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神道-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的科学家人数是超过世外桃源的,贝小明决定将全部老弱妇孺运送到世外桃源之后,就运送物资和科学家们过去。
中国的老弱妇孺人数是非常巨大的,起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那就是近7亿人。
要是时间充足,运走这些人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中国进行人口运送的第三天,就遭遇了丧尸攻击!
转送大量人群到沿海并不难,难的是船只和飞机所需的物资,各种各样的材料,不是沿海城市就能完全拥有的,必须从全国各地调取和组装。
那么各类的物资厂区就必须保留人手,一般的人手还不行,必须是军人,他们将面对亚洲所有的丧尸攻击。
整个亚洲的人口,是七大洲里面最多的,达到了近60亿,不算中国的20亿人口,那就有40亿,面对40亿的丧尸,中*人的任务是无比艰巨的。
沿海城市留了上百万的军人,是保护和协调所有民众离开;各大材料厂则是布置了上千万的军人,对交通和厂房进行保护。
亚洲被感染的第三天,中国各处边境就涌现了小波的丧尸进来,并不是很多,也就几十万的数量,中*人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它们。
可这么多丧尸,也就意味着传染源,不能烧只能掩埋,杀它们简单埋它们难,挖万人坑是很耗时费力的。
这时候蓝翔的挖掘机工人就派上了大用场,他们带着防毒面具和防护服,开始不停的挖坑。
第三天是几十万,第四天则是增加到上百万,挖坑都有些挖不赢了,军人们只能用塑料布或者铁板将丧尸盖住,达到泥土掩埋同样的效果,不会让病毒随处飘散。
第五天丧尸倍增,有了几百万的数量,这完全是来送死的丧尸,让军人们的枪法大涨,毕竟枪枪爆头是让人很爽快的事情。
特别是众多狙击手,如果要算世界排行榜,恐怕有上千人上榜,并且所有人都超越了曾经世界狙杀人数最多的狙击手。
不过这样的狙击技术含量不大,丧尸根本没有危险意识,不会躲闪,也不会害怕。
但爽快并没有太持久,杀得太多,所有的中*人都感觉很矛盾,就算明知道这些丧尸已经不是人了,他们还是杀得手软,杀得心里有了很大得压力。
怎么说这些丧尸还是人形,不仅有男有女,还有老人和小孩……
杀一个丧尸也许不觉得有什么,杀十个也还好,杀一百个就会自然在心里升起一种戾气,杀了一千个……狙击手们都感觉他们有了很大的罪恶感,血压升高到非正常状态,他们的精神都有些要崩溃了!
这个时候,就要靠指导员们做思想工作了,这也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事情。
家人、国家、责任、贡献,灌输到每个军人的脑中,想到这些,他们心里才好过了一些,那些需要他们保护的人,给了他们巨大的抗压力量!
第六天,丧尸的数量开始上千万了,整个亚洲里面,除了中国这里还有点人味以外,没有一个国家有活人的迹象,大量活人的气息,从中国传来,引导着丧尸朝着这里前进。
四面八方都开始了进攻,一共有十个边境需要防护,而每个边境的丧尸都达到千万以上。
这么庞大的数量,不能再等他们靠近再打了,一开始让他们靠近到军人的射程范围之内,将军们也是经过考量的。
先让士兵们适应一下丧尸的攻击,熟悉一下再打,免得一直等待错失了练手的机会,可现在数量太过庞大,就需要使用重型武器了!
飞机!大炮!导弹!接连上阵。
数千架战斗机,在空中飞舞,在丧尸群上面呼啸而过,巨大的声响是引得无数丧尸发出一片片凄厉的嚎叫。
丧尸不会飞,空中没有敌人,空军也是最为轻松的,一颗颗炮弹投下,到处都是一股股气浪升起,炸死了无数丧尸。
几千架的飞机是杀掉了数量比它们多几千倍的丧尸,再加上大炮和导弹的威力,中*人防守前100公里的路上,是被犁出了一条巨大的鸿沟,整个地面都降低了十几米之深。
时刻不停的轰炸,是让中*人只用面对稀少的丧尸,让他们完全能够轻松解决。
如果中国全部的战斗机时刻不停的轰炸,四十亿的丧尸也不算什么,这一整天数千战斗机粗略估算,杀掉的丧尸数量都达到四千万以上,再来轰炸这么一百次,这些丧尸不就死光了吗?
中国有这么充足的弹药,可是死亡的丧尸越多,r病毒的散发就越剧烈,空中飞行人员暂时没事,但地面的陆军部队是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r病毒随着风向着中国境内吹去,很多中*人开始昏迷,更多的人开始恶心呕吐,这是中毒的迹象。
不能让r病毒继续感染中*人,必须撤退了!
各处边境的军队退走三百公里远,来到大明集团为他们铸造的防护墙那里,而这花费一亿大明员工的物力,一周时间建立的,围绕大半个中国建立的钢铁城墙,则是中国的新万里长城!
以前万里长城的功能是抵挡匈奴,而现在的万里长城则是抵挡丧尸,功能和性质都差不多,但这黄沙钢建立的百米高长城,坚硬和牢固程度是远远胜于旧长城的,是在中国境内呈现出一条不规则的半圆弧形,世界新的奇迹出现了!
第一道防线处是干掉了上亿的丧尸,却也损失了数万名中*人,他们都是感染了r病毒。
成为了丧尸,就意味着彻底没救了,可贝小明和中国都没有放弃这批军人,在国内临时组建的科研基地里,对这些军人进行救治。
结果是令人沮丧的,血液的转变是无法逆转的,r病毒深入到人体任何部位,不论科学家们怎么讨论,都没有得到一个真正可行的方案。
最后是没办法之下,贝小明把他们都关到了大明集团所属的大厦里,那都是黄沙钢建造,丧尸没办法破坏掉。
既然那里的黄沙钢无法破坏,那么新长城的百米钢墙,丧尸们同样无法穿越。
中*队不再攻击丧尸,死亡的丧尸散发的r病毒是可活动丧尸的几十倍,杀了它们简单,可感染损失的还是自己的国民,没找到真正对抗的方法之前,这些丧尸不能杀。
沿海城市还聚集了十几亿民众,r病毒传染过去,那是一场无比巨大的灾难。
不能杀就只能堵,一道一道的堵,随着第一道新长城的建立,第二道短上一些,然后是第三道,第四道一直到第六道。
为了避免感染,所有军队都撤退到第六道防线,前面的防线以人造卫星和无线监控就可以了,不必人为去监视。
有了这六道长城,原本中国应该是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转移的,但世界各国中,侥幸活下来的人不止中国人,还有欧洲各国的人类。
欧洲可谓是最后被感染的地方,他们得到的消息也是最多的,同样他们存活的人数也是最多,达到了上千万人,其中大部分还都是英国人。
跟日本一样,英国也是个岛国,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是日本鬼子远远无法比较的。
高傲的英国人,是曾经征服过第二多国土的国家,第一多那是成吉思汗。
英国人他们是卑鄙无耻的典范,所谓的绅士风度,就是伪君子的标榜了。
说实话,贝小明并不很厌恶英国人,他们贪得无厌是真,可也是真小人,哪个当时的国家不想做英国曾做过的事情呢?征服大量的国土,不仅是国家的荣誉,也是人民的荣誉。
曾经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从英语这种语言就能得知,虽然现在已经被汉语取代,但不可否认英国的成就。
还有一个主要让贝小明不厌恶的原因就是爱丽丝,怎么说也是媳妇那边的娘家,他当然要有所改观的想法,所谓爱乌及乌嘛!
这些逃脱的欧洲人,在国家完全被丧尸侵占之后,是搭上了最后一班飞机,前往中国。
只要是大国,都会有卫星,卫星上面可以显示到世界大多数的地方,几天的时间里,谁都知道地球最安全的地方有三处,中国、大海、南极洲。
南极洲没人去考虑那边,也许可以暂时生存,但那里缺少粮食,少量过去可以,大量过去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环境太恶劣了。
大海是个好去处,可要是没有安排,去大海也过不长久的,唯一最好的,就是去中国。
。。。
。。。
第414章 毁灭(三)
丧尸不会游泳,去到船上就安全了,但没有那么多船可以承载受难的欧洲人,他们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园。
正是因为这些舍不得,很多人送掉了性命,传染上了r病毒。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那是再舍不得也要离开,傻傻的人是带钱,聪明的人是带食物和水,凭着各自的关系,他们上了船。
没有关系网,也没有权势财富的人,那就只能变成丧尸,或者成为丧尸的食物,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没有救世主能救走所有人。
轮船还没到,飞机是先到了,大海和南极洲不是大多数人要去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想来投靠中国。
强大的中国,卫星图上丧尸最少的地方,跟着中国走是准没错的。
事先英国女王和首相已经联系过中国领导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救援,中国没有拒绝,在这人类共同的大灾难下,可以帮助的情况下,中国是乐善好施的。
可这种乐善好施,是让中国本该充沛的时间,马上减少了很多。
上万架飞机从中国境内飞过,那是一片巨大的动静,听觉和嗅觉都非常发达的丧尸,脑中还有一种本能,寻声找去,那将找到美味的人肉!
第一道长城防线,聚集了四十亿的丧尸,百米高的长城,丧尸绝对没办法咬破,但它们可以堆积起来翻过,百米高度对于巨大的丧尸群来说,翻过很简单。
有了声响的目标,丧尸们跟着飞机跑,向着一道又一道的长城翻越!
从卫星和监控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中国非常懊悔,就不该答应那些白猪,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绕个弯过来吗?
懊悔是没有用的,中国也知道,就算他们不答应,逼入绝路的欧洲人还是会死皮赖脸的过来。
事已至此,解决问题才是应该做的,再次派出战斗机,向翻到第三道防线的丧尸进行攻击,并且通知前来的欧洲飞机,改变航线,绕弯过来!
战斗机的响声是比民航机的响声大的,希望能够混淆丧尸们行进的方向。
确实混淆了一段时间,有的丧尸开始朝后走,追逐战斗机远去的轨迹,但大多数丧尸没有收到影响,因为它们闻到了隐约的人味,从沿海城市飘荡过来,那里才是正确的方向,还有大量的美味。
混淆没有完全奏效,杀丧尸等于杀自己人,还是赶紧制造船只和飞机。
拖住了丧尸近十天时间,中国全部的老弱妇孺都被转移到了世外桃源,他们暂时安全了。
那是近七亿的巨大人群,只要那批船只和飞机回来,在加上一直在建造的运输工具,不用十天,全部的中国人就有了喘息之地。
可仅仅是送到了世外桃源是没用的,还要有吃的!
二十亿人的肚子,一天就要吃掉起码二十亿斤的食物,世外桃源是肯定没那么多存粮的,还必须从国内运送过去。
中国不缺少食物,所有国民什么都不做,食物都足够吃十年之上。
但那是在国内,必须要把那些比人口还多几百倍的食物拖到世外桃源去,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