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朝的死弯儿 >

第45章

大明朝的死弯儿-第45章

小说: 大明朝的死弯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象升的心凉了。

这就是“明察”的结果。皇上还是不放心他啊,不放心他。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皇上自有皇上的考虑,所谓“圣心难测”,是说皇上的心眼多。但皇上的心眼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卢象升不知道。他只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正在失去意义,一个王朝的防线,正在节节败退。而这一切,皇上都不以为意。

但卢象升做梦也想不到的是,皇上深以为意的,竟是他的心思!

卢象升失落、迷茫的心思!

崇祯从这心思里看出了卢象升的心胸狭窄、意气用事和患得患失!这让他很不爽:你卢象升无非是让我重办螅鹎保趺矗颐凰炷阈脑改憔推乒拮悠扑ち耍糠直杏惺裁床缓茫咳绻驯幸淮Γ遣沤形O眨灞颖鸫ゾ┏窃趺窗欤康绞焙蚰懵笊欠啦皇し腊 阍趺床晃页珈跸胂耄吭趺淳兔挥型哦泳瘢克{起潜虽然是太监,可太监也是人啊,要给太监人的温暖嘛!

白让我对你夺情了一回。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崇祯自怨自艾,终日长吁短叹。

内阁首辅刘宇亮站出来了。

他总是在崇祯自怨自艾的时候站出来为他说些宽心话。这也是他能做到首辅这个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宇亮这方面的学问和文章那叫一个了得。

这一回刘宇亮对崇祯说,皇上啊,你这样终日长吁短叹,我看了心如刀割。皇上千万保重龙体啊。

没想到崇祯长吁短叹得更厉害了:唉,国家没有人才,京城眼看不保,我保重龙体有个屁用!

刘宇亮响亮地拍了拍瘦弱的胸脯:刘某不才,愿为皇上出京督察京城!

崇祯听了,先是不响,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像是突然下了决心一样:在国家如此危难的时刻,有心杀敌比什么都重要,这卢象升就是心气儿泄了,杀不了敌了。行!你就代替他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城吧,卢象升先回 家待着,等退敌之后我再处罚他!

刘宇亮瞪大眼睛看崇祯,像是没听明白他说什么。唉,同样是人,对一句话的理解差别咋这么大呢?刘宇亮觉得自己说得很明白啊,他说“为皇上出京督察京城”的意思是去当个侦察兵,最多是个侦察连连长,在有足够的安全保卫措施下出城兜个风,顺带摸点敌情就回来。可崇祯却以为刘宇亮要带兵杀敌。所谓“督察京城”,当是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城的委婉说法——学问和文章都做得溜溜的首辅刘宇亮绝不可能主动开口要兵权啊……

刘宇亮急了:皇上,万万不可啊……

崇祯怀疑地看他一眼:不可什么?

刘宇亮:卢象升不可弃啊,他是皇上你夺情起用的,刚打了一仗就弃而不用,恐怕有损皇上的清誉啊……

崇祯悲凉地:清誉?这些年,我的清誉被损得还少吗?国家多事,事事要用人,可往往所用非人,难道是我的过错?这大明本来就没什么人才,你叫我怎么办?事情这么多,仗还要接着打,我看还是你顶上吧。你是内阁首辅,为国分忧也是你分内之事!

刘宇亮又响亮地拍了拍瘦弱的胸脯:为国分忧我当然责无旁贷,但我刘某不是专业军人,这拱卫京城的重担压在我身上,压死我刘某人事小,守不住京城事大啊……但卢象升不一样,他戎马多年,剿匪又功绩卓著,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城非他莫属。我呢,可以配合他做些敌情侦察、鼓舞士气的工作。不知道皇上是否明白我的意思?

崇祯一声冷笑:我当然明白,我太明白了,你们都是些什么人?我就是被你们这些人推着摆布着走到今天的啊,但是今天,我告诉你们,你们都得听我的,明白吗?你,刘宇亮,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城,卢象升先回家待着!

刘宇亮都快哭出来了:皇上,这总督我当不了啊,我真是一点都不懂军事啊,我连马都不敢骑,要误事的,皇上,要出大乱子的!三思啊皇上!

你不敢当这个总督我碎尸万段你!……别拦我,今天谁拦我我跟谁急!

崇祯咆哮着,为了表达他心中的愤怒,他猛地一拳击在案几上,紧接着就是一声惨叫,崇祯的手背出血了……

杨嗣昌在刘宇亮的苦苦哀求下来面见崇祯。

他知道这两天皇上心很乱,但没想到会乱到这个地步——竟然弃卢象升不用而用刘宇亮。这是在找死!刘宇亮是什么人,一个事事处处投皇上所好的人,但在军事方面,连纸上谈兵都不会,由他当总督,大明不是找死又是什么呢?

但杨嗣昌又害怕去见皇上。因为自从皇太极发兵以来,皇上就用冷冷的眼光看他,就像是他把清兵引来一样。杨嗣昌真是有苦说不出,如果早点和议的话,皇太极也不会轻易动兵,可皇上却迟迟不给人家答复,把人晾在半空中不管了,也难怪皇太极恼羞成怒——这和议可是皇上先提出来的啊,人家同意了你却不理他,你把人当猴耍啊?

不过崇祯却认为杨嗣昌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和议挡不住清兵进攻的脚步的话,那就该早做打算扩军备战,结果倒好,和议谈了一半虎头蛇尾不谈了,清兵打到家门口来,一个堂堂的兵部尚书却什么都没准备好,要不是我崇祯运筹帷幄,恐怕这紫禁城即将不保!苍天哪,为什么我夺情任用的人一一让我失望呢?难道大明真的没有人才吗?崇祯真是痛彻心扉。

两个持不同政见者站到了一起。杨嗣昌苦口婆心地劝说崇祯不要临阵易将,卢象升即便有错,但就目前而言,仍是总督一职的最佳人选。而刘宇亮是个文官,让他去带兵打仗,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崇祯的脸一下子青了:你说我赶鸭子上架?

卑职不敢。

崇祯自嘲:你说得没错,我是在赶鸭子上架,我一直在赶鸭子上架!大明虽大,却找不出可用之才,不赶鸭子上架,行吗?

但皇上,这一次不行。

为什么?

我大明这一次不能有半点闪失啊,皇上。清兵都打到家门口了,万一……

清兵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也知道啊?我以为你这个兵部尚书只知道和议不知道打仗呢?

杨嗣昌呆住了。他没想到皇上会如此看他,真是圣心难测,圣心难测啊。和又不能,打也不行,皇上心里窝着火这都可以理解,但不能把气都撒在他杨嗣昌头上。这个兵部尚书,不是他杨某人哭着喊着要当的,而是皇上哭着喊着要他当的,现如今,时过境迁,皇上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

那就让一切归零,让皇上重新选择吧。

江山是朱家的,朱家皇帝有权选择自己的看门人。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

如果皇上认为我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卑职愿意挂冠而去……

崇祯冷笑:挂冠而去……你走得了吗?现在京城被清兵团团围困,你忍心弃我而去?弃大明而去?!真的以为这江山是我朱家的,不是天下苍生的,更不是你杨嗣昌的?!你还配是大明子民,还配是杨鹤的儿子吗?

崇祯的诛心之术是无师自通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下子说得杨嗣昌是归心全无。这两个持不同政见者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国难当头,他们谁都别想逃。必须留下来捆在一起共渡难关。不管彼此之间有多少的矛盾和不和,大明毕竟都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崇祯后来也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让卢象升继续留任,戴罪立功。

毕竟,这是一个王朝最后一道防线了,好歹要有点专业精神。即便城破,那也得是悲壮之破,得让清兵付出沉重的代价,否则就对不起大明朝两百多年的波澜壮阔。

这看上去像是一个王朝的壮美时刻,尽管崇祯是那么不情愿它的不请自来。但是这一次,它会来吗?真的会来吗?

无人知晓。

卢象升死了,死在巨鹿前线。

死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下。

由于兵分两处,粮饷缺乏,卢象升曾经写亲笔信给高起潜,希望他派兵增援。但是高起潜却带领部队远离了他。卢象升手下只有五千兵,五千饿肚子的兵,五千缺少弹药的兵,卢象升的悲剧性命运已经呼之欲出了。

他终于倒下,死的时候身中四箭又挨了三刀,死的时候年仅39岁。

卢象升一死,京城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守护者。王朝的壮美时刻似乎迫在眉睫了,好在崇祯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为自己留了一手底牌,洪承畴、孙传庭带领部队及时赶到,这两个人,一个被任命为蓟辽总督,一个被任命为保定总督,等于是守住了京城的前后大门,与此同时,祖大寿也从青州赶来,一时间,京城、山东、河北云集了明朝的精锐部队,大清国对明朝下底传中的路线被堵死,一个王朝的危机被解除了。

但是这场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战争却让崇祯震惊不已:清兵深入大明腹地两千里,破城七十余座,包括顺天府、保定府、济南府等在内一一沦陷,而大明虽然集中了精锐部队,却始终没有打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和以往一样,清兵与其说是被赶出大明的,不如说是主动撤出大明的。

在给大明沉重打击之后撤出大明的。

在给大明严厉聱告之后撤出大明的。

大清崛起了。

大明衰落了。

崇祯心寒了,真的心寒了。这是一个王朝的气数啊,难道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为了挽救一个王朝的气数,崇祯下令:洪承畴、孙传庭别回陕西了,继续带领陕西精锐之师留在蓟辽边境和保定地区,以保京城平安。

洪承畴没说什么,孙传庭不干了。

一直以来,孙传庭以边才闻名于世。他和洪承畴联手,基本上肃清了陕西的农民军,使得崇祯打心眼里认为,陕西应该可以放一放了。但是孙传庭认为基本肃清并不等于完全肃清,李自成和他的十八骑随时可能东山再起。

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时候的陕西,不应是大明的真空地带。留在蓟辽边境和保定地区的陕西精锐之师,应火速班师。同时孙传庭认为,把陕西的子弟兵扔到蓟辽边境会让他们有充军之感,而他们的妻儿老小都还在陕西,时日一久,难免不发生逃亡现象,真到那时,只怕后患无穷。

孙传庭把这些意思跟杨嗣昌说了,希望杨能以兵部尚书的名义向皇上建议一下,让陕兵守陕西,但杨嗣昌却觉得孙传庭太幼稚,满脑子的陕西啊陕西……现在清兵刚撤,皇上惊魂未定,正是需要大家伙儿给他壮胆的时候,你倒好,要拉起队伍回老家。如果天下的勤王军都向你杨嗣昌学习杀回老家去,那谁来保卫皇上,皇上岂不成了孤家寡人。

幼稚。可笑。荒唐。一点都没有大局观念。

当然了,杨嗣昌也不是昏庸之辈,他是一个有着清醒头脑的兵部尚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懂,别说陕西还有李自成这个火种在,即便没有李自成,陕西也会日久生乱。太穷了。太难了。太边远了。历朝历代,多少次农民起义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顾此失彼啊,兵就那么点兵,保陕西还是保京城,两者只能任选其一。

饮鸩止渴。什么叫饮鸩止渴,这就叫饮鸩止渴!杨嗣昌心头的悲凉无人能懂。当曾经的和议成了过眼云烟之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只能且战且退,见招拆招了。

这是一个人的时代。皇太极的时代。他带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