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青春的敌人 >

第23章

青春的敌人-第23章

小说: 青春的敌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并不像此刻这样需要我们。

♀ 我永远是你的劝告者:凡事最怕遇到道德冲突。比如一个朋友因为偷了巨款被发现,或是因为酒后暴怒打伤了别人,在警方追捕下,他要求我们帮忙藏一段时间。我们知道,叛卖朋友是一种罪,违背法律也是一种罪。假如这种冲突已经到了必须背向朋友而支持法度的时候,我们除了应该为没有提前劝告他中止犯罪而追悔,别无选择,只能力劝其自首,然后告诉他,他依旧是我们的朋友。

♀ 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襟怀的人不会有朋友。歌德说:“我再次发现,误解和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和恶意更多的过错。”的确,误解和冲突在生活中来得太容易,而且每个人又都总是轻信自己可以无须深究细问便能得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总爱轻易地把朋友的行为误解为恶意。假如我们真的被误解了,不妨忍让一下,退一步,等待一个时机,恢复自己的形象,给朋友一个更正自己的机会。

人们每失去一个朋友,就等于经历了一次死亡,每获得一个新知,就会多出一份新力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伴侣过世后,天天坐在暮阳下。数一数家珍,他们的全部财富只是一个勉强可以称之为家的根据地,一群散落四方而不常回家的子女,银行里一小笔积蓄,一段为期数十年的回忆,一副行将化为泥土的躯壳,还有几个共同走过风风雨雨的老朋友。那时,最代表生命意义的,只是一根拐杖和三五个默不作声的老朋友。六十岁时,朋友已经化为了同胞兄弟和姊妹。

《青春的敌人》第二部分6 


  发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沟通四面八方

人类文明史上有过几次绝对的隔代质变,而且每一次都会形成一道鸿壑难填的代沟。离现在最近的要算本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一次,那是一次青年人与大战前成长起来的父辈们最为严重的冲突。希特勒时代费解的残酷和斯大林可怕而固执的铁幕,彻底改变了整整一代新人关于历史、世界现状与未来、人生道德的认识。当时的世界青年几乎全部采取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由此构成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大代沟(Generation Gap)。
这道深刻的大沟没有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裂变,原因有四点:(1)中国有着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战地情况,环境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人们的注意力在大战后不久便转移到了内战之中。(2)整体的文明素质低劣,对于令人困惑的灾难性事实,缺乏洞察力,那些灾难不足以使国人的世界观发生震颤,人民只求活下去。(3)五十年代,为了抵御西方干涉,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封闭性国界,在同仇敌忾的民族情绪下,力求独立,在经济重建上有求于苏联。(4)集中制原则只允许一种生活态度:把一切交给共产党和祖国。
这一切不留余地地截住了世界青年转折性步伐在中国的回声。此后三十年,所有中国人的文化信念依然故我,和民国时期相比,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条浅浅的小沟,没有层次上的变化。不管生活多苦,人们还是相信有某个人,有某种东西可以救世。直到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自己救自己。那时,开放政策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人们在赶路,三十多年前的那条世界性大代沟开始默默地向中国蜿蜒。于是,整整一代人背叛了原有的生活,就像五十年代的世界青年一样,混乱地在寻找。
但是,尽管共和国史上这道最刺眼的代沟,与世界性大代沟在层次上有着承接和延伸的关系,但由于时代和环境毕竟变了,因此它在特征上便很独特。我们是以对十年动乱痛苦的反思开始叩问自己的灵魂的,尔后新诗的论争、经济大潮的刺激、各种迷人的理论的输入、大多数人朝外看和向里比得到了朴素的认识,所有的这一切拧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大代沟的这一面。我们坚硬的观点,无时无刻不在与对岸强硬的老人们,碰得叮当乱响。
我们的父辈停留在代沟那边,他们觉得自己有必要生下来就去捍卫一种自己没有读过的理论。讨论问题时,他们火冒三丈,思维混乱,认为自己的个人经历就是整个民族的经历。他们常常把〃政府〃和〃祖国〃混为一谈。在生活上,他们为自己的旧衣衫扬扬得意,夫妻之间缺少看得见的恩爱形式。他们认为看报纸就是读书,他们喜爱的所谓〃艺术〃,基本上与艺术无关。他们没有一个真正的青年朋友,没有一次真正的和和气气的对话,但却想当然地坚持说,青年人不可救药。他们并不了解世界的真相,但当一个香港人坐在他们面前,他们却要评一评自己一次没有去过的香港。他们总是把人分成两类:一部分是好人,另一部分是坏人。
在这个父亲们握有权柄的社会中,我们被视为一批不招人喜欢的害群之马。他们把我们与他们不相同的信仰,睁着眼睛指责为〃没有信仰〃。当触及复杂性时,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优与劣的细致论述,被他们说成是爱憎不分明,前后矛盾。他们企图让我们和他们一样,过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对我们的夜生活和晚睡晚起,对我们的畅所欲言,读所有的书,听所有的广播,开展异性友谊情,他们均认为是对生活的不恭敬。当他们显然是门外汉时,他们却能天花乱坠地把我们最清楚的事情,分析得乱七八糟。
另一方面,让我们更为难过的是,我们青年人自己也不能彼此接受,我们在代沟的这一面挖来挖去,营造了纵横交错的小沟小坎。我们各自抱着自己的杂七杂八的生活观念,相互诋毁着,表示着对对方的轻视。于是,健康的个人主义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经济领域和爱情领域里出现了日渐其多的骗子,而在每一种反抗社会的行为中,都隐隐显露着矫枉过正的报复心理和破坏性。我们的一部分人寻欢作乐,十分可怜那些穷酸的有教养的人;另一部分人钻进象牙之塔,不齿于走入尘世。
当我们由于对社会的不公道表示不满和无奈,开始过上得过且过甚至纸醉金迷的生活时,我们终夜投赌,溺于酒色,我们不是对社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是采取破坏环境的办法去发泄。但是,这样作是不是有助于我们说服长辈认同我们的思想,我们已由最初可以被理解的消极,蜕变成混世魔王,这又怎能不引起长辈们的激烈指责?
我们一边翻着书本,大谈新思维,一边却在想着个人的实惠。看一看考场有多少人在作弊,看一看至今仍没有学会排队的人,看一看食堂里浪费的粮食和无人熄灭的盏盏室灯,我们是不是的确像自己标榜的那样,是个〃纯粹的人〃?我们真的可以去任何一所高校看看,看看有哪一幢宿舍楼的墙壁能在刷洗过一个半月后还保持洁白!
世界从来不曾被简单的仇视和几套支离破碎的原理所改造,其污垢也不会被一场革命所清除。它需要几代人默默地工作,既不失于信仰的初衷,又与世界找到调和的基点,去接近社会管理的中枢,慢慢使之趋于完美。
颓废主义不能证明我们所信奉的东西是正确的,相反,只能更加招致社会对我们的排斥。这里,我们必须再一次重申这本书已经反复强调过几遍的合作精神。相处各种不同的人相处是二十一世纪的颜色。确立了这个原则,我们会清醒的意识到,父亲们不会认可我们的信念,正如我们也不会认可他们的一样,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时间里两种经历不同的移民,但我们必须相处在一起,保持和平,承认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也存在价值。

〇 和自己相处
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时描述过这样一种人,他们〃与别人和睦共处,却跟自己过不去〃。实际上,二十世纪的人在与长辈和同龄人过不去的同时,也和自己过不去。换句话说,他们和什么都过不去。从这个角度上看,当代人更接近于自杀的边缘。有时,看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父母,我们甚至禁不住流露出羡慕。他们并不知道许多人生哲学,然而,他们没有那么多烦心事,显得很有奔头儿。但我们不可能为那种闭着眼睛摸来的幸福而关闭自己的心扉,自甘作个乐呵呵的白痴。于是,现代社会中内心矛盾的三大根源远虑、自卑、时间短缺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们的心。那么,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这样作:
〃立足于今天〃 我们常常感到烦躁不安和无以捋清的矛盾,实际上它们与眼前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有的源于历史缺憾,有的则是未来的问题,总之那都是些我们毫无必要杞人忧天的远虑。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前的生活小事扯得很远,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批判一番,那大多数欢乐都将终结。生活就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太需要波澜壮阔的理论去指手画脚。
〃欣赏你自己〃 很难想象大自然会造就一个全然没有长处和用途的人,让他来占据现代社会不算充裕的空间,它也不会创造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使其他人感到深深的自卑。漂亮的人由于自小常常轻易得到夸赞和宠待,变得凌傲而思想浅薄。聪明人仍有其解不开的难题。那些有性情的人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力,但却会被世俗的积习所摧折,生命之树一天天枯黄。成功者招致的抵毁,使他们苦不堪言,他们再也得不到普通人的宁静生活和安全感,失去了逛商店和游泳的自由权。那些缺乏人之亲情的权贵子弟,在其卖弄显尊时绝对猜不出,仰观者的妒慕中藏着多少想唾他一口吐沫,或者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的念头。可是,我们却没有这些不足,因而是值得自我欣赏的。
〃留下一点隐私〃 我们理应有一块秘密的空地给自己,它包括藏信件的抽屉、不为人知的隐私、小小的阴谋。我们还有一段自己的时间,用于睡眠、思索、独处,以生发出别的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些就像金钱一样,应该得到最高程度的珍惜。假如我们要在一连几天的电话里分别告诉各方朋友,自己最近在作什么,我们就有权表示厌烦。如果我们总是被人打扰,用自己的时间作无益的奔忙,那么下决心告诉他们,我们不想让自己〃渴望回绝但又总是违心应允〃的老毛病继续折磨自己了,我们的嘴要和我们的心协调好。

〇 和同代人相处:
〃自己的理想是否公道〃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真理守护者,他们一面声嘶力竭地呼唤爱的真谛和真善美,一面却借口爱的解放去欺骗爱。他们可以一面发自真心地争取自由和民主,一面却又咬牙切齿地在内心里盘算,计划着得势后该怎样把对立面的权力剥夺得一干二净。说穿了,这种理想只为自己服务,它没有对全民(包括对政敌)的公道。
〃自己是否有绅士风度〃 当我们从那些不愿排队而蜂拥挤向车门的人群中脱离出来,并且远远地看着他们为无关紧要的一席之地仓皇争抢,我们除了可怜他们竟是那样如临大敌之外,还会因为自己没有加入这种狼狈不堪的竞争而暗自庆幸,即使为此只得再等下一辆车,我们也还是会因为没有使灵魂蒙垢和汗流浃背而自感光荣。知道吗?当我们把一份小小的礼让含笑送给儿童、女性、老者,把一点点温情送给弱者和残疾人,那种心满意足的自豪感是难以描绘的。可是,问一问自己,我们这些文明人有过这种自豪吗?
〃真理是否只有一个〃 胡平在《哲学随感录》中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