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逼上滕王阁 >

第47章

逼上滕王阁-第47章

小说: 逼上滕王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微慌了:“得得得,我不过是一个抄录文案的小吏,你何苦吹捧我呢?”

  “我又何苦吹捧你,请听下文。”吴子璋仍然以王勃为中心,显其审时度时的才能:“杜仁兄,虽是小吏确有大志,总想学班超去投笔从戎。他最爱朗读当代爱国诗人杨炯的‘从军行’,尤其是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勃读准确了诗句,道谦地说:“刚才我篡改诗句读成:‘不为百夫长,我甘作一书生!’这是我个人的志愿。”

  吴子璋笑道:“蔺相如使‘完璧归赵’,凭的是唇枪舌剑。子安贤弟的一篇反战谏言,也称得上是义正辞严,一纸能抵百万兵。大可不必投笔从戎,也能横扫千军。”

  王勃笑道:“非也,若是东征出师有名,是义战。小弟虽然生性厌战,为了报效社稷,以战争去制止战争,我也一定像杜大哥,学习班超。”

  “对对对!”吴子璋大加赞赏道:“我这杜微老哥,宁做百夫长,至今没投军,就是不愿去东征。才委屈自己作了书生。”

  “别看我当了个看城门的军曹,我也没有习过武功,是个没能进士的钟馗,可也是个疾恶如仇的读书人。”阎望远自我表白。

  吴子璋还在调笑:“我早知道你不是个有拳脚的阎王爷,你是个鬼都不怕的假钟馗。”吴子璋又向王勃介绍:“不过他的伯父阎伯屿,确是当年随先王太宗西征突厥蛮夷,身经过百战,回到京都,已任过两朝镇守九门,龙武军的大将军。他为人豪侠爽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这侄儿还未能进士的阎王爷,信口牢骚乱说话。”

  “你这是胡说!”阎望远故意又举拳了:“我让你试试我这钟馗是不是能打鬼!”

  杜微拦住喝道:“我看你又是酒喝多了。”

  “不多不多。”吴子璋玩笑不断,依然如故:“我还要请你二位,同去醉仙居为王勃贤弟接风,欢庆我们以文会友,从此成知音呢。”

  王勃欲推辞,被他们三人推向前去。

  唐宫,高宗的寝宫大明殿内。

  高宗倚靠在盘龙榻上,蹙眉饮了一小口宫娥呈上的汤药,立即吐了,将药盏推开。

  坐在龙榻前的李弘,忙双手揣过盛药玉盏,亲自尝了一口,跪到高宗身边,满面忧愁,轻声柔语:“父王……你要保重龙体。”

  高宗凝视着李弘含着泪水的眼睛。毅然接过玉盏一气饮尽,呛得连声咳嗽。李弘忙接过玉盏交给宫娥,接着给高宗先抚胸,后捶背。

  高宗好不容易平息了咳嗽,将李弘拉到床边坐下,握着他的手抚摸着:“弘儿,是不是你娘又指责你了?”

  “不不,”李弘站了起来,躬身肃立,装出一付不得不伪装恭顺的神态:“母后严厉训斥孩儿是望子成龙。”

  “唉——!你那狠心的娘准定又刁难你了。”

  “不不,母后爱子心切,有所指责,也是孩儿不够检点……”说着以袖拭去挤出来的眼泪。

  “你,唉唉!”高宗爱怜地轻轻捶床:“你有苦衷就快快吐出来吧!”

  “没,没有。”李弘又强作笑脸:“托父王神威。东征高句丽捷报频传。母后已经难以挑剔孩儿……孩儿唯望父王早日病体痊愈,重振朝纲。”

  “唉,看来,父王我已没有那体力,像你祖父太宗一样去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了。咳咳咳”

  李弘又来捶抚:“不,父王虽老,虎威在。我家李氏大唐的江山是在马背上挣来的。”

  “对,这就对了。”高宗推开李弘抚慰的手,坐起来说:“虎门岂能出犬子。只有真龙才能坐龙庭。……你母后不容你监国。我……”高宗压低了声音:“我就让你监军。……不会掌握军权,就难以掌握政权,有了军权,就可以……咳咳……掌握……政……权……”

  “父王不用说了,孩儿知道该怎样监军……。”

  “你定要利用朝鲜半岛上的几个民族自相争斗,以夷治夷,去援助弱的攻强的,这样不但赢得了人心;其实是他们朝鲜人打朝鲜人。”

  “他们打得不停,我们才能有东征的捷报频频传来。”

  高宗向儿子吐心胸:“这就是古今中外称王称霸的大国……”

  李弘接话:“力图当霸主,挑战弱国,国内自相斗,好渔翁得利,名利双收的最高战略战术”

  “对对对,我聪明透顶的皇儿……”他歇口气又说:“我李氏大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消耗些军需粮草,伤亡些将士兵马,无足轻重,只要你监军的这场东征,在攻打征讨中有所作为,就能让朝野臣民,举国上下盛赞你是位勇智双全的有谋略的储君了。”

  李弘跪在床前,伏在高宗膝上咽咽啜泣。这时抬起头又含泪笑道:“东征的辉煌战果,全是父王筹谋划策、运筹帏幄的伟绩,孩儿不过是按父王旨意去执行而已。”他见时机成熟,又想为自己捞取成果:“父王东征战功显著,孩儿有心再在九成宫外,勒个巨碑记功。”

  高宗萎糜不振,嘘嘘哮喘:“你认为于你有益的事,你尽可好自为之,父王我……咳咳咳……”

  李弘忙又站起,为父亲轻轻捶背。

  通往大明殿附近的钓鱼台上。太平公主正陪武后钓鱼,宫娥太监远远近近肃立在周围侍候着。太平公主显然连钓数条,她连连呼叫、欢笑,这笑声在这寂静的御苑中,更是显得清脆、嘹亮。

  武后却神情淡漠地关注在浮标上,公主在婉儿提示下,抢过武后手中渔竿尖叫一声:“唷,又是条小鱼。”这时那高宗手边捧药的宫娥悄悄来到一太监身边悄悄耳语,急速离去。这太监又匆匆来到婉儿处轻轻告密后离去。婉儿随即躬身禀告,武后冷着面孔,似乎觉得密报并不机密,无关紧要,边专注地细听,又随手将小鱼放回水中。

  稍时,御园小径两侧远远侍立的宫娥太监,像传递消息的树,逐个隐藏入花树山石后面,避开远远走来的李弘。

  李弘身后跟着曹达和几个随从,毫无察觉任何动静。他信手折了花朵闻闻扔去,随手又在路边折一朵玩弄,一边听着曹达讲述他喜爱听的趣闻:“自从殿下亲题匾额招摇过市,王勃的名气传满了京城,只要他的诗词文章有了新作,人们都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李弘闻着花香道:“这小子的诗文,能及得上我那才子吴子璋吗?”

  “一个是学舌鹦鹉,一个是鹤鸣九皋。实在难以相提并论。”曹达似乎持平公正。

  “我倒不信他们两相貌是平分秋色,难品高下,文章竟天壤有别,一定是你有偏心。”李弘心有偏颇。

  曹达有意调笑:“是是是,有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评判他两,就看有情是无情了。”

  李弘佯作指责:“我看你越来越没分寸了!”

  曹达拾起李弘扔在他脸上的香花,闻了闻:“奴才哪敢呢!”

  他们满脸春风,兴致冲冲,一拐弯,才发现钓鱼台上的武后和公主。李弘急忙停步想转身回避。太平公主迎面发现,故意向武后暗示,又有意招呼:“哥——!”

  武后头也不回让婉儿换鱼饵随便问:“是你哪位兄长啊?”

  李弘无奈只得走近跪下:“孩儿李弘参见母后!”曹达和随从也远远跪下叩拜。

  “不敢当。”武后仍不转身继续放钩,好似十分关注钓鱼漫不经心道:“皇太子是看望过皇上了吧!”

  李弘虽品出味道,仍委屈求全:“孩儿我……也是来向母后请安的。”

  “嘿嘿。”武后淡淡一笑,仍然专注下钩,落钩后又提钓在手,再又准确地甩钩入水。

  公主抿嘴一笑:“大哥还跪着呢!”

  “起来吧!”武后小心地移动了下鱼竿,仍不回头。

  李弘惶惶起立躬身而语:“谢谢母后!”

  “一口一声母后。”武后竟催公主注意她的鱼竿,一面冷冷地:“哼,皇太子殿下,心目中还有我这亲娘啊!”

  “孩儿怎敢不孝?”

  “近来你确是关心你娘亲起来了。”

  李弘实难捉摸武后心意,试探地:“孩儿新近纳入了几个技艺超群的西域舞伎,正想送进宫来给父王母后消遣尝玩。”

  “你父王需要静养,你不知道吗?”武后目光不离水上浮标。

  “哪……”李弘碰个钉子忙道:“孩儿这就去将她们打发了。”说着欲走。

  武后这才转过身来,狠狠盯着胆怯了的李弘良久,不露声色平淡的问:“近来你很关心招贤纳士的事务了,是吗?”

  李弘心悸地答:“母后是指吴子璋?他是父王……。”

  武后依然平淡地说:“这已经是皇历上过去的轶事旧闻。近日满城风雨的新闻,传说你给礼部尚书王福畤府上,亲笔书写,赐对联,赠匾额,好不热闹。”

  “这……这是遵听母后一贯的教诲。”李弘灵机一动立刻狡辩:“欲天下大治,必须武安邦,文治国。首先要尊儒重道,招贤纳士,才能广揽俊彦,使天下人心归向…”

  “好了。”武后堵住陈词滥调:“在那么多位太子太师、太傅的教导下,你确实懂得了如要拢络民心,先要归顺士心。朝野中你那忠孝仁义的美名已经超过了你父王了。”

  “儿臣不敢!”李弘被惊住了。

  “不敢!”武后有份量地言道:“你好一副对联啊,祖孙七进士,兄弟五登科。你这样给文中子的后代锦上添花,有多光彩。文中子桃李满天下。你这壮举不仅让文中子的徒子徒孙闻风来投,只怕天下士人都要来投奔你这当代的孟尝君了。我得尽快奏明皇上为你扩建东宫太子府,否则容不下你三千食客,我将罪莫大焉!”

  李弘感到事态严重,急忙跪下:“儿臣知罪!”

  “起来听着!”李弘站了起来,武后又款款问道:“王勃可曾经过科举赴考?”

  李弘恭敬回答:“未曾。”

  “王勃可曾有了金榜题名?”

  “没有。”

  “未经科举怎进士,金榜无名怎登科。他王家那来这祖孙七进士?兄弟五登科?”

  李弘将过错推向武后:“儿臣,这样题字也是为颂扬母后为国选才的美德。”

  武后一时也蒙了:“这怎么成了我的美德了。”

  李弘有根有据答道:“母后秉承大唐祖训,榜外拾遗,降旨全国幽素举贤,父王有病,是母后亲临策问,慧眼独具选中王勃等人,其中王勃更是学识渊博,人所共知。他虽非正式科举,未上金榜,论文才,凭学识,胜过了及第状元。他经老相国和母后亲自遴选,完全可以任职重用。儿臣赞他是登了科的进士,实实是敬慕母后为国求贤的美德!”

  武后这才由衷的笑道:“你若真能理解为娘的用意,也不辜负娘多年来辅保你位居东宫,册立为皇太子的苦心。”

  李弘以为心计得逞故作亲切道:“母后政务繁忙,儿臣无知少尽孝道,还望母后原谅。”

  太平公主看不惯,不耐烦地讽刺道:“得得得,你是名满朝野的仁爱孝悌的皇太子,就差举国上下都给你歌功颂德了。不要在这里献殷勤,扰了母后与我钓鱼的乐趣!”

  武后略于指责:“疯丫头,你怎能这样态度对兄长。弘儿,那王勃终非正式科举及第,不能由吏部轻率授职。按已往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