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二十岁的巴黎 >

第26章

二十岁的巴黎-第26章

小说: 二十岁的巴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下来上课。   

  还有一个美国女孩子,与她相隔学期较多,没有正面接触,但是擦肩而过,总觉得她通身架势特别大。后来听石玮说,这位同学是比弗利“导演俱乐部”会所的看门人!好莱坞任是多么大牌的明星,对她也礼让三分,因为她说不让你进门就是不让你进门。   

  还有一位当年在襁褓中被冒死从东德带到西德的女生,从12岁开始就在餐厅当服务员挣钱交学费,从德到法,又在巴黎的餐馆里当服务员挣学费。   

  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Orga的工作。有一回课间我坐在过道里养神,一个金发女生目不斜视地走过来,噗哧坐在我对面,展开《费加罗报》来看。当时的感觉,是整个过道都亮堂起来。法国位置偏南,真正金发蓝眼的女郎并不多,眼前这一位,却如同时尚画报中的模特儿,根根金发如同阳光下的麦穗,干爽宜人,而不像有些姑娘的那种金色,总是湿漉漉、脏兮兮的;她双眼四下一扫,蓝得像湖水一样,绽放出熠熠的波光——我第一次见到了乌克兰的Orga。         

▲虹桥▲书吧▲BOOK。  

第63节:二十岁的巴黎(63)         

  听她的自我介绍,感觉Orga和Borka一样,充满革命主义豪情,多次重复自己是个“斗士”(fighter),仿佛还有一点“拯救全人类”的潜台词在里面。感觉二是Orga对自己的容貌太具自我意识,时常以各种方式提到台面上来。例如,“有朋友劝我,何必这么辛苦,当个model多好,打扮得漂漂亮亮,拍拍照,数数钱。可是我不,我坚持理想。你们看看我,能想象出我曾是乌克兰的一个机械工程师吗?”“我的优点……是不仅外在美,内在也美……内在美更需要修炼,我读很多的书,我流利使用四国语言,还有这个MBA,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一定会读完。”(幸亏Orga实在漂亮,否则,稍逊一点的,这些话说出来都像芙蓉姐姐。)   

  后来,在惯常的八卦集会上,当Sarah告诉我Orga的兼职工作时,我大吃了一惊。原来,Orga先是大名鼎鼎的红磨坊舞蹈团一员,头发全部向后梳,在脑袋后面扎得紧紧的,油光水滑,穿六吋的红色高跟鞋接连跳两场。Orga私下抱怨红磨坊晚场表演不禁烟,她忍受不了那气味儿,于是转投香街上与之齐名的丽都夜总会。Sarah说丽都前厅里的3D舞蹈画面中有Orga的身影。我后来特意去看,没有认出来,画面上的女孩子都太过浓妆艳抹,与Orga平日素面朝天的形象相差太远。   

  八Orga的时候,女孩子们的语气很钦佩,因为那种地方,普通意义上的美女根本望尘莫及;便是大大的美女,也要符合各种苛刻的条件,比方说身高、年龄,而且一定要金发。我们学校的大美女还能数出几位,一个昵称Minnie的,爱尔兰人,酷似《老友记》里的瑞秋,五官还更柔和一些,也是金发,可惜个子太小,和谁说话都仰着脸。还有一个昵称Mickey的,英国和西印度群岛混血,太过exotic,所以也没有可能入选。便是法瑞尔,发色(棕)、表情(忧郁愁苦)也不合格。   

  后来我想Orga大约是自己心里有点放不下,所以总是提着、提着。不过很快她就知道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大家一贯的友善,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也就释然了,不再孤家寡人,副作用是也不用急急证明她的革命豪情。   

  上文提到的Minnie和Mickey也很有意思。Minnie在北爱尔兰也就是英国念的大学,但若有人听她的口音说她是英国人,她还不大高兴。Minnie大学毕业后花了整整一年半时间做环球旅行,出发的时候口袋里一共1块钱,回家时还剩2多。方法很简单,到哪里没钱了就找个工作,为此她在悉尼的外贸公司干过文秘,在印度当过英语外教,在美国当过健身陪练,等等。   

  Mickey呢,不仅长得美,穿着打扮更是时尚指标。她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美术系,一直以来都在为法国的ELLE杂志做兼职美编,以为毕业后就能顺理成章地去工作。不料人家说她一来法语不够好,二来艺术家调调太浓,恐怕不能适应杂志的商业化运作,把她拒掉。她一气之下,不仅来到巴黎,还报了这个商校念书,同时继续隔三差五给ELLE投简历、寄作品,终于在毕业前夕被正式录用。毕业典礼上,她把ELLE老总请过来给大家致词。   

  Mickey最好的朋友是瑞典的Marianna,极为朴素,人们都想不透她怎么会和时髦前卫的艺术家谈得来。Marianna自成年来一直在各种志愿者组织做part?time,派驻过科特迪瓦,如果包括非洲方言,她是学校里掌握语言最多的。结果她还没毕业,就被瑞典某政府部门挖走。   

  我们这个小小的学校,虽然形象比较草根,但就像深藏不露的森林,物种的多样性才是它最大的乐趣与资产。   

  再说宗教信仰这事,也是让我大长见识。我们班有个叫Suey的埃及姑娘,黑长发卷成密密的小卷卷,脸很瘦,眼角狭长,薄嘴唇,鼻子有点鹰钩,怎么看怎么像埃及艳后。她说话极多极快,有点碎碎叨叨,说着说着上不来气,咳咳咳地咳嗽两声。有位中国同学老六,明明是位心脏科大夫,却又说自己精通传统中医和相术,看Suey面薄眼飞、印堂发黑,总是咳嗽,觉得不顺眼,认定她是酒色淫逸之徒。老六见她一次嘀咕一次,说多了,我都有些疑惑起来。         

。←虫工←木桥 书←吧←  

第64节:二十岁的巴黎(64)         

  后来有一次,一起去酒吧,一留神发现Suey一杯接一杯地喝,喝的都是果汁,一行人也没有劝她喝酒。原来Suey竟是个虔诚的穆斯林,滴酒不沾。不仅如此,她每天要做三次祷告,五体投地的那种祷告。三次的时间原则上是固定的,但是这里不比埃及,不太可能上了一半的课自己出去祷告,于是她特意打国际电话到埃及总部,申请修改祷告的时间,得到批准。最后一次定在半夜12点,有时候困了会上了闹铃先睡,睡到12点再起来祷告。她还去找系主任寻求场所上的帮助,系主任给了她放置办公用品等杂物的小房间的钥匙,如果在学校的时候需要祷告,她可以去那里,很安静,没有人打扰。   

  后来告诉老六,老六说,哎哟那个样儿的也可以是穆斯林啊。我说当然,不一定是戴头巾的(学校里有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的两个女生戴简易头巾,说实话我原先都不知道在这两个国家穆斯林是大族)。并且戴头巾的也不见得就是穆斯林,比方说先前提过的好邻居Sami,戴那么老大的包头巾,那么老厚的胡子,头发两个月才洗、一辈子都不剪的,他却是印度教。然而我们也有其他的印度同学,不戴头巾也不留胡子,小平头剪得和其余男生一样。所以说世界之大,就像罗大佑所唱的,“总有你所不了解的事”。   

  Gregory在MBC为数不多的男生当中算是个帅小伙(也就是说他比Philippe略帅),外加口才不错,特别能侃,爱和女孩子扎堆说话,眼珠子转来转去,头发捋来捋去,把一群小姑娘逗得前仰后合。石玮说他“总以为自己是唐伯虎啊”。   

  头一回自我介绍,Gregory说他到法国念书的目的有二,一是念书,二是诚心寻找意中人、共结连理。台下噗嗤声一片,觉得“共结连理”是假,“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真,反正巴黎多的是莺莺燕燕。笑得最厉害的是法国姑娘Irena。Irena是高个子,比Gregory高半个头,性格大大咧咧,上课插科打诨,和老师斗嘴,走路如风,笑起来像打雷。当时她一边打雷一边拍桌子:“哈哈哈哈,这是自我介绍吗?‘谁来嫁我?谁来嫁我啊?’”   

  结果……一年过去,Gregory和Irena就结婚了,一起回加拿大,还买了只小狗一并带走。后来“跨文化交流”的老师跟我们说,两位都来自严格的犹太教家庭,不能与其它教派通婚,选择面其实十分狭小。没想到台上台下一番呼应,造就了学校的一段佳话。   

  有时候,我跷腿坐在学校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或是窄窄过道的长凳子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同学,高矮胖瘦黑白,都笑眯眯的,觉得好有趣。这真像童话里的森林,住着蓝色短耳朵的兔子,粉红圆点的大象,会结网的猪……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忙忙碌碌的森林,比起森林外面混乱的、打打杀杀的世界,真是一方乐土。兔子、大象和猪能够并肩探讨,在碧绿的森林里奏出动人的合唱。   

  森林管理员系主任先生非常辛苦、非常勤劳,他和秘书小姐一起,就像父母,打理着森林这个大家庭,协调着种类众多的动物孩子们。不过……也许把这两位比作父母不太合适,因为系主任本身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系主任是斯坦福的高材生,毕业后顺理成章找到位高薪优的好工作,更兼新婚燕尔,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不料(世上总有这两个无奈的字),不久系主任就发现了自己“断背”的倾向,自有一段苦痛的挣扎和挣扎未果的痛苦,最终大白于天下。八十年代的美国,风气自然不比今日,若是看过电影《费城》自然知道。可怜的系主任没有遇上丹泽尔·华盛顿这样的好律师,不仅离了婚,还被上司炒了鱿鱼。他痛定思痛,一跺脚来到巴黎,又潜心攻读了博士,走上了教育工作者的岗位,同时也迎来了巴黎包容自由的新时代。   

  那么我们为徒的如何得知这桩公案?说来也巧,当日解雇系主任的上司,他儿子正好又来巴黎念书,又正好申请到系主任手里,这就是美国的Sharam同学。酒酣耳热之际,有人八起系主任的种种蛛丝马迹,Sharam大着舌头说:“你们猜得不错,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故事说毕,他补充道:“是我爸爸的错,我爸爸……不够哥们儿,系主任……够哥们儿!”想想也是,能把“仇家”的儿子录取过来,给予与常人无异的关照,系主任还真挺够哥们儿的。也许,正因为他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才使得这片小小的森林,如此鲜活多彩。   

  十几个月的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就毕业了。毕业后的小动物们,依旧满世界跑来跑去,干什么的都有,到如今已有两年。25年岁末,Sharam给大伙儿发了群体邮件,缅怀学校生活,汇报自己的近况,祝大家一切都好。Sharam法语屡学屡败,在巴黎多次面试未果,于是回到美国西海岸,加盟某公司,跑欧美贸易,穿梭两大陆,依旧孜孜不倦地学法语。看到邮件的同学,纷纷回信,渐渐形成一条长长的email链,从中可以得知:   

  Aline受到非洲某电视台的极力邀请,“许诺的薪水可以在当地买楼”,但是考虑到该块大陆时局动荡,可能今天主持了节目明天电视台都没了,于是在法国一间图书出版工作室工作。Marie如愿以偿,留在巴黎就职于某跨国公司,进行与政治无关的市场策划工作。Vanessa跳到伦敦,在全球十大公关公司之一的Weber Shandwick工作。Syreta和Julie分别回到巴哈马和百慕大,都已经结婚,还把各自的另一半带回了她们的小岛。老六回国,凭借“名医”的资历,创立小小药品公司,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