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军势已经接近了若狭国和越前国交界处的山口。越前守平忠盛正领着他的六千大军在北陆道上赶向若狭国中。身后的红色军旗随风舒展,一万多只脚步带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回头看向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平忠盛不禁自得而笑。他是伊勢平十岁便已经成为一国守护,离殿上人的仙籍【注2】也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却是咫尺天涯,世代垄断公卿高位的藤原诸家,不可能允许一个卑微武家分家家主,贸然涉足只属于他们的领地。不过,现在这个让他难以逾越的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
上洛!这是让所有在外的武士都兴奋的词语。能入神京为官,参与朝政,是平忠盛等武家子弟毕生的梦想。而十天前的勤王之令,便让平忠盛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没有多做犹豫,他立刻派出人马去联络越前国中的大名、小名【注3】。经过一番威逼利诱,便召集起了六千人众——这也多亏了现在是秋收之后,进入了冬闲期,征召农兵才如此顺利。
虽然来袭的贼军据说有十万之众,但熟悉京中虚实的平忠盛却并不相信。若是平安京外真有这么多贼军,京城早就保不住了,如何还能送出勤王令?最多不会超过万人,平忠盛有着自己的判断。
对付这点贼军,平忠盛有足够的信心。只看他越前一国就召集了六千军队,就知道以神国五畿七道的人口,编出二十万大军绝非难事。只要诸路大军合力,想消灭贼人是易如反掌。
不过尽管如此,他在出兵前后,却总有种心惊肉跳的不详预感。看着前来送行妻儿,平忠盛却觉得也许看不到刚满五岁的嫡子元服时的英姿了。
虽然晦气话没有说出来,但他却忍不住却给嫡子起了成年后才用得上的大名:
清盛,平清盛【注4】,这应是能掌控天下的一代豪杰的名字。
军势已接近若狭国,其国地域狭小,如果全速行军,只要两天便能进入平安京所在的山城国。兵贵神速的道理,平忠盛很清楚,越早赶到平安京,能受到的封赏就越丰厚。给坐骑猛抽了一鞭,他再次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但这时,前方里许外的山口处,一面蓝色的大旗突然竖起,旗面卷动,闪烁着点点金光。
平忠盛瞳孔骤缩,猛提起马缰……是敌军!
注1:不多加解释了,有兴趣的去玩玩信长的野望好了。
注2:日本古代,能上殿面君的,必须是正六位以上的官员,称为殿上人。而登载殿上人的名簿,便称为仙籍。由于日本朝廷高官多为世家公卿所垄断,武士出身想登仙籍是件很困难的事。
注3:平安末期的大名、小名,是指拥有名田【即私有土地】的庄园主。而不是几百年后,战国时期的割据诸侯。
注4:平清盛,掌控日本国政十余年,结束平安时代的权臣。源平之乱的一方主角,在他死后,平家族灭,源氏的镰仓幕府建立。
第四章 灭国(下)
宋宣和四年十月一,丙子甲戌。 >;【西元1122年11月2T
“击溃?!”
“回大王,是击溃!”丁涛回道,低头又从头念起被赵瑜打断的战报:“前日午后,野战三营第一副营第四步兵指挥,以三百五十人大破倭军六千于若狭国与越前国交界的山口处,倭军大溃,指挥使徐文纵兵追出十余里,斩共八百零四级,倭人主将越前守平忠盛也在其中。”
赵瑜眉头皱起,他没有问俘虏多少,既然没出现在战报中,就不可能会有,不过八百零四个级中,应有半数是杀降得到的,但就算杀了降人,最终战果仍只有倭军总兵力的八分之一,这个结果让他很不满意:“当时野战三营的其他部队在哪里?”他问道。
丁涛从手上的公文夹中翻出了另外一份报告,对照着帐内大桌上的地图:“按照野战三营前日扎营的地点来看,当时他们应该都在半日路程范围之内!”
赵瑜脸色阴了下来,低低骂了一句:“……让他们一辈子在副营呆着罢!打得这叫什么仗!”全军都在附近,却硬要独自进攻,这分明是贪功之故。要是全歼敌军倒也罢了,最后却还打成了击溃战,让大多数敌军都跑掉了。
丁涛低下头去,虽然明白赵瑜的意思,但以他的地位不够资格多嘴。不过在一边旁听的朱聪却有足够的资格,他把赵瑜没说出口说了出来:“徐文实在太贪功了。如果让开大路,放敌军过去,再从后堵截,又或是干脆诱敌深入。不论用哪种策略,只要配合野战三营全军,定能全歼这六千人。现在倒好,让人跑进山里去了!”
赵瑜知道徐文这个人——他手下指挥使一级的军官不过三百多,他对其中每一个人都知根知底——徐文并非浪港出身的老臣,投奔东海不到三年,而且不是福建、两浙的乡里,而是京东东路【山东】莱州人。其人勇武过人,旧时惯用一把五十斤的大刀,人称徐大刀,同时还读过一点书,有个字唤作彦武。他年少时曾贩盐为生,据说也曾以黄巢自许。
当年东海大胜金人,俘获无数,献了近万匹战马与大宋。而那时的徐文正在密州板桥镇的巡检司中担任左十将——这个职位相当于东海军中的排正,比都头小,比队正大——当他看到上千匹战马从东海船上涌进板桥港,又听到东海军的威势,便立刻放弃了芝麻大的小官,转身便投来了东海。
由于徐文文武皆备,在军中也升得很快。不到三年便晋了校尉,虽然正营中的指挥使没他的份,但副营一立,进行人事安排时,他的排位却是十分的靠前,连同赵瑜、赵文都很看好他。不过现在看来,徐文的能力是有,却缺乏大局观念,不堪大用!
“幸亏只有一个徐文。”赵瑜摇头道。“再多几个贪功地。让倭人都逃进山中。莫说三个月。就是三年都别想把日本肃清。”
预定三个月地平倭之战。已经是东海建国以来为时最长地军事行动。对军队后勤、决策甚至战斗意志都是前所未有地高难度。以参谋部地预计。那些新兵最多也只能持续行军作战半月。剩下地时间他们只能跟在正营后面插花。不过就算是正营士兵。三个月过后。他们也肯定会筋疲力尽。若是拖长到三年——不。其实只要多拖上两个月——赵瑜就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师。尽管粮草可以就地征。但士兵地耐力却没地方补充。
朱聪道:“不过其他几路都很顺利。向西去地宣翼、虎翼四营各自全歼了当面地倭军。斩总计有万人之多。而向东海道走地野战一营二营。则已经先行解决了拦路地近畿各国地三万五千勤王军。同样是全歼。这还是邻近诸国地勤王军。等携带勤王令旨地信使跑遍日本。将所有潜在地敌人都召集起来。各路大军正好可以把他们聚而歼之!……三月之内。杀光倭人不会有问题!”
赵瑜听着朱聪得狠话。笑着摇头:“杀戮不是目地。我赵瑜岂是好杀之人。那不过是手段!是让倭人融入我华夏地必要手段!”
赵瑜对这个时代地日本并没有多少偏见。千年后地罪孽算到今人头上本就是荒谬之举。但日本地土地、矿藏、人口却是赵瑜所不能放弃地。几年布置。诳得倭人把国中主要地金银矿藏都探了出来。派出去帮忙地探矿队也把日本地山河地理都绘成精细地军事地图。菜都端上了桌。没有不动筷子地道理。
“我们这也是为倭人好。几十年后他们就会是汉人地一员。倭人汉人将会是一家。不仅倭人如此。日后高丽、契丹、渤海也会比照而行。女真、党项同样不会例外。百年之后。这一片大地上就都是汉家地兄弟。不再分彼此。”赵瑜像是在说笑。但他地表情却是正经八百。朱聪、丁涛都有些呆滞地看着他。不知该做出什么反应。
赵瑜仿佛没看到两人的眼神,继续道:“说起来南洋的土著就跟我们融合的很好。几年来二十万南洋女子嫁入东海,生下的混血子嗣也有近十万。现在国中一岁到七岁的幼儿有四分之一带着南洋血统,但他们照样有着不受歧视上学念书的权利。等这场仗打完,又会有大批倭女嫁进来,只要她们给我们东海儿郎生下
也就算融合进来了……”
“啊……啊……大王说得是!”朱聪声音干涩的附和着,“多亏有了这些女人,东海的丁口才会一日千里的增加。”
由于沾了东海军横扫南洋的光,现在东海国中,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而妻妾俱全的男丁,甚至超过五成。这么多育龄妇女,再加上日渐进步医学水平,使得东海国的人口,就算除去移民人数,其自然增长率仍是连续数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如今的东海,已经是确确实实拥有两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国了。
“那是当然!”赵瑜得意的大笑道,“女人越多,自然孩儿就会越多。等过些年,我帐下儿郎的家室里,不但会有汉女,南洋夷女和东洋倭女,还会有高丽、契丹、党项、女真等族的女人。就算是天竺、天方的胡女,也是一样会有的!”
“武督帅听到,应该会很高兴的!”朱聪笑道。
“武兄弟?”赵瑜哈哈大笑,“再收妾室,他还养得起吗?!”
赵武虽算不上好色如命,但身边却缺不了女人。这两年出镇南洋,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半月送回一个怀孕侍妾的记录。年岁不过二十六,膝下的儿女已经接近三十了。按这个速度展下去,四十岁之前,赵武的子嗣说不定会比周文王还多。
朱聪也笑道:“郭汾阳八子九婿就让人羡慕不已,武督帅日后恐怕八十个儿子,九十个女婿也说不定,实在让人羡煞。”
“真生了那么多,日后肯定有他的苦头吃!”赵瑜摇头笑答着,目光转到站在一边的丁涛身上:“状元郎,你也满十八了。就算没娶妻,先纳几个妾室也没关系,要不要从倭王的嫔妃里让你先挑两个?”
丁涛听得一呆,还没反应过来,朱聪却又笑道:“大王,倭王的嫔妃还是算了。牙齿染得黑,脸涂的却像吊死鬼,眉毛剃掉,只在额头上用浓墨点了两团,又养得一张肥脸。只有头服饰还算不错,但正面一看,魂都要吓飞掉。会吓到小孩子的,还是找几个年纪小一点的。”
“不是倭王嫔妃,如何配得上我东海状元郎,何况第一次,总得找几个熟手领路。状元郎,你说是不是?”
丁涛脸皮嫩,脸色泛红,也不敢接过话头,躬身道:“大王,即是无事,臣先告退!”
“等一等!”赵瑜把他唤住,从桌案下拎出一只白色毛茸茸的畜牲来,“顺便把这狗东西**去遛一溜。”
朱聪在旁道:“大王,那是狼啊!”
这是他从辽南带回来的礼物,是女真曷苏馆部领完颜胡十门所送。这几年,由于地近辽南,苏馆靠着旅顺、长生赚了不少浮财。旧年的仇怨早已忘却,却与东海打得火热,常年礼物往来。今次他便送了赵瑜一条白狼皮围脖,又附带一只小白狼,说是给赵瑜儿子当玩物,
不过赵瑜可没有拿给儿子的意思。狗能养得通人性,狼可养不熟。先养上一年,到了明年冬天,剥了皮,做上一副白狼皮手筒,跟围脖正好配成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