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

第13章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第13章

小说: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摺⑿赝葱乇锏男脑嗖”硐帧
  临床表现为3组症状: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在110次/分,体力活动和情绪刺激后立即加快;血压轻度增高,以高压为主,脉压增大;伴有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循环功能亢进的心血管疾病的特征,面色潮红,如同化了妆一样,心慌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烦躁易激惹等。
  这种病人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与压力增大有关,往往由于睡眠不足、生活无规律、心理矛盾、精神紧张、酗酒嗜烟、夜生活过多有关。如果不引起注意,这类病人可以逐渐发展为器质性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一旦出现症状要积极治疗,防患于未然。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赵志付
  

“懒得出奇”也是精神疾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可有些人却懒得出奇,令人费解。
  小徐是位女中学生,只有17岁,3年前因成绩优异而直升高中。可是,近两年来她变懒了,开始时仅仅是精神不振,懒洋洋,做事慢悠悠。早晨睡懒觉,不想去学校。后来变得越来越懒,非但不想读书,数门功课不及格她也无所谓。粗心的父亲总是训斥她,细心的母亲总感到女儿这种情况不对劲。经过心理咨询,又经过精神科大夫上门出诊检查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徐患了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懒”。这是一种病态的“懒”。与其以往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此病大多始发于青少年时期,起病十分缓慢,最初不大容易被人觉察,一旦被怀疑有病时,往往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了。病人在病程早期仅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全身不舒服和精神萎靡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以后,逐渐出现人格改变,如孤僻、懒散、不与人交往、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修边幅、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沉醉于白日梦之中。学习成绩下降却不着急,也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对别人的批评和规劝毫不介意;对亲友冷淡,逐渐失去亲朋好友而成为孤家寡人,整日在家无所事事。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精神日益衰退。所以,当发现某个小青年懒得出奇、与众不同时,千万别大意。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把惊恐发作当成心脏病
35岁的陈女士是一位公司部门经理,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强,家庭生活幸福。有天晚上,她突然感到剧烈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大汗淋漓,她异常恐惧,好像死亡马上就要来临。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很快就将陈女士送到医院。
  说来也奇怪,一到医院,陈女士就感到身体好了,心不慌了,呼吸也不困难了。她做了心电图、血常规和胸部放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然而,在此后的一个月里,陈女士先后又发病了3次。每次发病,情况几乎跟第一次的症状一样,病情就像龙卷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最后一次发病,内科医生建议陈女士到精神科看看。由于没有诊断结果,陈女士将信将疑地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做出诊断:惊恐发作。陈女士吃了医生开的药,很长时间没有再发病。
  惊恐发作的病因目前尚未确定,但属于精神障碍是确切无疑的。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患者有极度恐惧的情绪,也有和这些情绪一致的躯体症状: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抖等。
  陈女士问医生:“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好,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呢?”
  医生的解释是,人们对自身的感觉,最多的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因此,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许多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原因。其实,对于许多精神障碍,猜测往往是不可靠的。精神疾病的产生,有许多是因为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发生了异常。严重的精神打击,也会使某些人的大脑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特别是使神经细胞连接处的化学物质传递发生变化,产生精神疾病。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罗小年
  

警惕孩子异常嗜睡
一位14岁儿童聪明好学,考试成绩总不出前3名。但是近2年来,大白天说睡就睡。不论在课堂上还是骑车时,睡意一来就无法抗拒。他曾试图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掐自己的前臂,以疼痛打消睡意,均未能成功。他的前臂常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在课堂上经常瞌睡,老师讲什么都听不到,清醒后,看看自己所写的笔记,真是一塌糊涂,连自己也不认识。某次考试中也入睡了,受到老师严厉批评。有时骑在自行车上,睡意一来,掌握不了方向,几次险些与人相撞。该生夜间则睡眠不良,易醒多梦,有时惊叫或手脚乱动。早晨起来则感到全身仍倦怠无力,情绪也变得低沉,对事物不感兴趣,常莫名其妙地烦躁,想发脾气。后来出现情绪激动如大笑或暴怒时,会全身无力,重时则跌倒在地。当时神志完全清楚,约经过1~2分钟,自己即能爬起来。该生学习成
  绩因此江河日下,从考试的前3名降到中等,又降为落后生。
  对此,家长和老师都不能理解,好端端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直到他发生大笑后倒地时,家长才意识到他病了。但是各家医院检查,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等均未发现病变。某些医生说是癫痫症,但服用抗癫痫药物多日,丝毫未见效果。
  这个孩子确实是患了病,这病叫做发作性睡病。一般检查方法均不能发现有什么体征异于常人,只有在睡眠中的脑电图可以看到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正确诊断。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约有1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常于儿童期发病。自1995~1999年,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开诊以来,已接待35位此病患者。其中29人在19岁以前发病,只有6人病发于20岁以后,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此病虽然常见,但其中不少人走过许多弯路才达到确诊与正确治疗。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发作性不可抗拒地入睡,入睡时间可短至数秒,多则以小时论。此外尚可伴有猝倒,即情绪激动时,四肢无力倒地;意识则完全清醒,约1~2分钟后可自己爬起来。可伴睡瘫,即似睡非睡之际,感到全身不能动,胸部有重压感,使劲用力或别人推一下才能动起来。还有伴发入睡前幻觉者,即尚未入睡时见到眼前有幻象,如见有黑影或动物,甚至感到一怪物来咬自己,此时并未入睡,确实不是梦。此4种症状称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除以上症状外,我们的35位患者毫无例外均有夜间睡眠不良、多梦、情绪低沉、易烦躁等症状,患者明知不对,但难以控制。有一例患者,发觉自己常常烦躁,发起脾气自己难以控制。为此,他自己做了一个大枕头,每逢实在烦躁难以控制时,即用力打大枕头以消气。
  本病是可以治疗的,虽然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定期服药可明显改善症状。这里要提醒家长,发作性睡病是必须即时治疗的。此病虽然不影响孩子的寿命,也不会使儿童身残,但能使儿童智残,能使儿童情绪不稳定,使儿童产生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感,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机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作者:北京友谊医院神内科心理组教授王芷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森田疗法治神经症
一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大厅里虽然没有了白天熙熙攘攘看病的人群,但仍有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原来,这是神经症患者的自助组织“生活发现会”正在进行座谈讨论活动。当大三学生丁建勇(化名)把自己的苦恼支支吾吾地说出来的时候,周围的人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出自己类似的苦恼,有的为小丁支招……一时间,讨论会像是为小丁进行的一次会诊。
  实际上,在场的除了北大六院的康成俊大夫之外,其他的都是神经症患者,心理疾病正在或者曾经折磨着他们。如今,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这种互助小组的方式,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困扰,共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坦然面对自己的疾病。据发起人之一的王培女士介绍,除了座谈讨论以外,他们还组织了爬山、唱卡拉OK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北大六院心理咨询专家康成俊大夫向记者介绍说,神经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疾病,从最近几年患者就诊的情况来看,社会上患神经症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是在高智商、高学历、高层次的人群中发病率越高。神经症的症状五花八门,变化多端,有的稀奇古怪,病人的痛苦让常人难以理解。神经症通常被分为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以及神经衰弱等多种类型。这些症状一般不会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病,但往往长期困扰着患者而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比如,前面提到的大学生小丁,因为每次吃饭时总是过分担心筷子、碗或者饭里有致癌物质或其他不洁物,需要反复考虑、盘算、检查才能吃下去,导致每顿饭要花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做其他事情也因同样的原因而非常缓慢,由于症状的困扰,他现在不能坚持继续上学,眼下正准备申请休学治疗。
  据康大夫介绍,“生活发现会”这种形式来源于日本的森田疗法,这一疗法以东方的人生哲学为基础,引导患者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森田疗法分门诊式和住院式2种形式。前者每周1次在门诊治疗,接受森田式的生活指导,有时也进行日记指导;后者则要在1~3个月的住院期间,分别经过绝对卧床期、轻微工作期、普通工作期和生活训练期等4个阶段的治疗。
  作为最早把森田疗法引入中国的专家之一康大夫认为,森田疗法是目前在中国适用性较强的一种心理疗法,它融合了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作业疗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禅的思想内容,可操作性强,对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失眠,以及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障碍有独特的疗效。目前,国内包括北大六院在内的一些著名的精神卫生机构都专门设立了森田疗法门诊和病房,有一批富有经验的森田疗法专家。他们中许多人从日本学成归来后,在国内积极进行临床实践,有效地帮助各类神经症患者走出了心理障碍的泥潭。“生活发现会”是一种集体学习森田疗法的患者自助团体,它能够使参加活动者领悟并努力实践,从神经症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更加建设性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安然
  支持专家:北大六院心理咨询专家康成俊
   txt小说上传分享

坏情绪会让血糖升高
不久前,我在一家社区医院输液,听两位病友聊起糖尿病,觉得预防糖尿病、控制好血糖,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太有限了,必须全家总动员。
  一个60多岁女病友说她平时出行主要靠自行车,但自行车突然丢了,这辆自行车骑了十几年了,一下子丢了车,心里很难受。这个时候,她先生不在北京,她无处倾诉,常常一个人在家生闷气。由于出行方式突然改变,她感觉生活极其不方便,索性哪里也不去了。
  等她先生回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