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旧闻新知张爱玲 >

第17章

旧闻新知张爱玲-第17章

小说: 旧闻新知张爱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母孙用蕃爱吸鸦片,脾气暴躁,常虐待家中的佣人,张爱玲看到后母对弟弟的冷酷非常讨厌,很少回家,住在学校,也偶尔到姑姑住处去住。
  1935年
  升入高中后,张爱玲住校读书,星期一坐父亲的汽车去学校,星期六司机又去接她回来,保姆何干每周三给她送去换洗的衣服和她喜欢的食物。周末和寒暑假则回到家中,有事去舅舅家聊天,更多的是到姑姑那里去,她喜欢姑姑那里的雅致、清新与职业新女性的生活方式。 。。

张爱玲年谱简编(5)
与后母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张爱玲与后母保持着淡淡的礼节关系,偶尔会谈些天气和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话。一次暑假,她在父亲的书房写作文,写完请按了就放在那里,后母无意中在书房看到了她的作文簿,题目是《后母的心》,张爱玲在文章中把后母的处境和心态刻画的相当深入,合情合理,后母看了后很是感动,夸张爱玲会写文章,懂事。
  这一时期张爱玲开始读穆时英的《南北极》,巴金的《灭亡》,弟弟张子静的变化让她吃惊,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庸艳的连环画在屋里看,并且逃学,忤逆。张爱玲同情弟弟在家里的遭遇,同时也在他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生活的阴影。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板滞,不爱说话。 宿舍零乱,但考试总得 A 或甲的优秀成绩。
  1936 年
  秋,汪宏声任圣玛利亚女校中文部教务主任职,兼授高中国文课,是张爱玲的国文老师。他在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修订中文课程,在图书馆添置中文书报杂志,奖励课外阅读。在作文课上,一改八股教学模式,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他极为欣赏张爱玲的作文《看云》。 课余发起组织出版校内的小型文艺刊物《国光》。邀请张爱玲当编者,张爱玲答应投稿。创刊号上有张爱玲的模仿新文艺风格的小说《牛》。后来发表的小说《霸王别姬》被汪宏声誉为“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较,简直可以说一声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发表有书评与读书报告《评》、《读书报告》,前者评的是圣校女同学张如瑾的作品,后者是林译小说的评论。
  散文《秋雨》发表于 1936 年校刊《凤藻》上。
  1937 年
  夏 张爱玲从圣玛丽亚女校毕业。
  两篇小说评介《无轨列车》与《在黑暗中》在《国光》第 6 期发表。前 者系林疑今著,后者为丁玲的小说。随笔《论卡通画之前途》,刊于 1937 年圣校年刊《凤藻》上。在《凤藻》上发表的还有英文散文《牧羊者素描》,《心愿》。
  张爱玲两首嘲笑两位男教师的打油诗化名在《国光》上发表,曾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
  母亲从法国留学归来。张爱玲常去看望母亲,把自己的作文,业余作品拿给母亲看,给母亲讲自己学校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听母亲给她讲伦敦的雨季,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张爱玲被母亲描述的异国风情所迷住,整个的心神都飞到了母亲那里,父亲非常不高兴,骂她没有良心。
  母亲托人找张爱玲的父亲谈女儿留学的事。张廷重避而不见,不得已,张爱玲便自己向父亲提及此事。因为紧张,她像演讲般说了一大堆理由,父亲极为生气,说她是受了母亲的挑拨,后母干脆大骂:“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这年夏天,日本突袭上海,沪战爆发。张爱玲父亲家住苏州河附近,炮声不断,被吵得不能入睡。她征得父亲的同意,搬过去在母亲家住了两周。后母认为张爱玲没有给她打招呼,无视自己的存在,十分生气,打了张爱玲一个耳光,张爱玲本能的要还手,被佣人拉住。后母却喊叫着到父亲那告状,张廷重冲下楼来,对她拳足交加,嘴里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张爱玲没有回手,也不分辩,只感觉头一会偏到这边一会偏到那边,被打倒在地,坐下了,躺下了,父亲还揪住她的头发一阵踢打。她记住母亲的话:“万一他打你,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

张爱玲年谱简编(6)
第二天,舅舅与姑姑来替她说情,姑姑与张廷重吵了起来,父亲用烟枪把姑姑打伤,眼镜也被打破,血流不止,舅舅拉着她去医院,姑姑发誓说:“以后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姑姑走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楼下的一间空房间里,除照料她生活的何干外,不需任何人跟她见面,还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张爱玲知道父亲不会打死她:“不过关几年,等放我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很多年。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1938年
  将近阴历年,张爱玲逃出父亲的家。不久,弟弟张子静也逃了出来。母亲由于没有能力负担两个孩子的教养费,无法收留儿子。张爱玲把自己被父亲软禁的经过写成英文投到《大美晚报》发表,编辑给她的文章定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张廷重看后大为恼火。6年后,张爱玲在《私语》中重提此事,那时她已经是红透上海滩的知名作家了。
  开始在母亲那里复习功课,预备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到英国留学。由于数学成绩不好,母亲黄逸梵为她请了犹太裔的英国人补习数学,补习费每小时5美元。
  母亲发现女儿虽然读书聪慧,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则惊人的幼稚。于是细心的教张爱玲煮饭,用肥皂粉洗衣,联系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表情,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竭力要把女儿培养成淑女,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可在另一方面,张爱玲则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她会在向晚的阳台上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享受微风中的藤椅……。
  这年夏天,张爱玲参加圣玛利亚女校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年刊的调查表中“最恨”以栏,她写道:“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表示对有才华的同学早婚的不满,一方面见出张爱玲对人的诚恳,另一方面也有家庭阴影对她的影响。
  1939 年
  与母亲与姑姑迁居静安寺路爱丁顿公寓。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凭成绩单入香港大学读书。
  独自一人乘船去香港。她对香港的最初印象是“望过去最能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印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面上撕杀得异常热闹”。母亲拖一个叫李开弟的工程师到码头迎接张爱玲,李开弟是母亲和姑姑的朋友,也是张爱玲在香港的法定保护人。不久李开第去重庆,改托一位朋友照应,福建人,是一位工程师,在港大教书,兼任男生宿舍舍监。
  初识终身挚友炎樱。本年冬参加上海《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题目为“我的***”;第二年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征文第十三名。她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德笨拙与可怜:“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路。”但她亦有她的长处,即她的敏感和对一切美的东西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她“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巅的绿叶”。(《天才梦》

张爱玲年谱简编(7)
张爱玲赴港求学后,母亲移居新加坡,至 1943 年又到印度。
  1940 年
  4月16日,《西风》月刊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在《西风》8 月号上发表。在香港大学认识了同学炎樱。炎樱是*裔锡兰人,原名(Fatima)莫黛,后又改为獏黛,獏梦,张爱玲替她取名炎樱,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张爱玲后来的散文集《流言》中曾收有《炎樱语录》,记录她的聪慧与可爱。
  这两年内,为了减轻母亲经济上的压力,张爱玲学习很用功,获得香港大学文科仅有的两个奖学金,港大毕业后可以直接免费入牛津大学读博士。
  1941 年
  《天才梦》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
  6月4日,被学校通知得到一份名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赠奖学金,不久,又得到何福奖学金,后者是港大文学院唯一的两个奖学金之一,是颁给第二学年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见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
  12 月 1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同时进攻香港,18天后,香港沦陷。对于战争,张爱玲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她把普通人对于战争的感受比喻为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的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为了生计,张爱玲和一些学生到防空总部报名做了防空团员,参加“守城” 工作,停战后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段在香港战乱的经历后来写成散文《烬余录》。后来张爱玲得知,母亲的男友死于新加坡的战火之中,母亲逃难到印度,做过尼赫鲁姐姐的秘书。
  1942 年
  香港沦陷以后,港大停课,张爱玲于春夏之交回到上海。住进赫德路192号爱丁顿公寓的姑姑家。港大的学业还有半年没有完成,唯一补救的办法是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至少可以拿到文凭”。由于学费问题,张爱玲回到那个她出逃的家,父亲叫她先去报名考转学,学费叫弟弟给她送去,这是张爱玲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秋,张爱玲转考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因国文不及格,需进补习班补习国文,弟弟张子静同时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不久,炎樱也转学到圣约翰大学。由于生活上的压力,入学两个月后她从圣约翰大学辍学,决定从事写作。她想早点赚钱,经济自立。也许是对考取圣约翰大学国文不及格的讽刺,也许可以理解为英文刊物的稿费要高于中文刊物,她开始用英文写影评与散文。迈出了走向文坛的第一步。
  1943 年
  张爱玲的英文文章先后在在上海德国人克劳斯·梅涅特主编的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发表。前后共有9篇,除了两三篇散文,都是电影评论文章。显示出张爱玲对电影的浓厚兴趣。
  1月,“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近一万字,并且附有自绘的12幅插图,发表在《二十世纪》月刊上。 载《二十世纪》4 卷 1 期。因这篇文章张爱玲被主编克劳斯·梅涅特誉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后来张爱玲把这篇文章译为中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