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

第6章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6章

小说: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希隆×畋粘侨眨巡楦锩橙恕7彩裘挥斜枳拥摹⒋┗凭碌囊约袄绰凡幻鳌〉娜耍宦筛裆蔽鹇郏铺ㄑ妹徘胺劾郏簧钡娜嗽加卸偃酥唷!∷狡呤沂空撸怯懈菘刹榈牧沂浚溆嘌衬训娜宋蘅苫迹荚凇《兑陨稀!贝送庑戮饔幸愿锩橙嗣灞簧钡娜耸嫉扔诨苹ǜ诘摹×沂渴八烙诜敲也蝗萄浴薄!捌浯λ乐ㄊ怯闷叽绯ざぃ宰纪纺裕
能幸免于难纯属偶然。当他从死亡线上逃出来,遇见从香港带二百多志士 连夜赶来赴难的赵声时,一切都已不可挽回了,两人相抱痛哭,男儿有泪 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一代雄才的赵声不到三星期悲愤呕血而死。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
29
黄兴锏像
他们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 类不畏暴政、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
一钉致命,随即用蒲包一裹,弃尸海中,惨酷形状,令
人酸鼻。”(《黄花岗起义前后杂忆》324页,《辛亥革命回忆录》325 页,中华书局!962年版)这些死难者,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 被无辜牵连的,90年来,又有多少人想到过他们呢?黄 兴,还是孙中山所悲痛的都是“吾党菁华”的丧失,其 他被杀者并没有进入伟人的视野。在想起黄花岗72烈士 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同时也想起了这些几乎已被 历史遗忘的死难者,因为他们的生命也同样宝贵。
黄花岗一役,赵声气死,胡汉民心灰意冷,黄兴悲 痛至极,决心暗杀清廷官僚为死难同志复仇。在以后的 岁月里他一再想起那些年轻的殉难者,他们的热血多少 次模糊了黄兴的双眼,他曾写下《蝶恋花?哭黄花岗诸 烈士》一词和“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 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一联,献给死难的同伴。事隔 10年,孙中山先生还悲痛不已,认为“吾党菁华,付之 一炬”,悲痛与惋惜之情长久地埋藏在他的心灵深处。
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他们 慷慨赴义,浩气凛然,毫无畏惧地面对比他们强十倍、百 倍、千倍的专制暴政,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风貌,90年 后依然震撼着我的灵魂,使我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生 命的意义并不在于长短,有的人活着他永远死了,多少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不过是一杯粪土而已。有些人死 了,却永远活着,他们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类 不畏暴政、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
90年前那个黑暗的春天,他们在广州街头或郊外的 刑场上倒下,罪恶的满清专制政府为他们年轻的生命画 上了句号。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死去的,他们只是 为了做一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奴隶一 般佝倭在权势的脚下。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时代在19世纪
历史深处的
30
末20世纪初曙光初露,他们知道,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他们所追求 的理想和人生意义的终结。因此谭嗣同才那么勇敢地面对了死亡,秋瑾才 那么坦然地迎接了死神。北京的菜市口和浙江的绍兴,乃至整个中华大地 至今仍飘荡着他们不灭的英魂。为了做一个人,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理想激 荡着多少青年的灵魂,使他们勇于就死,一点也不犹豫就走向了 90年前的 广州,黑云压城,难道成败会在意料之外?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精 卫填海、是夸父逐日。他们浩浩荡荡,写下绝命书的时刻,让我无可抗拒 地想起了那些远古的神话,那些足以传诵千秋万代的史诗般的神话。我完 全相信他们绝不是想要成为神话才踏上腥风血雨的征程,他们都是些普通 的人,为的是过上更美好的普通生活,自由、幸福的生活,不仅仅为自己, 也是为整个民族都能摆脱奴役、压迫和不平等,为了寻求一个更加公正的 社会,他们义无返顾。人人都有追求生命、幸福和自由的权利,他们刚刚 朦胧地懂得。砸碎暴政的锁链,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就是他们牺 牲的初衷。林觉民写《与妻书》时,方声洞、李晚他们写绝命书时,这一 切都表达得清清楚楚。
由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的林觉民《与妻书》曾经感动过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浮雕。
风萧萧兮易水寒
代代年轻的心灵,其他英烈志士的绝命书同样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久违了,这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 这样真诚无悔的理想主义!久违了,能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他们的生命 虽然早已结束,但当我们重读那些用鲜血写下的绝命书时,他们鲜活的生 命仿佛就在眼前——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 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 心快意I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正因为真情毕露,豪气冲天,在慷慨赴义之前写下的这些文字才如此 感人。我始终相信世上一切能够传世的文学都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最真实 的感情,呈现了一个没有装饰的内心世界。这些文字本来就不是书斋里皓 首穷经刻意创作的,然而,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生命有时候只能 在死亡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死亡也因此变得光彩夺目。一部数千年的中国 史,有如此多的人在赴义时写下如此大气磅礴而又儿女情深的绝命书,恐 怕只有黄花岗起义这一次。这些人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死的,甚至有些人 本来完全就不必赴义。
林觉民的福建同乡方声洞曾两次东渡日本,学军、学医。1905年加 入同盟会,是同盟会的福建支部长。他和哥哥方声涛以及一姐两嫂都是同 盟会员,还亲自介绍妻子入会。当初在日本讨论赴义名单时并没有他,但 在林觉民等回国后,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告别妻子,离开日本。慷慨赴 义前的一天,他在广州写下了给父亲与侄儿的两封绝笔书,和林觉民的与 妻书一样是用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主义的乐章,是血性男儿的真文字!
方声洞在禀父绝笔中说:“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表示这次因念袓国 之危亡,与海内外同志起义于广州,“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 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 亦乐也。祗以大人爱儿者,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 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
历史深处的^^
32
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 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祗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 即以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 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 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唯从此以往,一切家事 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
在给侄儿方和生的绝笔中又说:“此举如能成功,则吾虽死,亦瞑目 于地下。盖袓国已强,吾同胞已能享文明之幸福。如事败身死,则吾之责 已尽,而吾侄则有无穷之责任在。”殷切地期望他为国尽力,善事祖父,教 导弟妹。
广东的李晚从南洋回国,过家门而不入。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时饮弹 身亡。在就义前一天他写下了《与家兄诀别书》,“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 事而怕死,非大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 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
黄兴也写下了多封大义凛然的绝命书。他在给邓泽如的信中说:“本 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绝笔于 此,不胜系恋。”同一天他给梅培臣等人的信和上面内容一致,也说“书 此以当绝笔”。此外,他还有一封致孙中山、冯自由的绝笔书,“今夜拟入, 成败既非所逆睹,……幸各人挟有决死之志,或能补救,亦未可知”,“绝
笔上言”。(这封绝笔《黄兴集》没有收,见《孙中山藏档选编》20页,中华书局版)
作为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黄兴当时也是抱了从容赴义之心的。所 以,起义失败后盛传他已战死(实际上他只是负了伤,幸免于难,在香港 养伤),他的朋友杨笃生还为此忧愤交加,在利物浦蹈海自杀。
宋教仁从上海赴广州前,有人劝阻他,他回答说:“无恐。事成,为 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 ”当广州事败的消息传 到上海,《民立报》的同人都以为他也真的献出了 “一颗头颅”。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文弱的书生,并不是人人都像黄兴那样能够上马 杀贼,只凭着一腔热血,却表现出如此的大勇。他们大部分都是海外留学 生或华侨,却有着如此执著的理想主义情怀,能够如此无畏地面对死亡, 这才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是这些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资 源。壮哉,黄花岗!世纪末的中国人真应该去读一读黄花岗志士们的绝命
风萧萧兮易水寒
33
书!读一读那些闪烁着人性中最美好光芒的宣言书!
他们都是那样年轻,林觉民24岁,方声洞、喻培伦25岁,林文26岁, 所有已知道的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就是作为领导者的黄兴也不过37 岁、赵声31岁。历史学家罗家伦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写下一一 “他们有理 想、有信仰、有热忱。我们现在重读黄兴在发难以前写下的绝笔,真是坚 决悲壮,心雄万丈;林觉民留别他父母和爱妻的遗书,则情文并茂,一字 一泪,这都是千古不磨,光芒万丈的文学。这种热忱的情感,蕴藏在最光 明纯洁的青年胸中! ”没有青年的理想,没有对生活的信念,没有追求理 想的热忱,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据罗家伦统计,在烈士名单中有9位留学生,28位海外侨胞(其中有 华侨学生、商人、工人),3位记者,2位教师,12位工人,14位农民,14 位军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完全超越了某个阶级的局限,都轰轰烈烈地 牺牲在一起。由此可见,自由、幸福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并没有阶级、职 业、贫富的界限。对我们来说,他们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先驱,不管 他们生前是学生、工人还是教师、农民,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共同书写了一 个民族的历史。他们的英名镌刻在黄花岗纪念碑上,也镌刻在所有后来者 的心中。
如林觉民曾是福建《建言日报》主笔,1906年留学日本,精通英、德 等国语言。林文曾任东京《民报》社经理,李文甫是香港《中国日报》总 理,还有四人是新加坡《中兴日报》、《星洲晨报》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 犹豫就以拿笔的手拿起了枪、拿起了炸弹,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90年前的 羊城三月之路,勇敢地面对死亡。他们是真的猛士,是民族的精华,他们 用他们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理想之歌。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