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这个机会,百里锡的第二梯队补了上来。
大约五万碧蛇军、三万赤狮军排著整齐的队列,压了上来,抵挡住冲破神龙战车的呼兰骑兵。
百里锡挺枪跃马,大声喝道:“将士们,我们的後面是滔滔大河,我们的前面是野蛮敌军,是做一个圣龙的勇士献身沙场,让後人敬仰;还是做一个懦夫淹死於河中,被万世唾弃,决定权就在你们的手中!”
说著,当先冲了过去。
银枪在舞动,战马在嘶鸣。
很快,白色的战袍变成了血红,唯有那红缨在半空飘扬,所过之处人仰马翻,杀的呼兰人胆战心惊,却更把圣龙男儿的勇气激发了起来。
“誓死杀敌!”
没有退路的战士,在指挥官的激励下,发出了同仇敌忾的吼声。
质朴的农家子弟拿起了武器,向敌人猛扑而去。
借助这个空挡,朱大寿也迅速调整了自己的部队。在杀了几个惊慌失措的士兵之後,整个军队因为友军的无畏和自己刚才的那种慌乱与怯懦而羞惭不已。盾牌手、刀枪手再次负起了保卫推车手的责任,推车手也坚定的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将自己的背部放心的交给了自己的战友。弓箭手们则调整了位置,向远处的敌人发起了反击。
虽然神龙战车在这次战役中,差点被击溃,但是这个兵种机动灵活、攻守兼顾的有点却深深的印在了作战双方将领们的心里。作为最推崇神龙战车的朱大寿更是在其後吸取了其中的教训,弥补了不足。日後经过改革後的神龙战车部队,将预备队全部变成了骑兵,同时每辆战车配备了训练有素的士兵,运用协调一致的阵形,在作战时更是有弓弩车、霹雳炮的强力辅助,使得神龙战车为风雨军的军事神话增添了无限辉煌。
而哥舒行文却痛苦的发觉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没有及时的扩大战果。
哥舒行文出於谨慎,为了防止想象中的後方梅文俊可能的突袭,而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再加上他并没有对付神龙战车这种新兵器的经验,而是习惯的以为冲破了神龙战车阵之後,就是传统的撕裂敌军战阵、打垮敌军士气、千里追杀的战术模式,因而并没有太过重视这一次的战机,对於已经的突破寄予了过分的期望,而对於风雨军的反击能力却估计不足。却不料呼兰铁骑虽然跃过了神龙战车,冲散了风雨军的阵形,但是有神龙战车横挡在前面的毕竟不是以往毫无屏蔽的原野。
被冲散的神龙战车阵形,依然如同一道残破的城垣,虽然无法阻挡呼兰进攻的步伐,但也毕竟是迟滞了骑兵冲锋的速度。
当然如果呼兰的军队跟上的话,原本还是完全可以提前结束战争的,但是过分的谨慎使得哥舒行文没有及时的命令後面的军队全力跟上,使得呼兰军失去了一次大获全胜的良机。依然有大批的呼兰健儿游离在神龙战车的前面,而冲入阵内的勇士更是被随後来援的风雨军凭借数量的优势而团团围住,陷入困境。
这些呼兰健儿依仗著娴熟的骑术,杀了进来,等待他们的是百里锡指挥下的占据人数优势的第二梯队。大多数人被五六个风雨军的战士所围攻,上挑人、下砍马,被杀的狼狈不堪、防不胜防。很快风雨军就重新占据了优势。
而在朱大寿的调度下,神龙战车又重新发挥了作用,呼兰的主力再次被阻挡在外面。错失良机的呼兰军只好眼睁睁的看著自己的战友被单方面的屠杀。
而另一方面,圣龙军也在这次大厮杀中精疲力竭,如果不是有神龙战车的掩护,恐怕早就被呼兰人压向渭水,溃不成军了。如今也是损伤惨重,无力反攻了。
战场再次陷入了胶著状态。
在一旁观战的洛信是急得两脚直跳,眼看著这麽多将士在浴血奋战,而自己和大批的骑兵却在一边闲著,真是让这个好战的家夥受不了,恨不得拿著刀逼秋里下令进攻。
可惜,秋里根本没有理他。此时的秋里正专心致志的看著哥舒行文主力的动向。
“真是一支老狐狸,到现在还这麽沈得住气!”
秋里心中暗暗的想著。
和风雨军始终没有调动骑兵一样,哥舒行文也至少保留了近七万人的主力,更重要的是在锦州城让秋里记忆犹新的狂骑军也迟迟未动。
秋里的脑海中至今仍然可以清楚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在狂骑军的攻击下,圣龙军的反抗实在如同隔靴挠痒。秋里亲眼看见一个狂骑兵毫不费力的杀死了围攻他的五名锦州守军,两个被一枪贯心,一个被战刀劈成了两半,一个被生生的踩死了,而最後一个竟然被活活的吓死,而这个狂骑兵豪发无损,安然的撤退。
当时如果不是风雨在战略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狂骑兵又被困在了地域狭小、无法施展战力的锦州城内,使得哥舒行文不愿拿这些宝贵的兵力冒险,否则还真不知道要牺牲多少战士呢。
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那些陷入城内的狂骑兵也依然有条不紊的退了出来,对於圣龙军视若无睹。而遭轻视的一方也根本没有能力给予有力的打击。
这段情景给予当时在场的将领以很复杂的感受,从那个时候起,秋里就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解决这样一支可怕的部队。然而秋里发觉偏偏现在情况更加糟糕,因为是开阔地带的大军决战,更给予了这支令人不由自已的联想到死神的军队发挥充分的杀伤力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秋里始终都保持著强大的骑兵不动,决定赌一把,用自己设好的圈套来解决这些可怕的家夥。
赢的话就是全赢,输的话就是全输。
说句老实话,秋里对於自己这个计划并没有太大的把握,不过身为风雨的死党,他的赌性绝对不在风雨之下。
作者语:谢谢大家的讨论,不过我想有些朋友搞错了一点。我这里的战车并不是春秋所使用马拉的战车,而是宋朝李纲提倡的用以对付金兵的人推的战车,在历史上也确实很有效的对付了金国的骑兵。
另外其实这一章已经很清楚地说了,哥舒行文在战略上也必须打败风雨军,因为风雨军切断了他和其他两城的联系,除非他不想要那两座城了,否则必须和风雨军决战。这也很符合谁动打谁的原则──风雨军先动了。
最後,本书中,神龙战车的大规模使用是风雨军的首创,而在锦州战役中呼兰军已经成功的对付了小规模的神龙战车阵,所以他发动传统的骑兵冲锋也是情理之中。当然,在後文中,我也会写到呼兰军对付神龙战车的几种方法,供大家讨论。
第六章 主力决战
第三集身陷圣京第六章主力决战大战进行了两个多时辰,这个时候,神龙战车的威力进一步显露出来。
在神龙战车后面得到充分调整的风雨军,开始逐渐扭转了战局。
在消灭了杀进来的敌人之后,百里锡命令在神龙战车阵后的士兵燃起了浓烟,由于处在下风口,一下子,呼兰军都被呛得喘不过气来了,跨下的坐骑更是焦躁不安的来回跳动。
百里锡将手中仅有的五千骑兵调集起来,蒙上了早已准备的沾湿的丝巾发动了进攻。
谁也没有料到这场进攻居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久战成疲的呼兰人根本没有料到风雨军会突然来个反攻,一下子有点措手不及。
五千人的骑兵分成两路,突然从神龙战车让开的两翼冲出,如同钳子一般的包夹正在神龙战车面前一筹莫展的呼兰军。
百里锡一马当先,杀入呼兰军中。
许多呼兰士兵还没有来得及侧转过身,就已经被百里锡一枪挑下马来。
跟随在后面的风雨军布成了锥形阵,犹如两把尖刀刺入呼兰阵中。虽然只伤及了皮肉,但是却引起了足够的惊慌。
朱大寿也很配合的传令神龙战车向前挪动,战车前部的刀枪无情的向呼兰骑兵压去,跟随在后的盾牌手和刀枪手一边保护推车手,一边寻机斩杀落单的呼兰人或者偷袭呼兰骑兵的战马,弓箭手继续不止疲惫的向敌人发射,神龙战车上的巨弩手也不停的从战车上神兽的口中射出箭弩和石块。而第二梯队的步兵则排成了整列的队形,整齐而地动山摇的步伐,给予了敌军无形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进一步扫清了由于队伍前进而被卷在战车后面的呼兰士兵。
这场小小的逆袭战很快被反应过来的呼兰军所制止住,重新整顿好队形的呼兰军最终压住了阵形,以优势的兵力打退了风雨军骑兵的反冲锋,重新占据了优势,甚至还乘机利用神龙战车移动所产生的空隙,来了一场反冲锋。只是在朱大寿、百里锡沈着冷静的指挥下方才避免了风雨军的再次崩溃。
但是战斗到现在,呼兰军所承受的损失终于还是使得后方的哥舒行文有些坐不住了。
他一挥手,终于决定出动主力,解决整场战斗。毕竟即使是打败了风雨军,他还要对付梅文俊和林仁山,此外这支军队也是他在呼兰的内斗中拥有安全与权力的保证,所以他可不想在这样一场战斗中损伤太大。
最重要的是他已经确定了秋里派往呼兰军后方的那支骑兵不过是一支疑兵,不由得产生了没有了风雨的风雨军计仅止于此的感觉。
虽然对于按兵不动的风雨军骑兵有些忐忑,但是对於呼兰狂骑兵的作战能力,哥舒行文有着绝对的自信,更何况除了这一万狂骑兵之外,还有六万最优秀的呼兰健儿,这些都是他的军队精锐中的精锐。这也是他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家底。
不同于其他呼兰军,夹杂着被抓来的壮丁。这七万人个个都是正宗的呼兰子民,忠诚无畏,身经百战。
在哥舒行文的带领下,狂骑军一马当先,冲了过来,改变了整个战局。呼兰军上下显然对于狂骑军有着不可思议的信任与崇拜,一看见这支军队上阵了,顿时间,士气大振,欢呼声响彻整个战场。
狂骑军也没有辜负这种信任,他们居然没有使用传统的长枪,而是每个人都抡起了瓜锤,砸向神龙战车,承受不起如此中立的打击,正面的三百多辆神龙战车一下子就被摧毁了。顷刻间,使得呼兰军头疼无比的神龙战车阵便遭到了瓦解。
接着,全副武装的狂骑兵又拿起了长枪和战刀,无情的挥向失去神龙战车掩护的风雨军的战士。
成批的战士永远的倒下了,几乎没有一个士兵是狂骑兵的一合之敌。
许多战士临死的一刻依然睁大著自己的双眼,不甘心的望着蓝空。
狂骑兵犹如一把利剑,狠狠地刺穿了风雨军的要害。
而与此同时,跟随在后面的六万呼兰骑兵也紧随其后,顺利的撕开了风雨军的防线,向纵深扩展开来。整个战场重新成为呼兰军屠戮的地狱。
虽然风雨军的将士依然前仆后继的战斗着:朱大寿将剩余的战车编组成了几个圆阵,掩护着步兵继续抵抗。
百里锡竭尽全力鼓舞着士气,冲杀在第一线。
秋里也带领着骑兵加入了战场,迎向狂骑兵,力图遏制住敌人的猛攻。
然而无论如何努力,这个时候的战局,已经无可避免的倾向了呼兰这一面。从某种角度看,风雨军的苦战似乎是在为了荣誉而作的垂死挣扎。
就在呼兰人以为可以结束战斗的时候,右后方山丘后隐隐传来令人心惊的阵阵轰鸣声,伴随着大地轻轻地颤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