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487章

资本大唐-第487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男侣奕撕桶偌萌耍鞘芎何幕跋旖洗螅伊街莸哪诓恳彩治榷ǎ酝菩泻夯换嵊腥魏蔚睦眩庑┐胧┮簿涂梢匀媸┬小
    另外对于倭国来说,现在李愔对这里还在施行高压统治,大量的军队都驻扎在这里,所以汉化的推行也可以全面实施,不过却需要以军队为后盾,用铁与血来强制推行,若是遇到反抗,则会立刻遭到军队的镇压,所以问题也不大。
    不过虾夷州的草原人却是个麻烦,这主要是李愔对那里的统治太过薄弱,而且草原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也不利于汉化的推行。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些草原人的生活方式,然后派驻官员,加强对这些草原人的统治,然后才可以开始推行汉化。
    另外除了草原人外,林邑那里也是一样,同样要慢慢的加强统治力度。不过除了推行汉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摆在李愔面前,那就是对治下百姓的教育问题。本来李愔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方面并不怎么在意,但是随着丑丑渐渐长大,她的教育问题自然要由李愔操心,而李愔也从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想到,自己也该关心一下治下百姓的教育问题了。
    台湾等地的汉人百姓都是来自于大唐,而随着这几年工商业的发展,大唐百姓的生活也富裕起来,既然有了钱,那么有不少百姓都会将自己的儿子送去读书,毕竟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读书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各地除了工厂遍布之外,大大小小的学馆也开始慢慢兴起,乡村之间读书声响成一片,这让不少儒家子弟都十分兴奋,认为圣人说的那种大同盛世即将到来。
    不过学习四书五经的人虽然多,但是科考一途并不容易,特别是唐朝的科考,更是难比登天,一般人很难在这上面出头。再加上现在商业的需要,所以不少人在读了几年正统的儒家经典后,转而学习算学、天文,以及由道家新兴起的化学等等,相比科举那种枯燥的学问,这些杂学也更加有趣,而且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杂学也有了更加宽广的用途,所以一时间杂学也开始兴盛起来,虽然还暂时还被儒学所压制,但却也不可小觑。
    相比大唐,李愔治下的土地却要自由的多。比如以汉人百姓最为集中的台湾为例,那里最开始就是一些从大陆搬迁过去的移民,大多都是以打渔种地为生,读书人少之又少,后来李愔大力发展台湾,吸引了大批的种植园主和工商业主到台湾,虽然这些人中也有一些读书人,但既然是以种植园和工商为业,自然也都不是迂腐之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台湾在教育方面从一开始就是一片空白,不过后来随着台湾的发展,工商和航海等行业,需要大数精通算学、化学、天文等杂学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大唐国内也十分紧缺,所以台湾这边的数量更是稀少。对于这种情况,不少工商业主开始自力更生,开办各种专业学校,甚至免费教学,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学生学成后,要为他工作几年。
    不过上面这些商人开办的专业学校虽然不错,但却都有一个缺点,因为无论是算学、化学、天文,甚至还是航海学,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比如像那位参与了探索澳洲的冯石介,他之前就是在登州加入李愔开办的航海学院,通过学习成为一名测量官,但是他以前跟着父亲学过算学,而且也识字,可以说有极好的基础,所以才能学成,若是换成一个大字不识的人,那就得从最基础的文字开始学起,想要学成一名测量官,估计没个七八年根本连想都不要想。
    商人一切向钱看,所以他们可没耐心从基础教育教起,这也导致了那些专业学校的较高,能上这种学校的人并不多,而这种情况也就说明,台湾的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而李愔现在要解决的,也正是基础教育。
    现在台湾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十多万,而且随着大力移民,以后的人口数量还会急剧增加,再加上基隆和台南等城市的出现,这使得教育需求已经形成,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出现私塾,一些从大陆来的不得志读书人开始教授传统儒学,若是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的话,日后恐怕还会形成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李愔对儒学并没有什么偏见,甚至感觉儒学在修身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相比较而言,李愔还是更看中算学、天文、化学、航海等实用的学问,所以他并不希望台湾和大唐国内一样,变成儒学教育的天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愔在齐王府的官制中,再次增加了一个教育院,任命谢纯为院长,花广为副院长,专业负责教育系统的架构。
    谢纯和花广都是李淳风的高徒,之前随李愔一起到了登州,开办了航海学院,教授学生学习航海需要的各种知识,不过现在航海学院已经搬迁到了基隆,他们两个因为能力出众,而且又对算学、天文等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被李愔破格提拔,成为台湾教育系统的架构者。
    李愔虽然不懂教育,但后世好歹也上了十几年学,正所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所以他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后世受到的十几年摧残,很快决定将现在台湾教育分成三个阶段。
    其中最基础的自然是小学教育,也可以称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将在新设立的小学里完成,开设语文和算学两门最主要的学科,其中算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主要是些加减乘除的运算,不过李愔带来的阿拉伯数字已经传播开来,所以现在算学也都是以各种数学符号来演算。至于语文则主要还是以儒家教育为主,从启蒙的三字经、千字文,一直到论语、大学等。
    另外在小学教育中,学生还会接触一些最基础的天文、化学、生物、航海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另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好基础。
    基础教育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到中等教育阶段,这时期学生们主要还是以语文和算学为主,但是天文、化学等方面的杂学比重开始增加,学生们可以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
    而在中等教育之后,则是大学教育,这方面李愔十分省力,他将那些商人开办的专业学校,以及官方开办的各种专业学校,分别按学科合并,形成类似后世专科大学的学校,比如学习航海的航海学院,学习各种物理机械知识的科学院,以及学习医学的医学院等。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报考相应的大学。
    李愔在将教育的三阶段列出来后,却忽然间发现,他好像给自己找了一份十分麻烦的工作,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他需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与教育相关的事情上来,而且这件事别人根本帮不了他。


第四百七十四章 编写教材与南洋出生
    初夏时节,台湾已经变得十分炎热,哪怕是在台北地区,气温也已经到了三十度以上,正午时白花花的阳光撒下来,水泥地面都开始向外冒青烟,哪怕是在树荫里,吹的也都是热风,让恨不得一头钻到水里不出来。
    基隆牛稠港内的一处院子里,一棵巨大的梧桐将半个院子都给遮挡住,再加上这里又有一片小水塘,所以显得比其它地方要凉快一些,而在院子中的一座小楼里,披头散发的李愔坐在椅子上,赤着上身只穿了一件大裤衩,光着的大脚丫放在桌子上,嘴里咬着支毛笔,看似悠闲,但满脸却都是苦恼之色。
    “唉,早知道有今天,当初就该好好听老师的话,哪怕是多看几眼书也是好的。”李愔坐在那里苦思半天,最后却忽然长叹道。
    台湾的教育系统要搭建,但其中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习的不再是是儒学那一套,因此自然需要新的教材,而对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李愔本来是想把后世自己学来的东西搬过来就行了,可是事到临头他才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想不起来当初课本上的内容是什么。
    其实说起来也很正常,比如若是给我们一道小学的数学题的话,估计人人都能做出来,但要是让你把这道数学题用到的什么公式和定理列出来,估计就没几个人能做到了。李愔也是一样,他的脑子不是电脑,自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所以当他自己编写教材时,结果憋了几天却也没能写出什么东西来。再加上这件事也没人能帮他,所以李愔只能硬扛着。
    “吱~吱~”窗外的蝉鸣声并不会让李愔感觉悦耳,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反而只会让人感觉倍加烦躁。再加上无论李愔怎么想,对课堂上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黑板上面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至于课本上的知识,想到最有价值的竟然是九九乘法表和汉语拼音,这让他是无比泄气。
    “操,不管了,我这个王爷可不是来编写教材的!”李愔自己编不出来,最后恼羞成怒,愤愤的将嘴里的毛笔拽出来扔掉,然后又将这几天写出来的教材随意的拢在一起,这些与其说是教材,还不如说是李愔的思维碎片,凡是他这几天能想到的东西,全都记在纸上,包括最值钱的九九乘法表和汉语拼音。
    李愔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塞到一个纸袋子里,然后来到外面找到谢纯和花广,他们是教育院的正副院长,管理台湾教育系统的搭建,本来当初他们是想组织人编写教材的,但是李愔却高估了自己的水平,非要自己编写,结果到几天下来,却没拿出什么东西来。
    谢纯和花广都很年轻,两人的年纪加一块也才五十岁,不过李愔任人唯才,再加上他手中也的确没有什么人能用了,所以就把他们两个年轻人推上高位,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谢纯和花广都十分尽力的做事,生怕一不小心出了什么纰漏,当李愔找到他们时,两人正和一帮教育院的官吏们研究,台湾每个县开设的小学数量。
    “呯~”李愔将装着教材的纸袋子扔到谢纯和花广面前,然后强做镇定的道,“那个……,咳,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一些东西,本来我想自己整理一下,然后编一套教材的,不过最近天气炎热,本王的身子受不得热气,所以有些不太舒服,幸好最重要的东西我已经写出来了,你们再让人整理一下,增减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就可以当当成教材来用了!”
    李愔厚着脸皮说瞎话,虽然仗着经验丰富没露马脚,不过在说完之后,立刻转身就离开了。他主要是怕谢纯万一把袋子打开看到里面的东西,那自己可就露馅了,虽然对方不敢说什么,但他却也会感觉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这才急匆匆的离开。
    其实谢纯和花广本来也没指望李愔一个人就能把教材编写出来,所以当他们看到李愔写的那些东西后,虽然感觉这些东西实在太少也太乱了些,但却比较新奇,而且也十分适合用于教学,这倒是让他们对李愔更加敬佩。
    编写教材的事半途而废,不对,确切的说是刚起了个头就废了。李愔向来都是个有始有终的人,所以对此还有些耿耿于怀,不过很快他就没空理会这件事了,因为文心的产期终于到了,他的第三个孩子也终于要出生了。
    李愔虽然不在意什么嫡庶之分,但在别人眼中,这毕竟是他第一个嫡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