿,但恐怕江左州县闻说建康沦陷都失去了继续为社稷守备的决心,那时我们可就成罪人了!”
    韩世忠默然,良久方道:“以大人所见却当如何?”
    “且备战,且议和。”秦桧道:“陛下南巡之前,已有旨意在我处,我们便按照这旨意行事吧。如今危急存亡之秋,正需我等同心协力。备战之事,将军主之,议和之事,秦桧主之。”
    韩世忠拱手道:“大人所言正是谋国之议,敢不从命!”
    秦桧正要派使者去见欧阳适,那边欧阳适却先派使者来了。
第二六三章 威逼利诱和解(上)
    果如韩世忠所料,欧阳适被韩世忠在长江两岸的布置所逼,不敢轻易上岸扰掠,只是一直在江心游弋示威,到的扬州段以后,眼见宋军的布置越来越严密,欧阳适心中发虚,其主力舰队便停滞不前。
    但不久消息传来:宋帝赵构竟然弃城逃跑了,而留在建康主持大局的竟是秦桧!欧阳适闻讯大喜,有秦桧在啊,他哪里还有什么犹豫!也不管后勤跟不上,领了船队,大模大样地朝建康而来,轻轻松松夺了石头城下的船坞,又派人去叫秦桧来谈判。
    欧阳适的使者进城以后,秦桧便要在群臣中择选使者,韩世忠虽有胆魄,但作为军队首脑不能轻出,其它文武一听要到敌营出使个个缩头,秦桧正要说自己愿意去冒险,便见赵鼎站出来道:“我去吧。”
    秦桧怔了怔,随即点头道:“有赵元镇去,何愁大事不成!”他虽然也有意去见见欧阳适,但他毕竟是留守文臣之首,如果硬是要抢赵鼎的风头恐怕会惹嫌疑,所以没有坚持。
    最近建康内外都哄传欧阳适之野蛮不在金人之下,所以赵鼎此去实抱为国死难之心,群臣与他交好的纷纷以泪送行。在赵鼎准备出发的这段时间里,秦桧又找了个机会秘密接见欧阳适的使者,那使者对秦桧说汉部水师粮草颇缺,希望秦桧想想办法。秦桧透露了石头城船坞东南十五里一个屯粮点,告诉使者那里没有多少驻军,让欧阳适想办法去劫。
    于是在赵鼎走上欧阳适座船的同时,汉部水师的一支队伍也偷偷出发劫粮去了。
    赵鼎上船后仔细留心,见欧阳适的这艘大船比宋朝水师的大船至少要大出一倍,心道:“若是这次难关能顺利度过,可得好好打造战船不可,要不以后汉部再来,朝廷的水师如何拦得住?”他的这个想法和韩世忠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不但对宋军水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刺激得汉部因为竞争压力而对水师投入更大的力量。
    欧阳适本是要见秦桧,没想却来了个赵鼎,两人见面后欧阳适冷笑道:“现在建康城里做主的不是秦桧么?他怎么不来?”
    赵鼎虽身陷虎穴,却半点不惧,说道:“政有分属,人各有职,秦尚书身系国家社稷,焉可犯险?”
    欧阳适哼了一声道:“他不来,那还谈什么!难道你做得了主么?”
    赵鼎道:“汉宋本为亲家,因仁而俱兴,因义而共存,仁义之事,谁人不得论之?谁人不得主之?”
    欧阳适眉头皱的更厉害了,有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老子不管你什么仁义,也不管你做不做得了主!既然你来了,便做不了主也给我传个话!你告诉秦桧,还有你们的主子赵构,就跟他们说:他们这次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分了,我大哥很生气,本来是要灭了你们这个小朝廷替在燕云打仗的十几万将士报仇,但又怕断了你赵家的香火,那时我七弟妹——也就是你们的楚国公主伤心。为了我们那公主弟妹我们便忍一忍,不灭你赵家社稷了,但是……”他忽然停下来,对他身边的一个文书道:“我口干了,你来,把我们的条件告诉他。”
    那文书便爽了爽嗓子,说道:“第一,赵构去帝号,称宋王,上《谢罪表》以慰齐鲁军团十万将士在天之灵;第二,移孟太后至登州,由楚国公主供养;第三,宋人军马即日退至长江以南,匹马不得过江;第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江阴各设大船坞一座,以供汉部水师停泊;第五,岁贡黄金万斤、银十万斤、绢五十万匹;第六,汉部商人至江南采办,尔大小官员不得留难。”
    这时欧阳适对陕西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没有提出要回林翼等事情,但赵鼎听了这六个条件,既感吃惊,又感愤怒,正要抗辩,欧阳适却摇摇手:“我知道你官小答应不了,就是要你传个话告诉赵构、秦桧。若他们不答应,我明天就攻城!”
    赵鼎答应道:“此六事岂关赵鼎官大官小事?此等颠覆社稷之条款,谁敢答应?谁能答应?”
    欧阳适嘿了一声道:“你不敢答应,不能答应,那便找个敢答应能答应的人来!”说完便要派人将他赶出去,旁边陈奉山上前道:“他已经看了我军虚实,不能轻易放他走。”对赵鼎道:“你且修书一封,跟建康城内的人说知四将军的意思。”
    赵鼎知道他们是打算扣留自己,从和金人接触开始,使者被扣便是常事,赵鼎自知抗辩也是无用,无奈之下,只好拟了书信向秦桧汇报,信末咛咛相劝定不可答应此六事。
    欧阳适看过书信,只是冷笑几声,也不改他文字,便命人送出信去,又传令将赵鼎看押起来。
    赵鼎被押下去后,有水兵匆匆来报:中枢派人来了。
    欧阳适哦了一声,便命传见,见来的不是北国故人,而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心道:“这莫是南派人物不成。”这时汉部的阵营大了,内部大员中泾渭混流,凡是华夏扩大会议以后才加入的,都被汉部旧属视为“南派人物”。
    这个使者,果然正是“南派”年轻士人中的翘楚胡寅,他奉了杨应麒的命令南下,来跟欧阳适商议对宋要务,到了长江口遇到汉部水师的兵船,知道欧阳适已经进兵建康,便也逆流西来。
    胡寅的官位远不及欧阳适,但他是中枢派来的代表,所以欧阳适也不能给与礼遇。胡寅打听了欧阳适进兵的经过后,赞叹道:“四将军进兵之神速,实大大出乎大将军、七将军之意料!七将军以为四将军还在舟山,这番派了胡寅来,却未准备贺功之表彰。”
    汉部水师这次进兵也确实称得上神速,胡寅这两句赞叹也真是由衷而发,欧阳适一听大感舒服,得意洋洋道:“都是替汉部办事,能办好就行,表彰什么的,就不用了。”又问:“应麒派你来,可是有什么话要传么?”
    胡寅看了一眼欧阳适的属官一眼,欧阳适会意,便吩咐众人退下,舱内只剩两人,胡寅才道:“七将军道,东南之事该如何办,四将军拿主意就好,胡寅虽是中枢派来,但也不得妄加干涉。”
    欧阳适点了点头,心道:“老七这句话中听。”
    胡寅又道:“不过,与宋和谈终究要顾及到北边的局势,所以七将军才派我来跟四将军说说北边的情况。”
    他这两句话说的轻巧,但欧阳适也听出话里的意思:和大宋和谈的条件,终究得由中枢来定。这时欧阳适要拿的东西已经基本到手,便不和杨应麒争夺这个外交谈判权力,笑笑道:“好。好。”
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
    华元一六八一年春夏之际新汉政权和南宋的谈判,其实双方的情况都很不妙,也都急于与对方讲和。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南宋的情况更恶劣些,而且宋廷对北方消息的掌握也不如汉部来得准确全面,所以便在谈判中落了下风。
    欧阳适虽然口口声声不满胡寅和赵鼎谈出来的结果,但最后还是在胡寅的“好言劝告”下勉强答应。第二日在胡寅的担保下,欧阳适才答应放赵鼎回城,胡寅作为新汉政权的使者也一同前往。
    这时赵构已经一口气跑到了当涂,秦桧派出去的人没日没夜快马加鞭才算追上,赵构听说汉部肯讲和松了一口气,暂时停车整顿行伍,又派出亲信嘉奖秦桧办事得力,吩咐他尽量答应欧阳适的要求。
    赵鼎对于谈判的初次结果心感不安,在廷议中建议尽量把陕西保住,他以为:“汴、洛可以暂弃,陕西却不可不保。有陕西则汴洛尚有恢复之日,无陕西则汴、洛虽有难保。”
    秦桧却道:“那四将军对这结果已经颇不满意,若我们再争下去,万一惹得汉部水师攻城,那形势便不可收拾了!”
    赵鼎道:“韩将军所部渐集,便是那欧阳适攻城,我们未必没有一战之力!若能一战得胜,或者可让汉部不提逾份之要求。”
    秦桧道:“若是败了呢?”
    赵鼎犹豫道:“未必便败!”
    秦桧叹道:“元镇,若无钟相之事,我们或者还可以跟他们抗一抗,但如今荆湖之事甚急,东有海船,西有江舟,若不赶紧和汉部议和,恐怕连湖广亦不保,湖广若是不保,便巴蜀也非我所有!遑论陕西、河南!”
    赵鼎忍不住流涕道:“中原、西北二千里之地,一纸而付他人,此事谁忍为之?若非如此不可,赵鼎不敢署名。”
    秦桧叹道:“为赴死之匹夫容易,为守艰之大臣甚难。此事你我不署名,却又让谁署去?”
    赵鼎闻言痛哭,第二日与胡寅商议好细节起草文书,秦桧起草,胡寅修改,赵鼎抄写,他写一句便忍不住掉一滴眼泪,到后来议和文书上竟是泪痕斑斑,书写毕,将笔掷下道:“此书甚不堪,但我已无力再执笔,请他人抄过。”
    胡寅道:“不用,不用,这份就好。”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