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

第18章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18章

小说: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供军需。朱元璋率师亲征,为鼓励士气,她还将后宫的金银财宝、绸缎丝帛全拿出来犒劳将士。 
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对战争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曾不断提示夫君,定天下要以德服人,而非“杀人为本”。她说得很有道理,朱元璋觉得也是。当然,定了天下后,功臣就不算“人”了,所以想打屁股就打屁股,想砍头就砍头,这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这些事情给朱元璋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做了皇帝,不忘夫妻患难之情,将马皇后扶上正位,还经常在大臣面前回忆往事,说那一段峥嵘岁月可与汉光武帝刘秀未成事时与部下在河北饶阳滹沱河畔芜蒌亭吃麦饭、喝豆粥的典故相比,并夸赞马皇后的贤德可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媲美。后来他把这些话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趁机委婉进谏,劝他善待大臣。她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君臣互相扶助就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况且我又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后宫楷模好学典范 
马皇后做了第一夫人后,特别勤于内治。她积极发挥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的经验。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史摘录她们的家法,经常翻阅查看。有人说,宋朝的皇后太过仁厚了吧?马皇后反问道:“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 
又有一天,她问女史道:“汉朝的窦太后为什么那么喜欢黄老之学呢?”女史说:“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马皇后据此叹道:“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其实马皇后大谈仁义之道,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她深知她丈夫禀性严峻,刚愎自用,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所以她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丈夫要宽待臣民。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朝廷常常拿大臣撒气。回到后宫,也常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每当老朱发飙的时候,马皇后也会装作发怒的样子,然后命令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事后朱元璋问老婆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皇后意味深长地说:“皇帝不能因为自己一时高兴或生气就给人奖赏或惩罚。当陛下生气的时候,恐怕会给予过重的惩罚。把他们交给司法机关,就能做出公正的判决了。陛下今后要定某人的罪,还是应该移交司法机关的。” 
当然,马皇后也深知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她把仁厚道德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爱。为了让丈夫明白什么叫爱,她做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感 
化工作。她爱自己的老公。她深知要温暖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应温暖他的胃。因此关于领袖的饮食问题,她一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都要亲自去御膳房“躬自省视”。她也爱别人的孩子。马皇后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对于妃嫔宫人,如有因被皇帝宠爱而生下孩子的,她都非常厚待,并“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之”。她还爱天下的百姓。这方面,马皇后主要是在勤俭持家方面狠下工夫、大做文章。她以身作则,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旧不堪,也不愿换新的。后来听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故事,大受启发,又捡起年轻时的手艺,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剩余的布料,马皇后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天桑艰难”,老百姓不容易。 
这样的好皇后,自然得到大家的爱戴。便是如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在她死后痛哭不已,并不再立皇后。后宫的宫女们更是念她的好,曾作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仁慈微谏教化老公 
朱元璋曾这样夸奖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这话一点不假。马皇后的伟大之处,便是不怕朱元璋的坏脾气,并敢理直气壮地吹耳边风。众所周知,朱元璋不喜欢女人干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还特地命人纂述《女诫》,以示警诫。但马皇后是个例外。 
有一次,马皇后问朱元璋道:“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马皇后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辱为天下之母,那么子民们的安康,为何不能问?”也许正是马皇后文化水平高,说得又在理,所以朱元璋对她的话大多听从。 
朱元璋脾气很坏,在殿前开国务办公会议,动不动就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发起脾气来,别人常要掉脑袋。他太过刚愎自用,许多事情不调查,也不研究,盛怒之下就会大开杀戒。马皇后虽然做了不少教化工作,可就是感化不了他。他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从不改变他的思考方法和处事原则。对此,马皇后只能尽最大努力,想着办法劝他。好在马皇后的话他还能听入耳,因此也救了不少性命。 
有一次,一名叫郭景祥的封疆大吏镇守和州,有人揭发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后来朱元璋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 
还有一次,大学士宋濂因为孙慎一案受到牵连。逮捕入狱后,按案情严重程度当斩。皇后闻其贤,不忍让他这样无辜死去,便对皇帝说:“老百姓家都知道为子孙而宽待老师,以求礼教有始有终,你是天子,岂能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肚量?何况宋濂年纪一大把了,退休在家,肯定是不知情的。”朱元璋正在气头上,不听。过了一会儿,皇后伺候他用餐,但不上酒肉。皇帝问何故。马皇后说:“我是为宋先生做福事呀。”皇帝听了心里一动,恻隐之心顿生,放下筷子饭都不吃了。第二天终于想通了,赦免了宋濂,将其安置到茂州。 
另一个关于马皇后贤德的有名故事,与安徽的大商人沈万三有关。当时,沈万三富可敌国,有“财神爷”之称。朱元璋看他有钱,就想诈他一笔,让他为建造南京城墙出点银子。沈万三财大气粗,竟把城墙工程费用的三分之一包下来。后来,沈万三意犹未尽,或是想拍朱皇帝的马屁,又主动提出为朝廷犒军。没想到马屁拍到马腿上,朱元璋一听大怒:“小小匹夫竟想犒劳天子的军队,贼心不小,乱民呀,该杀!”马皇后觉得不妥,一个势利商人,只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罢了,罪不至死。所以就劝道:“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皇帝一听,有理,便改变想法,把这个倒霉的商人发配到山高水远的云南去了。 
马皇后身为女知识分子,除了仁慈宽厚之外,还有更深刻的一面。明朝将领攻克了元朝的首都后,把缴获的金宝美玉送回南京。朱元璋看到这些宝物喜形于色,马皇后却在一边泼凉水:“元朝有这些财宝却不能保住国家,我想,大概真正的帝王们另有其他宝物吧?”朱元璋一愣,沉思片刻,说:“我懂了,皇后的意思是人才是宝。”马皇后接着说:“陛下说得对。 
我与陛下从贫贱出身而能有今天,我常担心骄横纵恣由奢侈而生,国家危亡皆细小之处而起,所以希望广召人才以共同治理天下。”马皇后接着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皇帝一听,真是至理名言呀,马上叫来女史录入史册。 
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她还是进谏不止。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后知道朱元璋的坏脾气,害怕治不好而连累医生,竟坚持不肯服药。弥留之际,朱元璋问她还有什么话讲。她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史书上还说,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然而,自从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愈加孤独,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打大臣的屁股更频繁了,大臣们的脑袋也更容易掉了。那些倒霉的大臣宫女妃嫔,恐怕比朱元璋更加想念马皇后。 
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做出极不平凡的业绩。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美人地理 
明孝陵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1405年)。明孝陵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1)   
陈圆圆(1624—1681),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江苏武进人。圆圆初为田畹歌妓,后为吴三桂之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吴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 
不得不提的情事 
这位美人的名字,虽然在民间口熟能详,可在正史上还有待考证。《明史》写作“沅”,字畹芬。《庭闻录》则明确记载:“陈姬,名沅,字圆圆。”据说她本姓邢,只因母亲早逝, 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 
后来大概是家里太穷的缘故,圆圆流落至苏州,“卖身为妓”。因为有倾城之色,更具天籁之音,所以时人盛赞她“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按钮琇《觚剩》的说法,她“每一登场,花明雪艳,独出冠时,观者魂断”。与她曾有一段萍水之缘的冒辟疆,也说她“擅梨园之胜”,并在《影梅庵忆悟》里回忆道:“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而听了陈圆圆“咿呀啁哳之调”,简直要“欲仙欲死”。 
关于冒辟疆和陈圆圆,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陈圆圆后来被皇亲掳去,与他还有些扯不清的关系。当初,陈圆圆对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字辟疆)可谓情有独钟。初次见面后,就“牵衣订再晤”,期望冒公子偕她游玩,或看光福梅花,或观虎丫丛桂,一副情窦初开的娇痴样,真是可爱得紧。只是冒辟疆有“省觐”的大事,“不敢迟留”,方才作罢。后冒辟疆再访陈圆圆,却听说“已为窦霍豪家掠去,闻之惨然”。本以为“佳人难再得”,谁料却是一场虚惊。可能是陈圆圆得到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