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

第5章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5章

小说: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历代君主视百姓为愚民,且妄行其是,败亡者居多。
  其实百姓为水,当权者为舟。
  若能顺应水势,则舟行自顺;若逆水势而行,又妄动波涛,则舟覆亦不为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魏征听后立起,拱手向李世民一揖道:“陛下既有此思,实为天下之幸。
  为君者爱民如子,从善如流,何愁天下不能大治?如今大乱之后,百姓畏厌强权,正是善易教化的时候。
  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
  如此一来,不出三年,则天下即可大治。
  ”    封德彝听到这里,实在忍不住,霍地站起,引经据典道:“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浇薄,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杂用霸道。
  它们是想教化而不能,不是不想教化。
  陛下,魏征为一浅薄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
  魏征不待李世民接言,当场反驳过去:“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
  至于封公所说大乱之后不宜教化,相反的例子,历史上也多得很。
  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复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亡,在汤之日,则得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魏征这番话援古引今,考之史籍,令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听后连连点头。
  封德彝闻言也一时语塞。
  魏征再接再厉,反问道:“若如封公所言人渐浇薄,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封德彝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萧礒咳了一声,说道:“魏大夫的这番话,想来是有些道理。
  然上古之时毕竟遥远,以之证于今日,咳咳,恐怕就有些虚妄了。
  要知治国之道,最为实在,容不得一点儿虚无。
  ”    封德彝感激地向萧礒投去目光,两人以前在朝堂之上互相不屑,不料今天却走到一起来了。
  魏征言语刻薄地揶揄道:“不错,萧公与封公皆是二朝重臣,理国能力罕有其匹。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2)
不过,有一点我倒要请教:炀帝之时,刑罚甚严,然终至亡国。
  太上皇举事之后,广博仁慈,应之者众。
  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不知二公是否明白其中的缘由?”
  萧礒嘴巴张了一下,忽然嗅出了魏征言语中的蔑视之意,不由得大为震怒,沉声说道:“魏征,老夫已经隐忍你多次了。
  皇上面前,能容你蔑视上官吗?”
  李世民挥手让三人都坐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缓缓说道:“今天让众卿家来这里,朕本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只要心向国家,说些过头之语,朕不追究。
  萧公,魏卿,辩论道理尽可放言,然不能攻击人身,你们要注意了。”
  李世民此刻隐隐地对萧礒有些不满。
  “至于大乱之后为求大治,当以何处之?朕以为魏卿说的有些道理。
  如今天下疲乏,百姓亟盼天下大治,是人心所向。
  若施以教化,必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专用刑律及杂用霸道,百姓皆谓我朝乃尊炀帝之遗风也,势必心理抵触,战战兢兢不知所为。
  治理天下,倚朕一人之力断不能成,倚众卿之力亦不能成。
  须使百姓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且教化渐深,则达大治。
  萧公,你以为朕对弓矢了解若何?”
  萧礒想不到李世民突然问此问题,有点摸不住头脑,愕然答道:“陛下性爱弓马,天下皆知。”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朕少好弓矢,也一直以为自己深明弓矢之道。
  然近得良弓十数张,鉴赏之后以为不错,将其交给弓工鉴定,他们说‘皆非良弓’。
  朕问其故,弓工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弓虽刚劲而出箭不直,则不能称为良弓。
  ’这件事对朕刺激很大,知道朕悟出来些什么道理吗?”
  萧礒道:“惟学问一途无穷无尽,不能浅尝辄止。”
  “萧公说得对。
  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可谓多矣,然还是不能全知其理。
  朕据有天下日浅,对治理天下的所知肯定不如弓矢。
  然弓犹失之,何况天下乎?魏卿,朕举这个事例,你知道朕想说明什么吗?”
  魏征对曰:“微臣体察皇上之意,一者,天下之大,穷一人乃至数人之力不能察,因此要虚怀若谷,察纳众言;二者,天下不比弓矢,弓矢不好可以弃之,然治理天下不知百姓利害和政教得失,则遗祸无穷。”
  李世民向魏征投去赞赏的目光,说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虞监,你立刻拟旨。
  ”虞世南时任著作郎,掌宫中文翰之事。
  闻听李世民召唤,他急忙起身,走到李世民身后的文案前。
  李世民接着道:“自即日起,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以待朕随时召见,询访外事。
  另诏京内京外七品以上官员,每有治国良策,可以直接上疏于朕。”
  李世民的话音一落,那边虞世南援笔立就,随即拿过来让李世民过目。
  李世民看了一遍,嘱咐道:“用宝后立刻明发。”
  李世民又目视群臣道:“乱后易治,惟用教化,且抚民以静。
  这是既定国策,朕心已定,勿复再论。
  刚才封公、萧公和魏卿三人争论甚烈,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妨说得深入一些。”
  封德彝拱手道:“陛下决心要抚民以静,其实与太上皇一脉相承。
  皇祖老子的教义中,以清静、无为为主旨,陛下遥追先祖,古为今用,定然会大放异彩。”
  封德彝的这番话说得李世民拈须微笑,意甚嘉许。
  这里面有个缘故,武德三年,李渊因为自己与道教的教祖老子李耳同姓,就想附会教祖为皇祖,以夸耀自己门第血统的显赫。
  一日,晋州人吉善行来见李渊,言称自己在羊角山见到一名白衣老翁,该老翁说道:“你替我告诉唐天子,我即是老君,为唐天子之先祖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3)
李渊大喜,当即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先祖,并诏在羊角山为老子建立庙宇,由吉善行在那里住持。
  众人听后,都知道封德彝又在这里大拍马屁,然碍着李世民的威严,不敢再吭声。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不错,先祖教义博大精深,我为后人,当遥追其英烈,渴望有成。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怎样做到不失农时呢?就在于人君做到简静。
  如果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即使不想夺农时,那也枉然。”
  魏征以手加额道:“陛下所言极是。
  若想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封德彝反驳道:“魏大夫此言有些不通,若把天下兴亡的责任都推在君主一人身上,是不是有些偏颇呢?我们作为臣子,应该尽什么本分呢?”
  魏征道:“主明臣忠,终归要由君主来做表率。”
  这时,一直默不做声的王?站起身来,面向李世民道:“抚民以静,惟在教化,这是陛下定下的国策,那是不错的。
  说到这施行者之责任,正如魏大夫所言,君主之责任最为重大。
  想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外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这样将人力用尽,祸难就随之而至。
  他们难道不想安人宁国吗?非也,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做。
  刚才也说到隋炀帝,其殷鉴不远,在座多数人都亲历其境。
  臣不想再说其弊,只想说一点,伏愿陛下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说下去。”
  李世民点头道。
  “做事之初则易,终之实难。
  若想取得国家大治,须抑情损欲,克己自励,方能善始善终。”
  王?一字一顿,缓缓说出。
  李世民想了一下,笑道:“王卿,你的话朕记下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朕知道这个道理。
  不过现在刚刚开始,说这话过早。
  反正今后我们相伴的时候长着哩,朕若不能坚持,你们作为谏官,要当即指出,朕一定虚心接受。
  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不可离题太远。
  如晦,你虽主持兵部,然也不能不问外事。
  听了众卿之言,也要说说你的想法。”
  杜如晦起身道:“譬如行军打仗,由陛下定下方针大略,剩下的就由臣子来执行了。
  说到这治国之事,臣见识浅薄,不敢妄言。
  然臣想,这抚民以静并施以教化,毕竟题目太大,需要有诸多细致措施辅之才行。
  其实陛下刚才已经做了两件具体事儿,一是裁撤冗员,二是求谏与纳谏。
  这几日,臣和玄龄兄曾议了几回,有这么几条。”
  李世民大为兴奋,说道:“人言‘玄龄善谋,如晦善断’,你们二人若结合在一起,所谋定是很完善的。
  哈哈,这么多年你们二人一直在一起,朕现在把你们分开,这是朕的错处了。”
  房玄龄现为中书令,杜如晦为兵部尚书,二人所辖事体确实截然不同。
  杜如晦目视房玄龄道:“玄龄兄,你的口才比我好,还是由你来说吧。”
  房玄龄摇摇头,又向他重重地摇摇手。
  杜如晦转头道:“要想取得天下大治,抚民以静施以教化为根本。
  还有四条措施,那是一条也不能少的。
  “一者,前隋奢费,耗尽国力,使百姓心冷。
  所以从现在开始,宫内及百官要去奢省费,以俭朴为务,不可再造宫室,追求奢侈,此为第一要务。
  “二者,均田法及租庸调法由隋文帝兴之,其主要意义在于规定百姓应该承担的徭役,惜被炀帝破坏,其滥征民力,劳役无时,终致败亡。
  要使百姓安静,必须轻徭薄赋。
  如今国家初创,仓库犹虚,没有丰裕的钱帛予以给复和免赋。
   txt小说上传分享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4)
这就需要严格按‘两法’的规定办,多一粟多一绢,也不可妄动百姓。
  “三者,要选用廉吏,做到人尽其用。
  陛下求贤若渴,此条不用多说。
  惟有一点,刚才魏大夫说到主明臣忠,这一点很重要。
  若如是,则政治清明,廉吏竭尽其才,佞臣也要收拾起劣处以取信陛下,与群臣相处。
  “四者,要使民衣食有余。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搜刮百姓以奉君,就如割肉以充腹,当其腹满之时其身自毙。
  有句俗话说‘小河无水大河干’,反之,若小河水盈,则大河充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魏征听后鼓掌道:“好呀,杜尚书所言,可谓字字珠玑。
  陛下,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
  国之衰敝,概由此起。”
  李世民凝视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下,心中忽然晃过一个念头,然没有往深处想。
  他站起身来,赞道:“如晦说得好,这里面也有玄龄的功劳。
  魏卿,众卿家,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