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

第15章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15章

小说: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芎笠蕴酵憬愕拿迦牍匆恢倍阕挪患憬恪V沼幸惶欤笾芎蟆芭煎结<保憔娴匚实溃骸叭旰稳绽矗俊薄
小周后毕竟年轻,还不懂得女人的敏感和醋意,便傻乎乎地回答道:“既数日矣。”想想看,自己的老公竟置十年夫妻之情于不顾、置结发之妻重病之身于不顾,而是与自己的亲妹妹“数日”偷欢,大周后岂能不生气?岂会不愤恨?可一边是自己的痴心妹,一边是自己的负心汉,大周后又能怎么办呢?病情急转直下的她,只有采取“至死,面不外向”的姿态,以示抗议。 
可以想象这个偷情事件对大周后打击有多大,心神俱灰的大周后终是含恨离开人世,年方29岁。这时的李后主愧疚不已,史书上说他“哀苦骨立,杖而后起”,我认为有作秀之嫌。为了表示自己“哀甚”之心,他还亲自为大周后写了千字的诔文,文中自称鳏夫,并夸张地连用了13个“呜呼哀哉”,其中也不乏“抆血抚榇,邀子何所?”“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之类“极尽酸楚”的词句。虽说李煜的文章写得漂亮,戏也演得逼真,可始终瞒不过后人“雪亮的眼睛”,大家都知道这些是“后主过哀,揜其迹”的把戏而已。 
李煜虽然无耻又虚伪,可人家是个文学才子,漂亮的诗句总是很容易掩饰是是非非。何况李煜的脸皮又是那样的厚。那首《菩萨蛮》虽有香艳狎昵之嫌,可李煜照样敢把这首词制成乐府,任其外传。在他和小周后成婚之夜,他的臣下韩熙载、许铉等写诗嘲讽他,其中有“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等尖刻的诗句,他也满不在乎。后世文人一再把玩“绝妙情语”的词句后,反而觉得李后主坦率得近乎可爱了。只是不知那位小周后,心里对此又是怎样的看法? 
她和他的结局 
李煜虽然多情,也容易感伤,但对感情,却绝非痴人。他太过花心,也太过自私,在他的感情世界里,唯一在乎的可能只有他自己。除却大小周后,还有裹小脚跳舞的窅娘、善于说禅理的乔氏、善弹琵琶的流珠、乖巧伶俐的庆奴等许多宫娥等着他的宠爱呢。 
他沉浸在“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无限欢情里。对于旧爱,他有“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的阴柔缠绵;对于亡人,他有“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的脂粉感伤。女人对他而言,可能只是必要的情感体验、生活陪衬和心理解药罢了。因此,便是成了可怜兮兮的亡国之君,在“仓皇辞庙日”,他还要先“垂泪对宫娥”。难怪后来的苏东坡嘲笑他不哭自己的祖先和国家,倒是先去哭女人。由此可见,李煜对于女人,太过敏感,太过博爱,也太过依赖。对这种心理不健全、情商又太发达的“宝贝”男人,能说什么好呢?后世评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可谓“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评价倒是中肯,可感觉很不对味。 
身为女人的小周后,最初被李煜的才情所吸引,成就一段 “不伦”之恋,虽有点难堪,可毕竟有个圆满的结局,特别是后来被立为后,可谓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便是心爱的男人太过“滥”情,但至少有“才情”和“地位”可以平衡。可一旦遇到人生大的变故,小周后便只能独自面对苦痛和悲剧。 
宋太祖的大军兵临城下将南唐小朝廷彻底荡平后,软弱无能、没有血性的李后主只好“肉袒以降”,并屈辱地接受那个叫赵匡胤的大汉扔过来的“违命侯”。关于小周后的最终结局,有种说法是被那个不懂怜香惜玉的宋太宗看上,并恣意蹂躏。宋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的说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宛转避之。”后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诗讽刺道:“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受辱,真是莫大的刺激和羞辱。宋人有好事者,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图上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这个叫赵光义的男人,将其得意建立在一个女人的痛苦和另一个男人的尴尬上,如果他知道几百年后他的后代也被金人大肆强奸,不知会作何感想? 
而这个被戴上绿帽子的李煜,也许是心太痛,于是写出那么多感人肺腑的漂亮词句。面对心爱女人小周后的痛骂,除了窝囊地痛哭流涕外,他只能一味地忍耐。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七夕,是李煜42岁的生日。也许是太痛苦、太压抑、太绝望了,经历了大喜大悲的李煜,索性在这一天把自己的情绪痛快地表达出来。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并命歌伎奏乐演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闻者无不肝肠寸断。而李煜在词中也丝毫没有掩饰对于故国的怀念和留恋。他坦然了,平静了,也就没什么可畏惧了。一贯温顺如绵羊的李煜竟敢以这样的方式蔑视宋廷!性格暴躁的赵光义勃然大怒,当晚便赐予“牵机药”,毒死了李煜。 
李煜死了,也彻底解脱了。小周后觉得继续活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十国春秋》里说“小周后以后主暴殒,悲不自胜,亦薨”。看来,小周后应该是选择了自杀,随她的夫君而去。 
小周后是传统女人中的女人,因为她最具古代女性悲剧的代表性。她的喜怒哀乐,都随着她爱的男人起伏变化。她爱过,是因为别人需要她的爱;她恨过,是因为别人需要她去恨。她是男人追逐欲望的美味猎物,她是男人张扬自我的私有战利品。她美得毫无个性,也爱得毫无原则。于是,她的悲剧,除却悲情,还是悲情。便是有一丝遗憾,也不知从何说起。 
美人地理 
金陵城南京古称“金陵”。“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萧燕燕:最幸福的皇太后(1)   
萧燕燕(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旋即册立其为皇后。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因圣宗年仅12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57岁。 
家世显赫的皇后 
民间演绎的《杨家将》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太后的原型,就是辽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睿智皇后萧燕燕。 
这位美女的出身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中,萧氏后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这个家族有“国舅帐”的美称。萧燕燕的父亲是北府宰相萧思温,母亲是燕国大长公主。史书上说萧思温“通书史”,自然家教不一般,加上有这种“根正苗红”的政治家族背景,日后萧燕燕能成为皇后并“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其手”也就不难理解了。《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说有一次萧思温的几个女儿在家中扫地,别的女儿都是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而萧燕燕却非常认真,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萧思温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萧燕燕扫“一屋”没问题,扫“天下”当然也不在话下。 
等她长大嫁与景宗做皇后时,由于辽景宗羸弱多病,继位多年而不能正常主政,于是萧燕燕便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史载“大诛罚,大征讨,蕃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可见她的实力和魅力。后来,皇帝干脆下了一道诏给史馆学士,说以后记录皇后的话,也应用“朕”,并“著为定式”,这就等于承认了萧燕燕“女主临朝”的事实,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萧燕燕代行皇帝职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从史书记载和后代评论来看,辽景宗并不是一个无能、无为的皇帝。他在父亲被弑后登上皇位,励精图治,渴望大干一番事业,只可惜有心而无“力”,因为自幼身子骨就弱,承担不起繁重的国事政务。好在他还有一个能干的皇后。 
短暂十几年的夫妻生涯,萧燕燕就为辽景宗生了四子三女,可见景宗对她还是深爱有加的。萧燕燕作为正宫皇后,儿子耶律隆绪作为辽国皇储,地位自然也是显赫的。辽景宗于乾亨四年(982年)驾崩后,因为继位的圣宗年龄太小,不到30岁的萧燕燕再次被推上政治的前台,以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事,这便是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才华杰出的太后 
萧燕燕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长是知人善用,她最幸运的是手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当初,景帝驾崩,主少国疑,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权, 
虎视眈眈,内外震恐。无助的萧燕燕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珍和韩德让两位将军立马言,递上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信任臣等,何虑之有!”别以为萧燕燕真是柔弱无助,她只是善于利用女性温柔的力量激起部将的豪然气概罢了。对此史书上早有评价,说她“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由此便可观之。 
而萧太后之所以是萧太后,除却善于利用女性的优势外,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对于尚武善勇的游牧民族政权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季节性的游牧生活,加上单一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基础去入侵抢掳,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史书上说“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因此,女子统军作战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而睿智果敢的萧太后更甚。《辽史》记载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 
萧太后最伟大之处便是不穷兵,不黩武。史书上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也就是说,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要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这就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发兵南下,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军、通利军,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宋朝的都城开封。北宋王朝一时间朝野震动。当时北宋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远比辽国强,可在军事上却如此被动,对此不能怪宋朝将帅无能,要怪只能怪宋太祖。开国时,由于太过忌惮唐时藩镇割据的祸乱,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国策,以至于矫枉过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肾虚”的毛病,直不起腰来,并积弱成灾,导致亡国的悲剧。那时,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视眈眈的狼性强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